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自由思想对社会内卷现象的消解
2023-12-29张沛华
摘 要:社会内卷现象折射出当下就业群体巨大的劳动压力和狭窄的生存空间,究其原因可以从形成和深化两阶段着手,涵盖生产力与个体等多方面。本文则是从马克思自由思想着手,提出了消解社会内卷现象的相应路径,从组织与个体中寻求一致的价值目标,通过劳动不断提升自身实践能力减弱劳动负担,并倡导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助推组织内部的良性竞争,优化个体发展方向。结尾梳理出目前中国做出的相应实践探索,为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关键词:社会内卷;自由思想 发展思想 解放思想;消解路径
中图分类号:A81;C9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3)10 — 0020 — 04
一、社会内卷现象内涵概述
内卷化作为一个学术概念,意指一个社会或组织既无突变式的发展也无渐进式的增长,长期以来,只是在一个简单层次上的自我重复。
社会是人的真正的共同体,而社会发展的特征也正是社会中个体发展所具有的本质。个体由最初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是在人的劳动中生成并实现的”改变为“需要不断通过加速劳动明确自身价值与劳动意义”,人与人的关系不断淡化,而物与物的关系不断突出,“物化”与“异化”更加明显。
劳动既是人的类本质,也是人的类本质的实现,马克思所观察到的异化劳动现象,即工人的生存状况并不与他们所生产的劳动产品成正比,而社会内卷也可以归于此,表现为不仅生存状况不与生产的劳动产品成正比,且社会加速下的内卷范围与自身是否参与并不受自身控制,人的劳动正在逐步与人相疏离,虽然不论劳动者还是资本家都不愿意看到内卷浪潮越翻越高,但社会并没有给任何人选择的空间且愈演愈烈,即“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大,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他自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①
二、社会内卷现象根源分析
要分析社会内卷现象的根源,首先应将其放回到所处的现代化社会的时代背景中,现代性作为现
代社会的首要特征,内卷正是违背了现代性的核心,正如罗萨在《新异化的诞生》中所说,“现代化也是潜藏在行动者背后的变迁过程”②,致使人逐步丧失了其本有的主体性。
(一)形成:社会竞争加剧和分工固化的趋势
1.生产力不断发展 劳动力要素增密
生产力水平及社会资源的拓宽丰富,对劳动力因素的影响为:一是雇佣者的地位提高,且由于科技的广泛应用,完全依赖人力的劳动机会正在逐步减少,二是教育资源的丰富也从侧面局限了技能型人才的发展,降低了技术型工人的数量,形成了劳动力资源类别发展的极端化。劳动力存在对未来职业设想丰富但岗位需求单一固化的矛盾,使劳动者实践能力未能与兴趣相匹配,加重了分工固化的趋势。
劳动者深知其面对的就业压力,只能不断提升个人综合能力。因此,在争取到就业机会之后,社会竞争的压力难以在生产劳动中及时地转换为提升个人综合能力或工作技巧的动力,个人或组织难以充分利用好社会竞争的优势,只能固步于无效内耗的内卷局面,将社会竞争的资源能耗推到峰值而少有产出。
2.社会资源稀缺的困境
所谓资源稀缺的困境并不是单纯以资源数量的多寡而定,而是基于目前人们不断攀升的社会需求而定,体现在物质资源和人才资源价格的飞涨。
基于此,社会资源如何进行更优分配使得人们开始着眼于提升产业效率以充实资源使用,而生产效率的提升则演化成生产任务层层加码落在劳动者身上。因此,我们不一定能直接感受到生产效率提升或社会进步带来的红利,但却能直接感受到追求生产效率为个体所带来的劳动压力。
3.社会分工固化导致个体发展片面化
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针对单向度的社会和思想有分别的阐述,“一种舒舒服服、平平稳稳、合理而又民主的不自由在发达的工业文明中流行,这是技术进步的标志”①及“个性在社会必需的但令人厌烦的机械化劳动中受到压制”②这些都表明工业社会越发达,人将越会呈现出片面化,一则表现为不断降低的工作趣味,繁重的劳动任务丧失自由和创造性;二则表现在被机器运作缩小了的工作范围,固化重复单一无差别的流水线劳动,个体逐渐在劳动中麻木最终丧失自由。个体在这种劳动压力中虽有反抗的心,碍于强大的现实阻碍意志自由和创造性自由总难真正实现,当下社会可供个体选择的范畴不断缩减,个人的“长度”和“宽度”均难再拓展。
(二)深化:自我主体地位的不断沦丧
1.劳动力需求层次攀升 个体价值追求丰富化
劳动力需求是指社会人力资源市场对劳动力数量及类型方面的需求状况,也表现为组织或企业在一定的工资条件下计划雇佣到的劳动力的数量,表现出劳动力商品价值的特点,而社会成员的价值追求也从满足温饱的生存需求逐步转变为扩充视野提升品质的生活需求,劳动力主体的需求层次不断攀升。
2.焦虑的社会心理蔓延
同其他各种存在形式相比,人根本上是一种实践性的存在,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改变了世界,因此,这种实践活动构成了人的本质,而感性是实践的最基本的规定性,人的生产劳动的实践过程和人所依存的现实世界的社会中也有实践活动的感性因素,如:社会心理、社会情绪、群体意识感受等都极容易在群体中迅速蔓延并广泛渗透。
三、马克思自由思想与内卷现象的消解
(一)消解的物质基石:生产力的高速发展
首先,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的多样化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不是导致社会内卷的根本动因,而是因为社会处于转型过渡的结点,生产力发展与人的个性发展之间尚未取得平衡,故只有继续坚持生产力的发展才能创造出更多的社会需求和个体发展的可能性。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为劳动性质的改变创造可能。劳动是人之为人的本质力量,生产劳动是人能够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应为人们创造实现创新意识或追求个体价值的劳动意愿的可能。因而,只有实现劳动的现代化,人才有可能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才能逐步消解掉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间的壁垒,建立平等的劳动观念,从而真正实现个体从事自身感兴趣的劳动的自由。以生产力的高速发展推动科学技术的升级换代,从而打破旧式分工的界限,完成人从生存需要的劳动向生活需要的劳动的转换,实现劳动性质或劳动方式的改变,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新方向。
最后,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可供自由支配的时间。在个人发展过程中,时间主要被划分为必要劳动时间与可供个人随意支配的自由时间。自由时间的增加能够拓展人类探索生存价值以外的个体价值,而自由时间内的劳动目的则由谋生手段转变为个体价值追求和兴趣驱动,能够将劳动视作内在动力以积极地实现。将劳动中的困境阻碍变为兴趣的调节剂,劳动不只是劳动,而是人实现自我意图的动力,是实现人的自由的根本。因此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降低了人从事同一项劳动原本需要的时间,这些时间应适当支配于提升人的能力培养人的兴趣,而不应是从一项劳动中挤压出来然后再投身于另一项劳动中。坚持生产力的发展也是为了使得个体的自由时间更加充裕,充足的自由时间才是实现精神自由的先决条件,也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保证。
(二)消解的主体条件:人的现代化及能力提升
现代社会的竞争程度不断加剧,深处社会内卷漩涡中的个体要消解内卷必须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以满足现代化社会的发展需求。而人的现代化则是指一种人素质普遍提高的状态,主要表现为能够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要求的处于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人的思想、心理、态度、知识技能和行为方式等。人的现代化及能力的提升除了依靠充分发展的生产力,个体素质的培养也不可忽视,应主要着眼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及身心健康素质等三个方面:
思想道德素质是精神活动沉淀的产物,主要涵盖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两个模块,在人的素质结构中属于“上层建筑”,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对个体的行为方式及理想层次具有引领作用。在引入了市场经济体制之后,极大地刺激了经济发展和市场活力,个体的主动性和独立自主性被激发,个体的存在意义及劳动价值被确认,个体的理想实现或生活水平的提升完全依赖于个体创造价值的多寡,因此个体的依赖也从集体转移到个体本身,对组织依赖度的下降导致了社会责任感的部分缺失。基于此,首先应培养个体独立自主的能力,即独立思考分析判断及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其次应培养个体平等意识及公德意识,更好地抵挡拜金主义及利己主义的洪流。
科学文化素质是指个体或群体在思想行为和精神等层面表现出的科学知识的认知理解及运用,它是衡量个体是否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科学技术的发展全方位地推动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及制度文明的前进。它能帮助个体更好地认识社会现象并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提高参与社会的能力。马克思主义历来把科学视作推动社会发展的革命力量,因此,我们应倡导科学精神,既尊重事实真理又不断开拓创新,也只有秉承科学的精神才能正确地看待社会竞争及社会资源分配。科学文化知识与思想道德素质的相统一的重要关系,表现在只有既坚定个人的理想方向又不断提升个人能力才能真正实现个体价值,从而避免在社会内卷的潮流中逐步迷失自我方向,丧失进取动力。
身心健康素质主要包括心理健康和良好的体魄。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将保障现代社会中的人能够应对社会变化,处理信息和维护人际关系,舒缓焦躁心理;而良好的身体健康素质则是学好科学文化及提升自我技能的重要保证。现代社会是知识经济社会,更是一个充满多样机会和多重挑战的社会,繁多的信息交互、多样的选择以及更为激烈的竞争刺激都要求人们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以迅速做出合适的选择。同时,也需要我们弱化物质关系及削减对物的依赖作用,择选出能够提供精神助推力的人际关系,平衡个体对物质产品和精神支撑的需求。及时缓释焦虑心理和群体性紧张氛围,才能促进个体与集体间和谐统一的协调发展,才能实现个体自身及其与群体之间的和谐怡然的发展,才能真正自然高效地开发出个体生命的潜蕴智质。
(三)消解的社会保障:重塑合理竞争环境
社会发展状况的评析必须依据社会成员的发展状况。它折射出社会发展的真实水平和平均程度,是对社会发展方向和价值定位的清晰映像,社会的发展状况决定个人的发展状况。人生存在社会之中,社会是人的社会,人的自由发展和价值也只有在社会环境下才能得以实现,因此,现实的人的生存发展矛盾也是当下组织发展模式矛盾的表现,欲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即需要打破原有的生存困境,也需要改变原有组织模式和竞争环境下存在的问题并重塑健康良性的竞争环境。
而社会竞争作为一种刺激手段或资源配置方式,虽对社会的整体发展起着显著的积极作用,但其弊端在于实行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将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社会差别的更大化和阶层间的矛盾。因此重塑组织内部的合理竞争环境则显得十分必要,重点在于开展竞争性合作学习背景并呼唤理想型竞争,实现对人的终极价值的关切,在合作的大背景下引入良性的竞争。
通过梳理马克思自由思想我们可以得出,个体要实现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绝不是依靠自然事物的自在延续,也不是社会领域的自然衍生,而是具有价值内涵的螺旋上升的递进式的运动,是需要人的有意识的作为实践引导形成。社会发展是个体发展的助推剂,个体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个体的发展程度彰显了社会的发展程度,个体的发展史构成社会的发展史,因此促进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需要物质基石,即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运转;也需要主观条件,即培育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及身心健康素质;更需要社会保障,即组织体系内部合理健康的竞争环境作保证,三力合一构成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途径。
四、马克思自由思想消解内卷现象的中国化实践
“劳动对象的异化,劳动本身的异化、类存在和类本质的异化导致了人同人相异化。”①在内卷化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依存状态逐渐转变为相对立的异化状态,而异化状态又在加剧人与自然的对立状态、人与人之间的竞争状态,这样的对立状态本质上是为了争夺更多资源的占有权,和对他人及他人劳动的支配权。
因此我国始终坚持从三个维度缓解内卷现象的异化状态,首先不断提高生产力,改善人的生存生活状态以降低资源占有的强烈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确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充分肯定了市场经济为社会发展创造的重大贡献,在努力推动居民收入增长和国家经济增长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它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极为丰富的物质成果,促进我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水平持续提升,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构建了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新形势、基础设施丰富完善的新局面、人民生活提升飞跃和社会环境和谐稳定的新层级,医疗养老及文化教育各项事业发展更为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全国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建立良好宜居人文生态环境。坚持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丰富物质精神资源和财富,个体只有在充分感受到社会资源的充足后,才有可能降低对资源占有的追逐,才有可能自愿退出社会内卷的漩涡。
其次,建立健全公平有序的竞争秩序,维护个人的合理劳动成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建立之初,我国便出台了相应的分配制度,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将其定义为“三次分配”,倡导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初次分配是企业自身依据生产要素的贡献分配,体现了“效率”原则,再分配是政府通过税收和转移支付调节贫富差距,体现了“公平”原则,三次分配则是人们主动捐助,体现了“自愿”原则。“效率、公平、自愿”三者相辅相成,是在鼓励劳动积极性承认物质利益原则的基础上,向共同富裕迈进的重要举措,保障了其他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也极大的保障了社会公平,彰显了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优越性及维护公平合理竞争秩序的重要性。合理的分配制度是激励个体劳动积极性的前提,将竞争秩序不断细化完善,才能够提高劳动效率避免资源和劳动的无意义内耗,解决人与人之间相对立问题,个体不再将他人视作获得更多劳动成果的阻碍,而将着眼于自我劳动技能的提升。只有在他人的存在中看到自我的存在,看到存在的统一性,才有可能降低社会内卷的范围和程度。
最后,坚持鼓励个人不断提升自身劳动实践的综合能力,在组织、他人和个人中寻找一致性,加强个体间的依存度。各地区不断开展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拓宽劳动者的就业渠道,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打破原有的知识、性别、地区间带来的劳动壁垒,将劳动力资源与市场需求均衡结合,提出“职业平等观”,大力开展“西部计划”等志愿者支援活动,在促进地区发展之余也缓解了部分地区的就业热潮压力。从个人的竞争选择回归到社会的整体进步,回归到人是社会的存在物层面,降低人与人之间的对立竞争关系,从而消解内卷现象产生的社会性前提。
〔参 考 文 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黄宗智.再论内卷化 兼去内卷化[J].开放时代,2021(01).
[4]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5]谭培文.社会主义自由的张力和限制[J].中国社会科学,2014(06).
[6]乔治·卢卡奇.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上卷)[M].白锡垫,张西平,李秋零,等,译.重庆出版社,1993.
[7]哈特穆特·罗萨.新异化的诞生[M].郑作彧,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8]刘世定,邱泽奇.“内卷化”概念辨析[J].社会学研究,2004(05).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