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文解字》 “ 石 ” 部字研究

2023-12-26熊妍

今古文创 2023年47期
关键词:部字说文解字

熊妍

【摘要】东汉时期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是第一部系统辨音、析形、解义的字书。本文从《说文解字》石部字入手,对其字形与字义两方面进行详细分析,探究其中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

【关键词】《说文解字》;“石”部字;文化信息

【中图分类号】H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2096-8264(2023)47-0121-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47.037

一、《说文解字》与“石”部字概说

《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被誉为“天下第一种书”。由东汉经学家、文学家许慎编纂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许慎开创了部首检字法的先河,根据“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同牵条属,共理相贯,杂而不越,据形系联”的原则,以字形为纲,因形立训,将汉字中相同的形旁作为分类的基准,从“一”部到“亥”部共540个部首。其中同部的第一个字就是该部的部首。《说文》共十五卷,一至十四卷是文字解说,十五卷则为叙目。每卷皆分上下两篇,实际为三十卷。共收字头9353个,重文1163个。《说文》为汉字建立了理论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及至今日使用的汉语字典、词典仍使用部首检字法编排。现代文字学家、训诂学家周祖谟评价:“《说文解字》是中国最古老、最有权威的一部古文字字典,对后代研究中国古代文字的形音义和文字发展的历史贡献极大。”

《说文》石部位于第九卷下,上承危部,下接長部,共收录58个字,部属之字皆与石有关。分别为石、磺、砀、碝、砮、礜、碣、磏、碬、砾、䂬、碛、碑、䃍、磒、䂹、硞、硠、礐、硈、磕、硻、磿、磛、礹、礊、确、硗、硪、碞、磬、碍、硩、硟、碎、破、砻、研、䃺、䃺、碓、碓、磻、 、砚、砭、䃒、砢、磊、砺、碏、矶、碌、砧、砌、礩、础、硾。其中正文中包括49个,重文(即异体字)包括9个。

二、“石”部字字形分析

《说文》从字音、字形、字义三个部分说解汉字,其中主要以六书理论为框架来分析字形。“六书”最早出现在《周礼·地官·保氏》,但并未明确指出何为“六书”。东汉班固在其《汉书·艺文志》中明确指出了“六书”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许慎则在《说文·序》中对其做了详细的说明,但使用的名称和次序与前人不同,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其中前四个属于造字之法,后两个为用字之法。后世讲“六书”皆沿用了许慎的名称和定义。

根据《说文》中的“六书”理论对“石”部字的字形进行分类,58个汉字中涵盖了象形、会意、形声三种造字法。其中象形字共2个,占3.45%;会意字共2个,占3.45%;形声字共54个,占93.1%。具体分类见下表:

象形 石、磬

会意 碞、磊

形声 磺、砀、碝、砮、礜、碣、磏、碬、砾、䂬、碛、碑、䃍、磒、䂹、硞、硠、礐、硈、磕、硻、磿、磛、礹、礊、确、硗、硪、碍、硩、硟、碎、破、砻、研、䃺、磑、碓、䂿、磻、、砚、砭、䃒、砢、砺、碏、矶、碌、砧、砌、礩、础、硾

(一)象形字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意为按照事物的轮廓,画出其形状。可见象形就是直接描绘事物的形状,接近于画图的方式。

石:山石也。在厂之下;囗,象形。“石”字初文始见于甲骨文。甲骨文之“石”有二例,一为  ,一为  ,像山石形,表示从山崖上掉落的石头。

磬:乐石也。从石、殸。象县虡之形。“磬”甲骨文为  ,

表示手持小棒敲击悬挂着的石头。本义指悬挂着可敲击的石乐器。

(二)会意字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会意指用两个或几个部件合成一个字,新字的意义是由这些部件的意义合成的。分为异体会意字和同体会意字。

异体会意字即由不同的部件构成,如:碞,磛嵒也。从石、品。由“石”“品”两个部件组成,表示高峻的石山。

同体会意字即由相同的部件构成,如:磊,眾石也。从三石。由三个“石”构成,“三”表示数量多,意为很多石头堆在一起。

(三)形声字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形声字由两个部件构成,一部件表示字义,另一部件则表示字音。“石”部字中的54个形声字皆以“石”为义符,选用不同的部件作为声符。同时“石”部字中还分为左形右声、下形上声、内形外声三种形旁和声旁的关系,如:

左形右声 磺、砀、碝、碣、磏、碬、砾、碛、碑、䃍、磒、䂹、硞、硠、硈、磕、礹、确、硗、硪、碍、硟、碎、破、研、䃺、磑、碓、䂿、磻、、砚、砭、䃒、砢、砺、碏、矶、碌、砧、砌、礩、础、硾

下形上声 砮、礜、䂬、礐、硻、磛、礊、硩、砻

内形外声 磿

1.有44个字为左形右声,即形旁在左,声旁在右。如:

磺,从石黄声,读作huáng;砀,从石昜声,读作dàng;

碝,从石耎声,读作ruǎn;碣,从石曷声,读作jié;

磏,从石兼声,读作lián;碬,从石叚声,读作xiá;

碌,从石录声,读作lù;碑,从石卑声,读作bēi。

2.有9个字为下形上声,即形旁在下,声旁在上。如:

砮,从石奴声,读作nǔ;礜,从石与声,读作yù;

䂬,从石巩声,读作gǒng;砻,从石龙声,读作lóng;

磛,从石斩声,读作chán;礊,从石毄声,读作kè。

3.只有1个为内形外声,即“磿”,该字形旁在内,声旁在外。如:

磿,从石厤声,读作lì。

4.此外形声字中还有省声的情况。如:

礐:从石,學省声。声旁“學”省去了“子”,读作què。

硻:从石,堅省声。声旁“堅”省写成“臤”,读作kēng。

三、“石”部字字义分类

“石”的本义即岩石,指构成地壳的矿物硬块。在原始人类时就开始使用经过加工制作的石器,这意味着人类已经进行有意识的生产劳动,开始主动地改造自然。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甚至一直到铜器出现之前,人们依旧在大量使用着石器。由此可见,石器对人类有着重要意义。根据对58个“石”部字的分析发现,其字义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与石的本体状态有关;二是与石有关的动作;三是用石制成的相关用具。

(一)石的本体状态

1.存在位置

石所在的位置包括两个,一是山上的石头;二是水边的石头。

石:山石也。指山上的石头。《释名》中写道:“山体曰石。”《诗·小雅·鹤鸣》:“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指别的山上的石头,能够用来雕琢玉器。

䂬:在水边的石头。《春秋传》曰:“闕䂬之甲。”

碛:水陼有石者。指浅水中的沙石,也可指不生草木的沙石地。《三都赋》:“玩其碛砾而不窥玉渊者,未知骊龙之所蟠也。”意为只玩赏浅水沙石而未见玉出深渊的人,不知黑龙盘居的地方。

2.内部构成

石的内部构成是指内部含有可提取的成分或者本身具有可被利用的能力。

磺:铜铁朴石也。从石黄声,读若穬。卝,古文矿。卝人即掌金玉锡石之地。因此指含有铜铁等金属元素的石头,即矿石。古意指金属矿石,读作kuàng,后被“矿”替代。现专指硫磺,一种黄色晶体,也用于指含有硫化合物的名称,如磺胺、磺酸等。

碝:石次玉者,即质量比玉较差的石头。碝磩,意为似玉的美石。司马相如《子虚赋》:“碝石碔玞。”碝石、碔玞皆指石之次玉者。

礜:毒石也,即含有毒性的石头。礜石磨成粉末,可用来毒老鼠。《淮南子·说林》:“人食礜石而死,虫食而不饥。”《山海经》:“有白石焉,其名曰礜,可以毒鼠。”

3.外部形态

石的外部形态指石的外形、质地、光滑程度等。带花纹如“碭”,质地坚硬如“硈”,表面光滑如“砚”。

碭:文石也,表示有带有花纹的石头。《集韵·唐韵》:“碭,石之有文者。”今安徽省宿州市砀山县因其地出文石,故取此名。

碏:石杂色,指带有杂色的石头。褚载《移石》:“浪浸多年苔色在,洗采今日碏痕深。”

碑:竖石也,指竖立的石头。本义指古时宫庙门前用以模拟太阳,观测日影,指示时刻的竖石。后作为纪念物或标记,并在石上刻文字,秦时称“刻石”,汉以后称为“碑”。

砚:石滑也,指表面光滑的石头。因其光滑特性,用作写字文具,供研墨、调墨之用,即砚台。

硈、硻、礊:指质地坚硬的石头,读作qià、kēng、kè。

礹、磛、碞:指由众多石头堆叠而成的山。其中,碞可指高俊的积山。

䃒:石也。恶也。指十分贫瘠的石质土地。

硗:礊石也。指坚硬的石头地面。

确:礊石也。指坚硬的石头。徐鍇:“所谓硗确之地。”意为众多石块组成的较为贫瘠的地面。《淮南子》:“昔舜耕于历山,期年而田者争处墝埆,以封壤肥饶相让。”以前舜亲自在历山耕种,一年后,耕田者皆争着要耕种贫瘠的土地,却把肥沃的土地让给他人。

4.大小数量

石亦有体积大小,数量多少之分。

碣:特立之石。指高大的岩石,《说文》:“东海有碣石山。”后指用于记载人物事迹或颂扬功德,刻有文字的圆形石碑。

矶:大石激水也。指受到水冲击的突出江边的岩石或小石山。

砾:小石也。指体积较小的石头,本义为小石或碎石。

磊:众石也。由三个“石”构成,指众多石块堆积在一起。《段注》:“石三为磊,犹人三为众。”磊砢,意为众多委积的石头,司马相如《上林赋》:“水玉磊砢。”磊磊意为山石很多的样子,《楚辞》:“采三秀兮於山間,石磊磊兮葛蔓蔓。”

碌:石皃。指石青色的小石。“碌碌”意为多石的样子。《广韵》:“碌,多石貌。”指小石众多的样子。《道德经》:“不欲碌碌如玉,落落如石。”

5.声音

䂹:碎石磒声。意为碎石坠落的声音。

硞:石声。一读作què,意为石声,有坚固之意;一读作kè,指水激石险峻不平的样子;一读作kù,指石不平的样子。

硠:石声。从石良声。指石旋转相互撞击之声。

礐:石声。从石,学省声。指疾风激水撞击石头而发出的声音。

磕:石声。从石盍声。指两块石头相互撞击的声音。

磿:石声也。从石厤声。指石头发出的较小的声音。

(二)与石有关的动作

与石有关的动作有因引力而自然产生的下坠,如“䃍、磒”,亦有与外物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摩擦与碾压,如“硟、碎、研、硾”等。

䃍:陖也。动词,意为落下。徐楷:“今作墜。”

磒:落也。動词,意为坠落。《春秋传》曰:“磒石于宋五。”即从天上坠落五颗陨石到了宋国。

碍:止也。动词,意为阻挡。

硩:上摘岩空青、珊瑚堕之。意为上山采摘山崖上的空青石、珊瑚石,让它坠落下来。

硟:以石捍缯也。意为用石器碾压缯帛,使之平展有光泽。亦可指用以碾压缯帛的石制工具。

碎:䃺也。动词,意为碾碎,使完整的东西呈不完整的散零块状。

破:石碎也。动词,意为石头开裂,不完整。

研:䃺也。动词,意为细细打磨,后引申为反复、仔细地分析琢磨如研究、专研。

䂿:舂已,复擣之曰䂿。动词,意为初次舂完后,又再次舂捣。

硾:擣也。动词,一读“chuí”,意为敲打;一读“zhuì”,同“缒”,拴上重物而沉下去。

(三)用石制成的相关用具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对石头也进行了充分的利用,将其制成的工具应用于各个场景中,并对其进行加工与改进。因此“石”部字中有许多与生产生活、医疗、农业、军事等方面相关的汉字。

1.生活用具

磏:厉石也。指红色的磨刀石,也泛指带有棱角的石块。后引申为激励,磨练,如“磏勇”。

碬:厉石也。指磨刀石。

砺:䃺也。从石厉声。指较粗的磨刀石。《山海经·中山经》:“阴山多砺石。”

硪:石岩也。指用以砸地基或打桩等用的一种工具。一般为圆形石头,并在石头周围系着几根绳子。“硪筑”即指用石硪夯筑。

砧:石柎也。一指捣衣石。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砧杵”即捣衣石和棒槌,“砧声”即捣衣声。一指捶、砸或切东西的时候,垫在底下的器具,“砧几”即砧板,“砧臼”即砧板和石臼。后引申为古代用于斩首或腰斩的刑具,犯人伏于其上而受刑,“砧斧”即砧板与斧钺,是古代杀人刑具。

2.医疗用具

砭:以石刺病也。从石,乏声。指一种带有尖头的石刀,古代用以排脓、放血。运用砭石治病的医术称为砭术,砭术是中医的六大医术之一,其余五种为针、灸、药、按跷和导引。

3.农业用具

䃺:石磑也,从石靡声。指石磨。

磑:䃺也,从石岂声。“岂”为鳞片状,意为表面密布鳞片状凹坑的石磨,可以除去谷物的外皮。

砻:䃺也。指用来去除稻壳的农具,形状似磨。宋应星《天工开物》:“凡稻去壳用砻。”

碓:舂也。指捣米的器具,“碓房”即舂米的作坊。该器具是用脚驱动的,落下时砸在石臼中,以此去除稻谷的壳。后出现水碓,用水力代替人力。

:斫也。指斫地时所用的石制石头,即石锄,是远古时的耕地用具。

4.军事用具

砮:石,可以为矢镞。指可以制作成箭头的石头。唐代李善注:“砮可作箭镞,禹贡梁州厥贡砮石。”

磻:以石箸隿也。指系在丝线上的石头。可作古代射鸟时所用的,拴在丝绳上的石箭镞。

5.建筑用具

砌:阶甃也。本义指台阶。纂书形体像山崖下有块石头,表示台阶用石头砌成。李煜:“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礩:柱下石也。指房屋柱子下用于垫柱的石墩子。

础:礩也。指柱脚石,垫在房屋柱子下的石头,后引申为事物的根基。

6.乐器

磬:乐石也。甲骨文似人一只手拿着锤子去敲打用绳子系着并悬挂着的乐器。后篆文加“石”,指古代的一种石制打击乐器,据说古时母句氏创造了磬。由石或玉雕刻而成,形状似曲尺,悬挂在架上,敲之则鸣。早在商代就出现了单个的磬,及周朝出现了按大小不同及音律依次排列的编磬。皇帝祭祀天地祖先时演奏的称为“特磬”,作为信号乐器;宫廷宴会中则使用“编磬”,多与编钟合奏。《诗经·小雅》:“鼓瑟鼓琴,笙磬同音。”

四、结语

人类最早使用的生产工具便是以石头为原料制成的工具。在考古学上,把以使用石器为生产工具的时代称为石器时代,分为旧石器、中石器及新石器三个阶段,对石器的使用从原始简陋到精致复杂。石器的使用是人类文明史的开端,可以说正是石头孕育了人类文明,它在方方面面影响着人类。《说文》中“石”部字共收录58个汉字,本文从字形构造方法、字义分类两方面对其进行分析。在字形构造方面,分为象形、会意、形声三类,其中形声字占比最多。在字义方面,可分为与石的本体状态有关,与石有关的动作,以及用石制成的相关用具三个大类。大类下又可细分为多个小类,如相关用具方面可分为生活用具、农业用具、医疗用具等五类。文字是文化的载体,记录了文化发展的轨迹,文字的产生标志着社会文明有了划时代的进步。而汉字则记载了中国文化,每一个汉字的诞生都蕴含了特有的文化。通过分析《说文》中与石相关的汉字,可以了解与石相关的知识,以此窥探古代劳动人民对石的认识与利用,深入探究石文化。

参考文献:

[1]程裕桢.中国文化要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7.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3]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9.

[4]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華书局,2007.

[5]范珊珊.《说文解字》中的“犬”文化管窥[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5(02):69-72.

[6]马芳.从《说文解字》石部字义简论华夏石文化[J].新余学院学报,2012,17(05):77-79.

[7]张硕勤.《说文解字》石部字及其文化内涵阐释[J].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5(11):66-68.

猜你喜欢

部字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中言部与口部意义关系辨析
《说文解字》从“月”部字与从“肉”部字在篆法中的区别
“示”部字研究
“示”部字研究
“六书”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应用
《说文解字》的认识
《说文解字》中的反形字分析
体验知识的形成、产生和发展
从出土文字看《说文解字》存在的问题
《说文解字》肉部字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