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徽州鱼鳞册的修复研究
2023-12-29耿宁蒋云黄静静
耿宁 蒋云 黄静静
摘 要:安徽省图书馆馆藏明万历鱼鳞册是一部特殊装帧形式的木活字本徽州文献。文章从其版本考订和文献价值研究入手,针对存藏现状,遵循“整旧如旧”的修复原则,通过拆书、配纸检测、書叶修复、还原装订等方法进行了系统性修复。同时对师徒合修的技艺传习模式和新修复技法的使用进行了总结思考。
关键词:鱼鳞册;古籍修复;传习模式;修复技法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20.007
鱼鳞册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后期为登记土地、征派服役而编制的土地登记簿册,因绘田图排列似鱼鳞而得名,又称“鱼鳞簿”。安徽省图书馆馆藏明鱼鳞册《休宁县二十四都陆图丈量保簿》是重要的木活字本徽州文献。该书絮化严重,破损情况复杂,亟待修复,被选作国家级古籍修复传习中心安徽传习所2021年度传习期“师徒合修”的古籍,由传习所导师肖晓梅带领5名修复师共同修复完成。整个修复过程有新思路的探索,也有新技法的尝试,收获颇丰,现总结成文,以期对徽州文书的修复起到借鉴作用。
1 版本考订与文献价值研究
安徽省图书馆馆藏明鱼鳞册《休宁县二十四都陆图丈量保簿》(下文称馆藏鱼鳞册),木活字本,有手抄补字,构皮纸,244叶。每叶双面,每面四格,每格字数不等。开本34.8厘米×30.7厘米,板框27.8厘米×27.8厘米。四周双边,白口,双对黑鱼尾。版心上镌“休宁县二十四都陆图丈量保簿”,版心下镌页码,毛装。有夹页四张,封面、封底残缺,册末有缺页。该册登录自养字一号起至养字一千八百六十八号止,中无间断。每页四格按编号顺序录入田土详情。每格载明字号、土名、田土类别、田土面积、税亩面积、佃人、田亩四至、见叶及田亩简图。
本册未见明确造册时间,据其内容当为明万历年间所造。休宁县大规模清丈土地、攒造鱼鳞册,于明主要集中在洪武、万历两朝,于清从顺治年间开始,之后历朝均有造册。其一,明万历年间清丈土地、造鱼鳞图册,以《千字文》编号,本册所题“养”字号与明万历《休宁县志》隅都字号一致①。顺治年间新丈,此图字号已改为“四”②。其二,据汪庆元《清代徽州鱼鳞图册研究》③,明清鱼鳞图册形制有所演变。明万历丈量鱼鳞清册注重税亩、分庄。清顺治鱼鳞弓口册则详细登记田土步弓字,批注地权转移信息。此册形制和内容符合明万历鱼鳞清册特征。其三,据栾成显《洪武鱼鳞图册考实》④,明初不行折亩,按统一的每亩240步计,实亩与税亩相同。明万历施行一条鞭法,土地清丈开始实行折亩制。此册以“步、分、厘”实亩单位丈量,田地分上、中、下三等,按一定折算率折成税亩。文中亦指出,明初土地丈量采用都保制,至万历年间清丈,改为都图制,鱼鳞册字号编制不再以“保”为单位,而以“图”为单位,与赋役黄册统一。此册编制以“图”为单位,版心镌“休宁县二十四都陆图”,见业项亦书X都X图。明万历九年(1581),休宁知县曾乾亨主持清丈,并将攒造图册集中刊印⑤。推断此册为明万历年间土地清丈时刊印的活字本鱼鳞册之一。
据栾成显《鱼鳞图册的遗存与研究价值》⑥统计,徽州府休宁县鱼鳞图册大宗遗存,主要集中在休宁县档案馆,共1162册,仅一件为明代攒造,其余均造于清至民国。除安徽省图书馆外,徽州鱼鳞册还主要见于中国科学院、国家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安徽博物院等,也多为清至民国所造,明代鱼鳞册较为罕见,而明木活字本更为稀有。此册对于明中晚期耕地的自然属性、地权分配、租佃关系、赋役制度及古籍刻印工艺等研究价值颇高。
2 存藏现状
馆藏鱼鳞册装订方式虽为毛装,但形式独特,由两根皮纸绳、两个纸钉、两个纸捻共同装订而成。书背上下角由皮纸绳缠绕打结绑定,靠近纸绳处各有一个纸捻,起加固作用。装订处有窄长带字残片,用于保护纸捻;皮纸绳包裹处有若干纸片用于包背角,略宽且层数较多。前书皮书叶颠倒,正面朝里对折;前护叶靠近书背处,存小半张护叶残叶;后书皮及护叶均只存留残片。书册整体发黄,蓬松褶皱。书叶四角卷边,书口卷曲、开裂、絮化较严重。前后数叶及部分中间叶近书口处缺损较大,书芯略有虫蛀。前83张书叶,上书口由前人修补,部分有补字,少数补纸,糨糊失效;第210叶起,书口上半部分有黄斑,絮化严重(图1)。经检测,该书册pH值为5.2~5.3。参照我国行业标准《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WH/T 22-2006)判定为二级絮化、三级酸化、三级缺损。
3 修复过程
3.1 拆书
拆书前,修复人员拍摄了详细的照片,尤其是前后书角处的皮纸绳、纸捻及装订处的残片等都拍摄了详细的特写,细节处还摄有录像,为后期装订提供依据。拆书时,先拆纸捻,再拆纸钉,最后拆皮纸绳。由于其均保存较为完好,因此决定完整拆除,后期原位回归。拆纸捻时,先打开纸捻尾部的结,在抽出过程中由于皮纸间的摩擦力大,很难抽出,于是使用针锥从纸捻旁略微将孔撑大,再一点点将纸捻尾部从孔中抽出。之后,拆下了隐藏在残片下、位置极为靠近皮纸绳的纸钉。拆除皮纸绳时先在原位松解,再将绳圈移至书背处,找到尾部,使用同上办法解开。在拆书的同时及时收集、整理脱落的残片,拆完后用宣纸包裹并标注信息,分类放入密封袋中待修。
3.2 配纸
原书书叶纤维的观察与判定:书册入手后,发现了常见的皮纸老化破损状况—絮化,再观察纸张颜色灰黄,帘纹不明显,质地轻薄柔软有韧性,初步判断为皮纸。结合纤维检测,其纤维长,结构与构皮纤维吻合,且没有发现其余纤维成分,判定纸张类型为纯度很高的构皮纸(图2)。
选定补纸:配纸前使用测厚仪测得鱼鳞册书叶厚度为0.06~0.07毫米。选出库存构皮纸与贵州丹寨构皮迎春纸作为备选补纸,经对比发现库存构皮纸质地与书接近,厚度相似,但是颜色过新过白。贵州丹寨构皮迎春纸颜色质地相近,可惜厚度较薄,不适用于本书修复。因此,最终选定库存构皮纸染色后作为补纸使用。
补纸染色:染色时,选择用橡椀煮色水作底,添加花青、赭石调出合适的颜色,同时点墨以增添旧意。色水配好后使用喷染法染纸,即将调好的色水注入喷壶中,对着单张补纸进行喷雾上色,先均匀地喷少许色水润湿整张纸,再按照从上到下或从右到左的顺序将整张补纸喷湿,然后将一头輕轻拎起搭在提前准备好的木杆上,最后将纸整体从桌上慢慢提起移至晾纸架上晾干。
3.3 修复
展平书叶:书叶中部纸张强度较好,但褶皱明显,需要提前处理平整。喷少量水润湿吸水纸,按在褶皱处,凭潮气浸润书叶,使纤维舒展,再用平头刷蘸取少量水轻刷褶皱处,及时放上吸水纸,用棕刷轻轻隔着吸水纸刷平。有时硬褶很难舒展,可以在湿润的吸水纸上压上塑料尺,防止水分蒸发,延长浸润时间。若褶皱很顽固,需反复多次处理,同时注意控制水量,避免产生水渍。展平书叶后还需舒展四边及书口的纤维。
修补:补书的糨糊比平时补竹纸书叶时略厚,修补全程在塑料薄膜上进行。先将展平的书叶两边用镇纸压住,防止移动,然后上浆,要注意控制上浆的量,不能太多,顺纤维方向轻刷,避免纤维跟笔走。撕纸时一手按住皮纸修补处,一手扯住纸边横向用力,慢慢撕开,若补纸撕完有结团处可用平头刷及时将毛边理顺,补完用吸水纸按压,避免产生水渍。天地及书口附近絮化严重处,用镊子和针锥慢慢顺着打开纤维团,再用毛笔轻推展平,仅磨损处用薄皮纸进行加固,有明显缺损处用补纸修补。修补搭口每叶可错开,每修完十叶折叶、修剪、锤平。
保留前人修复痕迹:此馆藏鱼鳞册有前人修补的痕迹,修复时间无明确记载。因旧补纸和谐且补有文字,此次修复均做保留。因前人修补时松紧不一,导致书口参差不齐。修复时考虑补字需与原书叶文字对齐,位置不能移动,针对出现的四种情况分别施行不同的修复方案:一是书口修补处松紧合适,则修整搭边;二是松紧不合适且无补字,则整体揭下重新调整位置后再添浆补上;三是松紧不合适且单边有字,则揭下无字的半边补纸调整位置,添浆修补撕掉多余搭边;四是松紧不合适且双边有字时,若补纸过紧,则撕开书口补上合适宽度的补纸,若补纸过松,则撕开中缝,将书口两边多余的补纸涂浆搭在一起。按上述方法处理,既保留了前人的修复痕迹,使内容完整、字迹流畅,同时又保持了书口的整齐和书叶的平整。
碰针法齐书叶:碰针法适用于很薄且宽大,表面又不光滑的书叶⑦。该馆藏鱼鳞册开本宽大,纸张柔软,书叶表面摩擦力大、吸附力强,很难整册撴齐,使用碰针法齐书叶很合适。首先确定书口位置,在钉书板上铺上吸水纸,在吸水纸上垂直插入两根缝书针,取一张书叶将书口顶住针;然后确定地脚的位置,因为书册栏线模糊不清无法对齐,于是再取一根针垂直插在书叶地脚中点处,便于齐书口的同时齐地脚。确定好三根针的位置后,逐张将书叶顶针摆齐,同时做到手眼结合,及时微调。全部摆完后将针撤去,为减少书叶挪动,将书叶连同吸水纸一起平移到压书板上,压实等待装订。
3.4 还原装订
书皮修复:全册首叶上下颠倒,版心镌“休宁县鱼鳞经册”,与正文版心不同,推测此叶与本书无关,仅作书皮保护作用。后来在拆书的过程中发现前后书背处均留有带字残片,从残片存留的数量及板框、字迹的方向判断,书皮为两叶重叠正面对折的筒子叶,且从无糨糊痕迹推断这两叶并没有托在一起。由于修补后的单层书皮叶尺寸大且纸张薄软,于是将两张书皮叶背面分别托了一层补纸后,再将托好的两张书皮正面对折套在一起还原成双层筒子皮。
残片拼接:残片的修复拼接需要对破损的形状、字迹、笔画进行比对。将包背角的残片按照顺序拆下、编号,按照撕裂形状和字迹拼残片,拼接修补后还原成一个整体。下包角磨损严重,残片形状不规则且无法拼接,统一修补成大小一致的方形。上包角拼不出完整的形状,修补成与下包角对称的新的包角。
装订成册:该馆藏鱼鳞册区别于直接穿捻装订的传统毛装:一是除了装订的两枚纸捻外,上下靠近书角处还多装了两枚纸钉,这可能是古人考虑到鱼鳞册的开本较大所为;二是在书皮外天头、地脚处上下各用一根皮纸绳穿过包角进行二次装订(图3),由于此书有前人修复的痕迹,所以这种二次装订不排除是前人修复时所为。由于纸捻、纸钉和皮纸绳纸张强度尚可,其中纸捻打开后还有字迹,因此将它们打开拍照记录后,托一层薄皮纸再搓回去待用。书叶和书皮一同压平后,固定好书芯,将纸钉和纸捻依原眼进行装订;最后将包背角的纸片整理好归还原位,皮纸绳从原孔穿出,打结系起,缠绕固定(图4)。整体修复完成后呈现了较好的修复效果(图5)。
4 探索与思考
4.1 “师徒合修”古籍修复传习模式的探索
古籍修复技艺的传习不仅是对基础修复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需要师带徒的“手口相传”。此次鱼鳞册的修复,肖晓梅导师提出了“师徒合修”的传习模式,即导师带领学员们合力完成一部古籍的修复。在修复前每个人先介绍自己的修复方案,由导师点评确定统一的修复计划和修复技法;再按难易程度将破损书叶分给能力匹配的学员,统一配纸和用浆,大家围坐在一起进行修复,便于技法上的统一调整及遇到问题时及时沟通和交流;最后再用统一的技法折叶、锤书、压平,保证了合册后的协调与整齐。“师徒合修”的传习模式大大提高了学员们的古籍修复水平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4.2 关于修复技法的研究
此次修复的馆藏鱼鳞册破损情况复杂,因此在整个修复过程中运用了多种修复技法,如前文中叙述的残片的拼接与复原、絮化书叶的修补与加固、碰针法齐书叶等。特别是首次尝试喷染法染纸,通过实践发现喷染法染出的补纸整体十分均匀,染纸速度快、效果好、不浪费,适合单人操作,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染纸方法。但值得注意的是,喷染后移动时要注意动作一定要慢,防止潮湿的纸在空气中飘动吸附粘连,影响染纸效果。
4.3 对徽州文书修复的启示
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出版的《徽州文书类目》依据原件形式将徽州文书分为散契、簿册、鱼鳞册三种⑧。徽州文书在流传的过程中不乏各种破损和修复改装的痕迹,该馆藏鱼鳞册的修复经验可为其他类型的徽州文书如簿册的修复和装订、散契的展平和加固等提供技法上的借鉴。此外,从修复理念上,应在“整旧如旧”修复原则的基础上学会变通,对前人修复痕迹的保留和处理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字迹的必须保留,无字迹的视纸张状况尽量保留;装订时应还原成所见的装帧形式,不可凭想象随意改变。此册鱼鳞册虽为毛装,但却有着独具特色的装订手法。究其装帧的形式推测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成书时考虑开本过大选择了此种装帧形式;另一种可能是前人修复时对原来的装帧形式进行了改装加固。笔者更倾向于第二种可能,但是本着“整旧如旧”及保留前人修复痕迹的原则,最终还原成了所见的装帧形式。在现有修复经验的基础上仍需加强对纸张性能检测的学习和研究,不断改进、提升修复的理念和方法,使修复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5 结语
如果说古籍修复是对古籍的原生性整理和保护,那么古籍数字化带来的就是再生性利用和传承。为保持成册效果,特在装订之前对散叶状态下的馆藏鱼鳞册进行数字化扫描,完整保存了书叶和各类残片的文字信息。再次回顾整个修复过程,无论前期整理、逐叶修复,还是最后的装订成册,对全体修复人员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在挑战的同时亦是修复技艺的提升。此次的经验总结将在未来运用到各类徽州文书的修复中,共同助力徽州文书的整理与研究。
(致谢:感谢此次指导并参与修复的安徽传习所导师肖晓梅女士。说明:此次馆藏鱼鳞册的修复工作由安徽传习所的修复师耿宁、臧春华、张文文、蒋云、金鑫共同完成。本文由耿宁统稿并撰写引言、第三和第四部分及结语;蒋云撰写第二、第三部分,黄静静撰写第一部分。)
注释
①李乔岱.明万历休宁县志:卷一:舆地志隅都[M].明万历刻本:41.
②廖腾煃.清康熙休宁县志:卷一:隅都[M].清康熙刻本:50.
③汪庆元.清代徽州鱼鳞图册研究[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7:417.
④栾成显.洪武鱼鳞图册考实[J].中国史研究,2004(4):123-139.
⑤李乔岱.明万历休宁县志:卷三:食货志杂税[M].明万历刻本:227-228.
⑥栾成显.鱼鳞图册的遗存与研究价值[J].浙江学刊,2019(1):50-57.
⑦杜伟生.中国古籍修复与装裱技术图解[M].北京:中华书局,2013:140.
⑧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王钰欣,等.徽州文书类目[M].合肥:黄山书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