APP下载

陌生人社会英雄情怀失落的情感归因及对策

2023-12-29袁泽

理论观察 2023年10期

摘 要:英雄情怀是推动个体进步与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力量,在坚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当下,一方面,我们需要英雄人物的引领,需要英雄情怀的鼓舞;另一方面,陌生人社会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正在经历的社会结构,其催生出的诸如躺平式的自保心理、制度性的道德冷漠,以及匿名性的信任危机等社会心理情感问题,导致部分民众陷入英雄情怀失落的困境,影响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为此,基于陌生人社会与英雄情怀的内在逻辑,必须秉持斗争精神和历史主动精神,讲好英雄故事,选树英雄榜样,筑牢英雄保障,努力创建英雄氛围浓厚的现代化社会。

关键词:陌生人社会;英雄情怀;对策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3)10 — 0035 — 05

古语云:“英雄者,国之干。”英雄作为崇高精神的行为典范,是引领民族、国家奋发前进的鲜活力量,是指引个人方向的恒久罗盘。在生活中,基于对英雄的某种认识,人们会逐渐产生对英雄的崇敬和向往,这种深刻的、富有感情的心境就是英雄情怀。在英雄情怀的感召下,人们会自觉从英雄身上汲取精神力量,提升思想境界,塑造高尚品格,勇担社会责任,争做时代英雄。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华民族是崇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辈出的民族,和平年代同样需要英雄情怀。”[1]英雄情怀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成长成材,还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前景和国家的建设蓝图。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指出,要“注重引导学生传承民族气节、崇尚英雄气概,引导学生学习英雄、铭记英雄”[2]289。近年来,英雄的相关研究已有不少,英雄观培育和英雄主义教育亦有成效,但是,依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潜在性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尤其是在高速发展的中国当下,传统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快速转型,导致传统道德伦理的教化更为困难,英雄价值被噬利性的经济价值所淹没,英雄情怀遭遇各种现实挑战而失落。面对这种现状,唯有从陌生人社会的视角出发进行归因分析,方可探究其实质,并寻得应对之策。

一、陌生人社会与英雄情怀失落的内在逻辑

“陌生人社会”这一概念产生于现代化进程之中,虽然学界对此尚未达成完全一致的理论共识,但它通常被用于指称具有高度匿名性、流动性和交往疏离性的社会结构[3]1,正如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写道:“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4]10与传统具有高度“乡土性”并主要以血缘、地缘或情缘为纽带建立的“熟人社会”不同,随着社会的现代化,人们对异域文化愈加开放,人员交流互动愈加频繁,其结果是越来越多的陌生人进入彼此的生活空间,从而形成“陌生人社会”乃至“陌生人世界”[3]30。由此可见,当下的中国已然进入陌生人社会,这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必然面临的社会结构变化。

“情怀”,即充满某种感情的心境、情趣和胸怀,它是人们思想观念的内化。人们的英雄情怀必然是基于其对英雄言行及其精神品格的认知、认可乃至认同,换言之,人们对英雄的接纳程度、对英雄品行的认可程度、对英雄壮举的向往程度等直接关系到英雄情怀的有无和深浅。在英雄主义氛围浓厚的社会,人们愿意接受和相信英雄的存在,其英雄情怀也会比较饱满,反之则相对失落。所以,英雄情怀失落不是陌生人社会独有的必然的结果,但是,在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的初期,社会结构的变化、舆论环境的更迭会催生出诸多社会性问题,其中就包括社会心理、道德伦理等观念上的冲突和矛盾,这些都成为导致英雄氛围淡薄、英雄情怀失落的重要因素。

然而,无论在何种社会条件下,英雄情怀对涵养视死如归的英雄气魄,塑造无私奉献的英雄人物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陌生人社会尤其需要这种英雄情怀的复归和弘扬。陌生人社会之下,人际交往更多发生在彼此素不相识的个人之间。为了正确处理这种陌生人间的关系,诸多学者提出构建所谓的“陌生人伦理”,用以规范陌生人社会的人际交往,比如台湾学者李国鼎就提出“第六伦”的观点,他认为“第六伦就是个人与社会大众的关系,也就是从前所说的群己关系”[5]182。超越传统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陌生人伦理”旨在构建一种无辈分等级、尊卑高低且适应现代化社会公共生活的新型人际关系,推崇真善美和奉献精神。在这一点上,英雄情怀与陌生人伦理是理念相仿、指向一致的。弘扬英雄情怀,实际就是鼓励人们在社会公共事务上展现先进性,将“小我”充分融入“大我”;在个人交往生活中心怀奉献精神,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实现人生的向好发展。因此,英雄情怀是陌生人社会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动力,英雄情怀的失落是陌生人社会不得不应对的时代课题。

二、陌生人社会英雄情怀失落的情感归因

人是兼具感性与理性的动物,既不能一直处于感性状态,也不应丧失合理的感性。英雄情怀是属于个人感性的心理状态,而个人又具有社会属性,故而英雄情怀的失落既有个人原因,也有社会原因。陌生人社会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种社会状态,其下的规章制度、思潮文化、网络娱乐等取得了一定发展,同时也存在诸多制约英雄情怀的潜在问题。其中,社会心理情感方面的问题尤为凸显,最为典型的有躺平式的自保心理、制度性的道德冷漠,以及匿名性的信任危机。

(一)躺平式的自保心理

自保心理,即人们对自身的生命健康、财产权利等的自我保护心理。这种心理本身是无可厚非的,也符合现代意义上的人道主义。然而,所谓“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珍爱生命固然没错,但是也绝不能将生命视作唯一重要之物,贪生怕死,放弃信仰而苟且度日[3]151。英雄之所以为人称颂,其中一大原因就在于其往往突破这种纯粹的“自保”,将集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这里的“集体”并非“熟人社会”的小圈子,而是熟人圈子之外的国家、民族、社会等陌生人群体。在中华民族的前进道路上,无数英雄马革裹尸,牺牲小我,成就大我,为开创太平盛世、富强中国奋不顾身,竭尽全力。他们并非不爱惜自己的生命,不顾及自己的家人,只是他们在家与国之间选择了后者,主动担负起守护其他陌生人的责任,主动投身于造福未来无数陌生人的伟大事业。人们对这种英雄主义的颂扬和追求是文明进步的必然,也是时代发展的必要。

然而,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快速转型,有一部分人特别是青少年热衷于“躺平”式的自保,突出表现为渴求经济利益而忽视道德情操,排斥谈论高尚而自诩甘于庸俗。究其本质,其实是人们在享乐主义、奢靡主义等不良价值观的影响下形成的对权力、金钱、名望和消费等的畸形认知[6]。由于丧失了对更加美好社会的设想,他们自然而然越发固执于自身的利益诉求,而忽视了社会的公共利益、国家的发展大局,对陌生人的境遇更是选择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英雄于他们而言,仿佛不过是他人的故事、他人的义务和他人的“多管闲事”。这种不良的心理观念逐渐造成了英雄情怀的淡化以至丧失,尤其随着互联网娱乐的兴起,很多人沉浸于“娱乐至上”“娱乐至死”的虚幻世界,被囚困于由金钱利益所构造的“信息茧房”,逐渐舍弃崇高的信仰,沦为异化的工具,以至精神懈怠、萎靡不振。

(二)制度性的道德冷漠

所谓“制度”,原意是指对人的行为尺度的合理限制。成熟的制度可以规范人们的行动,进而保证社会组织的稳定,促进人类的进步。此外,社会制度还对人们的道德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由于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个人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因此,在面对危急的公共事务时,人们往往选择袖手旁观。这种冷漠的旁观者,在个人性事件中体现为忽视陌生人的利益,违背基本的陌生人伦理;在社会性事件中则体现为对国家社会的利益无动于衷,丧失基本的社会责任感和英雄主义情怀。近代以来,随着社会制度的不断建立和完善,那种“吃人血馒头”的现象逐渐减少,英雄又重新涌现于中华大地。

但是,当制度发展到一定阶段,其本身也可能变成束缚英雄的枷锁。阿伦特在《耶路撒冷的艾希曼:关于平庸之恶的报告》中认为,艾希曼屠杀犹太人遵循了制度性的安排,也符合他军人的角色,但同时他丧失了人性,变成了恶魔。阿伦特将这种现象归结为“平庸之恶”,即在面对毫不相干的陌生人时,尤其是在他人危难时,一味服从制度性的安排而选择视而不见。在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制度性安排越来越系统而完善,这固然有利于社会总体效率的提升,但也容易导致个人忽视路旁他人的需求却没有负罪感。这种以制度规定为掩护、漠视道德情操、自私利己的现象,即为制度性的道德冷漠,其本质上根源于对“角色”和“人”之间关系的错误认识。比起对待自己熟悉的亲人、朋友或同事,与擦肩而过的陌生人的交往是极为短暂而无明显利益牵扯的,帮助素不相识的陌生人既不是制度性的安排,更不是所属角色身份的“分内之事”。从“角色”而言,此种看法似有其理,但人之为“人”,绝不可拘泥于“角色”之内。制度、道德都是针对人而非“角色”而言的,其目标不仅仅是某种角色的成功扮演,更重要的在于个人修养的培育提高、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按照马克思的话来说,即达到“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7]422。英雄情怀包含对陌生人的“感通”和理解、对国家民族的主动担当和无私奉献、对人类社会群体的包容与慈悲,因而,当社会制度成为道德冷漠的遮羞布,英雄情怀必然失落,英雄主义建设必将举步维艰。

(三)匿名性的信任危机

信任是指人与人之间“相信而敢于交付”的关系,是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信任又是极其脆弱的,任何一方的不守信用都会造成信任关系的破裂,并且会导致后续建立信任关系更为困难。在传统熟人社会,人际关系亲近且清晰,尚且会出现因为信任关系紧张而引起的隔阂甚至对立。在陌生人社会,高度的匿名性使得信任关系更加不确定,广域的流动性使得信任关系的影响从个人扩大至整个社会,加剧人与人之间的猜忌与隔阂,进而形成一种具有匿名性特征的信任危机,影响社会中每个人的信任关系和道德行为,正如程立涛所说:“如今在极富流动性的陌生人社会,人们彼此间的匿名性和心理上的严重隔阂导致对对方的猜忌和极度的不信任,以至回到明哲保身、‘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陈旧陋习中。”[3]135这种陋习显然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不利于英雄情怀的形成与发扬。英雄情怀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而道德是建立在无所保留的信任之上的,所以,当人们不再愿意相信他人与不再敢于付出自己的真心时,英雄情怀也就名存实亡了。

此外,信任危机还会间接引起英雄情怀失落。尤其随着匿名性、流动性和信息传播性的加强,陌生人社会的信任危机会进一步引发两个值得关注的问题。首先,别有用心之人对英雄进行诽谤、诋毁和恶搞,引起民众对英雄的质疑。新时代以来,互联网飞速发展,信息的冗杂性、身份的匿名性给了历史虚无主义者可乘之机,他们提出的关于历史英雄的质疑声此起彼伏,并借助陌生人社会下人们对陌生人的普遍不信任心理,极度渲染英雄的平庸,甚至用一些子虚乌有的事情诬陷英雄。在这种环境下,人们对英雄的认知难免是混乱的,原本脆弱的英雄情怀也是极易被摧毁的。第二,社会对英雄义举的不公正对待加速英雄情怀消解。如果说历史上的英雄事迹是培育英雄情怀的教科书,那么现实中的英雄义举就是涵养英雄情怀的实践课。这堂课能起到何种作用取决于英雄义举在社会中得到怎样的对待,然而,由于信任危机的波及,这堂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效果较差的。曾经有段时间,类似“彭宇案”的事件广受争议,这不仅说明法律无法简单准确地审判道德行为,也反映了人们对陌生人的不信任,对英雄义举得不到善果的担忧。托马斯·雅诺斯基认为:“人们在帮助别人时,并不期待被帮助者立即作出回报,但是人们会期待从长远来看的回报,即建设一个比较公正的社会中的体面生活。”[8]78在陌生人社会,信息纷繁复杂,人们对很多事件都是一知半解,再加上信任危机的干预,人们首先会自然用恶念去揣测他人,怀疑他人的道德不过是为谋私利的掩饰,最终可能导致道德行为得不到社会的公正评判,舍身奉献却被诬清名甚至深陷囹圄。这样,原本就脆弱的英雄道德会被践踏和撕裂,英雄价值也会随之湮灭。

三、陌生人社会应对英雄情怀失落的策略

陌生人社会催生出的诸多现实问题,是英雄情怀失落的根源,因此,要唤醒人民群众的英雄情怀,必须从社会层面进行考察,坚持实事求是,把握历史主动,讲好英雄故事,选树英雄榜样,筑牢英雄保障,要积极“营造崇尚英雄、学习英雄、捍卫英雄、关爱英雄的浓厚氛围”[9]。

(一)讲好英雄故事

“讲故事”是英雄主义传播过程中历史最悠久、使用最频繁也是最易见效的一种教育宣传形式。通过英雄故事,人们可以了解英雄过往,感受英雄气魄,学习英雄言行,进而激发和涵养英雄情怀。可以说,英雄之所以能够为大家所知并得到敬仰,英雄主义之所以能够得到广泛传播,英雄故事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早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就非常重视用英雄的神话故事来给予大众德性的教化,给世人以心灵的启迪。中国从古至今也存在无数的英雄故事,既有超脱现实之外的英雄神话,也有历史上为人赞叹的英雄传奇。这些讲述英雄传说、英雄事迹的故事都蕴含着人们崇敬而向往的精神品格,并成为人们前进的动力、精神的寄托和价值的向导。

在现代社会,信息过于冗杂,信息不对称现象依然存在,人们很难分辨孰真孰假,难免受到错误价值观的影响而误入歧途。因此,我们应当坚持历史主动精神,以昂扬的姿态将我们中国英雄的故事讲好、讲清、讲透,帮助人们尤其是青少年树立正确的英雄价值观,培育深厚的英雄情怀。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英雄故事的宣传教育工作,提出“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10]。而要讲好英雄故事,就必须高度重视英雄故事的教育功能,深入挖掘英雄故事的内在意蕴,充分发挥英雄故事的激励作用。因此,在教育宣传的主体上,家庭、学校和社会应该形成合力,切实将英雄故事融入家风家教、校园文化、社会舆论等的建设工作中,积极营造崇尚英雄、学习英雄的良好氛围。在教育宣传过程中,要灵活运用书籍、报刊、短视频、公众号等传媒载体,积极开展英雄相关的征文、演讲、情景剧、角色扮演等主题活动,创新并整合英雄相关的理论成果和学习资源。此外,在英雄故事的讲述过程中,讲述者还需要注意厘清“角色”与“人”之间的辩证关系,帮助听众透过英雄故事了解英雄行为的动因,感受英雄不拘泥于“角色”本身的崇高人性光辉。为此,可以提前梳理英雄品质的类型,灵活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英雄典型,补充讲述英雄本人超脱职业角色以外的故事,进而彰显英雄的人格魅力,拉近英雄与人民的距离,突出英雄的人性色彩和非凡气魄。

(二)选树英雄榜样

英雄榜样,通常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的典型人物,其言行往往彰显了崇高的道德品格,其现实的人格魅力往往能够给予民众最直接深刻的精神指引和行为指导。如果说英雄故事是培育英雄情怀的教科书,那么,英雄榜样就是培育英雄情怀不可或缺的实践导师。无论古今中外,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英雄榜样的杰出贡献,民众的觉醒都离不开英雄榜样的现实感召。英国的托马斯·卡莱尔曾在他关于《英雄和英雄崇拜》的讲演中阐述了历史上存在过的六种类型的英雄,并认为是这些英雄人物推动历史的发展,给予民众榜样的示范。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英雄榜样的重要性,“各行各业都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大家要把他们立为心中的标杆,向他们看齐,像他们那样追求美好的思想品德”[11]。

在现代的陌生人社会,人们的熟人圈子缩小,宗族关系逐渐简化,传统家风的道德示范作用相对衰微。此时,社会性英雄榜样的典范树立就显得尤为重要,尤其在奢靡之风、享乐主义等严重侵蚀人们精神价值的当下,我们必须坚持以斗争精神树英雄,以历史主动选英雄,以自信自强立英雄,有效利用英雄榜样的言行示范宣传真善美,凝聚正能量。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有原则地树立英雄榜样。英雄榜样作为精神品格的具象代表,其身份、职业、阶层等社会属性不应成为遮蔽英雄光辉的纱幕,同时,再高的社会贡献也不能成为英雄堕落腐化却继续头顶光环的借口。我们必须坚持斗争精神,批判剔除消极腐化的榜样人物,积极主动地从身边基层中树立典型,从平凡职业中找寻榜样。第二,有选择地树立英雄榜样。新时代以来,人民的生活有了巨大变化,人民对英雄榜样的需求也相应有了变化。这就要求我们深刻把握时代特征,从生活实际出发,树立人民渴望、人民喜欢的榜样人物,比如在抗疫斗争中夜以继日的医护工作者、在抢险救灾中奋不顾身的人民子弟兵、在科技攻关中默默奋斗的科研工作者。第三,有自信地树立英雄榜样。英雄是民族的骄傲,我们应当坚定文化自信、民族自信,也要对英雄榜样的树立充满信心,饱满地展现人民英雄过人的才干、平凡英雄不凡的风采。第四,有目的地树立英雄榜样。我们树立英雄最终是为了借助英雄的引领力、感召力激励民众,促进民众自觉地学习英雄言行,并争取成为英雄。因此,我们在树立英雄的同时就要凸显人物的精神品格,并利用多种传媒载体开展对英雄的宣传。总之,选树英雄榜样是涵育英雄情怀的重要一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动力。

(三)筑牢英雄保障

英雄保障,即保护英雄人物的各项权益,使其不受侵害的制度体系。在制度性的社会,英雄的保障体系是捍卫英雄尊严、培育英雄情怀的兜底性措施,如果没有健全合理的保障体系,可能会让见义勇为、大义凛然的英雄“既流血又流泪”,让人们对“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英雄义举望而却步。虽然历史上许多英雄并不计较个人得失,甚至将自己的全部利益视作鸿毛,但这种极具悲剧性的英雄情怀有其时代、职业等方面的特殊性,因而,在当下和平时期,这种英雄情怀是难以普遍性地令人接受并向往的,筑牢英雄保障仍是中国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然要坚持的。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的陌生人社会特征逐渐显现,人民群众的生活也有了巨大的变化。由此,一方面,身份的匿名性、信息的不对称、功利的利己心等导致信任的危机;另一方面,错误的思潮文化、快速的生活节奏、巨大的经济压力、频繁的“emo”情绪等致使道德的失落。在这种背景下,唯有建立并完善行之有效的英雄保障体系,方可真正落实“捍卫英雄、关爱英雄”,进而激发民众“崇尚英雄、学习英雄”。为此,就需要切实关注英雄的精神保障和物质保障两方面,推进英雄保障的法制化和生活性。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法规制度中彰显英雄的崇高性。当下,各种各样的法规制度构成了社会秩序的基本框架,其中,法律法规对人的行为更多是进行禁止性限制,即人不能做什么,而规章制度更多的是进行令行性限制,即人应当做什么。这二者各有侧重,因而,要在法律法规中对侮辱英雄、诽谤英雄等不当行为修订更为明确的严格的惩罚性、警示性条例,使得惩戒那些诋毁英雄的丑恶行径更加名正言顺、得心应手;同时,要在规章制度中对见义勇为、舍己为人的高尚行为补充修订合理的嘉奖性、鼓励性条例,兼顾人性自由、英雄主义和道德高尚,从而让人们在权责明确、氛围浓厚的英雄主义社会中追寻自己的英雄。第二,在司法实践中彰显英雄的正义性。在涉及见义勇为的案件中,司法审判不能体现道德行为的价值,但必须给予道德行为应有的尊重和宽容。这就要求在司法实践中应当尊重事实、谨慎司法、合理量刑,给见义勇为的平凡英雄以清白和敬意,让诋毁英雄、诬陷英雄、讹诈英雄的不法分子得到严厉的惩罚,切实彰显“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将英雄的善念和高尚品质化为指引人民美好生活的鲜艳旗帜,感召和引领人民群众“敢做英雄,争做英雄”。第三,在优抚工作中彰显英雄的人民性。英雄是有血有肉的人,需要也应当得到社会的关爱和优抚。英雄往往为了他人或集体的利益而放弃了自身诸多权益,并给自己的家庭带来了损失甚至灾难,因此,仅仅靠表彰宣传这种精神上的肯定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坚持开展对等的、持续的、稳定的物质性优抚工作,从交通、医疗、教育、就业、住房等全方位地保障英雄的生活,解决英雄的后顾之忧,尤其是那些不具有职业特殊性的见义勇为的群众,也应当受到“平凡英雄”的礼待,得到国家保障的救助服务。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春节前夕赴江西看望慰问广大干部群众[N].人民日报,2016-02-04(01).

[2]习近平重要讲话单行本(2020年合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3]程立涛.陌生人社会伦理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

[4]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5]韦政通.伦理思想的突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6]田旭明.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新时代培育和弘扬英雄文化的若干思考[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9(08):139-146+164.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8]托马斯·雅诺斯基.公民与文明社会[M].柯雄,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9]习近平.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仪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9-03(02).

[10]坚定信心埋头苦干奋勇争先 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N].人民日报,2019-09-19(01).

[11]习近平.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主持召开座谈会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31(02).

〔责任编辑:丁 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