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记忆、文化诠释与美育实践:宁夏博物馆的展览实践研究

2023-12-29汪丽莎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3年20期
关键词:文化认同文化传播民族文化

汪丽莎

摘 要: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民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构筑共有精神家园提供了不竭的源泉。目前,我国大多数博物馆免费开放,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文化再生产提供了重要的空间,这些博物馆是特殊的社会文化机构与美育载体,更是进行公共文化活动、汲取文化知识的主要阵地。宁夏博物馆对馆藏文物进行了历史记忆与文化层面的阐释与重构,实则是在收藏展览北方特色民族文化的过程中,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及其内涵,潜移默化地进行文化传播与美育实践。宁夏博物馆还通过与其他机构之间的合作,在展览实践中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塑造中华民族文化符号体系,激发并培育观众对中华文化的兴趣与认同,有重要的文化功能。

关键词:宁夏博物馆;民族文化;文化诠释;文化传播;文化认同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20.024

0 引言

自2017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以来,学界对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博物馆从文化传承、文化认同、社会教育层面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也愈发受到政府与学界的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文物和文化遗产是传承中华文明的根脉之一。

博物馆的建设历史悠久,与文化人类学关联密切,在19世纪末逐渐被我国知识分子从西方引入。“公共博物馆诞生于帝国主义时代,经常服务于资本主义并从中受益,也持续作为统治阶级和企业权力的工具,参与意识形态的操弄”①。权力、空间、知识这些话题是西方知识分子围绕博物馆提出的反思,只是片面地强调权力、意识形态的操控,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博物馆的积极意义。就我国目前的国情而言,我国博物馆不仅是满足广大民众社会文化需求、进行文化引领与社会教育的主要社会机构,更是文化传承与交流互动的重要空间。

1 宁夏博物馆的历史记忆与中华民族文化诠释

宁夏博物馆的全称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建立于1973年,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其展览设置主要分为常设展厅、临时展厅、数字展厅三类。其中,馆藏的历史文物集中展示在展馆二楼“朔色长天—宁夏通史陈列”中,这一展厅主要展示旧石器时代至元明清时期宁夏及周边地区的北方民族文化,还原当时的社会生活,共计有2500件(套)展品。其中的特色馆藏文物为西夏时期的鎏金铜牛(图1)、琉璃鸱吻(图2),鎏金铜牛体态生动,经由雕塑、铸造、鎏金、抛光等诸多工艺制成,体现了西夏时期的铸造工艺与牛耕在西夏农业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琉璃鸱吻为屋顶正脊两端的装饰物,其外形上端为鱼尾,底部为龙头,此类饰物产生于西周时期,是西夏党项族借鉴汉族建筑的实证。

宁夏博物馆将宁夏历史文物展览陈列作为常设展厅,分为“文明曙光”“西戎春秋”“帝都藩屏”“丝路重镇”“大夏寻踪”“塞北江南”六个系列,旨在简要回顾宁夏历史,启发观众情感。英国社会人类学家保罗·康纳顿将博物馆视为有序的记忆空间,并由此认为博物馆“与回忆录、图像、纪念物、仪式活动、纪念日等成为维持与传递记忆的媒介和途径”②。博物馆通过收藏文物和解读历史记忆还原过往的社会文化,由此传承文化记忆,助力观众在参观文物展览的过程中增强文化自信。张晶等人将文化记忆从过程与结果两个层面进行解读,认为能够通过回归传统的方式唤醒文化记忆,“文化记忆的激发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人们共同接受心理而产生共鸣感的故事性元素”③,博物馆举办的系列展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带给观众特殊的文化体验,以此激发特定背景下的社会认同感與内心崇高感。

中华传统文化正是由中华民族共建共享的“文化记忆”传承,我国的历史文物承载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博物馆通过历史文物展览与生活情境模拟还原当时的社会文化状貌。“国家博物馆既是国家权威和合法性的象征,又是国家历史秩序的展示场所。具体而言,博物馆可以通过象征性的物,进行特殊的历史叙述和构筑,建立起与他民族群体相区分的民族国家—‘想象的共同体—集体身份,从而完成叙述民族历史和构塑民族身份的政治文化使命”④。

宁夏博物馆馆藏文物丰厚,以多种类型的文物展示了北方民族文化,展现了宁夏地方特色民俗文化,描述了历史记忆与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过程。民族的交往历史蕴藏在文字、器具、绘画等不同的文化符号中,通过文物将其文化诠释并展现在世人眼前。

2 宁夏博物馆的文物展览与中华民族文化传播

自19世纪初伊始,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逐渐认识到博物馆开启民智、传承文化、普及知识的特殊作用。发展至今,博物馆的功能随社会变迁而逐渐有所变化,王嵩山在《博物馆人类学的根基》一文中谈道:“近二十年来通过文化遗产、旅游等目的地文化的建构,博物馆与社会文化体系的关系日益复杂……(人类学博物馆的范畴)跨域在科学类、艺术类与历史类三者之间的灰色地带。”⑤而“教育是博物馆的核心功能,经济功能是博物馆的外缘功能”⑥,宁夏博物馆因其丰厚的历史底蕴与艺术魅力,具有重要的美育功能,观众通过参观历史文物展览和参与实践活动更容易感知历史,体验更具象化的历史社会。“美育,又称审美教育,即运用人类实践所创造的一切美,对人自身进行审美情感、审美形态、审美观念等方面的教育,使人的身心得到协调发展,精神世界有新的升华,成为具有高尚精神和富有实践能力的人”⑦。

截至2022年,我国登记的博物馆总数达6565家,这些博物馆在发挥文化传播与教育功能的同时,其在经济层面逐渐增强的影响力也是有目共睹的,许多地区都将博物馆纳入地方发展的规划之中。博物馆的美育功能更是受到了各界学者的重视,吴玮瑛将博物馆美育功能的价值归为三点,即“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引导审美文化发展方向、激发国民创造力”⑧。也有学者认为,我国的美育功能较为薄弱,“总体而言,美育仍然是国民教育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其中核心的问题在于,由共同价值观念的衰落所导致的个体存在意义流失等问题,仍然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⑨。而博物馆正是适宜进行美育的平台,“博物馆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机构,应该为青少年教育及公民素质教育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应将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融入博物馆文化之中,对人们的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变革和发展”⑩。

3 宁夏博物馆的实践活动与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培育

从博物馆诞生至今,博物馆的关注点由物的阐释转移到了人的互动,博物馆展览不再局限于简单的文物陈列,而是更注重历史文化情境还原与文化活动体验,追溯并重构族群形象,让观众在参观展览活动的过程中,更直观地体验社会历史文化。“参与式博物馆更注重个人的自我表达以及人与人之间社交而产生的社会资本,并且参与式博物馆的准绳在‘参与,社区成员既可作参与者,又可作围观的大众”k。博物馆通过文物展览、文化叙事与文化体验唤醒观众共同的文化记忆,提供了塑造文化认同的重要空间。“观众在历史和艺术博物馆中的触觉感受建立了他们和藏品的高度个人对话”l。宁夏博物馆在一楼大厅设立了数字互动墙,观众可以点击数字文物进行互动,更进一步了解馆藏文物(图3)。在三楼的民俗展厅中,还有身着56个民族服饰的动漫人物数字互动墙,以展示中华民族服饰文化(图4)。

近年来,宁夏博物馆还举办了各种类型的展览与实践活动,有工艺鉴定、专家讲座、文物展览、摄影展、非遗展示系列活动、特殊节庆与纪念日活动。比如宁夏博物馆宣教小分队走进宁夏武警总队,开展“弘扬八一精神·传承红色基因—送文化进军营”专题活动。宁夏博物馆的实践活动多为文物展览与非遗互动(图5),旨在通过历史文物、文化遗产等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吸引观众,激发观众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觉。以活字印刷为例,北宋时期,党项人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吉祥遍至口和本續》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最早的木活字版印本实物”m,展出《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可切实增强观众的文化自信。宁夏博物馆推出的展览活动主要有以长城与黄河为主题的摄影展、书法艺术展,还有中国结、剪纸、糖画、皮影、扎染、活字印刷、岩画拓印等非遗实践活动,如“今朝锦绣山河间”黄河、长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宁夏段)主题摄影展。宁夏博物馆还立足于馆藏文物,以宁夏地域特色文化为基础,成立文创产品设计研发团队开发文创产品(图6)。

就博物馆实践而言,潘守永认为,当代人类学视阈下的博物馆民族志可以从内容形态、组织机构形态、建筑形态三个方面来认识博物馆实践,这三个方面具体是“收藏实践、展示实践、教育实践”n,即博物馆实践不仅体现了地方特色还是城市的文化窗口,通过展示文物、讲解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含义等方式,在公共文化空间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在国家政策的积极号召之下,文博机构、传统工匠、社会企业等不同群体都积极地投入到传统文化实践与建设之中。不少优秀的文化书籍、纪录片、影视节目涌现。

此外,宁夏博物馆还积极筹备各种节目与活动,如博物馆奇妙夜之“《圆梦中华 礼颂盛世》—宁博雅韵首届诗词音乐会”。这一音乐会由宁夏博物馆携手宁夏朗诵协会、宁夏老年大学及非遗传承人联袂演出,通过诗朗诵、京剧、舞蹈、情景剧等形式向观众展示了花儿的高亢、秦腔的激越、陶笛的悠扬……音乐会对非遗文化进行了活化展演与文化再现,并通过线下实践互动与线上视频传播的方式传承非遗文化,激发观众的文化认同,向观众宣传宁夏的特色风情,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宁夏博物馆主要采用文化再现的方式传承文化,增强观众的文化自信,将文化根植于观众心中。观众在特定的时间与场地进行特殊的文化体验,通过博物馆文化记忆及其文化符号体系的影响,观众对传统文化进行自己的解读与回应。王嵩山认为,“文化再现不但涉及物件性质的定义,也涉及物件确立其主体价值的过程、与文化内在的意义”o。观众在持续的文化体验之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在“活化文物”的实践之中升华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宁夏博物馆为观众展示了宁夏历史,阐述了丝路繁华,铺陈了中华底蕴;还通过历史文物展演与非遗文化活动建构了宁夏博物馆的文化空间,让文物讲故事,传递其背后的中华文化、中国精神。而“每一座博物馆都不是文化孤岛,而是相互连接的整体(社群),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也是当代社会的中枢”p。宁夏博物馆在与其他博物馆的合作中,共筑中华文化精神家园,积极引入外省的文物展览,也将贺兰岩画、水洞沟遗址文物展现在更多人的眼前,在追溯华夏先民智慧的过程中,厚植中华文化传承发展之根,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4 结语

观众参观博物馆或是出于对浪漫主义色彩、美学艺术的探寻,或是满足休闲娱乐的需求,或是求知。博物馆作为城市文化的窗口,积淀着一个地区的文化精髓,肩负教育职能与文化传承之重任。宁夏博物馆积极开展青少年研学系列活动,致力于北方民族文化传承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弘扬。据笔者与馆内工作人员访谈得知,宁夏博物馆的日流量基本在千人以上,其中不乏外国观众,目前馆内外语讲解人才不足,青年志愿者较少,相较于国内其他国家级博物馆而言,建设仍待完善。

注释

①埃姆斯.博物馆、公众与人类学:博物馆人类学论集[M].尹凯,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21:1.

②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M].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0.

③⑨张晶,谷疏博.文化记忆、崇高仪式与游戏表意:论原创文化类节目的美育功能[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40(9):80-85.

④徐玲.博物馆学的思考[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18:10-11.

⑤中国民族博物馆,郑茜.博物馆人类学的观点与实践:第二届博物馆人类学研讨会论文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1:4.

⑥孟庆金.现代博物馆功能演变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1.

⑦刘卫华.美育,博物馆一项值得重视的功能[J].中国博物馆,1999(3):6-8.

⑧吴玮瑛.博物馆的美育功能[J].内蒙古文物考古,2007(1):106-110.

⑩单霁翔.博物馆的社会责任与社会教育[J].东南文化,2010(6):9-16.

k西蒙.参与式博物馆:迈入博物馆2.0时代[M].喻翔,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8:11.

l莱文特,帕斯夸尔-利昂.多感知博物馆:触摸、声音、嗅味、空间与记忆的跨学科视野[M].王思怡,陈蒙琪,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20:67.

m李炳武.塞上江南的历史华章:宁夏博物馆[M].西安:西安出版社,2019:96.

n潘守永.新博物馆学:理论与实践[M].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3:26.

o中国民族博物馆,郑茜.博物馆人类学的观点与实践:第二届博物馆人类学研讨会论文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1:17.

p潘守永.新博物馆学:理论与实践[M].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3:64-65.

猜你喜欢

文化认同文化传播民族文化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
中国文化传播与艺术人才外语能力培养创新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试论香港电影中的“九七情结”
文化认同对京津冀地区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影响分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浅析《黄河晨报》对河东文化的传播
美国黑人影片中的文化认同焦虑
读《申报》女性广告,享文化传播之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