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与翻转课堂在 “城市垃圾处理与处置” 课程中的应用

2023-12-27杨竹慧王宁王洪波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3年11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课程思政翻转课堂

杨竹慧 王宁 王洪波

作者简介:杨竹慧(1988—),女,博士,山东建筑大学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环境污染防治;王宁(1982—),男,博士,山东建筑大学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环境化学;王洪波(1966—),男,博士,山东建筑大学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水污染控制。

摘  要:“城市垃圾处理与处置”是环境类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的开设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观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精选思政案例,挖掘思政元素, 确立了环境保护、生态 文明、职业道德、社会责任、理想信念、人生价值、爱国情怀、民族文化等八大思政元素,探究了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实现传授知识的同时强化价值引领。并将思政教育融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讨了如何进行课前、课中及课后设计, 以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通过思政教育与翻转课堂的融合, 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 培养德才兼备的“环境人”。

关键词:课程思政;翻转课堂;城市垃圾处理与处置;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32-0023-04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垃圾产生量不断增加,城市垃圾处理问题日益突出。“垃圾围城现象”也成為城市面临的普遍性问题,破坏了城市的整体形象,导致居民的生活质量大幅下降。为改善城乡居住环境, 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总书记对垃圾分类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提高城市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水平,需要大批垃圾处理技术人才。“城市垃圾处理与处置”课程由全国高等学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研究决定,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开设垃圾处理技术课程,以让学生掌握垃圾处理相关的技术和方法,培养适合社会需求、能解决复杂环境问题的创新人才为目的。

一、“城市垃圾处理与处置”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2020年5月,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要求“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1] 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的重要手段和必然要求, 能有效弥补课程教学中“思想教育性”这一属性的缺失。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应相融合,使思想教育和专业技能教学同向同行,才能培养出思想过硬、政治过硬、专业过硬、品质过硬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

传统的城市垃圾处理与处置课程针对处理技术及工艺,讲授垃圾处理的原理及应用,本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共同支撑给排水专业学生的环境污染治理能力,支撑学生毕业后读研深造或就业于设计院、环评机构和环保公司等。但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仅仅具备专业技能还远远不够,新时代的“工匠精神”既要具备爱岗敬业精神、踏实严谨的学习和工作作风,又要具备合作共进的团队精神、追求突破的创新精神,因此专业知识的传授应与职业精神相融合,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提高学生作为环保工作者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尤为重要。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之一, 生态文明建设是环境保护事业的灵魂和基础,二者联系紧密、相互影响。因此,城市垃圾处理与处置课程具备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条件与独特优势,在专业课教育过程中,需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把个人能力的提升和思政认知发展的有机融合。为了贯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城市垃圾处理与处置课程应思政与专业双线并进,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构建崇高的道德修养和正确的政治立场。

二、“城市垃圾处理与处置” 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

(一)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2]。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城市垃圾处理与处置技术是建设生态文明、保护自然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保障。在城市垃圾的产生与对环境的危害环节,通过讲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城市垃圾种类和数量的增多,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环境污染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引导学生对经济发展和环境问题做出批判性思考,特别是我国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垃圾污染的关系,理解人类过度活动带来的环境问题,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充分理解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认识到环境保护对子孙后代的重要意义,使学生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生态观。激励学生从我做起, 身体力行地减少废弃物产生,杜绝铺张浪费,推崇简约生活方式,激发环境专业学生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磨炼专业技能, 深入思考如何战胜挑战、应对全球环境污染,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水、土污染防治攻坚战。

(二)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

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是从业的基础,但是使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认识创造和奉献的人生意义和价值,才能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在课程中可通过介绍垃圾收集与清运是最为复杂、人力物力需求最多的阶段, 认识到环卫工作的意义, 体会到环卫管理人员的艰辛付出和奉献精神,让学生意识到美好干净的城市生活来之不易,认识到本专业的意义, 培养专业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习环卫人员吃苦耐劳的精神,爱岗敬业,用自己所学服务环保事业,建设美丽家园。结合当前的热点,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分类投放垃圾的习惯,自觉配合国家推行的垃圾分类收集制度, 践行生态文明建设。过度包装、铺张、奢靡的生活方式带来大量固废,引导学生践行推崇简约、杜绝浪费的绿色生活方式,建立科学的消费观和价值观。通过工程案例,让学生认识到垃圾处理厂选址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鼓励学生涉猎多学科知识,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拓展自身的视野和知识,提高综合素养,培养攻坚克难、合作共进的团队精神。通过介绍渗滤液的特性和处理技术应用现状,让学生认识到污染控制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和艰巨性, 激发学生的专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其高阶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使其成为高素质应用技术人才。

(三)理想信念和人生价值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种科学正确的信仰,为人正确认识、改造这个世界, 提供了有力的武器。学生只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才能掌握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垃圾处理方法的选择阶段,通过讲解不同的垃圾适用不同处理工艺,引导学生运用辩证的思维看待问题,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专业角度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并使其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以推动个体成长、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3]。在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教育的基础上,同步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通过垃圾的资源化特性,让学生明白无论身处何境,都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使学生正确认识创造和奉献的人生意义和价值,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通过讲解疫情期间产生的医疗废物的收运及处理处置流程,让学生理解专业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认识到作为环保工作者在社会中的价值和地位,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爱国情怀和民族文化

爱国情怀是思政教育的前提,是提高国民爱国情怀的基础,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将爱国情怀融入专业课程中,有助于学生为祖国贡献个人力量。在垃圾的污染和危害部分,通过对比垃圾围城现象以及青山绿水的生态环境,让学生了解我国的环境污染现状,通过反向对比,让学生理解我国的环境污染现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提升学生建设美丽中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通过介绍《道德经》中“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引出我国堆肥工艺历史悠久,体现我国民族文化在革新创造中不断发展,推动人类文化的进步,以此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引导学生主动接触、了解传统文化,通过民族文化积极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在垃圾预处理方法的讲解过程中,结合校园映雪湖中荷花漂浮的美丽景色,引入古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解释荷花漂浮的原理,以此引出垃圾浮选原理,将我国的诗词歌赋和民族文化融入专业知识中,将民族文化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有所依托,通过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帮助学生增进爱国情感。

三、课程思政在城市垃圾处理翻转课堂中的应用

在新时代思政育人的背景下,我国各高校加大了课程思政建设, 但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城市垃圾处理与处置课程当中,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是教学改革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翻转课堂教学的开展和应用,对城市垃圾处理与处置课程教学提供了新思路,探索如何利用翻转课堂来实施课程思政是城市垃圾处理与处置教学面临的有意义的尝试。

城市垃圾处理与处置课程的教学内容所含的技术和原理性知识较多,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觉得枯燥,很难体会到学习中乐趣的存在,学习的主动性也会随着乐趣的消失而消耗殆尽。而翻转课堂打破传统的“先教后学”模式,通过课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将学生对知识的被动接受转变为对问题的主动探究,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4]。

(一)课前设计

课前设计主要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在网络平台发布教学任务和教学资源,例如微课、视频、课前问卷等, 让学生学习相关资料,提出问题并解决部分较简单的问题。在课前学习阶段,通过在教学资源中融入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例如在学习城市垃圾的收运之前,先让学生分组调查本校垃圾收运情况,包括垃圾的产生量、收集时间、收运方式、收运次数等, 让学生关注我国城市垃圾污染现状,引起学生对我国环境生态问题的关注。在调研过程中,提出目前垃圾收运存在的问题,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再如在焚烧城市垃圾之前,让学生先观看垃圾焚烧工艺视频,让学生了解垃圾焚烧的工艺流程,分析垃圾焚烧过程包含的工艺单元,让学生了解焚烧过程中产生的重要污染物“二噁英”,并引入“越南战争”期间,美国因大规模使用“二噁英”而造成当地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引导学生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二)课中设计

课中设计主要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教师通过讲义、课件、视频等辅助工具,重构学生知识框架和价值观念[5]。例如课前调查活动,学生带着调研过程发现的问题,进行垃圾收运方法的学习,包括垃圾收集方法有哪些,清运方法有哪些以及如何科学地设计垃圾收运路线。课堂中可以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引入案例等方法,以任务驱动的形式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阶段适合将思政内容润物细无声的融入理论知识,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念。例如,在讲“城市垃圾的环境危害”时,组织学生观看《垃圾围城》纪录片,生动、直观地讲解我国城市垃圾产生总量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我国垃圾收集、处理技术等方面的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务实的求学态度,形成扎实的专业基础,掌握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遵守科学伦理,培养科学价值观。再如,以垃圾处理技术有哪些为主题,让学生展开小组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垃圾处理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攻坚克难、合作共进的团队精神。让学生用知识武装自己、用技術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共赢。

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引导学生理解遵守法律和社会规则对于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自觉遵纪守法,严格约束自己,不触碰法律底线。

(三)课后设计

课后设计主要对课堂理论知识的巩固及对学生掌握情况的评价。本环节可通过调研汇报、问卷调查等形式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以及学生的情感和思想是否健康,对案例蕴含的思政元素是否有深刻的理解和丰富的感悟,包括学生理想信念、工程质量安全责任意识、科学思维与工匠精神、遵守规范标准和职业道德意识等。课程评价需采用多元化考核评价方式,既要分析教师的教学情况,又要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

例如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我国垃圾收集、处理等环节存在的问题,让学生針对讨论结果及感想,以小组为单位撰写讨论报告,通过报告内容考查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科学性、学生自身的生态文明观念及自身的社会责任感。评价过程可以使学生参与考查同学对思政的理解,例如,小组报告成绩可以由小组内学生自评,小组间学生互评以及教师评价构成,分别占一定比重,共同完成学生的作业评价。

四、结语

“城市垃圾处理与处置”是一门集思政育人与专创融合为一体的专业核心课程,课程介绍了城市垃圾的来源、种类、对环境的危害、城市垃圾污染的控制措施等,课程的开设旨在是学生掌握城市垃圾处理与处置各环节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工艺设备等相关知识内容,认识城市垃圾处理在环境保护工作和研究中的重要性,树立资源再循环理念。本课程的开设对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2]环境专业的学生更是肩负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任,因此,培养德才兼备的“环境人”,使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拥有健康的思想,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统一尤为重要。通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知识, 是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学生价值引领,实现价值塑造、 知识传授和能力提升三位一体教学目标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 (2020-06-06). http://www.gov.cn/zhe 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2] 新华网.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 (2022-10-25). http://www.news.cn/politics/cpc20/2022-10/25/c_1129079429.htm.

[3] 秦本东,蔺新艳,孟海平,等. 新时代背景下结构力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索[J]. 大学教育,2021(06):54-57.

[4] 王娟,孔宇彦,黄培泉,等. 高职程序设计基础课混合式教学效果评价[J]. 现代职业教育,2022(05):112-114.

[5] 宋丽梅,董飞燕. “翻转课堂”混合教学模式在高校课程思政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0):87-89.

(责任编辑:陈华康)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课程思政翻转课堂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翻转模式在“液压与气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翻转课堂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