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背景下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的构建
——以茂名市为例
2023-12-27庄艳姗彭海波陈鹏飞
李 想,庄艳姗,彭海波,陈鹏飞,覃 燕
(广东茂名健康职业学院,广东 茂名 525400)
《“健康中国2030” 规划纲要》《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等文件强调普及健康生活、发展健康产业,要以预防保健为主,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作用。中医“治未病”思想是预防保健和健康生活方式的指导,以中医“治未病”思想为代表的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的构建已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来。
广东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走特色化产业道路,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以茂名市为代表的粤西地区有着独特的文化背景和自然环境。鉴于此,在健康中国背景下,分析茂名市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构建的机遇和优势,并通过相关政策、文献的梳理,探索具体构建路径,希望为茂名市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和发展提出建议,同时为广东省预防保健服务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以进一步加快健康中国建设。
1 “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构建现状
1.1 从中医“治未病”内涵出发,分析发展现状和问题
“治未病” 是中医学的独特理念,蕴含着传统养生文化思想。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云:“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孙悦等[1]指出,随着人们从疾病治疗到疾病预防思想的转变,中医“治未病”理念的理论意义、经济效益、文化蕴含和社会意义得到更多人的赞同和重视,在亚健康人群调理和治疗方面,其更具特色与优势。但研究表明,我国三级医院对“治未病”服务范畴认识不清、划分不明,如“已病”和“未病”干预方法界限模糊、养生保健技术缺乏明确分类等。同时,中医“治未病”内涵标准缺失,对理论完善与技术普及均十分不利。
1.2 从“治未病”健康工程实施角度出发,分析影响因素和困境
自2007 年启动中医“治未病”工程以来,全国陆续实施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工作[2]。中医医疗机构通过服务体系改革与制度创新,积极探索中医“治未病”实践模式,较好地满足了人们对预防保健的需要,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同时,人们也愿意尝试中医“治未病”服务,特别是社区开展中医“治未病”特色防治健康服务业务,具有广阔的群众基础和很大的潜力。但杨沛莲等[3]认为目前中医“治未病”服务发展不平衡、服务模式难以摆脱医院诊疗模式“惯性”、服务链缺乏有机整合、服务群体整体素质不高,影响了“治未病”服务总体效果。
2 茂名市“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构建的机遇和优势
2.1 政策协同,大力扶持与助推
党和政府高度关心、重视中医药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有关中医药发展的方针政策。2012 年11 月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扶持和促进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2013 年11 月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和机制,2015 年10 月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建设“健康中国”的理念[4]。
广东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专门成立广东省中医药局治未病项目办公室,负责全省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试点工作,制定了《广东省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广东省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试点)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方案。因此,在健康中国背景下,以茂名市为代表的粤西地区基于中医“治未病”思想的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和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
2.2 响应健康中国战略,突破原有政策研究范围的局限性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行动纲领,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也离不开健康中国战略的支持。把健康中国战略理论引入中医药预防保健政策研究中,能极大地丰富其应用领域。以茂名市为例,研究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发展,能够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实现[5]。因此,在健康国家背景下,“治未病”预防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探索是一个崭新的视野,能够打破原有政策研究范围的限制。
2.3 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的需要
“十四五”时期是促进广东省卫生保健工作、建设健康广东的关键机遇期和改革攻坚时期,也是茂名市全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努力建设经济实力强大的先进沿海城市、打造沿海经济带新增长极的关键阶段。为满足茂名市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2021 年2 月7 日市十二届人大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茂名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对全面建设健康茂名做出战略部署。在健康中国视域下,茂名市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和发展有利于人们树立全过程的健康观念,调理偏颇体质,提高生活质量,防止潜在疾病的发生,从而降低医疗卫生成本,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提升卫生素养[6]。
3 健康中国背景下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构建路径
3.1 拓宽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人才培养渠道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 “十四五” 中医药发展规划的通知》明确指出,进一步发挥中医药整体医学和健康医学优势,着力推动建立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能力。国家的关注、地方政府的扶持,使得中医预防保健调理技术备受关注,而掌握中医预防保健调理技术的人才也将迎来巨大发展空间。
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人才培养是维护群众健康、提升生命质量的有效路径。目前,建设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人才队伍,应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立足点,围绕以下几方面进行重点培养:(1)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机构,以茂名市为代表的粤西地区可以加强与地方高等院校之间的合作,积极协调设置相关专业,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如开设中医养生保健、预防保健等专业,培养具有养生保健知识、掌握中医适宜技术和特色疗法的人才,解决茂名市人才来源问题;(2)完善现有培训机构资质,对从业人员、服务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定期培训与考核;(3)关注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人才培养和继续教育,定期组织培训和考核,政府给予资金资助让优秀人才深造,或高薪聘请国内外优秀人才到当地开展培训和指导,内产外输,从根本上解决人才需求问题。
3.2 突出潘茂名中医药文化优势,打造“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品牌
潘茂名是岭南中医药的杰出代表,是公认的“南药始祖”,他擅长运用岭南本土传统中草药,具有丰富的临床应用经验,在应用南药治疗瘟疫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茂名市构建中医“治未病” 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应突出潘茂名中医药文化的优势,积极营造浓郁的预防保健服务氛围。(1)茂名市各中医院可以整合现有医疗资源,与其他地区预防保健科的健康管理中心、“治未病”中心科学对接,除对未病人群、慢病人群进行“一对一”线上线下健康诊断、教育指导外,还为其制订中医养生干预措施;(2)茂名市中医院或医院中医科室要坚持运用传统中医药理论和技术,以中医“内治外治并重、内外兼治”为主要治疗手段,逐步形成中医特色明显、服务专业的中医药诊疗体系。以此打造茂名市“治未病”特色品牌文化,既丰富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内涵,也促进潘茂名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7]。
3.3 “治未病”预防保健传统服务向新型服务转变
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引导互联网和中医药服务融合发展,促进中医药发展创新。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等重要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大中医药健康服务和互联网融合力度,对革新中医卫生服务方式、释放潜力至关重要。“互联网+”健康管理云平台是当下的新兴产业,茂名市应将“治未病”预防保健传统服务向新型服务转变,整合地区医疗资源,引进先进通信与信息技术,积极开展信息化建设。建设和运用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系统,完善对干预对象的健康数据管理,为广大亚健康人群及慢病调理对象制订一系列“治未病”服务流程,包括中医健康信息采集—中医健康体质辨识及风险评估—中医健康咨询指导—中医特色疗法干预等。
4 结语
在健康中国背景下,中医药文化必定崛起,预防保健服务产业也迎来了大好机遇。建设和发展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是实现健康中国的重要举措。本文立足茂名市独具特色的中医药文化,在充分分析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构建困境的基础上,从专业人才培养渠道、预防保健服务品牌塑造、中医药传统服务模式创新等方面出发,探索构建路径,以促进茂名市中医预防保健事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