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组织参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研究热点与前沿动态

2023-12-27叶托肖坤瑶

贵州省党校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社会组织应急管理知识图谱

叶托 肖坤瑶

摘 要:运用可视化图谱工具Citespace,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2006—2021年227篇SSCI文献为研究样本,梳理社会组织参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的热点主题与前沿动态。研究发现,时空分布呈现出发文数量缓慢增加、发文国家以美国为主、来源期刊较为多样等特征,核心文献主要关注社会资本与合作关系,热点主题聚焦于突发事件类型、应急管理阶段、目标导向、合作关系、组织优势、分析框架六个方面,未来研究重点可能会是韧性、治理与适应气候变化。

关键词:社会组织;应急管理;CiteSpace;知识图谱

中图分类号:D63;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5381(2023)06 - 0101 - 12

收稿日期:2023 - 07 - 12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研究专项“社会组织参与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号:20VYJ029)、广州市哲学社科规划课题“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风险及其管理研究:以广州市为例”(项目批准号:2022GZGJ50)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叶 托,男,浙江温州人,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社会组织、应急管理。

肖坤瑶,女,广东广州人,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组织、应急管理。

一、引言

21世纪以来,地震、海啸、疫情、恐怖袭击等突发事件在全球各地频繁发生并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危害。在以前,关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研究带有明显的政府中心主义倾向,而近十余年来,学者们开始越来越重视社会组织的角色。社会组织参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研究发展至今,虽然积累了一定的成果,但尚未形成主流的研究范式以及成熟的理论体系。一方面,现有关于社会组织参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研究数量不多、内容较为分散,而且缺少具有重要意义的代表性文献;另一方面,尚未有文献针对社会组织参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研究进行追踪和评估,对该领域的知识体系缺乏系统而深入的科学分析。

基于此,本文尝试借助Citespace软件,对近16年来(2006—2021年)SSCI数据库收录的文献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系统梳理社会组织参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的发展脉络。具体来说,本文将重点回答社会组织参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的四个问题:一是现有研究在时间脉络与空间分布上呈现什么样的特征?二是该研究领域中有什么相对具有突出贡献的文献与观点?三是现有研究主要探讨了哪些方面的主题?四是该研究领域的最新发展趋势是什么?在回答这四个问题的基础上,本文还将尝试对该研究领域的未来方向提供一些思考与建议。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Citespace是当前学界常用的可视化图谱工具之一,其通过对文献数据的科学计量和系统分析,自动标识出节点文献和共引聚类所呈现的研究焦点,以图谱的形式清晰地反映出研究领域的发展脉络、热点主题与前沿趋势,具有“一览无余”“一目了然”的特点。本文采用CiteSpace软件对SSCI数据库中社会组织参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相关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并依据分析结果构建出社会组织参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的知识框架,探索该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二)数据来源

本文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平台为数据来源,限定核心合集SSCI数据库进行精准检索。首先,检索主题包括两类词语:第一类词语是描述社会组织的,包括NGO、NGOs、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NPO、NPOs、non-profit organization、nonprofit organization、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CSO、civil society organization等;另一类词语是描述突发事件的,包括emergency、disaster、accidents、public crisis、risk、social security incidents等。这两类词语通过布尔运算符“AND”和“OR”被一一组合起来进行检索,如“TS=(NGO AND emergency),OR TS=(NPO AND public crisis)”。其次,文献数据的时间跨度设置为2006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文献类型圈定为论文(Article)、综述论文(Review)与在线发表(Early Access),下载日期为2022年1月4日。经过对文献数据的筛选与剔重,共获得227条文献题录,每条题录包括作者、机构、关键词、发表年份、期刊及参考文献等主要信息。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社会组织参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的时空分布

1.时间分布

21世纪以来,由于社会组织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学术界也愈加重视对该领域相关问题的研究。对2006年至2021年的相关文献进行量化统计后发现,关于社会组织参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的发文数量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见图1),尤其是2017年后,被引数量增长更快。被引数量增速高于发文数量,说明近年来社会组织参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领域还受到其他研究领域学者们的强烈关注。值得关注的是,2010年与2018年的发文数量增长明显。进一步梳理这两年的文献后发现,在2008年中国汶川地震、2010年海地地震、2013年中国雅安地震、2014年埃博拉疫情、2015年尼泊尔地震等突发事件中,社会组织的活跃表现为学术界提供了大量的研究素材。

2.国家分布

图2展示了社会组织参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发文数量排名前10的国家。美国排名第一,其发文量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中国与英国则分别排名第二与第三,二者研究成果的数量几乎不相上下;澳大利亚、印度、孟加拉国等国家则紧随其后。显然,美国占据着该研究领域的主导地位,这可能与美国在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后迅速出现了252个从事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新社会组织有关,美国学术界由此掀起了研究社会组织参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热潮[1]。2008年,中国汶川地震发生后,300多个基层社会组织进入灾區展开救援,社会组织也开始被普遍视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重要力量[2]。此后,中国社会组织在雅安地震、新冠疫情等重大突发事件中开展了大量应急救援和恢复重建服务,这些案例为学术界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除了重点研究本土社会组织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的作用之外,各国学者还相当关注国际社会组织与国外社会组织的跨国支援活动[3]。

3.期刊分布

社会组织参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研究还呈现出期刊分布较为分散的特征。收录该研究领域文章的SSCI期刊共有125个,最高的期刊收录比重仅为3.96%。这些期刊大多为灾害治理类,收录比重相对较高的期刊有《Disaster》《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Reduction》《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等(见表1)。由此可见,学界缺乏集中讨论该话题的期刊交流平台。同时,现有研究多从突发事件的角度探讨个别或特定灾害中社会组织的参与作用,较少从公共管理、公共衛生、社会组织等其他学科视角来讨论社会组织在突发事件中的角色与功能。

(二)社会组织参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的核心文献

核心文献有助于研究者快速了解一个研究领域的发展状况,而识别高频次的共被引文献是把握核心文献的重要步骤。文献被引频次与文献共被引网络是两种常见的领域关键文献识别方法。一篇文献的被引频次可以反映该文献在研究领域中的学术认可程度,文献被引用的次数越多,说明该文献受到学者们的认可度越高,在研究领域中的学术影响力也越大。而文献共被引是指该研究领域中两篇或多篇论文共同被后来发表的文献所引用,其强度通常采用中心度来表示,文献中心度越高,说明该文献与其他文献之间的关系越密切。本文在Citespace的节点类型中选择“Cited Reference”,对社会组织参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的引用文献进行分析,可以获得被引量与中心度的数据(见表2)。

最具影响力的研究是Daniel Aldrich在《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上发表的《social capital and community resilience》[4]。该文核心观点是:在灾难应对和恢复中,社会资本能够帮助受灾居民更加及时而持续地获得私人援助和社会支持。作者运用大量证据探讨了结合型和桥接型社会资本对社区韧性的不同影响及其互补作用。结合型社会资本反映的是家人、朋友、邻里等亲密关系者之间形成的紧密联系,通常是受灾居民获得第一批应急援助和早期恢复援助的主要来源;桥接型社会资本描述的是异质性个体之间形成的疏散联系,可以在长期的灾后恢复阶段为受灾居民提供获取额外资源的机会与信息。在作者看来,两类社会资本均与社会组织有着密切关系。一方面活跃的社区社会组织能够有效提升社区内部凝聚力(结合型),另一方面社区居民参与一些跨群体的社会组织(桥接型)可以为本社区带来外部资源。

被引量位居第二的是卢毅2015年发表于《Disasters》的《NGO collaboration in community post-disaster reconstruction: field research following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in China》[5]。不同类型的社会组织在社区灾后重建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官办社会组织通常负责政府关系和资源整合,国际社会组织的重点工作是项目管理和志愿者培训,民间社会组织的核心优势在于项目实施和社区服务提供。为了实现优势互补,不同类型社会组织之间常常开展合作救灾行动。卢毅运用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相关案例,探讨了官办社会组织、国际社会组织、民间社会组织之间的合作结构,包括单中心模式、供应链模式和网络化模式。

Islam Rabiul发表于《Natural Hazards》的论文《how do links between households and NGOs promote disaster resilience and recovery:a case study of linking social networks on the Bangladeshi coast》也受到了较高的关注[6]。这项研究将受灾家庭和社会组织的联系视为一种连接型社交网络,并以Sidr热带风暴后的孟加拉国两个沿海村庄为案例探讨了这种连接型网络对灾后恢复和重建的影响。研究发现,与社会组织联系越紧密的家庭,所获得的救灾资源越多,比如一些从事小额信贷的社会组织通常偏爱向自己的借款者提供更多的救助。虽然连接型网络为受灾家庭的灾后恢复和重建作出了贡献,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容易助长受灾家庭对社会组织救助的依赖,使社会组织工作人员在分配救助资源时产生收受贿赂的腐败现象。

2018年,徐玖平的《a bridged government-NGOs relationship in post-earthquake reconstruction:the Ya'an service center in Lushan earthquake》在《Natural Hazards》上发表[7]。徐玖平根据实地考察,发现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通过“雅安抗震救灾社会组织和志愿者服务中心”(以下简称雅安服务中心)建立一种稳定而高效的合作关系。在救灾中,雅安服务中心不仅汇聚大量的社会组织和志愿者,还接受政府相关部门的指导,为政府和社会组织之间搭建起清晰而畅通的沟通桥梁。可以说,雅安服务中心实现了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减少了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重复响应和资源浪费,显著提高了灾后重建的效率与质量。

最后一篇也是徐玖平发表在《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上的《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national counterpart aid model for post-disaster recovery and reconstruction》[8]。该文比较分析了中央政府援助、国家社会组织援助和国际人道主义援助三种灾后救援模式,介绍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和重建中的一种创新模式,即国家对口支援。虽然这四种救援模式在救灾的活跃阶段、覆盖范围、援助形式和组织构成上有所不同,但它们的救灾主体主要是政府和社会组织。政府在灾后恢复和重建中发挥主导作用,负责相关政策的制定和重建项目的实施与监督,能够大规模地调动资金、人力、物力等资源;社会组织则通过小规模捐赠物资、传授技能和提供人力资源等方式为社区赋权赋能,以满足受灾居民的各类需求。

(三)社会组织参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的热点主题

在识别研究热点时,关键词一般被认为是文章核心内容的高度概括,因而较多学者选择关键词作为热点主题的分析指标。关键词的分析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词频分析,表示单个主题所受到的关注程度,以频次作为衡量单位;二是共线分析,反映多个主题之间的紧密联系,以中心度作为衡量单位。通常来说,关键词的频次越高、中心度越强,越能够代表研究领域的重点内容。本文在Citespace的节点类型中选择“Keyword”,对社会组织参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的关键词进行频次和中心度分析(见表3与图3)。

结合Citespace的分析结果与现有文献资料,本文将社会组织参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的高频关键词分为六大类:突发事件类型、应急管理阶段、目标导向、合作关系、组织优势、分析框架(见表4)。

在突发事件类型上,社会组织参与应急管理最多的是自然灾害和公共卫生事件。这可能是因为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相对较高,而像埃博拉、新冠疫情这样的公共卫生事件波及面极广,加之政府缺乏足够的能力来迅速平息这两类突发事件,因此需要社会组织较为深入的参与。基于两类突发事件的不同特征,社会组织参与应急管理时的侧重点也有所差异:自然灾害一般发生在固定的地理区域,因而来自各地的社会组织通常针对受灾地区开展救援行动和支持经济复苏,以现金赠款、实物捐助、志愿服务等方式为受灾居民提供包括就业生计、心理咨询、行业恢复在内的多样化服务[9];而由于疾病传播速度快、隐秘性强,公共卫生事件波及的地域范围往往更加广泛,因而社会组织的首要目的是帮助阻碍疾病的持续传播[10],以及更注重保护社会中容易受到忽视的弱势群体或边缘化群体,主要开展捐赠防疫物资、追踪接触者、普及公共健康教育等活动。

在应急管理阶段方面,相关研究从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和恢复重建三个阶段对社会组织的参与行为进行了讨论。在这三个阶段,社会组织都致力于降低突发事件带来的不利影响。关于防灾减灾,学界形成了两个焦点:一是讨论从事减灾工作的社会组织或非营利性联盟,如日本自治减灾组织的发展历程、减少灾害风险国际科学组织联盟的关键策略等[11];二是分析社会组织开展的教育培训、模拟测试等防灾减灾活动。关于应急救援,受到较多关注的是社会组织的管理能力问题,具体来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资金筹措能力,社会组织开展救援工作时往往需要耗费大量资金,而其资金来源一般是社会捐赠,因而不少研究对社会组织如何在相互竞争中获得更多捐赠进行探讨[12];二是资源分配能力,学者们认为社会组织需要注重救援物资分配问题,寻找最优的捐赠策略[13]。此外,学者们还发现社会组织在分配物资方面具有独特的社会网络优势[14]。关于恢复重建,相关研究除了针对住房援助计划[15]、生计恢复行动等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外,还比较关注灾后重建模式、优先事项设置[16]、利益相关者冲突等问题。

在社会组织参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目标导向方面,学者们围绕脆弱性、韧性与适应性展开讨论。一般来说,脆弱性是指“暴露于风险和容易受到伤害的程度”,韧性表示“抵御或适应冲击以维持现状的能力”,适应则被认为是“灾害风险缓解措施的有效实施”。从这三个方面来看,社会组织致力于帮助区域或群体采取有效策略来适应突发事件,通过减少脆弱性和提升韧性的方式来提升区域或群体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具体而言,针对脆弱性,社会组织不但试图从总体上寻找与解决地区脆弱性的主要原因,比如地区贫困、环境恶化、居民健康状况不佳等,以期彻底改变地区面临风险的处境,而且还采取脆弱性评估方法识别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为其提供专门的脆弱性降低计划[17]。聚焦韧性建设,社会组织除了直接资助抵御灾害的物质资源和相关知识系统以加强韧性建设外,还利用社会资本挖掘多种资源,全面而持续地提升区域或群体的韧性[18]。在适应方面,许多社会组织采用自下而上的工作方式,与社区建立联盟并合作开展项目,鼓励社区运用当地知识和实际经验参与适应规划的制定[19]。

在社会组织参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合作关系上,学界重点探讨的是社会组织与政府、其他社会组织、民众之间的关系问题。首先,学界对突发事件应对中社会组织与政府的关系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政府起决定性作用,社会组织处于局外人的地位;二是突发灾害摧毁了政府的行政能力,社会组织成了危机应对的主导力量;三是社会组织与政府是合作关系,两者之间建立应急协作网络非常重要。还有观点表示,社会组织与政府的关系随时间变化,依次呈现“父子关系”“商业关系”“捕食者—猎物”和疏离关系[20]。其次,参与应急救援的社会组织之间表现出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前者的产生,是因为有限的捐赠资源与大量的资金耗费使社会组织之间存在筹款方面的利益冲突[21],这种关系不仅会降低救援效率,还会削弱本土援助组织的长期发展能力。后者被認为可以促进社会组织相互学习、增加资助等[22],并且这种关系能够通过资源共享、服务整合、网络效应等策略提升灾害救援的有效性。再次,关于社会组织与民众关系的探讨也有不少,比如有研究发现,社会组织与渔民、贫民、社区等通过网络活动建立起来的信任使其更能有效地应对海啸[23]。再比如,有学者提出社会组织应从“为公民开展灾后重建工作”转变为“与公民一起开展灾后重建工作”[24]。

在社会组织参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优势上,研究的关注点是在民间社会与社会资本上。从民间社会来说,国家通常将重点放在大规模的应急行动上,难以全方位地回应受灾群众需求,需要民间社会的力量来填补政府行动的空白。社会组织正是民间社会发挥作用的核心载体,其优势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促进公民参与,社会组织时常代表民众与政府沟通,是重要的“公民参与的阶梯”[25];二是回应个性化需求,社会组织种类各式各样,且贴近民众日常生活,能够向有特殊需求的民众提供各种个性化服务;三是创新活力强,与政府相比,社会组织的行动受到较少约束,更有可能开展创新活动,比如芦山地震中社会组织曾利用Web 2.0技术创新了危机时期的信息管理方法。从社会资本来说,社会组织借助社会资本构建起来的关系网络,在应急管理中发挥凝聚群体力量与促进集体行动的作用。社会资本赋予了社会组织两点优势:一是广泛获取信息,社会组织不仅可以从受灾社区的反馈中及时获悉受灾情况与实际需求,还能与政府及其他组织共同分享救援信息;二是链接丰富资源,社会组织借助关系网络寻求到与社区、企业、政府的合作机会,进而获取更大范围的应急资源。

在社会组织参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分析框架上,受到较多关注的内容是合作框架与评估模型两个方面。在社会组织合作框架方面,由于社会组织与政府等其他组织的合作关系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领域中的热议主题,因而相关理论框架的讨论较为丰富。例如,一些学者运用进化博弈理论、过程模型等探讨社会组织与政府应对灾难时的互动机制[26]。在社会组织参与应急管理评估模型方面,这些研究一般从过程与结果两个角度构建分析框架。从过程角度来看,有的研究通过救援物流管理行动的核心影响因素来评估社会组织应急准备和响应行动中的表现[27]。从结果来看,有的研究依据《2015—2030年仙台减轻灾害风险框架》,检验社会组织开展的减少灾害风险项目的成效;也有研究同时关注过程和结果,从而提出综合灾害评估框架,并将之应用于一个小型社会组织对洪水的应急反应[28]。

(四)社会组织参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的前沿动态

陈超美博士提出,研究前沿是“正在兴起的理论趋势和新主题的涌现”,它强调新趋势和突现的特征[29]。基于此,研究前沿通常由突现文献、突现关键词等动态指标来反映。具体而言,研究者通过聚焦词频贡献度突然骤增的关键词,挖掘在某段时间区域内受到高度重视的主题内容,从而探测研究领域未来的关注方向。由此,本文在Citespace的节点类型中选择“Keyword”,对社会组织参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的关键词进行突现分析(结果如图4所示)。

本文从突现强度和持续时间两个方面解读关键词的突现分析结果,前者表示该主题所受到的关注强度,后者说明该主题影响力的持续性。依据时间序列,以6年为时间单位,这些突现关键词可以分为三个时段:第一时段是从2006年至2011年。在这一时段仅出现一个突现强度较低的关键词“风险减少”,这说明在这一时段学界对社会组织参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研究仍处于探索期,讨论的主题基本围绕应急管理周期展开,而减少灾害风险则是其中最受关注的阶段。第二时段是从2012年至2017年。在这一时段中突现的关键词是“社会资本”,一种社会组织参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常用的资源链接手段。它的突现表明,学者们开始深入剖析社会组织发挥作用的机理。第三时段是从2018年至今。该时段的突现关键词变得多样,最受重视的关键词是“韧性”,它突现的强度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同时“治理”主题也受到了学者们较长时间的强烈关注。另外,还有两个备受热议的话题分别是“模型”与“适应气候变化”。

风险减少是最早突现的主题,突现时间为2009—2011年。该主题在这一时段的频率激增,可能是因为传统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往往只注重应急准备和应急响应,在经历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等越来越多具有严重破坏性的突发事件后,学界意识到许多减灾倡议或措施并未有效地降低风险,开始深入研究突发事件风险减少的问题。不少案例研究表明,风险减少的活动大多由社会组织发起,比如有的民间组织提出建立关于灾害风险的中央信息中心,有的基金会不仅与大学合作编写风险评估手册,还计划将绘制的环境风险图和邻里生计风险图引入市政局的灾害管理规划等。但是,这些举措最终由于缺乏政府的支持而难以持续地发挥作用[30]。与此同时,在这一时段,一些国家也开始重视风险减少的问题,为社会组织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制度保障,如菲律宾政府从2009年开始连续发布《灾害风险减少国家战略行动计划》《气候变化法案》等,推动社会组织参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内容从灾后应对拓展至灾前风险减少[31]。

韧性是突现强度最大和持续最长的主题,从2017年到2021年,共持续突现5年。韧性之所以受到社会组织如此重视,主要源于联合国的全面倡导。2015年,第三届世界减灾大会通过《2015—2030年仙台减轻灾害风险框架》,指出“投资减灾以提高韧性”是未来15年全球减灾工作的4个优先事项之一;《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明确提出“加快韧性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更加包容、安全和韧性的城市和居住区”等具体目标。这些国际规划促使全球各地各类社会组织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越来越重视韧性建设,尤其是韧性社区建设。社会组织一般采取三种方式帮助社区提高韧性:一是提高风险防范意识,通过举办气候研讨会、消防培训会等教育类活动提升社区居民的风险意识;二是强化社区内外部关系,不仅定期开展社区聚会、代表会议等社区内部活动凝聚社区居民,还积极协助社区与社会各界构建良好关系,从而使社区有机会利用强大的社会网络尽快实现灾害恢复[32];三是加强防灾基础设施建设,为社区制定洪水分流、绿色基础设施等详细的灾前规划,使社区可以通过实用的解决方案来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突现强度与持续时间均为第二的主题是治理,开始于2018年,延续至2021年。从分析情况可知,关键词为“治理”的文章在2018年以前仅有7篇,而在2018年当年就有7篇,2018—2021年有19篇。由此可見,虽然“治理”一词早已出现在社会组织参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领域,但是学界对该主题的集中讨论却显得稍晚。早期学者们通常很少运用治理理论来讨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社会组织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合作关系。在2018年以后的文献中则出现了许多关于治理的概念,比如协作治理,一种“以共识为导向,包括共享、参与、合作、沟通与协议”的治理模式,被广泛地认为能够帮助社会组织在应对灾难时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能力和资源[33];又如垂直元治理与横向元治理,前者是指高层权威机构在救灾中可以有效推动社会组织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进程,后者意思是跨边界组织或个体能够通过协调相关部门的行动和战略促进社会组织与政府的应急合作[34]。

适应气候变化是2019—2021年才在社会组织参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领域中突现的主题。虽然许多国家在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发布后,就已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相继制定了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规划或行动计划,但由于全球各地频繁发生海啸、洪水、飓风等由气候变化引起的突发事件,“适应气候变化”议题也逐渐成为了社会组织参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一方面,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政府部门举办的气候变化适应活动,因为它们被认为是能告知公众潜在危机并提出个人防范建议的有效渠道,是气候变化“危机交流的扬声器和管理者”[35];另一方面,社会组织向社区提供多样化的气候变化适应服务,如培训、教育、纪录片、社会林业计划、模拟演习等,这些服务不仅提高了公众的气候风险管理意识,还加强了社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36]。

四、結论与讨论

本文运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分析了Web of Science收录的227篇关于社会组织参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SSCI文献,从时空分布、文献共被引、关键词共现、关键词突现等方面梳理了社会组织参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的发展脉络,得到如下结论:

第一,从研究的时空分布看,呈现出发文数量缓慢增加、发文国家以美国为主、来源期刊较为多样等特征。具体来说,在时间分布上,从2006年至2021年,相关文献数量虽然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但并非呈线性增长,而是有增有减、略有浮动;在发文国家分布上,美国稳居第一,其发文数量几乎是第二名(中国)的3倍,约占总体数量的三分之一;在期刊分布上,相关研究的期刊分布较为分散,平均1个期刊只收录不到2篇的相关研究,并且大部分期刊属于灾害学领域。由此可见,社会组织参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研究领域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引起国际学者的重视与关注,也缺少集中讨论该领域议题的期刊交流平台。

第二,从研究的领域看,核心文献主要聚焦于社会资本与合作关系。Daniel Aldrich的《社会资本和社区韧性》是这一研究领域最为重要的文章,其阐述了社会资本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的作用,并认为社会组织能够利用社会资本提升社区韧性[4]。另外的核心文献分别讨论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社会组织与政府、受灾家庭、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问题。在社会组织与政府关系上,徐玖平先后以汶川地震与雅安地震为案例进行探讨,发现社会组织往往扮演弥补政府失灵、协助政府工作的角色,而且在雅安地震中社会组织与政府通过雅安服务中心建立了稳定而高效的合作关系[7-8]。在社会组织与受灾家庭的关系上,Islam Rabiul发现受灾家庭与社会组织的联系程度与其所获资源数量呈正向关系,同时指出这种关系容易出现过度依赖、腐败贿赂等问题[6]。在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上,卢毅发现,官办社会组织、国际社会组织与民间社会组织之间为了实现优势互补,常常会在救灾中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其合作结构主要为单中心、供应链、网络化三种模式[5]。

第三,从研究热点来看,主要有突发事件类型、应急管理阶段、目标导向、合作关系、组织优势、分析框架等。这些研究可以总结为几个方面:一是社会组织参与应急管理最为频繁的突发事件是自然灾害与公共卫生事件;二是社会组织参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涵盖了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和恢复重建三个阶段;三是社会组织致力于帮助受灾地区与群体提高韧性与适应能力,降低脆弱性;四是社会组织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与政府、民众以及社会组织之间的协作关系受到格外重视;五是社会组织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的优势通常与民间社会、社会资本有着密切关系;六是社会组织参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领域中最为常见的分析框架主要聚焦于合作与评估两个主题。

第四,从前沿动态分析来看,韧性、治理与适应气候变化可能会是该研究领域未来探索的方向。关键词突现图谱显示,“风险减少”“社会资本”“韧性”“治理”“模型”“适应气候变化”出现频率呈上升趋势。其中,“韧性”“治理”与“适应气候变化”三个主题直至2021年仍旧保持突现状态。进一步分析发现,韧性主题的突现强度最大、持续时间最长,这极有可能是因为联合国在2015年后发布了一系列关于韧性建设的政策规划,推动了包括学术界在内的社会各界开始重视“韧性”。治理主题也在该研究领域受到长达四年的强烈关注,学者们纷纷运用治理的相关理论来分析社会组织参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比如协同治理、元治理、授权治理、灾害治理、灾害风险治理、共享治理、网络治理等。适应气候变化主题是近三年来才在该研究领域突现的关键词,主要讨论的是社会组织如何参与提供气候变化适应活动与服务。

虽然现阶段学者们已经运用多个案例、多种方法,对社会组织参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目标导向、组织优势、合作关系等方面进行深入讨论,但是这些研究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比如论文数量偏少、主题不够集中、主流理论尚未形成等。因此,在未来,社会组织参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既要进一步增强学术积累,又要凝练出几个核心主题,尽快发展出主流理论。

参考文献:

[1]EIKENBeRRY A M,ARROYAVE V,COOPER T.Administrative Failure and the International NGO Response to Hurricane Katrina[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2007,67(S1):160-170.

[2]TANG G,WANG F.What Factors Contribute to Nonprofit Collaboration?An Analysis of Response and Recovery Efforts after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China[J].Safety Science,2020(125):104624.

[3]BABCOCK C,BAER C,BAYRAM,et al.Chicago Medical Response to the 2010 Earthquake in Haiti:Translating Academic Collaboration Into Direct Humanitarian Response[J].Disaster Medicine and Public Health Preparedness,2010,4(2):169-173.

[4]ALDRICH D P,MEYER M A.Social Capital and Community Resilience[J].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2015,59(2):254-269.

[5]LU Y,XU J.NGO Collaboration in Community Post-disaster Reconstruction:Field Research Following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in China[J].Disasters,2015,39(2):258-278.

[6]ISLAM R,WALKERDEN G.How do Links Between Households and NGOs Promote Disaster Resilience and Recovery:A Case Study of Linking Social Networks on the Bangladeshi Coast[J].Natural Hazards,2015,78(3):1707-1727.

[7]XU J,XU D,LU Y,et al.A Bridged Government-NGOs Relationship in Post-earthquake Reconstruction:the Ya'an Service Center in Lushan Earthquake[J].Natural Hazards,2018,90(2):537-562.

[8]XU J,LU Y.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National Counterpart Aid Model for Post-disaster Recovery and Reconstruction: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as a Case[J].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2013,22(1):75-93.

[9]GAO H.Cross-Province State Ai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GOs after the 2008 Sichuan Earthquake[J].China Journal,2019,82(1):71-87.

[10]GURSKY E A.Rising to the Challenge:The Ebola Outbreak in Sierra Leone and How Insights Into One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Response Can Inform Future Core Competencies[J].Disaster Medicine and Public Health Preparedness,2015,9(5):554-557.

[11]SHAW R.Report of Alliance of International Science Organizations on Disaster Risk Reduction(ANSO-DRR) Conference 2020[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2020,17(23):8772.

[12]NAGURNEY A,FLORES E A, SOYLU C.A Generalized Nash Equilibrium Network Model for Post-disaster Humanitarian Relief[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E: Logistics and Transportation Review,2016(95):1-18.

[13]CHEN Y,ZHAO Q.Donation-based Relief Goods Distribution Problem[J].Computers & Industrial Engineering,2021(152):106990.

[14]LIU T,ZHANG H,LI X,et al.Effects of Organization Factors on Flood-related Natechs in Urban Areas of China[J]. Natural Hazards,2017,88(1):355-365.

[15]SAHA S,BALLARD C.Cyclone Aila and Post-Disaster Housing Assistance in Bangladesh[J].Sustainability,2021,13(15):1-9.

[16]HOOPER M.Priority Setting Amid the Rubble:Organisational Approaches to Post-disaster Reconstruction in Haiti[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Reduction,2014(10):270-280.

[17]GARBUTT K,ELLUL C,FUJIYAMA T.Mapping Social Vulnerability to Flood Hazard in Norfolk, England[J].Environmental Hazards,2015,14(2):156-186.

[18]Srivastava,Samir K,SHARMA,et al.Leveraging the Social Welfare Chain to Provide Resilience during Disaster[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2016,19(6):509-519.

[19]AALST M K V,CANNON T,BURTON L.Community Level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The Potential Role of Participatory Community Risk Assessment[J].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2008,18(1):165-179.

[20]KANG Y.The Development of Grassroots Chinese NGOs Following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of 2008:Three Case Studies, Four Modi Vivendi[J].VOLUNTA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oluntary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2017,28(4):1648-1672.

[21]FATHALIKHANI S,HAFEZALKOTOB A,SOLTANI R.Cooperation and Coopetition among Humanitarian Organizations[J].Kybernetes,2018,47(8):1642-1663.

[22]KRISHNAN S.Humanitarian Consortia Approaches:Evidence from Eastern India[J].Environment and Urbanization,2017,29(2):459-476.

[23]KILBY P.The Strength of Networks: the Local NGO Response to the Tsunami in India[J].Disasters,2008,32(1):120-130.

[24]BLACKBURN S.What Does Transformation Look Like? Post-Disaster Politics and the Case for Progressive Rehabilitation[J].Sustainability,2018,10(7):22-35.

[25]LU Y,LI R.Rebuilding Resilient Homeland:an NGO-led post-Lushan Earthquake Experimental Reconstruction Program[J].Natural Hazards,2020,104(1):853-882.

[26]NOLTE I M,BOENIGK S.Public-Nonprofit Partnership Performance in a Disaster Context:The case of Haiti[J].Public administration,2011,89(4):1385-1402.

[27]CELIK E,GUMUS A T.An Assessment Approach for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in Humanitarian Relief Logistics and an Application in Turkey[J].Technologic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Economy,2018,24(1):1-26.

[28]PACIAROTTI C,VALIKHMETOVA I.Evaluating Disaster Operations Management:An Outcome-process Integrated Approach[J].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2021,30(2):543-562.

[29]陳超美,陈悦,侯剑华,等.CiteSpace Ⅱ:科学文献中新趋势与新动态的识别与可视化[J].情报学报,2009(3):401-421.

[30]JOHNSON C.Kernels of change:Civil Society Challenges to State-led Strategies for Recovery and Risk Reduction in Turkey[J].Environment and Urbanization,2011,23(2):415-430.

[31]CARCELLAR N,CO J C R,HIPOLITO Z O.Addressing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through Community-rooted Interventions in the Philippines:Experience of the Homeless People's Federation of the Philippines[J].Environment and Urbanization,2011,23(2):365-381.

[32]ROBERTS F,ARCHER F,SPENCER C.The Potential Role of Nonprofit Organisations in Building Community Resilience to Disasters in the Context of Victoria,Australi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Reduction,2021,65(2):102530.

[33]WU W N,CHANG S M.Collaboration Mechanisms of Taiwan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in Disaster Relief Efforts:Drawing Lessons from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and Typhoon Morakot[J].Sustainability,2018,10(11):1-14.

[34]LU Y, LI Y.Cross-sector Collaboration in times of Crisis: Findings from a Study of the Funing Tornado in China[J].Local Government Studies,2020,46(3):459-482.

[35]BAZAGO F G,GUARDIA M L G,GARCIA J S.Environmental discourse in natural disaster scenarios[J].Economic research-Ekonomska istraživanja,2020, 33(1):3093-3107.

[36]SEDDIKY M A,GIGGINS H,GAJENDRAN T.International Principles of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Informing NGOs Strategies for Community based DRR Mainstreaming:The Bangladesh contex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Reduction,2020,48(6):101580.

Hot Spots and Frontiers of Research on the Participation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in Emergency Management of Emergencies

——A Visual Analysis Based on the SSCI Database(2006-2021)

Ye Tuo,Xiao Kunyao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510640,Guangdong,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uses CiteSpace, a visual mapping tool,to examine hot topics and current trends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participation in emergency management,based on 227 SSCI articles from 2006 to 2021 in the Web of Science database. The study shows: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shows a slow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articles published,the country of publication is mainly the United States,and the source journals are more diversified;core articles mainly discusses social capital and cooperative relationships. Hot topics focus on six areas: types of emergency events,stages of emergency management,objects,partnership,advantages of social organizations,and analytical frameworks. Major fields in future will be resilience, governance and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Key words:social organizations;emergency management;CiteSpace;knowledge graph

責任编辑:李祖杰 邓卫红

猜你喜欢

社会组织应急管理知识图谱
基于知识图谱的产业集群创新绩效可视化分析
基于知识图谱的产业集群创新绩效可视化分析
民族地区旅游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研究
民族地区旅游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研究
论社会组织在安置帮教工作中的功能定位
基于知识图谱的智慧教育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从《ET&S》与《电化教育研究》对比分析中管窥教育技术发展
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对策研究
政府主导型社会治理模式下社会组织发展理路
社会组织有效参与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的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