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理念下对英语口译教学的几点思考

2023-12-26史婧

校园英语·中旬 2023年4期
关键词:口译教学课程思政

摘 要: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将思政元素融入英语口译教学,对高校英语专业口译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有着深刻意义。本文在课程思政理念的指导下,对英语口译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索英语口译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的具体策略,以期更好地发挥英语口译课程的育人作用。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校英语专业;口译教学

作者简介:史婧(1993-),女,山西运城人,太原师范学院外语系,助教,翻译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翻译教学。

一、课程思政融入英语口译教学的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应。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强调,在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大格局过程中,着力推动高校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做好整体设计,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科学合理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英语口译作为高校英语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教师应在讲授口译理论知识与技巧、开展口译实践的前提下,深入发掘口译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将专业知识教学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从而培养出具有扎实英语应用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二、思政教育融入英语口译课程目标的必要性

口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语言交际活动,在传播中国文化、推动对外交流与合作中发挥着桥梁和纽带作用。课程思政指在各类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及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近年来,各高校大力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统筹推进各类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同行同向,形成协同效应。口译课程是面向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是集口译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于一体的综合性外语技巧实践课程,肩负着把世界介绍给中国、把中国介绍给世界的时代重任。高校英语专业学生是国家对外交往的后备力量,因此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应注重多样化。

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旨在强化价值引领。课程思政的目标是立德树人,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为国家、民族及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在口译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围绕立德树人这一目标,在夯实理论功底、掌握实用技能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政治觉悟、社会责任、文化素养,把学生培养为具有爱国情怀、国际视野、跨文化意识和思辨能力的口译人才。同时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使学生以传播中华文化为己任,承担起讲好中国故事的历史使命与责任,从而提升中华文化的感召力、吸引力和影响力。

三、课程思政背景下英语口译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英语专业课程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是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也是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教学活动的需求。在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相辅相成、互为促进。课程思政背景下,英语口译教学存在一定问题,亟待解决。

1.教材方面。英语口译课程使用的教材包括《口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21年版)、《英汉口译教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0年版)及《现代汉译英口译教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2年版)等。这些教材给口译教学提供了便利,也为不同的口译话题设置了相应情境。但有一点不可否认,即口译教学中,教师确有过度依赖教材的问题,因而很难让学生做到举一反三,造成学生生搬硬套、照本宣科,使口译课缺乏生动性和针对性。为达到提高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教学目的,口译教材内容通常为反映西方国家社会、历史、人文、地理等的文章,西方文化元素占比较大,教材内容偏向语言训练和理论讲解,涉及课程思政的内容寥寥无几,缺乏对本土文化和价值观的针对性教育,不利于增强学生对母语文化的认同感以及民族自豪感。

2.课时安排方面。普通院校英语专业口译课程平均仅有36课时,一般在三年级第二学期开设,每周2学时,累计18周。而从口译课程实际教学目标和训练难度来看,这样的课时量显然并不充足。一方面,口译课程虽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然而对于初学者来说,需经历循序渐进、由表及里的口译技巧学习过程,直接进入口译实践阶段不利于学生掌握口译技巧、夯实口译基本功。另一方面,口译课程在本科三年级第二学期开设,此时学生正处于专业八级备考、实习与备战考研的关键时期,并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系统地学习一门新课或参与密集度较高的口译训练,只能大概了解口译的基础理论,很难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因课时有限,教师只能缩减口译技巧讲解或学生模拟训练的时间,难以开展真正意义上的英语口语教学与实践,造成学生对口译基本技巧仅略知皮毛,参与的口译训练少之又少,口译专业素养、跨文化交际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未显著提升。

3.生源质量方面。学生在中学阶段以消化课本内容为主,未接触过专业口译训练与实践,这就在较大程度上制约了其基本口译素养的形成。再者,许多学生对语音、听力及口语等知识的掌握不够扎实,常出现基础性错误,难以将所学语言知识灵活运用到口译实践中,间接影响了对口译材料的分析与理解。因教学及课后习题多使用英语,所以学生容易忽视我国国情与时政,对课程思政的敏感度较低。口译不仅是一门与语言技能有关的课程,还是一门与时政密切相关的学科。口译材料中具有时效性的时政内容频频出现,如政府工作报告、国际经济与贸易资料等口译材料中,时政热词、国际组织与机构名称等时常出现且无法避免。平时的学习中,学生不大关注时政热点,未养成主动听新闻、积累时政术语的意识,导致其知识面较窄,无法真正理解党和国家在对外交流方面的动态与政策,因此在处理此类口译材料时无从下手。

4.考核评价方面。课程评价既是口译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为了在口译训练中能更加科学、客观地考评学生的口译水平,评价体系的合理性至关重要。研究发现,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采用的英语口译教学评价体系仍以结果性评价为主,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且主要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没有给学生足够的自评或组间评价的机会。这种评价机制主体相对单一,评价的客观性缺乏保障,无法准确反映学生学习能力的进步与学习效果的动态变化情况,导致口译教学评价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也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口译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在评价方式上,无论是结果性评价或过程性评价,现阶段口译课程的评价侧重于对语言能力和口译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而未将思政教育知行统一方面的考评纳入评价体系,思政元素的融入以及思政育人的实效缺少明确的评判标准。

四、英语口译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的具体策略

1.灵活选取口译训练材料,打造英语口译课程思政专题教材。教材是口译课堂教学与思政元素相结合的关键,因此在选择口译教材时,教师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避免局限于传统教材。针对学生的兴趣点以及时事话题,扩充自选视听资料,并将教材内容与自选时事素材有机结合。比如,通过中国日报双语新闻、学习强国等权威平台,实时更新教学内容,为学生量身打造个性化口译教学材料。尽可能选取覆盖时下热点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话题,且所选材料须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教师可选择总理答记者问、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等内容作为训练材料,以其中的思政元素为切入点,开展相关口译知识与技能的训练。在强化学生双语应用能力的同時,紧扣时代发展脉搏,引导学生增强全球意识和文化自信,使学生切身体会到语言学习的实用价值。

2.合理设置口译教学的课时量,适当增加口译实践课时。因多数高校英语专业的口译课时量较少,课程内容被压缩,导致无法兼顾思政元素的有效融入,同时也使部分口译基础薄弱的学生囫囵吞枣、不知所云。因此科学合理地调整口译课时设置,增强口译知识与思政教育内容的有机结合是当务之急。在增加口译课时量的前提下,可通过课前预习的方式,将含有思政元素的内容提前布置给学生预习,以防占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去弥补学生相关背景知识的缺失。口译作为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对扎实的基本功和专业知识有严格要求,且注重口译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相连。因此,各院校应以课程目标为依据,在综合考虑学生需求的基础上,增加口译课的实践课时,与地方特色产业深入对接,开展校企合作,延伸口译实践平台,使学生将口译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以教学促实践,以实践带教学,助力思政教育与课程实践同频共振。

3.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提升学生对英语口译课程的学习兴趣。《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指出,研制课程目标的指导原则之一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创新教学形式、改革教学方法、强化课程实践。深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师需要积极调整教学策略。在口译教学中,教师应多角度观察学生的个性特点及思想动向,时刻关注其情绪波动,指导学生克服畏难情绪、缓解心理压力,帮助学生树立提高口译水平的信心,最大限度地使口译学习效果更加理想。同时,各院校应不断拓宽人才培养路径。只采用课程说教式或机械灌输式的培养模式是不可取的,要充分整合现有资源,灵活开展多元化的思政教育活动,探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将教材中的思政元素进行深度挖掘,不断充实口译教学思政育人的内涵。

4.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为落实思政育人理念提供保障。口译教学不只是教师传授口译理论与技能过程,也是塑造学生人文观念和国际视野的过程。单一的评价方式无法准确反映学生真实的学习能力,因此需摒弃以往单一的考评方式,构建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并扩大过程性考核的比重。评价主体方面,教师、学生均为评价主体,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即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以外,开展学生自评、机评和组间互评等。无论是过程性评价还是结果性评价,思政元素的融入应贯穿始终。为强化学生对口译课程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参与口译实践的积极性,除开展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以外,可适当加入个性化的口译加分评价项目,例如开展中华文化知识趣味竞赛、举办文化专题口译比赛、用英语给中国故事相关视频配音等活动,以多种渠道提高思政元素的融入度,完善课程评价体系,保证课程思政的实效。

五、结语

课程思政作为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新目标,对口译课程的长远发展及口译专业人才的全方位培养意义重大。英语口译课程以其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增强国际交流、促进中外合作等鲜明特征,在价值引领、课程育人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课程思政与口译教学的无缝衔接,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还可以促进口译教学内涵的丰富,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英语口译课程思政建设任重而道远,需要在解决现阶段英语口译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基础上,努力探寻出一条符合时代特征、满足社会需求的英语口译教学新路径。

参考文献:

[1]文秋芳.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实施框架[J].中国外语,2021(2):47-52.

猜你喜欢

口译教学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刍议高校口译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法的大学英语口译教学实证研究
高职英语口译翻转课堂教学有效探索
地方本科院校口译教学现状与应对方法
运用学生译员口译语料库进行口译教学的可行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