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学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创新和实践

2023-12-27赵宝林刘想晴骆莉莉刘丽敏钟长军

卫生职业教育 2023年23期
关键词:实训室大赛实训

赵宝林,刘想晴,骆莉莉,王 帆,刘丽敏,钟长军

(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安徽 芜湖 241000)

2012 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出台,要求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教育部部长怀进鹏2022 年赴广东省调研时强调,要着力提升职业院校办学核心能力,打造一系列核心课程、核心教材、核心教师团队、核心实践项目。但是目前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存在共性有余特色不强,针对性不够,团队活力和发展不足,产教、课政、德技融合度不高问题,导致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工匠精神欠缺。

我校依托省级中药专业教学团队、中药鉴定与调剂教学团队、中药制药技术教学团队开展研究,经过边研究、边改革、边实践,建立了以中药传统技能大赛为载体的“一体”,以中药学专业核心课程为统领、实训基地为平台的“两翼”,在团队建设过程中强化教师产教融合、课政融通、德技融汇的“三融”能力。旨在提升专业教师的产业与专业融合能力、课程与思政全过程融通能力、师德师风和药德修养与专业技术融汇能力,打造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双师素质突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德技并重的卓越型教师教学团队,培养具有工匠精神和辨药、制药、用药专业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中药学专门人才。

1 教学团队建设实施路径

1.1 以职业技能大赛为载体,组建教学团队

全国中药传统技能大赛包括中药性状鉴别、中药显微鉴别、中药调剂、中药炮制、中药药剂与中药制剂分析6 项竞赛内容,对接中药材种养殖、中药生产、中药购销等关键岗位。团队以中药传统技能大赛为载体,对接职业岗位群,经过提炼、合并,最后设置核心课程。组建与大赛相对接的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技术、中药制药技术、中药炮制技术、中药调剂技术5 门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团队,共有校企教师15 人,其中教授2 人,副教授3 人,主任中药师1 人,副主任中药师1 人。

在具体实践中以赛促教,按柔性化扁平结构组建教学团队,由专业带头人、课程负责人、教学名师、专业骨干教师带领,专业教师参与,共同谋划、共同钻研。教学团队结合国赛项目,参照国赛标准,开展专业核心课程技能竞赛活动,考查学生对常见中药材或饮片真伪优劣进行辨识的能力、对传统和现代制剂进行制备的能力及中药临床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协作与创新能力,并检验教学团队自身的教学水平[1]。

1.2 以核心课程为统领,深化“三教”改革

团队针对每一门核心课程,以岗位职业能力为切入点,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通过立项建设的省级精品线下开放课程中药炮制技术,省级线上教学优秀课堂中药鉴定技术、省级教学示范课中药炮制技术、中药鉴定技术,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核心课程中药调剂技术、中药炮制技术、中药鉴定技术,充分发挥课程在“三教”(教师、教材、教法)改革中的统领作用。

1.2.1 打造高水平结构化教师团队 教学团队根据中药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与安徽省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会、芜湖市中医医院、芜湖张恒春药业有限公司、安徽长江药业有限公司、芜湖绿叶制药有限公司等开展合作,建立科技服务平台,开展专业技术服务,打造高水平结构化教师团队。实施“青蓝工程”,对新教师进行校企“双导师制”培养,通过师徒结对促进青年教师成长;鼓励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主动掌握现代教育理论,有计划地学习,尽快适应教学工作需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1];开展“药师工程”,遴选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及企业能工巧匠,实施精准化“药师工程”。与芜湖张恒春药业有限公司共建中药产业学院,校企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共同开展技术攻关,让教师在解决企业生产实际问题过程中提高技术应用能力;启动“名师工程”,以教学名师为核心,打造优秀专业建设和教学团队,引领中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发展;以技能大师为核心,形成优秀高端的专业实训技能人才团队,充分发挥技能大师在技能攻关中的积极作用;以博士、领军人才为核心,建设在行业领域具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平台,带动团队提升科研和技术服务能力。

1.2.2 开发多元化、特色化教材 以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为契机,优化课程内容,确定重复内容的课程归属。根据岗位要求,对专业核心课程重复的实训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形成新的实训课程——中药传统技能实训。按照活页式教材编写要求,校企合作编写教材,供教学使用。适应模块化课程教学需要,将教材内容按模块、项目划分,编写《中药调剂技术》《中药炮制技术》《中药鉴定技术》《中药药剂学》等教材。探索开发立体化教材,建设包含纸质教材和网络增值服务的立体化教材服务体系,主编或参编出版数字化融合教材,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智能识别技术、二维码等将数字化教学资源嵌入纸质教材,融科学性、系统性、时代性和实践性为一体,标准、技术更新及时。

1.2.3 探寻技能形成规律的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中心,着眼于学生个性化成长,以各门专业核心课程为基础单元,形成课程小组。在专业核心课程中根据课程性质不同应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立足于技术素养、政治素养、人文素养的有效培养,分解课程思政要点和技术要点,挖掘思政元素,坚持课政融通;立足于知行合一、手脑并用、持续发展的时代工匠培养,教师、学生、药师多元主体参与,第一、第二课堂贯通,将课堂搬到中药材市场、医院中药房、中药制药企业等生产服务一线;立足于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核心课程中药调剂技术、中药炮制技术、中药鉴定技术建设,实现“开放共享”。

1.3 以实训基地为平台,推进实践育人

以中药传统技能大赛实验实训项目为依据,依托“一园一馆一中心”(药用植物园、中药标本馆、中药炮制实训中心),优化中药鉴定实训室、中药调剂实训室、中药制剂分析实训室等实验实训基地。以实训基地为平台,增强学生中医药文化自信,培养具备辨药、制药、用药专业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1.3.1 药用植物园 学校药用植物园(包括校内药用植物园和丫山天然药用植物园)是中药学教学的载体,可用于常用药用植物性状鉴别、真伪鉴别实践教学。校内药用植物园从全国各地引种各类药用植物600 余种,园内每种中草药都挂了写有植物名称、药用部位、功效的标识牌,对现有药用植物标牌增加二维码,学生通过扫码可直接进入网上药用植物园了解此种植物信息。丫山天然药用植物园位于牡丹皮的道地产区———芜湖市南陵县何湾镇,每年还接纳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高校学生进行野外实习,有利于提升学生对常用药用植物的性状鉴别、真伪鉴别能力。

1.3.2 中药标本馆 中药标本馆是以中药各类标本为主要展示内容的专业展馆,占地面积2 300 m2,陈列展出面积2 100 m2,分为标本展示区和腊叶标本室。标本展示区共设有10 个独立展区,如中药材标本区、中药饮片标本区、安徽地产中药材标本区、仿生态标本区、中药伪品标本区、中药浸制标本区、中成药标本区等,有各类标本2 800 余瓶,药用植物彩色照片数百幅。腊叶标本室是一个独立的展室,馆藏腊叶标本2 万余份,展出腊叶标本700 余份,可用于中药性状鉴别、中药真伪鉴别实践教学。

1.3.3 中药鉴定实训室 中药鉴定实训室主要有常规药材识别区、数码显微互动实训区和药材真伪品种珍藏区,是学生进行中药性状鉴别、中药真伪鉴别、中药显微鉴别的重要基地。数码显微互动实训区由数码显微镜系统、计算机软件系统、图像处理系统、局域网构成,借助多媒体数码显微镜互动系统,实现教学和考核的网络化、实时化。

1.3.4 中药调剂实训室 中药调剂实训室包括中药饮片调剂区和中成药调剂区,主要用于中药调剂(含审方理论)实训教学。中药饮片调剂实验室有饮片斗架、贵细中药柜、毒性中药柜及中药调剂台等,所用工具主要有计量工具、碎药工具、清洁工具、包装工具等。中成药调剂实验室包括处方药区、非处方药区,主要设施是中成药柜台和货架、中成药货柜以及贵重药品柜、冷藏柜、电脑等。

1.3.5 中药炮制实训中心 中药炮制实训中心拥有传统炮制实验室2 个,模拟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实验室1 个,另有原、辅料及成品等仓库3 个,配备有平锅式炒药机、滚筒式炒药机、煅药机、小型粉碎机、热风循环烘箱等,主要用于中药传统制剂实训教学。实训中心设备可以满足净制、切制、炒制、煅制的中试实验,此外还有提取、浓缩、制粒、压片、泛丸、包衣等设备。

1.3.6 中药制剂分析实训室 中药制剂分析实训室占地面积540 m2,能够开展常见中药制剂及其原料药的分析、中药制剂原料药中化学成分的分析实训。实训室有高效液相色谱室、气相色谱室、紫外室等,符合现代分析技术在中药制剂领域的应用需求,使学生在校就能够学习先进的仪器操作技术,实现与中药制剂分析岗位的无缝对接。

1.4 以师德建设为抓手,实现团队德技融汇

团队教师在技能大赛指导、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过程中,持续强化师德师风建设,促进师德师风和药德修养与专业技术相融汇,打造一个结构合理、专兼结合、双师素质突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教学团队。

1.4.1 紧抓师德师风 团队建设过程中,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全面落实《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把师德师风建设与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做到“知行合一”,在实践中提升师德师风水平。将课程育人理念贯穿教案修订全过程,充分挖掘和运用中药学专业核心课程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并内化为学生的职业素养,引导学生树立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精神[2]。教师要树立教书和育人为一体的课程观念,发挥课堂教学的育人主渠道作用和专业教师的育人主体作用,做一个“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新时代“四有教师”。

1.4.2 强化药德修养 团队成员恪守药德药规,强化责任意识,提高对医药职业道德、医药法规等的认识。以校园讲堂为主要阵地,通过开展“先行者说”论坛及创业就业培训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素养、职业文化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展企业文化进校园等活动,组织学生走进制药企业、医药连锁公司、中医院,接受企业文化和职业精神的熏陶,增强对药德的认同感。每年举办“中药文化月”,包括文化宣传和技能比赛。其中文化宣传包括文化展览(设有中药鉴别区、生物标本展区、本草摄影展区、中药猜谜区及书法绘画展区等)和“远志”读书会等活动,技能大赛包括中药传统技能大赛和综合类技能赛项,以“仁德”与“仁术”理念引导中医药教育。以系列活动为纽带,组建教师竞赛指导团队,教师遴选坚持“以德为先、德技并重”原则[3]。

2 创新与特点

2.1 丰富团队建设理论内涵

团队根据学习型组织理论,以中药传统技能大赛为载体,组建核心课程教师教学团队,构建“一体两翼三融”团队建设模式,激发团队动力,形成具有高度凝聚力和创造力特征的团队,从而丰富了团队建设理论内涵。

2.2 创建“一体两翼三融”团队建设新路径

构建以技能大赛为载体(“一体”),以核心课程为统领、以实训基地为平台(“两翼”),在团队建设过程中强化教师产教融合、课政融通、德技融汇(“三融”)的团队建设模式,打造一个结构合理、专兼结合、双师素质突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教学团队。

2.3 创新专业人才培养途径

团队以全国中药传统技能大赛6 项竞赛内容为依据,组建与大赛相对接的5 门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实现核心课程与中药产业链的中药材种养殖、中药生产、中药购销对接,培养具备辨药、制药、用药专业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3 团队建设成果

3.1 形成了一批标志性理论成果

本成果依托省级教学团队项目,在提升育人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高层次理论研究成果。团队先后主编、参编教材11 部,牵头制定教育部中药学专业顶岗实习标准,作为主要负责人参与制定教育部中药学专业简介及教学标准。这些成果被全国医药类高职院校所采用,为提高我国中药学专业教育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

3.2 建设了一批实践育人基地

团队以中药传统技能大赛核心课程体系为依据,建设药用植物园、中药标本馆、中药炮制实训中心、中药鉴定实训室、中药调剂实训室等实验实训场所,而这些实验实训场所连续5 届成为省级中药传统技能大赛竞赛和集训场所。学校药用植物园和中药标本馆先后被授予“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安徽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中药炮制实训中心先后立项为国家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

3.3 打造了德技双馨的教师团队

基于教学团队打造了一支结构合理、德技双馨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培养了教育部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1 人,全国中药传统技能大赛裁判1 人,省级先进工作者1 人,省级教学名师6 人,省级教坛新秀9 人,省级“江淮名匠”1 人,安徽省中药传统技能大赛裁判4 人,立项建设全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教师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二、三等奖18 项,荣获“华佗杯”全国中医药知识大赛团体优秀奖及“优秀选手”奖1 项。

3.4 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学生先后获得世界职业技能大赛中药香囊展演赛优胜奖;全国中药传统技能大赛一、二、三等奖12 项;安徽省中药传统技能大赛一、二等奖24 项;“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2 项;“挑战杯”安徽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1 项,一、二、三等奖5 项;安徽省大学生生物标本制作大赛二、三等奖10 项。这些也从侧面反映了中药学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成效。

猜你喜欢

实训室大赛实训
“鸟人”大赛
插秧大赛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实训室安全管理规范可操作性的探索与实践
仿真型总线控制实训室设计与建设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基于云计算技术的虚拟实训室设计与实现
说谎大赛
虚实结合实训平台的开发与应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