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乡县衙监狱建筑遗址探究

2023-12-29刘会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3年20期
关键词:监狱遗址赏析

刘会

摘 要:位于河南省南阳市西南方向的内乡县,古称“菊潭”县,《内乡县志》记载,内乡县衙始建造于元朝大德八年(1304),在之后的岁月更迭中数次被毁又屡次重建,到现在将近有720年的历史。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这处保存最完整的封建时代官署衙门,是浙江绍兴人章炳焘于光绪二十年(1894)动工修建,前后历时三年重建恢复,并保存至今。1984年,内乡县衙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是全国衙门文化研究中心处、中国衙署文化发祥地。内乡县衙具有封建时代县级官衙机构最普遍的特征,代表了一个国家机器的缩影。

关键词:内乡县衙;博物馆;监狱;遗址;赏析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20.003

1 监狱的起源、发展及位置

“监狱”一词并非从来就有的,是在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后,伴随着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出现的。那时候的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建设监狱的建筑材料也是就地取材,多是以土为主要材料建成的圆形围墙,这种围墙形态很原始,位置比较随意,形制也极为简陋,用丛棘编成篱笆的围墙“画地为牢”,把战俘和奴隶用绳索捆绑起来,然后丢在“牢”内囚禁。人们根本没有能力建造出像现在这样森严壁垒的监狱,丛棘就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监狱雏形之一。最早有文字记载其的是夏朝的《竹书纪年》,载:“夏帝芬三十六年作圜土。”因而圜土成为我国有史书记载的最早的国家监狱,夏朝的监狱还称为“夏台”“均台”等,囚禁对象主要是有身份和地位的奴隶主贵族,夏王朝夏桀在阳翟(今天的河南禹州)设立监狱“夏台”,用来关押商汤。

商朝的监狱又被称为“圉”“羑里”“动止”。“圉”是商朝甲骨文卜辞里的监狱,《说文解字》释:“圉,囹圄,所以拘罪人也。囹,狱也;圄,牢也。”①“羑里”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国家监狱遗址,就是今天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4.5千米的羑里城遗址。“动止”是指以犯人的居住地为拘罪之所,就其关押状态而言类似于今天的监视居住。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因此秦朝的监狱分为中央监狱和地方监狱。中央监狱称为廷尉狱,廷尉狱一般都是关押重大刑狱案犯,审理地方不能审理的疑难案件。从汉代开始,我国监狱才正式称狱,并且不同监狱分别关押不同身份的人,汉代监狱的管理制度为后来历代监狱管理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明代沿袭了元代监狱管理制度,但在锦衣卫和东厂、西厂内又设立了监狱,直到清朝将“监”与“狱”相连,正式更名为“监狱”,监狱的名称被正式列在《钦定大清会典》中,设置已接近近代监狱。晚清时期,监狱也被称为“班房”,后来演变成羁押未决犯的“看守所”“习艺所”,其后对监狱的称谓就这样一直延续到今天。

旧时作为县级官衙职能部门的监狱历来都是一个受人关注的话题,也是县衙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现存的内乡县衙遗址雄伟壮阔,也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县衙,在县衙对外开放后,进行周边环境拆迁时,文物工作者无意中在县衙建筑群遗址的西南方位发现了一排低矮的灰瓦房,这排小房子十分特殊,一共有15间,全部为砖木结构单檐式建筑,而且非常低矮,和一般的平房有很大的不同,这立即引起了有关专家和学者的极大兴趣,后经查阅康熙年间《内乡县志》记载的内乡县城图片和文物专家的反复甄别鉴定,历史上的县衙监狱就在这个位置。今天我们参观内乡县衙监狱时,能从牢房的砖块上看到“城工”二字,说明这里的每一块砖都是特制的,是经工房下面的“城工局”监制的,这也从侧面佐证了这里就是一座原貌完整的清代监狱,是一座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老监狱遗址,该监狱整体为一座四周高墙环绕的独立小院,里面主要由狱神庙、禁卒室、刑讯室、死牢、普牢、女牢等几部分组成,形成一个独立的空间。

从现存的官衙建筑中不难发现,这些建筑主要呈现出几个显著特征:监狱居南,坐北朝南,左文右武,前朝后寝,在功能布局上都是严格按照地方官署规制而建,极具清代独有的建筑风格,内乡县衙的监狱是目前为止我国发现的唯一的县衙监狱,不仅填补了封建社会县级监狱研究中的空白,也是中国已知仅存的一座清代县级监狱。

2 内乡县衙监狱遗址的建筑功能及设置

内乡县衙监狱(图1、图2)总占地面积1100多平方米,共有房舍30多间,建筑面积860多平方米,主要建筑由大门、狱神庙、禁卒室、刑讯室、牢房等几部分组成,牢房里面又分为死牢、普牢和女牢三个部分。从监狱的这些建筑分类上我们可以看出,清代监狱的关押制度对犯人不仅有男女之分,所犯之罪也有轻重之别。《清会典》中对分类关押制度记载有:“凡监狱有内监,强盗及斩绞重犯居之。有外业以下轻罪居之……内外监皆隔以垣墙。有女监,妇人犯奸及实犯死罪者居之。”②内乡县衙监狱遗址也是对《清会典》中分类关押制度的一种实证。

内乡县衙监狱的大门是狱吏们监管和审查进出人员的第一道防卫之门。大门朝东,两边有八字墙向外延伸,正上方刻有“监狱”两个大字,左右两侧分别有两个“狴犴”图案的青色浮雕。进入监狱后首先可以看到监狱内最中心、最独特的建筑,也是古代监獄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狱神庙(图3)。狱神庙位于县衙的北部,占地70多平方米,面阔3间,坐北朝南,为硬山单檐式建筑,狱神庙门上的对联非常有意思,对联内容为“尔违条犯律罪有应得,吾发奸随伏歧途指返”,既体现出对犯罪的报应惩罚又有感化教育的意味。

狱神庙东侧房舍为禁卒室(图4),两间,是监禁卒值班的地方。西侧为刑讯室(图5),两间房舍,主要是狱卒用刑的地方。清朝规定刑讯是合法的,这就意味着在刑讯的过程中狱卒是可以用酷刑逼供的,不能忍受重刑而死亡的犯人不在少数。刑讯室里面展出的是古代的一些刑具,有打手凳、脚镣、笞、杖、站笼、囚笼、木枷等。笞和杖是最常见、最常用的刑具,主要用于本县自理的案件以及徒罪、流罪等;囚笼上有一个木质圆孔,专门用来卡着人的脖子,使人头伸在笼外,身体关在笼内。个子高的,身体呈弯曲的“弓”状。个子矮的,则脚尖踮起挨着下层,看似没有用刑却极为挑战人的身体极限。囚笼主要用在不服管理的囚犯、命盗案的重犯以及上一级州府押解的人犯;脚镣和木枷等是防止犯人逃跑的专用刑具,也是我们在影视剧中常见的刑具。特别是脚镣,实际上是由镣环和镣链两部分构成,镣环一般用锁具或者铆钉紧紧固定在犯人双脚脚踝上,使犯人不能取下自由行走,不仅特别重,而且两脚之间的铁链也特别短,犯人稍微动一下镣链就会发出声响,更不用说迈开脚步逃跑了。

内乡县衙监狱的牢房分为普牢(图6)、死牢(图7)和女牢(图8)三个部分,也即我们常说的外监、内监和女监。其中,普牢占地面积较大,有280多平方米,一共9间牢房,其中坐东面西一排有5间牢房,紧贴着狱卒房南山墙,其余4间在对面,坐西面东。西排的牢房里现在是古代刑罚展览陈列,主要以南阳烙画的形式图文并茂地介绍了不同时期的25种残酷刑罚,主要有断手、刖刑、膑刑、挖眼、劓刑、黥面、剖腹、抽肠、腰斩、木驴、鸩毒、流刑、斩刑、绞刑、凌迟、宫刑、笞刑、杖刑、徒刑、焚刑、炮烙、汤镬、车裂、剥皮、戮尸等。东边的一排牢房主要展示了我国古代的“笞、杖、徒、流、死”五刑,这五刑是用泥塑的形象展示,真实地向游客展示了古代刑罚的残酷。

普牢的南面是女牢,占地45平方米,大门坐南面北,朝向狱神庙。死牢位于普牢最里面,是单独的一个院落,共4间牢舍,和女牢一样比较小,位置相对偏僻,主要是关押一些等待秋后问斩的死刑犯。在死牢的第一间牢舍中央放有一块长方形大青石,重量有百余千克,长0.34米,宽0.33米,高0.63米,其上刻有“匪类墩”三个大字,在青石的一端还凿有一小圆孔。这块青石是1994年维修监狱死牢时从地下发掘出土的,出土时石块上还带有锈迹斑斑的手铐、脚镣等刑具。

内乡县衙牢房的建筑整体比较窄和低,阴暗潮湿,越往里面走光线越暗。监舍内所有的房门都不足1.5米高,只能容一名犯人低头弓腰出入,这暗含着低头认罪之意。连监狱里面水井的井口都特别小。内乡县衙监狱内这个明代保存下来的水井上面还压着一块大石头,石头中间有一个很小的圆孔,仅供犯人饮水用,防止犯人投井自杀。此外,纵观监狱整体的结构,里面的牢房建筑体量都很小,而且都较为松散,颜色一般是黑色和灰色的,比较灰暗压抑,里面没有植物和多余的修饰,除了使犯人的心理充满绝望和孤寂,也给人阴森恐怖的印象。

3 内乡县衙的监狱文化

古代监狱作为关押犯人的场所,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重要工具之一,因此它的选址也是极为慎重讲究的。章炳焘在担任内乡知县时,“历任九年,得以专心十木工程”③,他所兴建的县衙整体建筑的布局在大体上都是参照故宫的布局,受传统风水文化的影响,并且出于风水堪舆的考虑,一般都是把监狱整体建在县衙的西南方位,因此监狱还俗称“南监”“南牢”等。

监狱的大门紧挨着县衙仪门的“死门”,县衙一共分三道门。中间的大门为仪门,是县衙的礼仪之门,为第二道重门,平时关闭,只有迎接上级官员或有重大事情时方可打开。东侧有一道小门称为“生门”,主要供人们平时出入之用。西侧的小门人称“死门”或“鬼门”,只有死刑犯在大堂被宣判死刑审结后,衙役方可打开此门,最后行刑时也須拉出西城门砍头,所以旧时处决死刑犯也称为“出西门”或“上西天”。

监狱大门两侧雕刻着两个“狴犴”图案。“狴犴”是一种露着锋利獠牙的凶猛怪兽,它面目狰狞,是传说中龙的九子之一,威力十足,生性爱打抱不平,且能断狱辨真伪,因其威猛的形象而被作为监狱的代称,可以说是监狱的图腾和标志,让人见之悚然生畏。所以在古代监狱大门的墙壁上都绘有“狴犴”图案镇守,起到恐吓和震慑犯人的作用,使犯人一进监狱就产生阴森恐怖之感,增强了监狱的威慑效力。《升庵全集》中描述:“狴犴形似虎,有威力,故立于狱门。”④又因为狴犴的形状似虎,因而监狱在民间又被称为“虎头牢”。

县衙监狱里面供奉的神是狱神庙里的皋陶,皋陶是监狱的精神支柱,他的存在是为了给那些求告无门、生死难卜的犯人们一些期待和慰藉,犯人在出狱、转狱或行刑前都要到此拜辞“狱神”,名著《红楼梦》中写有狱神庙,京剧《苏三起解》中也有苏三拜别狱神的情节。清末前一直沿袭此做法,各级监狱中都设有狱神庙,并且有“皋陶造狱,画地为牢”一说,皋陶本人也因为善辨是非曲直、赏罚分明而一直被后世尊奉为狱神。《后汉书·范滂传》中记载范滂被人诬陷,关在黄门北寺狱,狱吏对其说:“凡坐系皆祭皋陶。”范滂回答说:“皋陶贤者,古之直臣。知滂无罪,将理之于;如其有罪,祭之何益!”⑤清末废止了该做法,建立了新式监狱,至民国初年,狱神庙才真正从我国大地上消失。该庙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外界隔离而不为人们熟知,并且以其威严至尊的地位引起了国内众多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和极大兴趣。著名文学家刘心武到内乡县衙参观后,曾两次在《百家讲坛》中讲《红楼梦》时说到内乡县衙监狱里的狱神庙,他还说曹雪芹笔下的狱神庙大体就是县衙监狱这个样子的。

监狱里看管犯人的差役称为狱卒,一般来说在封建官衙里存在两个阶层:一个是属于“士”的官吏阶层,通过如科举、封荫等一定程序而产生的;另一个是“役”的阶层,是知县花钱雇佣为县衙当差办事的。一般设有衙役和门子两类差役,“狱卒”属于“门子”下面“禁子”的序列,通常狱卒服饰的前胸会写上“卒”字样,多是在监狱里面值班当差,为“官吏阶层”服务办事的。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狱卒的地位非常低下,几乎是社会最底层,属于清代规定“贱民”阶层,收入最低,生活待遇也很差,在县衙里当差纯粹就是为了“混口饭吃”,因此狱卒在监狱里滥用职权,为非作歹,敲诈勒索的行为屡屡发生。犯人一旦进入监狱便成了衙役们凌虐、敲诈的对象,可以想象囚犯们在里面的生活环境也极端恶劣,大多在监狱里就被折磨得面容憔悴,体弱多病,暴毙身亡者不在少数。

内乡县衙内的监狱是我国目前遗留下的、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清代监狱,可以说意义重大,是后人研究封建社会司法审判制度的一个生动的“切片”。多年来,文物专家和内乡县衙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不断努力,多次拜访当过县衙师爷的老人,多方考察、整理资料,增加监狱内的刑罚展、刑具展等,不断充实和丰富监狱的文化内涵等,内乡县衙博物馆受到国内外游客和专家学者的一致赞赏和好评。随着县衙监狱遗址的不断对外开放,将吸引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对继承传统、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具有深刻的意义。

注释

①许慎.说文解字[M].徐铉,校定.北京:中华书局,1963.

②中华书局.清会典:卷五六[M].北京:中华书局,1961.

③王晓杰.揭秘内乡县衙[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2016.

④杨慎.升庵全集[M].杨有仁,辑.新都县同文会影印.1929(民国十八年);国家图书馆古籍馆有藏。

⑤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7.

猜你喜欢

监狱遗址赏析
三星堆遗址
神秘的地下遗址
监狱选美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论监狱企业立法
诞生在监狱中的牙刷
欢迎你到监狱来
步辇图赏析
刘家庄遗址的跌宕发掘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