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材使用宏观情境分析
2023-12-29韦炜
摘 要:近几十年,随着时代的变化大学英语教学被赋予新的使命。大学英语教材的形式、内容在变化,教师使用教材进行教学设计的动态过程持续演化,充满复杂性,体现了对教材使用情境的感知和充分衡量。教师承担着教材和学生之间的媒介作用,承担着把时代的变迁融入课程设计的历史使命。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影响教学设计的情境系统有更加清楚的认知。本文从宏观角度分析了深度影响教学设计的课程思政和技术赋能两大情境因素。
关键词:教材使用;教学设计能力;课程思政;技术赋能
作者简介:韦炜,中国矿业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
一、引言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大学英语课程围绕着各类教材组织开展,教科书、课程材料和各类教学资源长期以来一直是大学英语课程的支柱,教材的内涵逐渐发生变化,教师如何使用教材也有所变化。大学英语教材的有效使用决定着教材价值在实际教学中的转化程度,对于推动外语教育发展、满足新时代国家战略需求至关重要。
在多年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交流中,笔者发现如何有效使用教材成为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在教学设计中影响教材使用的具体情境因素有哪些?如何把新的要素融入新时代大学英语教学中,以响应时代的召唤?这些都是本文关注的焦点。
二、大学英语教材使用和教学设计能力
教科书是知识和真理的体现,在教学中备受推崇。中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史上,教材的形式一直在变化。“教材”“教科书”和“课程材料”等术语经常出现在教学研究中。
本文认为,教材(materials)的概念从狭义上说指的是教科书(textbooks)。英语教材经历了从20世纪重视语法学习、课文分析的单一化传统学习方式到近几十年来由于计算机、多媒体等新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多元化变迁。时至今日,大学英语教材包括学生用书、教师用书、配套电子课程材料。此外,辅助课件、网络平台上的慕课(MOOC)和各类相关网站等多种媒介的一体化成为大学英语教材的新形式。
全国各地高校都在使用经过审核的大学英语教材,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比以前有更多的自主权来改编和补充教学材料。现代生活中各类网络平台、智能手机各类应用程序,特别是社交媒体的蓬勃发展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多模态素材,拓展了大学英语教材的含义。
从广义上来说,教材被定义为教师创作的,具有直接和特定潜在教学目的的教学设计作品。按照这个定义,教材的含义包括但不限于教科书,包含教科书系列(包括学生用书、教师用书和辅助课件)、教学大纲和学校提供的代表学校正式课程设置的任何教学材料。教材从基于文本到数字交互式课程材料的转变,正在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这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课程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也为教学设计带来巨大的挑战。如何融合各种资源,有效推动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成为值得持续关注研究的课题。
教材是由专业的课程设计师和学科专家开发。以前,教师通常被视为教材的使用者,而现在,教师已经逐渐成为教材的“设计师”,或在教学设计中与教材搭档,充当“合作伙伴”。本文中,笔者将从广义的教材概念出发探讨大学英语教材使用过程中具体的宏观情境因素,从而为动态的教学设计理清思路。
Guerrettaz等人认为,教材使用指的是教师和学习者在语言教学环境中(例如课堂教学期间)用教材参与教学和互动的方式。照本宣科的时代渐行渐远,使用教材来开展教学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实施过程。教学被视为互动和动态的过程,教材使用包括阅读、解释、选择、修改,使书面材料中的思想生动起来。
将教师使用课程资源视为一种设计活动并不是一个新概念。Brown解释说,教师必须感知和解释现有的资源,评估课程设置,平衡各类约束条件,权衡并设计策略,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追求他们的教学目标。Brown使用术语“教学设计能力”(PDC)来描述教师感知教学资源并利用它们来精心设计有效的教学计划,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能力。
根据Brown给出的PDC定义,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teachers' pedagogical design capacity)是指有效利用和转换现有课程资源的能力,以及为有效的教学而设计或者创造新材料的能力。他确定了三种类型的教材使用:转让、改变和即兴创作,并提出了一个描述教师使用课程材料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框架:严格遵守教材的“转让”,适度修改教材以达到教学目标,在没有教材具体指导时教师自发地即兴创作。用Brown的话说,无论教师使用教材进行教学设计的程度如何,PDC都代表了“教师在感知情境、作出决定和执行计划方面的技能”。
他解释说,将不同的使用模式编织在一起的技能,以及安排課堂设置的不同部分的技能,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描述了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有效的教学计划,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方式和程度。
Pepin、Gueudet和Trouche利用课程研究进一步明确了教学设计能力的概念。他们认为,在教学设计的背景下,教师对课程资源(和其他类型的教学资源)的使用是“相互适应的参与性双向过程”。在Pepin等人的模型中,教学灵活性,或适应新设计和使设计适应新情境的能力,是教学设计能力的关键组成部分。其认为,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包括把握教学设计的方向、目标或参考点,坚持一套稳定而又灵活的设计原则,通过类似实践中的反思来创造学习资源的关联或者潜在的一系列学习机会。
教师要具备教学设计能力,首先要能够把握教学设计的方向、目标或参考点,也就是感知情境的能力,在此基础之上才能作出选择、决策后执行计划。教师需要了解“现状”(例如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教学设计的发展方向,熟悉教学设计的大局(例如课程教学指南)和特定背景(例如基于某一特定主题的学习过程所设计的一节课或者为某一年级所有学生制定的学习模式),确定课程在短期(一学期)和长期(即跨年级跨学期)教学设计中的位置。目前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需要关注的现状和大局构成了其必须要把握的宏观情境,本文从课程思政和技术赋能这两个层面来分析。
三、宏观情境:课程思政和技术赋能
(一)课程思政
课程和教材是思想引导、价值引领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舞台。教师选择何种教学资源、教学材料,以何种方式来设计课堂教学会给学生带来相应的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
课程思政和技术赋能是新时代赋予大学英语教学的新特征。教师不了解时代发展趋势、课程教学要求就无法掌握教学设计的宏观情境,面对大量的课程资料会失去方向,从而无法理解、选择、诠释和有效使用教材,进而无法达成教学目标。
充分意识到教材使用情境的日益复杂性和目标的多元化是大学英语教师做好教材使用研究的前提。大学英语教师必须对教学设计中教材使用的情境通过系统分析有深入了解。本文将从宏观情境角度分析新时代大学英语教材使用具体情境的变化。
我国高度重视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在学科教学中融入意识形态教育和价值引领引起了相关人士的关注。语言教育从根本上讲主要是道德教育。所谓“道德”,是用来判断是非对错,维护社会稳定的规范。语言教育本质上是在不同国家文化和政治交汇处进行的,而这些领域往往有着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因此语言课堂的道德观比其他课堂更为复杂。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融入价值观引导,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明确指出,大学外语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英语是大多数非英语专业学生本科阶段的公共基础课程,大学英语教育是高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思政落实于大学英语课程,就是要将立德树人的内容、要求、原则与大学英语课程有机结合,系统科学地融入大学英语教学。
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中的核心。要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当代大学生责无旁贷。《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指出,大学英语课程可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阐释能力,服务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有机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内容。这和大学英语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课程性质是相契合的。没有两个概念比语言和文化联系得更紧密的了。在我们与他人的互动中,我们使用語言不仅代表了我们的文化,也是使我们的文化得以存在、延续和发展的主要手段。
大学英语课程蕴含大量文化内涵,对中西方文化相关内容进行对比,有助于学生了解和掌握文化的多样性,帮助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深入了解,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引导学生用英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出去,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智慧。大学英语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助力文化强国建设。
作为教学的主要依据,教材会以显性或隐性的方式塑造学生的三观,影响他们的价值取向。时代发展趋势和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使大学英语教材使用的情境有了极大的拓展,对大学英语课程建设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要求教师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将信息技术有效应用于课程思政教学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课程思政内涵融入课堂教学的水平,不断拓展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二)技术赋能
第四次工业革命使人们利用人工智能(AI)、物联网(IoT)和智能工厂来组织生产,从而融合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人类和机器肩并肩地合作。对于人类来说,由技术和创新驱动的新工作类型正在出现。随着机器的发展,人们正在使用数字技术改变世界。这些变化几乎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现在的学生不仅要适应这种转变,而且要能够通过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和开放的思维来塑造这种转变。因此,第四次工业革命下的教学意味着教学策略必须发展。教师的教学方式需要改变,让学生学习如何使用他们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分析、应用和创造,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工具,培养学生的才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解决问题。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的各级各类学校大力推广使用数字工具和技术,增强了学校教育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拓宽了教育的范围,增加了人们受教育的机会。大学英语教学一直处在改革中,未来会融合更多的数字技术元素,用技术赋能学生的英语学习。新冠肺炎疫情给教育界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极大地改变了课堂教学的格局,推动新技术应用于教学,出现了以各种媒体和技术作为媒介的非传统教学方式,某些变化即使在后疫情时代依旧有很大影响。
教学研究领域也随之出现了大量与数字技术相关的课题。技术增强语言学习(TELL)、移动辅助语言学习(MALL)、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 (CALL)以及疫情期间应运而生的紧急远程教学 (ERT)都体现了数字技术对教学领域的深度影响。多年来的研究结果已经展示了数字技术带来的主要优势:便利性和用户友好性,教学的趣味性,丰富真实的材料和交流互动,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等。同时发现了一些问题,包括:师生缺乏数字素养,技术问题未有效解决,缺乏标准化的数字教学材料,缺乏设备和基础设施等。
为顺应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推动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举措。《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要求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重点部署了面向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提出加强课程教材体系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并创新课程形式,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提出,在信息化和智能化时代,多媒体技术以及大数据、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已成为外语教育教学的重要手段,大学英语教师必须主动适应信息化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需要,提高信息素养。教育部于2022年发布了《教师数字素养》这一教育行业标准,给出了教师数字素养框架,规定了数字化意识、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数字社会责任、专业发展五个维度的要求。
数字化应用是指教师应用数字技术资源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例如,选用数字技术资源开展学习情况分析、设计教学活动和创设学习环境;利用数字技术资源支持教學活动组织与管理,优化教学流程,以及开展个别化指导;选择和运用评价数据采集工具,应用数据分析模型进行学业数据分析,以及实现学业数据可视化与解释。
四、结语
广义上的教材因时代的发展变化而有了更多的内涵,大学英语教学在改革中不断融入时代赋予的新元素。大学英语教学设计逐渐演化为复杂的、多层次的设计作品,反映了教师的大量衡量和精心设计。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一切变化依赖教师来解释,教师将新的想法和愿景带到课堂上,教师成为教材和学生之间的媒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感知衡量的因素构成复杂的情境系统。本文着重分析了影响着大学英语教学设计的宏观情境因素。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中观(例如地区、教育机构的教学规划,教材的动态演化等)和微观因素(例如教师的教学理念、研究方向,学生的英语能力、专业方向以及未来考试、工作、生活等需求)。对该领域还要进行深入研究,这有利于教师有效把握教学设计的过程,从而采用稳健而又灵活的教材使用方式,以达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Pepin B, Gueudet G, Trouche L. Refining teacher design capacity: Mathematics teachers' interactions with digital curriculum resources[J]. ZDM Mathematics Education, 2017(5):799-812.
[3]Guerrettaz A M, Grandon M, Lee S, Mathieu C, Berwick A, Murray A, Pourhaji M. Materials use and development: Synergetic processes and research prospects[J]. Folio, 2018(2):37-44.
[4]Mishan F, Timmis I. Materials development for TESOL[M].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15.
[5]Remillard J T, Kim O K. Knowledge of curriculum embedded mathematics: Exploring a critical domain of teaching[J]. 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 2017(1):65-81.
[6]徐锦芬.高校英语课程教学素材的思政内容建设研究[J].外语界,2021(2):18-24.
[7]徐锦芬,刘文波.外语教材使用:分析框架与研究主题[J].现代外语,2023(1):132-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