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是物亦似妇 : 懒妇化物传说探析

2023-12-26庞川森

今古文创 2023年48期
关键词:传说女性岭南

【摘要】懒妇化物作为一种动植物传说,其记载最早出现于东汉时期杨孚所撰《异物志》,后被世人不断承袭和改用,形成了懒妇鱼、懒妇草、懒妇兽等传说或别称,并从岭南地区传播到全国各地。传说表面是达到以物喻人、以物警人的效果,但实际上懒妇化物传说映射出古代岭南女性的社会生活状况,其传说的产生是多种因素共同构成的结果。

【关键词】懒妇化物;传说;女性;岭南

【中图分类号】K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48-0088-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48.027

一、问题的提出:懒妇化物

清人褚人获所著《坚瓠集》卷一《懒妇化物》载:“水族有懒妇鱼,相传杨家妇为姑所溺死,化为鱼。脂可燃灯,照鸣琴博弈则有光,照纺绩则暗。草类有懒妇箴,桂林有睡草,见之则令人睡,一名醉草。兽亦有名懒妇者,如山猪而小,喜食禾,田夫以机轴织纴之器置田所,则不复近,安平、七源等州有之。物犹如此,宜乎懒妇之多也。”[1]2700

在20世纪30年代,钟敬文先生就已注意到所谓懒妇所化的懒妇兽的存在,并将懒妇兽归入地方传说中的特种草木鸟兽一类,认为懒妇兽的传说具有一定的地域性。[2]82

近年来,一些研究如温玉珍[3]、刘丹[4]亦将懒妇化物归入动植物传说中,认为其表达的是对妇女的歧视,以讽刺好逸恶劳的妇女,其说法亦有一定道理,然关于懒妇化物传说亦有许多值得探讨之处。首先,懒妇化物作为一种动植物传说,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然其所流传的地域范围需要人们加以明确。其次,懒妇化物作为一种动植物传说,往往具有解释某种现实事物的特点,其具体指代何物,需加以分析考察。最后,懒妇化物作为一种动植物传说,将这些动植物与懒惰妇女相联系的机制何在,其产生的历史语境及反映的社会背景如何?本文试图对其进行回答,以求教于方家。

二、懒妇化物传说的源流追溯与传播地域

《坚瓠集》属于清初较为重要的笔记小说之一,由褚人获钩索古今说部多家而成。[5]455而其所记载的懒妇化物一则实为集古之大成,基本收录了历代文献中关于懒妇化物的不同版本。但为了更好地分析与探讨,现将历代以来懒妇化物的主要书写版本(其余转录或摘抄者未录)辑录如下:

综上,可以将其分为四种类型:1、2、3为一个类型,称之为懒妇化鱼型。故事大意为古代女子织布时常睡,为姑所怒,或被打死或被溺死,化为鱼。其特点都是背上有杼文,油膏用来给读书或纺织活动照明则显得灯光暗淡,但是用来照明宴会歌舞则灯光明亮。4、7为一个类型,为懒妇化草型,其特点是令人入睡。5、6为一个类型,称之为懒妇化兽型,大意为懒妇化为兽危害庄稼,田户挂纺织器具以吓之,则不敢靠近。8、9为一个类型,主要是懒妇化鱼和化为兽的结合,称之为两栖型,大意为懒妇在陆地上是兽类,入海则化为巨鱼。

将人与动植物相联系的记载,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且以人鱼形象较多。《山海经·海内北经》记载:“陵鱼,人面手足鱼身,在海中。”《山海经·大荒西经》也载:“有鱼偏枯,名曰鱼妇……风道北来,天乃大水泉,蛇乃化为鱼,是为鱼妇。”[14]60-61鱼妇乃由蛇化鱼,且形态不佳偏枯,已经出现对女性人鱼形象负面化的倾向,懒妇化鱼的记载也沿袭了此点。概览上表,可以发现懒妇化物传说的源头则出自东汉时期杨孚所撰《异物志》,沈怀远、任昉等记载都是沿袭杨孚所记并改变了一些环节,如增加了具体的地名、增加了妇女的姓氏等等。至南宋时期,则发生了较大转变,懒妇化鱼型故事虽还在流传,但是又出现了以范成大等为主的懒妇化兽型故事。明清时期,邝露等人则综合了前两种懒妇化物的形态,创造出了“朝为泡鱼,暮为蒿猪;朝为懒妇,暮为奔䱐”的两栖型故事。

关于懒妇化物传说的流传范围,结合文献记载,可以大致推断其主要流行范围在岭南地区。《南越志》云,晋城县有懒妇兽,据《宋书》卷三十八《州郡四》载广州刺史“领郡十七,县一百三十六”,而晋城县是一百三十六县之一,归属于晋兴郡。[15]1189-1203而其作者沈怀远在刘宋世祖时,因事坐徙广州,至宋前废帝时,始听归,官至武康令,[15]2102由于其长期流徙广州,故对南越之事颇为谙熟,结合沈怀远的人生经历,晋城县应指此晋城,大致在今广西崇左市江州区附近。任昉《述异记》所载淮南有懒妇鱼,桂林有睡草,淮南大概指今天安徽中北部地区,桂林则指今天桂林市。范成大、周去非所言安平、七源等州大致指今广西、越南边境一带的大新县和越南北部的谅山省七溪地区。[9]63杨孚、邝露未记载地点,但结合杨孚、邝露的撰书背景亦可知,其所言范围亦在岭南地区。

据欧大任《百越先贤志》称:“南海属交趾郡,刺史竞事珍献,孚乃枚举。物性灵悟,指为异品,以讽切之,著为《南裔异物志》。”[6]3时清人曾钊也称:“粤人著作见于史志,以议郎(杨孚)为始。”[6]2由此可推测,杨孚所载懒妇化物传说所指向的地域范围应在岭南地区(即今两广地区和越南北部地区)。邝露本为南海人,“以迕邑令,弃家走粤西,为瑶女云亸娘之客,因悉其山川风土仪物,撰为此书”[16]。故所记范围也不出岭南。

明清之后,随着人们对江豚认知的逐渐清晰,懶妇化物的故事也伴随着地方志对江豚的记载逐渐扩散出岭南以外的地区。如在江豚生活的黄渤海、长江等地区也有其传说。光绪二十四年,河北《滦州志》:“懒妇鱼,出海中,形似豚,有足能陆行。”清光绪五年,《川沙厅志》卷四物产江猪:“一名海豚,一名馋鱼,猪首鱼身,色青黑无鳞,前两翅如脚,有两乳如人,数枚同行,一浮一没谓之拜风,肉不中食,脂可燃灯,照樗蒲则明,照读书工作则暗,俗言嬾妇所化。”

三、是物亦似妇:拟物化的懒妇

清人褚人获所言“水族有懒妇鱼,草类有懒妇箴,兽亦有名懒妇者”,基本指明了懒妇的不同形象,但其具体所指何物,清人尚未解答。动植物传说是以历史事物为源头进行创作的解释性文本,其与当地的地理环境、自然风物等相结合,虽然在描述过程中采用夸张、幻想的虚构之言,但亦离不开现实来源,故所化之物往往能在现实中找到物之原型。

(一)水族中的懒妇鱼

任昉著《述异记》首次出现懒妇鱼之称,然任昉所记懒妇鱼为何物,至唐代已有时人阐释。段成式认为是“奔孚,一名罽”,其形态“非鱼非蛟,大如船,长二、三丈,色如鲇,有两乳,在腹下,雄雌阴阳类。相传懒妇所化。”[17]139陈藏器则言:“亦有江豚,状如豚,鼻中为声,出没水上。海中舟人候之,知大风雨。又中有油脂,堪摩病,及樗博即明,照读书及作即暗,俗言懒妇化为此也。”[18]224后人多认可懒妇鱼即江豚说,宋·寇宗奭亦言“有江豚……俗言懒妇化为此也。”[19]1293-1294明·张岱《夜航船》:“江南有懒妇鱼,即今之江豚是也。”[20]637故水族中的懒妇鱼一般指江豚。

(二)兽类中的懒妇兽

懒妇兽的记载最早出现于东汉时期,但褚人获所言:“兽亦有名懒妇者”,应指陆地兽类。至唐代时,懒妇鱼已经为时人所明示,即江豚。有鉴于此,至赵宋时期,时人不再叙说懒妇化为鱼的故事,而是由水族转为陆地兽类。范、周所记懒妇似山猪大小,“山猪,即豪猪,身有棘刺,能振发以射人。三二百为群,以害禾稼,州洞中甚苦之。”[9]57清人屈大均《广东新语》云:“又有山猪,雄大而多力,口旁出两牙,长六七寸,甚猛利,肉味美多脂,以多食禾稻故也,一名懒妇。以机轴纴织之器置田间,则不敢近。”[13]480-481故范、周二志所记懒妇当指山猪或豪猪。豪猪在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均有栖息,且以绿色植物为食,而岭南人民主要种植水稻,亦是其食物来源之一,因此时常有山猪或豪猪破坏庄稼,故兽类中的懒妇兽应指陆地上的山猪或豪猪。

(三)草类中的懒妇箴

《述异记》载:“桂林有睡草,见之则令人睡。一名醉草,亦呼为懒妇箴,出海南地记。”[8]29懒妇箴即为睡草的别称。《本草纲目·菜部》言:“睡菜,释名暝菜、绰菜、醉草、懒妇。主治心膈邪热,不得眠。”[21]2509而睡菜在晋代就已被认知,称为绰菜,晋·嵇含《南方草木状·绰菜》:“绰菜,夏生于池沼间,叶类茨菰,根如藕条,南海人食之,令人思睡,呼为暝菜。”[22]21由此可知,草类中的懒妇箴指暝菜,特性是令人思睡,故与懒妇相联系。

此外,古人还将懒妇与昆虫蟋蟀联系在一起,因为蟋蟀的叫声似乎有催促妇人纺织的意思,因此懒妇又往往作为蟋蟀的别称,长期存在于古代文献中。《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中记:“(蟋蟀)楚人谓之王孙,幽州人谓之趣织,督促之言也。里语曰‘趋织鸣懒妇惊’是也。”[23]59《古今注》曰亦:“蟋蟀,一名吟蛩。秋初生,得寒乃鸣。一云:济南呼为懒妇。”[24]117

四、“懒妇化物”传说的产生原因

从东汉杨孚所载懒妇化物之始,直至明清,懒妇化物传说屡见不鲜,为当时的士人所记载并改写。懒妇所化者,非真,化自懒妇也,特戏言尔,然为何会将懒妇与动植物相联系,其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懒妇本身特性与所化之物有共通之处。传说来源于现实,但是又远离于现实,其往往是对现实生活的艺术加工,是一种概括性、夸张性的虚构叙事。作为一种动植物传说,“懒妇化物”传说本身就具有解释某种事物特点的功能。《说文解字·女部》曰:“嬾(懒),懈也,怠也,一曰卧也。”“婦(妇),服也,从女持帚,洒扫也”,妇主服事人者,即服侍家事的人,多指成婚女子。在今日语境下,“懒妇”即指称懒惰的成婚女性(妇女)。而在古人的认知观念中,“(江豚)其状大如数百斤猪,形色青黑如鲶鱼,有两乳,有雌雄,类人”[21]3465,表明江豚在身体形构等方面与妇女有类似之处。同时在古代社会,基本以一家一户、男耕女织的小农生活为主,纺织器具是妇女的外在标签,田夫挂纺织器具于田头,一方面暗示了妇女在农耕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另一方面也表明了由于妇女懒惰所以害怕纺织器具。懒妇箴也如此,睡草有令人入睡的功能,这也跟懒妇懈也,怠也,卧也的表现有关。故懒妇本身特性与所化之物有共通之处,这成为二者相连的机制。

第二,与创作者的历史心态和客观环境有关。“懒妇化物传说”作为一种模式化的叙事情节,最早出现于杨孚于东汉和帝年间成书的《异物志》,后不断被后人承袭改编。而杨氏所著《异物志》是我国最早全面记载岭南风物的著作,同时也开创了《异物志》的新体例,为后世撰写物志和地志所承袭。该书出现的历史背景,正如向达先生所言:“汉时南方渐与中国相通,殊异之物多为中原所未有。览者异之,遂有《异物志》一类书籍出现,与《山海经》《博物志》相先后。”[25]527而杨孚著此书的目的说法有二:一是由于当时中原人对边陲之地的岭表知之甚少,作为岭南士人的杨孚为使朝廷和士民能了解岭南风物而著书;二是杨孚为议郎,针对岭南地方官吏利用岭南奇珍异宝向皇帝竞事珍献及行贿朝政权贵的现象而著书,书中详细列举岭南物产,逐一介绍,“指为异品,以讽切之”[26]45。

由此可知,一方面,因中原地区与外界交流增多,人们对地理博物学趣味持续高涨,欲求异物,对异于中原地区的风俗事物往往充满好奇,从而把目光集中到有别于华夏的岭南地区。南宋时期,范成大、周去非著書亦有其满足亲朋好友异域求异之欲的目的。这些著者虽多有亲自游览岭南的人生履历,但因个人精力有限,不可能亲历亲睹各种风物,故有时采用了一些道听途说得来的资料,同时为了更有异域风情,以满足在畿之人的求异之心,其所载所记往往夸大、虚幻带有传说奇异色彩;另一方面,作者亦想警世,懒妇所化之物不仅仅单纯地指代客观存在的动植物,书写者更希望以此达到借物喻事,借物喻人,借物警人,借物讽刺的效果。

第三,与古代岭南社会女强男弱与男逸女劳的社会状况有关。历代人士在叙述懒妇化物故事时,都将懒妇与纺织相联系。妇女是否纺织或纺织效率如何,成为人与物相连的机制。“男耕女织”的小农模式,一直是古代治国者所追求的理想统治模式,“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织或受之寒”[27]1128。作为传统社会理想的分工模式,“男耕女织”不断被后世统治者和文人宣传这种模式,以求社会稳定和服务于国家一统。然岭南社会是一个有别于中原的异域,烟瘴荒蛮、腥膻逐利是中原士人对岭南地区刻板的印象,早期歷史上岭南女性因“妇强男弱”现象的存在,更被中原士大夫视为异域之象。

宋人周去非言:“余观深广之女,何其多且盛也。男子身形卑小,颜色黯惨,妇人则黑理充肥,少疾多力。城郭墟市,负贩逐利,率妇人也。而钦之小民皆一夫而数妻,妻各自负贩逐市,以赡一夫……为之夫者,终日抱子而游,无子则袖手安居。群妇各结茅散处,任夫往来,曾不之较。”[10]267按其描述,妇女经商、养家糊口,士大夫理想的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性别分工被颠倒,数量与体格上的优越使得岭南各族妇女,既主内又主外,兼顾农耕、纺织和贸易,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处于重要地位,而男性缺之。

唐·房千里《投荒录》记载:“岭南无问贫富之家,教女不以针缕绩纺为功,但躬庖厨,勤刀机而已。善酶盐范鲜者者,得为大好女矣。”[28]3983亦可看出,评判唐代岭南女性的标准,并不是勤纺织,而是躬庖厨,勤刀机,善贸易,这种异域社会的风俗与中原正统有所不同。

宋代《古藤志》载,梧州地区“妇女亦皆种田,不事蚕桑”。妇女只有在力农之余,才进行纺织工作,妇女“多赤脚,得助农功井臼,暇则纺织”[29]77。也正如刘锡蕃《岭表记蛮》所指出的那样“凡耕耘、烹饪、纺织、贸易、养育、负担诸事,女子皆能任之。故其立家庭同为经济重要之人物,有时并能赡养男子。”[30]41

古代岭南这种女强男弱、男逸女劳的社会状况无疑投射进懒妇化物传说当中。织女为何常睡机中,因为织女日则作田工,夜则纺织,为何死后愿化鱼燃灯照鸣琴博弈、歌舞宴乐,因为自少至老,织纺不停息。为何田夫以机轴织纴之器挂田所,懒妇(山猪)则不复近,因为纺织器具是女性的象征,女性较男性长时间耕作于田地间。

五、结语

“民间传说表面看来充满时间、空间错置与幻想的迷雾,但作为某种历史记忆的符号,它们的产生和流传过程恰恰是包含着丰富社会舆论与情境的一个历史真实。”[31]懒妇化物传说亦是如此,将其放入具体的时空情境中去思考,会发现这其实是对当时岭南女性现实生活影像的一种映射,懒妇出现的前提是只有在女性大规模劳动才会出现的极端状况,而岭南地区相对于中原地区不同的社会状况无疑为懒妇的出现或者书写提供了土壤,使得懒妇能够在古代大多数女性失语的前提下得以以传说故事留存下来,而这种记载恰恰为人们提供了窥探古代女性生活的一种途径。

参考文献:

[1](清)褚人获撰.坚瓠集[O].清康熙刻本.

[2]钟敬文.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下[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

[3]温玉珍.《岭外代答》与南宋广西民俗[D].广西民族大学,2012.

[4]刘丹.壮族动植物传说的文化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9.

[5]丁锡根编.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6]骆伟,骆廷辑注.岭南古代方志辑佚[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7](宋)乐史.太平寰宇记[O].四库全书本.

[8](梁)任昉撰.述异记[O].明汉魏丛书本.

[9](宋)范成大撰.桂海虞衡志校注[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

[10](宋)周去非著,屠友祥校注.岭外代答[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11]云五主编,王济撰.丛书集成初编峤南琐记[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

[12](明)邝露著,蓝鸿恩考释.赤雅考释[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5.

[13](清)屈大均著,李育中等注.广东新语注[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

[14](晋)郭璞.山海经传[O].四部丛刊景明成化本.

[15](梁)沈约撰.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6]胡起望.邝露和他的《赤雅》[J].民族研究,1981,(02).

[17](唐)段成氏撰.酉阳杂俎附续集卷17[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8](唐)陈藏器撰,尚志钧辑释. 《本草拾遗》辑释[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19](宋)寇宗奭撰.图经衍义本草卷31[O].涵芬楼本.

[20](明)张岱撰,刘耀林校注.夜航船[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

[21]李时珍.本草纲目[O].上海科学技术影金陵初刻本.

[22](晋)嵇含撰.南方草木状[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9.

[23]陆玑撰.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4](晋)崔豹撰,牟华林校笺.古今注校笺[M].北京:线装书局,2015.

[25]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0.

[26]胡大雷等.桂学文献研究[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9.

[27](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8](宋)李肪等编.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9](清)冯德材,全文炳修.光绪郁林州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

[30]刘锡藩.岭表纪蛮[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

[31]户华为.虚构与真实——民间传说、历史记忆与社会史“知识考古”[J].江苏社会学,2004,(06).

作者简介:

庞川森,男,重庆人,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南方民族与历史文化。

猜你喜欢

传说女性岭南
忆岭南
雨岭南
不辞长作岭南人
论女性的可持续发展
浅谈《红楼梦》女性外貌美描写中的“隐含比较”修辞手法
女性与权力
易说岭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