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个确立”的理论依据与历史继承探析

2023-12-29王钰姝

理论观察 2023年10期

摘 要:“两个确立”是在党的百年艰辛奋斗历程中总结出来的重大结论,是我们党在新时代最为显著的政治成果。从理论依据来看,“两个确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内在本质与优良传统;从历史继承来看,“两个确立”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党百年艰辛奋斗的历史结果。深入剖析“两个确立”蕴含的深刻理论依据和厚重的历史继承,有助于全国人民全面认识“两个确立”的重大意义,凝聚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力量。

关键词:“两个确立”;理论依据;历史继承;民族复兴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3)10 — 0005 — 05

党的二十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十九届中央委员会报告的决议》明确指出:“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新时代新征程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最紧要的是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1]。“两个确立”是深刻反映历史抉择、回应时代呼唤以及顺应民心的重大论断,是总结建党百年奋斗历程所得出的历史结论,是我们党在新时代取得的最为显著的政治成果。当前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对“两个确立”进行了深入解读和系统研讨。曲青山着眼于“两个确立”的发展历程与重大价值,认为“两个确立”是创造新时代伟大成就的关键因素[2]。韩庆祥立足“两个确立”的生成逻辑,强调新时代以来的成就和经验为“两个确立”的提出奠定了坚实基础[3]。李志勇以“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为着力点,认为“两个确立”为民族复兴的实现提供了理论指引和政治保障[4]。李慎明阐明了“两个确立”与“两个维护”的内在逻辑关系[5]。党评文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儿女自近代以来奋勇抗争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以及实践逻辑的产物。”[6]因此,新时代深入剖析“两个确立”蕴含的深刻理论依据和厚重的历史继承,有助于全国人民全面认识“两个确立”的重大意义,使全党全社会团结一致投身到捍卫“两个确立”的具体实践之中,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一、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内在本质与优良传统

政党领袖核心地位以及科学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是无产阶级凝聚力量筑牢无产阶级政权的重要举措,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时刻保持蓬勃生机的成功密码,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内在本质与优良传统。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在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强调了维护政党领袖核心的重要性,强调了科学理论在革命斗争以及社会建设中所发挥的重大指引作用。

(一)领袖核心地位的确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内在本质

马克思和恩格斯都肯定了确立政党领袖核心地位在反抗资产阶级压迫中所发挥的重大作用,并强调领袖核心地位的确立是处于被剥削被压榨的无产阶级获得革命胜利的根本保障。马克思主义认为,创造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影响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但也肯定了杰出人物在人类进步和历史发展中

的助推作用。从本质上来说,“领袖、政党、阶级、人民”组成了推动人类历史前进的力量,其中主体力量是人民,无产阶级政党以及政党领袖在广大人民创造历史的活动中发挥着领导核心作用。恩格斯着重阐释了无产阶级政党领袖的权威在革命运动中的作用,“强大的权威是合作的基础,如果缺乏指引性和统一性的意志,任何方式的合作都难以奏效。”[7]P372恩格斯在《论权威》中严厉驳斥了巴枯宁主义者关于否认一切权威的错误观点,指出“直接能够证明需要权威的要数航行于大海之中的船只,在狂风巨浪来临的时刻,要保住一船人的生命,必须使所有人完全听从一个人的命令。”[8]P4马克思主义认为,不管是无产阶级政党与资产阶级争夺政权的斗争之中,还是在夺取政权之后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之时,都必须坚定不移维护政党领袖的核心地位,使全党上下始终处于团结统一的良好状态之中,这是无产阶级获得革命胜利和顺利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保障。列宁在革命斗争和国家建设中,始终重视发挥政党领袖的权威作用。列宁在《我们运动的迫切任务》中指出:“任何政党如果不善于选出能够领导革命和善于组织群众的领袖,是无法巩固自身地位的”[9]P286,集中体现了政党领袖核心地位确立的重要性。列宁于1920年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中强调:“无产阶级政党领袖一般是最有号召力、最有威望的人,政党由领袖来领导和主持工作。”[10]P151列宁尤其注意政党领袖在政党精神、政党意志、政党团结以及政党文化方面的影响性和决定性。列宁于1921年在回复信德国共产党的信件中强调:“革命运动缺乏有威望的领袖领导,难以统一革命者的意志,革命成功将变得遥遥无期。”[11]P505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始终突出维护政党领袖核心地位的强大作用。毛泽东于1943年在《切实执行十大政策》中指出:“坚决反对和驳斥‘一国三公’的错误观点,必须确立领导核心。”[12]P69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为了使人口众多、满目疮痍的落后农业国尽快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强调“我们搞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有一个核心”[13]P768。邓小平面对改革开放初期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多次强调:“在领导集体之中必须要有一个核心,不然任何事情都办不成,”[14]P310就是在坚强领导核心的护航之下,我们党在改革开放时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因此,中国共产党以高远的政治眼光审视新时代复杂多变的发展现实,应时代之需和人民呼声创造性提出了“两个确立”,这一伟大的政治成果并非凭空出现,而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内在本质使然。

(二)科学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优良传统

科学把握革命理论与革命实践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全面确立科学理论对于革命运动的指导地位,充分发挥科学理论在革命运动中的强大指导作用,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一脉相承的优良传统。马克思以强烈的理论自觉指出:“要让群众学习和掌握科学理论,进而在革命运动中发挥强大力量。”[15]P9在科学社会主义创立以前,无产阶级所开展的革命运动都是在宗派性斗争理论和空想社会主义的错误引导下,无一例外都以失败告终。马克思于1848年严厉驳斥了虚假社会主义理论在当时社会中的错误引导,全面揭露了这一错误思潮的丑恶面目,系统诠释了无产阶级在革命斗争中的科学策略,基于此形成了影响深远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正式有了科学理论的正确指导。自此,国际工人运动在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下蓬勃发展,世界各国的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运动迎来了高潮,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了历史新阶段。列宁针对国内经济派否定科学理论指导作用的错误观点,在《怎么办?》中掷地有声的强调:“缺乏革命理论的指导,就不可能获得革命斗争的胜利。”[16]P24列宁把理论与革命有机结合起来,深入论述了确立科学理论的指导地位在革命和政党建设中的重大作用。列宁根据革命运动的需求,进一步指出:“理论能够使革命者紧密团结在一起,使他们从理论中汲取坚定信念,应用科学理论制定斗争策略”[9]P203。毛泽东始终坚持科学理论在革命运动中的指导地位,以高度的使命担当指出:“笔杆子要始终和枪杆子结合在一起……拿破仑说的很有道理,一支笔充分发挥了作用能抵得过三千支毛瑟枪。”[17]P257毛泽东还深入论述了以科学理论来武装革命者、武装广大工农群众的重要目标。毛泽东于1929年在古田会议上针对红军的建设问题指出:“必须以无产阶级理论来推进党和红军的建设”[18]P96,初步构想了以科学理论来武装和建设红军。此后毛泽东为了革命运动的需要,进一步强调“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武装广大工农革命群众的头脑”[19]P141,以此提高工农群众的革命积极性和战斗力。同时,毛泽东尤其重视在一系列革命实践中进一步推进革命理论的不断创新。毛泽东指出:“无产阶级不论在任何时候,都要根据变化了革命实际,创造出与革命相适应的新理论,仅仅依靠老祖宗是行不通的,需要有自己的理论家,创作出新的理论来服务当前的政治,推进革命运动。”[20]P109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高度重视政党领袖核心地位和科学理论指导地位在革命运动中的重大作用,为“两个确立”的提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面临着一系列棘手的国际挑战,必须继承和弘扬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优良传统,坚定不移维护“两个确立”,才能以更加坚定的政治定力和强烈的使命担当有力应对一切风险挑战,切实担负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二、历史继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

历史是创造智慧、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的巨大宝库。在科学理论指导之下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验和中国共产党轰轰烈烈的百年奋斗经验,反复证明了政党领袖核心地位和科学理论指导地位在革命斗争和国家建设中所发挥的正向作用,确保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伟大事业持续向前发展。反之,缺乏政党领袖核心地位和科学理论的指导地位,革命力量和国家建设的力量就难以凝聚起来,革命组织和国家建设力量将涣散无力,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伟大事业将阻滞不前。因此,中国共产党提出“两个确立”,是着眼于错综复杂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总结得来的历史经验,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以及改革中总结得出的历史经验。

(一)深刻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

回顾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巴黎公社的革命斗争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极为典型的代表。全面分析和深入考察巴黎公社以及苏联的兴亡,能够帮助全党全社会把握和认识“两个确立”的深厚历史渊源。发生于1871年的巴黎公社革命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工人阶级第一次尝试夺取国家政权的运动,但革命运动在强大的资产阶级反革命的镇压下失败了。纵观世界近现代的演进历史,国际巴黎支部在整个巴黎革命斗争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但尚未发挥核心领导作用。在革命斗争中巴黎公社有力击溃了资产阶级的“官僚机构、警察局、常备军”等一系列国家机器,但在设立十个委员会时,各个委员会没有彼此统一,也没有设立主要负责人,十个委员会处于松散无组织状态之中。刚组建不久的人民政权由于没有权威性的领导核心,在残酷复杂的斗争运动中被无情绞杀。同时,巴黎公社革命也没有科学理论的正确指导,并没有制定出适应革命需求的政策和策略。在《法兰西内战》中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公社中存在的空喊家会影响革命群众的革命意志,使工人阶级无法开展真正的运动,极大地阻碍革命斗争。”[21]P56在巴黎公社革命斗争中,并没有确立能够统一革命群众意志和行动的科学理论指导地位,领导核心和科学理论指导地位的缺位是导致巴黎公社革命失败的关键因素。1917年俄国最先开启了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经过艰辛的革命斗争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人类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的崭新阶段。在革命运动中,列宁以高超的领导才能带领布尔什维克发挥了核心领导作用,取得了推进历史进程的十月革命胜利,在列宁和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新政权战胜了资产阶级和封建残余的联合攻击,有效巩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执政地位。列宁根据苏联的国情,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创造性提出了“新经济政策”“执政党建设”等经济建设原则和政党建设理论,有效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但是,历史发展之路不可能一路凯歌。自斯大林成为苏联的领导人之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朝着教条化和僵硬化发展。赫鲁晓夫于1956年在苏共二十大上全盘否定了斯大林在领导苏联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时的一切功绩,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造成了苏联甚至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组织和思想上的混乱。此后,戈尔巴乔夫于1985年在苏联实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开始主张思想多元化和多党制政策,放弃了苏共的领导地位,瓦解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导地位,使苏联走向了灭亡。苏共亡党灭国的历史教训留下了深刻启示:一个政党不能确立并捍卫政党领袖的核心地位和科学理论的指导地位,必然会走向亡党亡国的穷途末路。不管是在革命斗争还是在政权巩固过程中,是否始终维护政党领袖核心地位和科学理论指导地位决定着革命和建设的成功与否,甚至影响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兴衰成败。

(二)系统总结中国共产党应对风险挑战的历史经验

在党的百年艰辛奋斗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在应对风险挑战中,政党领袖核心地位和科学理论的指导地位发挥了凝心聚力、共克时艰的强大作用。从百年奋斗史来看,政党领袖核心地位和科学理论的指导地位,是在有效应对重大风险挑战中逐渐确立起来的,并在具体实践中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捍卫。正因为这样,我们党才能够在诡谲的历史搏击和激荡的风险挑战中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事业越是蓬勃发展,所面临的风险挑战也愈加层出不穷。在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所遇到的风险挑战不计其数,但都一一化解了,并将其有效转化成推动党和国家繁荣富强的强大动力。追根溯源是因为我们党不论在何种情况下,都始终坚持维护政党领袖核心地位和科学理论的指导地位。在遵义会议之前,由于共产国际脱离中国实际的错误领导,加之革命缺乏理论和实践经验,我们党在此时并未确立政党领导核心,也没有形成能够指引中国革命的科学理论,在革命斗争中沿用和借鉴苏联经验。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损失了大批革命力量,在湘江战役中折损了过半的革命力量”[22]P3。在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中国共产党及时地召开了遵义会议,纠正了组织和军事上的“左”倾错误路线,在全军确立了毛泽东的指挥地位,确立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在革命斗争中的指导地位,有效克服了革命群众力量涣散的突出问题和重大风险。党和红军有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导,在军事上以灵活机动的战术完全改变了被动挨打的局面,实现了陕甘会师,为伟大事业保留了宝贵的革命力量。中国共产党于1945年指出:“遵义会议开启了毛泽东对全党的正确领导,成为了推动党的事业向前发展的转折点。”[23]P87这一历史性的伟大会议挽救了中国革命和工农红军,使中国共产党得以凤凰涅槃。苏东剧变之后,中国共产党在邓小平和邓小平理论的正确领导和科学指引下,避免了国家政权颠覆的危机和风险。西方国家在苏东剧变之后加紧了对中国的渗透和攻击,大肆鼓吹“马克思主义过时论”“中国崩溃论”“社会主义失败论”等错误言论。针对这些错误言论,邓小平发人深省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具有科学性、实践性、革命性的理论,世界上支持和认可马克思主义的人将会越来越多”[24]P382,坚定捍卫了马克思主义在国家建设中的指导地位。面对改革开放中的一系列风险挑战,邓小平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顽强意志精准研判国内外形势,立足中国国情把舵领航“中国号”巨轮,成为不断推进改革开放的“压舱石”;在科学理论的指引下,我们党以强烈的使命担当带领全国人民紧紧围绕社会主义建设,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局势中奋勇前行、劈波斩浪,使各族人民免遭重大风险挑战,使社会主义避免了政权颠覆,推动中华民族和国家发展朝着光明美好的未来发展。

(三)全面总结中国共产党维护党内团结统一的历史经验

革命运动、政权巩固以及社会建设,都需要实现党内的团结统一,以便凝聚全党全社会的意志和力量投身于伟大事业之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以高度的责任感在《共产党宣言》中振聋发聩地指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25]P435列宁在俄国革命运动和苏联国家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坚定不移强调:“革命运动和政党建设中任何宗派行为都是不允许的,这会危害革命斗争和党的建设”[10]P469。这一观点得到了毛泽东的高度认同,在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始终重视党内和全社会的团结统一,强调:“我们党内部的团结一致是当前民主革命、民族解放的坚实基础。”[26]P278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尽管遇到了一系列的艰难困苦,但都成长为在意志、步调以及行动上都高度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根源在于我们党在全党范围内确立和维护领导核心地位和科学理论的指导地位。一是,坚决维护领导核心,实现组织层面的团结一致。毋庸置疑,毛泽东在全党范围的领导核心地位不是瞬间建立起来的,而是在漫长的革命实践中确立起来的。张国焘在艰辛危险的长征中,个人野心极度膨胀,妄想分裂党,试图破坏和分裂红军;王明在担任长江局书记过程中,发表了诸多有悖于党中央思想的右倾错误言论,导致我们党内一些党员在思想上出现了混乱。毛泽东就是在与张国焘和王明等分裂破坏党的恶劣行径中,不断凸显和巩固了在全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在党的七大上我们党庄严宣告:“我们有了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同志是领导革命运动、组织革命斗争的伟大领袖。”[27]P319这一宣告全面加强了人民群众投身抗战的勇气和信心,使全党坚决维护我们党的团结统一,为最终取得抗战胜利和全国胜利夯实了组织和政治基础。建国之后,我们党已经是经过无数革命斗争洗礼的理性成熟的先进执政党,有能力快速清除错误思想在党内的消极影响。党的七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强化了党内的团结统一,表征着我们党在团结统一上开始进入到新阶段。二是,确立和维护科学理论稳如磐石的指导地位,实现全党在思想层面的团结统一。我们党在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之前,诸如教条主义、主观主义等在党内甚嚣尘上,王明提出的“左”倾错误路线,导致党内思想出现了严重混乱。其主要表现就是以生吞活剥、囫囵吞枣的方式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没有将基本原理与中国的现实情况紧密结合。对此,毛泽东在1938年以强烈的理论自觉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全党号召推进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发展,使马克思主义深深根植于中国的肥沃土壤之中,使马克思主义在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实际情况的融合中得到蓬勃发展。党的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使全党在思想上实现了空前的团结统一,为推进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建设社会主义夯实了思想基础,凝聚了强大的人民力量。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们党也存在“左”的、右的思想错误,严重影响了我们党内的团结统一。中国共产党在党的十三大上全面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实质、内容框架以及价值关切;邓小平于1992年针对一些同志在信念上动摇、道路上迷茫的突出问题,毅然决然进行意义深远的南方谈话,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有力回答和击破了国内外、党内外提出的一系列质疑和困惑,有力地维护了全党思想上的高度统一,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现了跃升式发展。在百年奋斗的艰辛历程中,科学理论的指导使我们党避免了革命力量的折损和政权的颠覆,在凝心聚力中实现思想统一和行动一致,生成了建党以来伟大的理论结晶和重大政治成果。新时代必须继承宝贵的历史经验,始终捍卫领导核心地位和科学理论指导地位,使中华民族以高度的团结统一推进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进程。

〔参 考 文 献〕

[1]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十九届中央委员会报告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2-10-23.

[2]曲青山.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的根本原因——“两个确立”的确立过程及决定性意义[J].当代中国史研究,2022,29(03).

[3]韩庆祥.用“根本问题”解释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逻辑及精髓[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1(11).

[4]李志勇.“两个确立”决定性意义的五重意蕴[J].科学社会主义,2022(01).

[5]李慎明.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思考[J].政治学研究,2022(02).

[6]党评文.尊崇“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23).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恩格斯.论权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9]列宁.列宁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0]列宁.列宁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1]列宁.列宁全集:第三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12]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3]逄先知,金冲及.毛泽东传(1949—1976):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1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6]列宁.怎么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17]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8]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十一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20]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1]马克思.法兰西内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22]刘伯承,徐海东.星火燎原全集:第三卷[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9.

[2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二十二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2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7]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责任编辑:秋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