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微”路径研究

2023-12-26凯,邓艳,李

北部湾大学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二十大媒介主体

李 凯,邓 艳,李 阳

(1.四川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 成都 610207;2.五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东 江门 529020)

2022 年10 月,党中央专门出台《中共中央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出了详细的部署与安排,并明确指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首要政治任务”[1]。 2023 年是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为此,在全党、全国、全行业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意义重大。 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首要阵地,更应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发挥高校作为党的二十大精神教育、研究、宣传的重要阵地作用,努力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2]的重要要求,将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与“微”时代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探索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微”路径,着力提升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微”效果。

一、 新时代高校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占领“微”领域的必要性

在《决定》中,不仅明确指出要创新形式载体、丰富方法手段,同时也强调“要积极开展网络宣传,把网络传播平台作为党的二十大精神宣传的重要阵地”[1]。 在互联网技术与移动通信工具普及的“微”时代,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须及时适应时代需要,充分占领“微”领域,通过“微”传播的方式不断增强学习和宣传教育效果,以达到全面准确、系统把握党的二十大精神核心要义的学习目标和宣介效果。

(一) 适应“微”时代蓬勃发展的客观需要

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微信、微博等“微”载体作为信息传播的新媒介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人类进入了“微”时代。 所谓“微”时代,就是“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微表达、微传播、消费‘微内容’的时代”[3],也是集信息化、数字化、便捷化与智能化于一体的网络空间,这不仅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现实境遇,也是新时代的显著社会特征。 “微”时代催生“微”对象,每个人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传播者和接受者,从而推动各类信息在社会中裂变式地扩散开来。 就高校开展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工作而言,如果不能及时适应“微”时代带来的新变化新要求,就难以充分发挥“微”媒介在丰富整合党的二十大精神资源和快速传递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内容方面的育人功能,进而影响高校开展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效率与效果。

(二) 是增强高校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效果的必然要求

通过新闻宣传、课堂教育、专题讲座等方式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是高校普遍采用的做法,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仍存在吸引力和影响力不足等问题。 在“微”时代,高校必须在坚持传统的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方式的基础上,借助微信、微博、微群等“微”媒介开展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工作,这是增强高校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效果的必然要求。 一方面,“微”传播能够扩大高校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影响范围。以往高校学习宣传党的最新会议精神的开展领域主要集中于校园内、课堂上和各类实践活动中,影响面窄、覆盖人群数量有限,而“微”媒介凭借点赞、评论、转发等功能,使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内容以爆炸性增长方式在不同人群中传播,极大地拓展了高校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影响范围。 另一方面,“微”传播有助于提升新时代高校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灵活性。 “微”传播以网络信息技术和虚拟数字空间为载体,以多种客户端为传播渠道,使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主体能够自由选择学习地点和场所。

(三) 是培育心怀“国之大者”时代新人的有力举措

培育心怀“国之大者”时代新人是高校的初心使命和历史责任,也是高校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应有之义,更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以“00 后”为主力军的新时代大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新技术发展而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其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深受“微”时代的影响。 因此,高校通过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定期推出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微”视频、“微”解说、“微”话题等,不仅契合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与特点,更能够帮助大学生全面准确、及时有效地学习和把握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核心要义、主题主线、重要思想,深刻领会党和国家事业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与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了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与战略部署等,使新时代大学生对于“国之大者”了然于胸,从而促进大学生自觉将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连接起来,不断在实践中练就过硬本领、勇担历史使命,为实现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贡献力量。

二、 新时代高校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面临的“微”困境

随着以“微博、微信、微视频等一系列以‘微’为表征的新媒介的兴起与发展”[4],中国逐步迈入“微”传播时代。 “微”媒介在积极拓展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场域和改变信息供给方式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系列新挑战与新问题。

(一) 主体维度:“微”能力有待提升

高校“微”主体作为所在学校的“传声筒”和“扩音器”,在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过程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其能力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高校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最终实效。 当前,高校“微主体”的整体素养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是从合理媒介素养结构予以考察,其在“媒介认识能力、媒介使用能力、媒介批判能力和媒介创造能力”[5]四个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1.“微”媒介认识能力有待提升

从传统纸媒到大众传媒,从新媒体到自媒体再到全媒体,媒介的发展极其迅猛,而要想充分享受媒介发展带来的种种红利,发挥其在高校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中的推动作用,就必须“主动积极地接触各种媒介,这是个人媒介素养的首要前提”[6]。 但是当前部分高校“微”主体受日常事务繁杂、个人主观学习意识不强等因素的影响,难以把握媒介的最新发展动态,无法了解新兴媒介的强大功能及特点,进而导致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始终局限于固有的“微”平台,难以有效拓展其传播范围。

2.“微”媒介使用能力有待提升

“微”时代推动高校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离不开对“微”媒介功能的广泛使用,也离不开对“微”媒介信息的正确识别与精准选择。 事实上,当前部分高校“微”主体已具备一定的“微”能力,初步掌握了微博、微信等“微”平台的基础功能,也能够比较准确地从权威“微”平台查找与搜集党的二十大精神内容素材。 但与此同时应注意到,因受高校中多数“微”主体并不具有网络与新媒体相关专业背景且高校关于“微”媒介的使用培训还相对匮乏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致使其对于如何运用“微”媒介的复杂功能还缺乏足够的认识与深入挖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微”媒介在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中的应有功能的真正发挥。

3.“微”媒介批判能力有待提升

“微”媒介是多元信息的“集合地”,也是各种声音的“汇集所”。 面对各类纷繁复杂、良莠不齐的舆论信息与新闻资讯,要求“微”主体具有优秀的辨别与筛选能力,对接触到的各种媒介信息能够作出理性判断和正确选择。 事实上,因为多元社会思潮渗透到“微”领域,使得党的二十大精神宣传内容的筛选难度进一步加大,加之一些“微”媒介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这就对“微”主体的媒介批判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与要求,而当前部分高校“微”主体的批判能力尚未完全达到“微”媒介信息筛选的要求,其媒介批判能力仍需进一步提升。

4.“微”媒介创造能力有待提升

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占领“微”领域不仅要求“微”主体拥有优秀的辨别能力、选择能力和使用能力,更需要“微”主体拥有足够的创造能力,能创造出一批优质的“微”传播载体,一系列高品质的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微”素材、“微”故事、“微”解读、“微”课堂等。 但现实情况是:高校中部分“微”主体还较为缺乏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难以对搜集好的“微”素材进行加工处理,也缺乏开拓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微”平台的能力,无法有效拓展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微”阵地与“微”场域。 因此,新时代高校“微”主体仍需通过多种途径进一步提升自身及团队的“微”媒介创造能力。

(二) 内容维度:“微”创新亟须强化

丰富党的二十大精神内容、创新党的二十大精神宣传载体形式是新时代高校在“微”领域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保障。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高校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微”内容呈现出碎片化、同质化、官方化等特征,存在难成体系、不接地气、不显特色等诸多问题,“微”创新亟待进一步强化。

1.高校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微”内容呈现碎片化,难成体系

碎片化是“微”内容的一个重要特征,它通过短小精悍且极富传播力的碎片化信息,将原本十分完整的内容、体系割裂开来,而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微”媒介所具有的“去中心化”“信息无序性”特点则充分体现了这一特征。 譬如,“微”媒介承载的“微”内容呈弥漫状传播,并以私人定制的推送、互动等形式频频出现在“微”主体的交互活动范围内,而这一“链条性扩散”的方式能够产生强大的聚合效应,可以促进高校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微”内容的传播。 但与此同时,“微”内容的碎片化特征对高校“微”主体的整体性、系统性、衔接性思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客观来讲,当前部分高校“微”主体在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过程中,往往只是进行分散的内容报道,难以突破“微”内容不成体系的固有藩篱,直接影响了高校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效果。

2.高校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微”内容呈现官方化,不接地气

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政治性、原则性、针对性、时效性特征显著。 为此,高校必须正确处理好“上接天线”与“下接地气”的关系,既要确保学习宣传内容的全面、准确、深入,又要确保学习内容形象生动、贴近高校师生的生活,防止出现失真、变味、走偏等现象,切实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入耳、入脑、入心、入行。 这就要求高校借助“微”平台,创新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传播手段与话语方式,运用广大师生喜闻乐见的话语表达、充满情感的内容呈现,使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真正贴近师生、打动人心。 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高校存在把“微”平台当作官方新闻报道的载体、以简洁的新闻话语和图片视频相结合的“脸谱化”官微推送是高校通用的做法,虽然这对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广大师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与话语表达,无法将广大师生与党和国家的繁荣发展紧密融通起来,因而难以达到既定的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效果。

3.高校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微”内容呈现同质化,不显特色

“党的二十大精神内容十分丰富,既有政治上的高瞻远瞩和理论上的深邃思考,也有目标上的科学设定和工作上的战略部署”[7],涵盖了“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等一系列基本问题,这就为高校在“微”平台中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提供了丰富素材和多元选择。 但事实上,部分高校在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微”内容呈现中暴露出同质化的问题,缺乏原创性和多元性。 一方面,内容简单,重复转载,缺乏新意。 受限于高校“微”主体的编写能力和原创能力,导致其难以有效地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相关素材进行创作加工,仅仅通过简单转载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内容,这就难以避免会出现部分雷同的尴尬局面。另一方面,内容构成单一,略显枯燥。 当前,很多学校在“微”平台上推送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内容时,多以“文字+”的形式呈现,虽能体现一定的动态性,但由于创新力度不足,无法制作出体现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微”动画、“微”视频、“微”故事等富有生动性的多元内容,立体性特点体现不足,对广大师生的吸引力有限。

(三) 过程维度:“微”互动仍需增强

实现多元“微”主体和多个“微”平台间的互动,是高校激发“微”主体学习热情、进行“微”领域资源整合的重要力量。 当前,高校在推进“微”领域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过程中,在过程维度存在“微”主体之间互动离场和“微”平台之间互动缺乏的问题。

1.“微”主体之间互动离场

“微”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是保障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微”内容链条式扩散的重要前提,但受交流机制的匮乏和交流平台互动模块不完善等因素的影响,高校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微”主体之间存在互动离场的问题。 一方面,“屏蔽”是“微”主体的常规操作。 在传统的高校管理与教育教学中,受对话机制不健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各大主体之间的“黏度”不足,难以形成“鱼水情深”的关系,进而导致其互动十分匮乏。 这种情况折射于“微”领域中,集中体现为“分组”“屏蔽”“仅三天可见”成为高校各大“微”主体之间的“默契”选择。 从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角度来看,“屏蔽”“分组”等隐性设置造成的结果就是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传播链被部分切断,使得高校管理部门、广大师生之间获取或创作的有关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优秀学习素材难以得到有效传播,直接影响着“微”领域中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效果。 另一方面,体验感不佳是“微”主体互动离场的重要原因。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也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微”平台,不断形成更加完善的“微”体系,特别是设置的留言与服务功能区为“微”主体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但是一些高校的部分“微”平台缺乏互动功能设计,仅仅将“微”平台作为单向度的信息发布平台,服务和反馈功能在“微”主体间的互动中难以得到有效发挥,这就导致“微”主体的体验感和互动感不足,使得“微”平台和“微”主体之间的“黏度”降低,进而影响“微”平台的用户群体数量,导致高校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集群化传播与范围性开展成效大打折扣。

2.“微”平台之间缺乏互动

“微”平台是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载体,“微”平台之间的互动直接关系到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微”内容能否以立体化、主题化的形式予以呈现和衔接。 事实上,因为受小圈层思维和“复制式”操作的影响,导致“微”平台之间缺乏互动,造成了“微”领域中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内容的共享性与创新性不足。 一方面,小圈层思维导致“微”平台间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内容的共享性不足。 当前,部分高校“微”主体虽然逐步建立起各类“微”平台,但是小圈层现象较为突出,难以形成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平台间的信息共享与资源互通。 这加剧了高校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部门化、个体化、独立化,不利于形成具有共享性的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互动大圈层。 另一方面,复制式做法造成“微”平台间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内容的创新性不足。 在不同“微”平台上传播相同的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内容是当前一些高校的常规做法,虽然这一方法省时省力,但却难以使高校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在不同“微”平台之间形成主题各异、内容互补、方式多元的良好态势,直接影响着高校“微”平台间的长效互动。

三、 提升新时代高校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效果的“微”路径

针对当前高校在“微”领域开展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工作面临的诸多问题与挑战,需要从主体维度着力提升“微”主体媒介素养、从内容维度持续加大创新力度、从过程维度建构沟通优化机制,以进一步强化高校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微”效果。

(一) 主体维度:着力提升“微”主体媒介素养

“微”主体是新时代高校在“微”领域中提升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效果的关键力量,只有不断提升其“微”素养,才能在立体化、多样化、细致化的“微”时代中把握住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主动脉。 为此,需要通过增强“微”主体的自我学习能力,加大对“微”主体的培训力度,进一步激发“微”主体的参与热情,以不断提升其“微”素养。

1.增强“微”主体的自我学习能力,做到本领高强

坚持集中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不断增强“微”主体的自我学习能力,是提升其整体素养的重要路径。 一方面,高校“微”主体要认真阅读“微”时代、“微”媒介和党的二十大报告的相关著作与学术文章,真正了解“微”媒介的种类、功能,真正明晰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大意义,不断夯实宣传阐释的理论高度、实践深度、见效力度。 另一方面,高校的“微”主体要做到持久学习、主动学习、深入学习。 高校“微”主体只有始终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制定自我提升计划,才能不断强基固本、打牢理论功底,才可以更好地立足“微”时代,切实推进“微”领域中高校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深化发展。

2.建立各类提升平台机制,加大“微”主体培训力度

高校“微”主体的成长离不开个人的努力,同时也需要借助各类提升机制与平台实现全方位成长。 一方面,高校要搭建能力提升平台,为“微”主体自我发展创造机会。 譬如,学校可以通过建设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培育平台与“微”媒介培训课程,运用专题辅导报告,借助“学习强国”等多元载体和多种形式,使高校“微”主体能够通过理论培训与实践体悟的方式,持续夯实理论基础,增强“微”媒介素养。 另一方面,要借助学者的“微”力量,发挥专家的“微”能量。 高校在推动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微”发展的过程中,应致力于广泛遴选一批高水平专家学者、党政领导干部和先进榜样人物等兼任课程教师,通过专家讲授、理论指导、行动引领等方式帮助教师不断走向成熟。

3.形成系列奖励机制,激发“微”主体参与热情

精神激励和物质奖励是激发主体内生动力的两大决定性力量,进一步激发高校“微”主体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热情与积极性,需要加大支持力度,形成系列奖励机制。 一是要设置专项研究课题。 高校在制定课题指南时应该专门设置与高校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微”路径研究相关的课题,通过这一方式,引导和激励广大师生积极投入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微”研究中。二是要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 对于在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微”研究中取得一定成果的个人和团队,高校要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以激发其更大的参与热情,推动高校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占领“微”领域。 三是树立典型、表彰先进。 对于充分运用“微”媒介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取得显著成效、作出突出贡献的主体,高校可以按照规定进行表彰,通过树立典型、表彰优秀,进一步调动“微”主体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 内容维度:持续加大创新力度

“微”内容是保证新时代高校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取得实效的根本所在。 为切实解决高校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微”内容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碎片化、同质化、官方化等问题,应着力从以下三方面开展工作。

1.强化高校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微”内容的系统性

《决定》中所提出的9 个“深刻领会”、7 个“聚焦”、5 个“牢牢把握”是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主要内容,表明高校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但是在“微”场域中,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内容体系被分裂为众多小的板块和片段,“并且聚焦于时间较短的学习活动”[8],不利于形成系统的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内容体系。 为此,需要逐步强化高校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微”内容的系统性。具体来讲,高校可以在“微”场域中创设不同的模块、专题、栏目,并将党的二十大精神相关内容聚合在对应的板块下,使“微”主体能够通过对不同模块的党的二十大精神内容的学习,对整个内容体系形成系统性的认知。

2.提升高校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微”内容的感染力

只有把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内容“导入现实的世界,才能使它有血有肉,使它具体化”[9],从而增强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内容的亲和力、吸引力与感染力。 一方面,高校要关照“微”主体的现实需求与学习境况,充分运用“‘微’平台+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课堂”,使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内容的感染力持续释放,真正“活起来”,不断增强主体学习主动性。 另一方面,要以新时代“微”主体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方式丰富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内容、形式、渠道和载体,努力增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调动“微”主体自觉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主观能动性。 此外,也要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内容的情感融入。 高校在秉持以“微”主体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和坚持“三贴近”教育原则的基础上,持续开展“有温度的”与“充满爱的”理论宣传阐释工作,为提升“微”领域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效果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3.增强高校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微”内容的创造力

在“微”时代背景下,持续提升“微”内容的创造力是新时代高校开展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工作的首要原则和关键所在。 一方面,内容呈现要体现原创性。 高校通过紧抓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微”队伍、“微”素材、教育“微”课堂、多元“微”活动,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专职辅导员、师生宣讲团等“微”主体的守正创新能力和对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资源素材的运用能力,进一步打造出更具时代性、更高含金量和更显创造性的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教学新形式和新内容,不断拓展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主题活动的新领域。 另一方面,内容构成要彰显多元性。加强高校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微”内容多元体系的建构,譬如,规划、制订和编写高校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微”方案,突出党的二十大精神教学的核心内容与叙事线索、注意党的二十大精神“微”内容中的各类构成要素与当前中国现实需求的多元契合,以增强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微”内容的科学性、针对性与实效性等。

(三) 过程维度:系统建构沟通优化机制

实现“微”平台之间、“微”主体之间、“微”平台与“微”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是“微”领域中高校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保证。 应着力从以下三方面开展工作。

1.构建情感沟通机制,打破“微”场域中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情感隔阂

当前高校在推进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占领“微”领域的过程中,“微”主体之间因情感交流不畅而导致隔阂现象丛生。 因此,要想持续增强“微”主体之间的长效互动,就必须构建情感沟通机制,使多主体从“屏蔽”对方到为对方“点赞”的积极转变。 一方面,要建立日常谈心交流机制。在日常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时,“微”主体之间要通过彼此间的沟通对话了解对方的基本诉求,通过构建具有亲和力的话语表达体系,增进彼此之间的情感互动。 另一方面,要建立需求反馈评估机制。 高校在“微”场域开展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内容供需之间的不匹配和不平衡,需通过反馈评估机制的建立,积极解决“微”主体之间的供需“矛盾点”,减少不必要的互动“摩擦”,从而有效增加互动频次。

2.构建功能优化机制,优化“微”场域中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体验感受

“微”平台能够吸引受众,除了内容本身具有丰富性和生动性之外,还在于其功能的互动性和全面性。 高校在“微”场域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之所以会出现部分“微”主体交流不畅、沟通匮乏、联系疏离的现象,除了日常情感交流不足之外,“微”平台缺乏互动功能也是导致“微”主体互动离场的重要原因。 为此,亟须建立健全功能优化机制,在对原有功能进行定期维护的基础上,进一步研发出更具功能性和交互性的新模块、新内容,持续优化“微”平台功能,增强“微”平台和“微”主体之间的“黏度”。

3.构建协同整合机制,增强“微”场域中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内容的衔接度

“微”平台之间的内容衔接不畅是影响新时代高校“微”场域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效果的重要因素。 为此需要构建协同整合机制,持续增强“微”主体和“微”平台之间的长效互动。一方面,要建立资源整合机制。 通过多元“微”主体的通力合作,将具有“权威性”“本土性”“原创性”和“特色性”的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资源进行协同整合与系统归类,建设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资源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本部门工作要求选取最优的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微”素材,进而形成部门间的协同合作,不断优化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效果。 另一方面,要建立内容补充机制。 高校在“微”场域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不能简单地复制粘贴各类“微”平台传播的同质化内容,应积极构建集立体化、多层级、创新性于一体的跨平台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补充机制,形成不同“微”平台间的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主题和内容的互补,着力提升高校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成效。

结语

在“微”时代,充分利用融媒体的传播优势是高校做好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工作的重要路径。 为此,高校在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过程中,首先要适应“微”时代,通过深刻把握“微”时代的特点与样态、“微”媒介的作用与功能、“微”主体使用“微”媒介和“微”平台的规律与意义,为对焦“微”时代高校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面临困境时探寻破解方式奠定基础。 其次要有的放矢规避“微”风险,积极采用多元举措化解高校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所面临的各种困境和挑战。 最后要用好“微”媒介,积极推进“微”媒介与高校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深度融合,使“微”媒介赋能高校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思维创新、内容创新以及方法创新,不断提升高校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微”效果。

猜你喜欢

二十大媒介主体
二十大颂
喜迎党的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