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芜湖旅游景区语言景观英译策略探析

2023-12-29孙晓艳

校园英语·中旬 2023年8期
关键词:英译策略语言景观生态翻译学

摘 要:语言景观是文化旅游融合介质中最主要的成分,能全方位诠释语言文字与地方文化的空间互动关系,不仅是地方性语言文字符号资源的集中性呈现,也是实现地域传统文化传承延续的有效路径。将语言景观的研究置于生态翻译学的视域,从“三维转换”角度对芜湖旅游景区语言景观的翻译现象及生态环境进行研究,旨在对语言景观的语言规范提出可行性建议,发掘语言景观背后折射的地方文化,丰富语言景观研究的视角。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语言景观;英译策略

作者简介:孙晓艳(1982.03-),女,安徽合肥人,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翻译。

一、引言

公共路牌、广告牌、街名、地名、商铺招牌以及政府建筑的公共标识上的语言共同构成某个特定领域、地区或城市群的语言景观。语言景观,即有语言文字标记的景观,是语言标识的一种形式。作为文化旅游融合介质最主要的成分,语言景观能全方位地诠释语言文字与地方文化的空间互动关系,是实现地域传统文化传承延续的有效路径。在某种程度上,语言景观对城市的国际形象建构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芜湖旅游景区语言景观的研究置于生態翻译学的视域,对芜湖旅游景区语言景观的翻译现象以及翻译的生态环境进行研究,并对提升芜湖旅游景区语言景观的语言规范性提出可行性建议,以期发掘生态翻译理论对语言景观翻译研究的指导价值,丰富语言景观研究的视角,推动芜湖更迅速地融入长三角特色文旅城市的建设工作。

二、 生态翻译学概述

生态翻译学理论是我国学者胡庚申于2004年首次提出,是由翻译适应选择论发展而来的一种“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的生态范式。该理论运用生态理性,从生态学视角对翻译进行整体性研究。

生态翻译学以多维度的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为翻译原则,通过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三维”转换,实现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的交替循环过程。该理论的评译标准为多维转换程度、读者反馈以及译者素质,“整合适应选择度” 越高表明译文质量越佳。

三、芜湖旅游景区语言景观英译之“三维转换”与策略探析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大趋势、大推动、大融合背景下, 芜湖市正在全力打造长三角特色文旅城市。一批跨界融合、要素协同的文旅新空间和示范项目正破茧而出、蓄势待发。未来5年,还将实施文旅、商务、体育、宣传等单位平台融合和整合,集聚“欢乐芜湖”文旅传播声势,为积极促进城市建设水平、开放程度、文明素质和国际化水平的提高发挥其他产业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马仁奇峰作为芜湖市唯一的省级森林公园,以奇峰异石、嘉木修竹、珍禽益鸟、古寺鸣泉而享誉皖南,素有皖南门户之称。“渡江第一船”是芜湖当地有名的红色旅游基地,也是红色文化的摇篮。这两处的语言景观都极具地方性和文化特色,是芜湖市重点发展的文化旅游景点,因而本文选取两处的语言景观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芜湖旅游景区语言景观的英译问题,响应语言规范的要求。笔者通过实地调研发现,马仁奇峰和“渡江第一船”两处旅游景区的语言景观英译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语言不规范现象,具体表现在大小写不规范、中式英语、语法错误、用词不当、信息遗漏、文化信息缺失、部分景区公示语英文译介缺失等方面。下面从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换”视角来探讨语言景观的英译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与策略探析

翻译是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转换,成功的翻译必须以语言为基础,才能搭建源语读者与目的语读者之间沟通的桥梁,达到交流的目的。根据生态翻译学理论,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首先要从语言的词汇、语法、句法、语篇等方面了解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差异,深挖语言背后的深层次的含义,实现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汉英两种语言在语言表达形式上差异较大,因而在翻译时需特别注意语言层面的问题。经实地调研发现,以马仁奇峰和“渡江第一船”为代表的芜湖旅游景区语言景观存在较多语言层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大小写不规范、中式英语、语法错误、用词不当、信息遗漏等方面。例如,“黄公阁”的英文名“Huang Gong pavilion ”, “禁止吸烟”的译文“no smoking”,“Huang Gong pavilion”作为专有名词,“pavilion”应该大写,“no smoking”作为警示语,首字母“no”也应该大写。用词不当的问题,“严禁烟火”翻译成了“no fireworks”。“firework”在英文中指烟花,而此处的烟火指的是火和烟,所以可以翻译成“Fire off, please”。景区语言景观中,语法错误也很普遍,如古明塔的介绍牌上有这样一段描述“这座六角形的古塔,始建于明万历戎申年,今现存两级”,对应的英文为“The hexagonal pagoda, bulit during Ming Wan Li Years, now only remaining two levels”,译文中出现两个非谓语动词“built”和“remaining”, 却没有谓语动词,不符合英文句式规范,此外“现存两级”是指现只有两层保留下来,“remain”用作动词表“遗留、剩余”时,为不及物动词,其后不能接名词,“楼层、塔层”的习惯表达是“floor”而不是“level”。因此根据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该句可以译成“The hexagonal pagoda, built during Ming Wan Li Years, has only two floors left now.”。在另一处对千年古刹马仁寺的介绍中,“马仁寺始建于唐贞元十一年”一句翻译成了“Ma Ren temple was built in the eleven year of Tang Zhen Yuan”,此处的“eleven”表达有误,应改为“eleventh”。除此之外,逐字翻译的中式英语现象也是比比皆是,如“收费标准5元每次”翻译成了“charge standard 5 yuan/time”,“玻璃栈道全程停留时间不得超过8分钟”译文为“Glass plank full stay no longer than 8 minutes”,“禁止站立走动、严禁向外探身”译文为“prohibit walk,prohibited outward leaning”等等。

由此可见,语言层面的正确性是翻译的前提和基础,译文应严格遵守语言规范,避免以上各种语言问题的出现,才能达到译语语言生态中适应并生存的目的。

(二)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与策略探析

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避免从译语文化观点出发曲解原文含义。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反映了民族文化的特点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不同民族的价值观、信念、宗教信仰、道德标准、风俗习惯等都能在语言当中得到一定程度的体现。在进行翻译时,译者需熟悉源语与译语之间的文化差异,深挖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并选择适合译语读者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的译文,才能有效实现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例如,在“渡江第一船”景区内的指示牌上,“渡江战役纪念馆”对应的英文翻译是“The crossing campaign memorial”,“渡江广场” 则翻译成了“Crossing the square”。 对于中国游客来说,渡江战役再熟悉不过了,它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百萬雄师过长江的战略追击战役,这里的“江”特指“长江”。然而,在翻译成英文时,如果省略了“长江”这个地点名词的翻译,译语读者是无法理解源语所传递的历史文化信息的。译文“The crossing campaign”容易让译语读者曲解原文含义,导致文化误解与缺失。因而,“渡江战役纪念馆”应翻译为“The Crossing-the-Yangtze Campaign Memorial”,从而较为准确地表达语言背后所折射的历史文化背景,让译语读者一目了然。 此外,“渡江广场”实则为“渡江战役纪念馆广场”,译文“Crossing the square”指的是穿越广场,没有遵循选择适应性原则,与源语差距较大,从而造成译语读者理解上的困难。因 “渡江战役纪念馆”的英译已在上面的指示牌中出现,在这里不妨将“渡江广场”翻译成 “The Memorial Square”,既简洁明了,又能准确传递源语的文化意境。

综上,在进行汉英两种语言的文化维适应性转化时,译者需在满足目的语读者需求和习惯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保留中国文化元素,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

(三)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与策略探析

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把选择转换的侧重点放在交际层面上,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译者除了需关注语言和文化层面,还需从交际层面,关注译文是否与源语交际意图一致,能否实现源语的交际目的。

语言景观的交际意图为宣传、告知、呼吁或警示等。英汉两种语言的表达习惯、思维模式不同,在翻译过程中如果忽视译语读者的语用习惯,将会导致交际障碍。翻译也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交际活动,在翻译时要充分考虑源语的交际功能,译语的语言表达习惯,准确传递源语的交际意图,最终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例如,语言景观牌“您的言行 孩童榜样”传达的意思是“您的言行将为孩童树立榜样”,而译文却直译成了 “Your words and deeds  Children's example”,无法传递语言景观的告知、宣传、呼吁交际意图,因而建议将源语译成 “Your words and deeds set a good example for your children”,准确再现源语的呼吁功能,达到交际目的。又如景区的警示牌“玻璃桥及玻璃栈道上严禁打伞”,翻译成了“prohibited umbrella on glass and glass-plank bridge”,译文的意思是“玻璃桥及玻璃栈道上被禁止的伞”,曲解了原文的意图,无法达到警示、提醒的交际目的,容易让人误解。该句建议翻译为“Don't hold up your umbrellas on glass and glass-plank bridge” ,以这种祈使句来表达,语气上相对委婉,也更具人文关怀,符合英文公示语的特点。

四、结语

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探讨了以马仁奇峰和“渡江第一船”为代表的芜湖旅游景区语言景观的英译情况以及翻译的生态环境,并对提升语言景观的语言规范提出了可行性建议,一方面窥探芜湖的语言景观面貌,有助于掌握城市语言使用的特征,了解语言景观背后折射的芜湖文化特色、民族风俗、社会文化等信息;另一方面,对芜湖旅游景区语言景观的语言规则分析可以对提升语言景观的规范化提供一些可行性建议,以期推动芜湖市更迅速地融入长三角特色文旅城市建设工作中来。

基金项目:本文系芜湖职业技术学院校级人文社科研究重点项目“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芜湖旅游景区语言景观实证研究”(项目编号:wzyrwzd202206)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Bourhis R, Landry R. Linguistic Landscape and Ethnolinguistic Vitality: An Empirical Study[J]. Journal ofLanguage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7(16):23-49.

[2]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3]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中国翻译,2011(2):5-9,95.

[4]胡庚申.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5]束慧娟.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公示语翻译:以上海世博会主题标语为例[J].上海翻译,2010(2):39-42.

猜你喜欢

英译策略语言景观生态翻译学
中国文化特色词误译及其英译策略探析
海洋文化语言景观研究:视角与方法
民族旅游村寨语言景观调查研究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景点翻译
生态翻译学角度下的中日影视作品片名翻译分析
汉语新词英译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