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东盟“中文+铁路”人才培养的应为、难为与可为

2023-12-26刘振平吕明璋

北部湾大学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职业技能铁路一带一路

刘振平, 吕明璋

(南宁师范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1)

“一带一路”倡议从理念转化为实践,创造机遇,惠及世界,“设施联通”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内容,为政策沟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提供基础性支撑。 地缘相近、人文相通的东盟地区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中国—东盟设施联通项目快速推进,其中铁路建设项目发展迅速。 随着中老铁路、雅万高铁等一批示范性项目的落地和完成,为服务“一带一路”铁路建设,“中文+铁路”教育项目也应需而生,目前已在老挝、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盟国家持续推进,并且取得良好效果。 然而,“中文+铁路”人才培养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很多问题还处在探索中,相关的研究还明显不足。 本文拟在明确东盟“中文+铁路”人才培养必要性和现状的基础上,探索其进一步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 应为:东盟“中文+铁路”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一) 历史趋势:推动国际中文教育与职业技能融合发展的必然结果

“职业化”已成为国际中文教育的新趋势之一,“中文+职业技能”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和研究领域,其兴起的时间并不长。 2018 年,在全球孔子学院大会上,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首倡“汉语+”的语言教育模式,是为肇端。 2020年,“推进‘中文+职业技能’项目,助力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的建议被明确写入教育部等9 个部门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 年)》中,表明推动国际中文教育与职业技能融合发展在国家层面上得到了支持[1]。

2022 年,在国际中文教育大会上,我国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主任马箭飞教授进一步阐释了发展“中文+职业技能”教育的必要性,明确指出:语言是沟通的桥梁,技能是发展的钥匙,在海外大力实施“中文+职业技能”教育,推动国际中文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不但是国际中文教育创新发展的需要,也是助力海外企业培养“懂语言、精技术、通文化”的本土复合人才的需要,更是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的需要[2]。

通过分析“中文+职业技能”教育的名称,不难发现这是一个融合概念:“中文”是指国际中文教育,“职业技能”即职业技能教育与培训。 换言之,“中文+职业技能”教育是指以中文作为第二语言教育的基础,加入职业技能的培养,以培育学生具备从事某种具体职业的道德素养、文化素质、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为目标的教育形式。 这种教育模式通过国际中文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融合发展,为中文学习者提供了更加实用的教育方式[2]。 其中,中文教育为职业教育提供保障,职业教育为中文教育赋能,二者相辅相成。 因此,“中文+铁路”教育作为“中文+职业技能”教育的特定类型,其兴起是推动国际中文教育与铁路职业教育融合发展的必然结果,可以更好地推动我国职业教育对外开放“走出去”,并提升中文的使用价值和实用价值。

(二) 理论实践: 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内在要求

2017 年,在日内瓦举行的“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上,习近平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向世界阐明其实际意义,并提出中国倡议。 习近平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旨在推动世界和平发展与人类进步[3]。 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 多年来,即使在变幻莫测的国际环境下,仍旧通过保持稳定的双边合作关系,积极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促进区域共同繁荣,如今正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不断前进。

国际中文教育作为与对外交流密切相关的学科,在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应有所作为。 张虹倩和胡范铸从全球治理的角度出发,认为国际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助力全球治理,从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4]。 近年来,面向东盟的国际中文教育迅速发展,东盟地区的中文人才快速增长,这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中国—东盟合作发展的需求。 但是,总体而言,当下面向东盟的国际中文教育仍然存在教育服务产品相对单一的问题,需要更努力地履行“一带一路”建设所赋予的使命[5]。

“中文+铁路”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实施,不仅能够推动国际中文教育相关专业建设取得新突破,而且也能有针对性地解决东盟地区的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问题,从而加快中国—东盟双边企业的合作进程。 此外,该培养模式的推行将直接影响东盟中文人才的择业、就业,解决了民生问题,能促使更多的年轻人主动地学习中文和了解中国,促进中国和东盟之间的民心相通,加快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三) 现实需要:突破东盟地区铁路中文人才需求瓶颈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化,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合作不断加深。 自2020 年起,东盟成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已连续两年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6]。 推动中国—东盟各领域务实合作实现更大发展,离不开高质量人才支撑,特别是熟练掌握语言与职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东盟成员国多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低,资金技术差距大,职业教育结构不合理,产教融合不够,迫切需要引进先进的信息和技术来发展国内制造业,拉动国内经济发展。 《“一带一路”沿线中国民营企业现状调查研究报告》显示,人才培养成为制约“一带一路”中资企业发展的主要难点[7],特别是海外员工汉语和专业技能水平不高令局面更为严峻,“中文+铁路”教育需求旺盛。 发展面向东盟的“中文+铁路”教育以及其他“中文+职业技能”教育,正是满足市场需求、突破人才瓶颈的现实需要。

以老挝为例,老挝境内汉语教学发展较迟,一度中断,很多高校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后才匆忙开设汉语课程以应对人才需求[8]。 2021 年底中老铁路开通运营,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项目,也是与老挝“陆锁国变陆联国”战略对接的关键举措。 中老铁路项目对推动中文在老挝应用领域的拓展和提高中文经济价值作出了巨大贡献。 要开展这方面的交流合作,语言人才的培养是前提。 在老挝,学习中文已经成为提高个人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而掌握中文的双语者在就业市场上比单语者更具竞争优势,就业和创业机会也更多,收入也更高。 由于中国企业在老挝的投资越来越大,老挝的一些学校开始培养“中文+职业技能”人才,以满足现实需求[9]。

基于巨大的人才缺口和强劲的市场需求,东盟“中文+铁路”教育开始迅猛发展,这既是推动国际中文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融合发展的必然结果,更是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内在要求。

二、 难为:东盟“中文+铁路”人才培养的困难

作为国际中文教育与铁路职业教育融合的全新模式,“中文+铁路”教育无论是在具体的培养方案上,还是在标准和教学资源建设以及师资培训、办学模式与实训基地等方面,都面临很多现实挑战。

(一) 教育标准体系建设尚需发力

加强标准建设是“中文+职业技能”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2021 年7 月1 日,《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以下简称《等级标准》)正式实施,标志着国际中文教育进入了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国际化的新阶段,同时也凸显了中国作为中文母语国为全球中文教育作出的重要贡献。

据我国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统计,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已开设“中文+”课程,这些课程将HSK 等级考试和商务汉语考试评分标准作为国际中文教育的汉语水平考核标准。 显然,以上两种测试不具有针对性,不能真正衡量学习者的职业中文水平。 目前,职业教育领域的能力标准体系还在建设中,这主要是因为职业教育专业性强,专业术语多,标准的制定不是一日之功。 建立一个全面的职业中文能力标准框架体系,不仅可以准确评估学习者在特定职业领域的中文水平,而且可以指导职业中文教育教学实践,并为企业语言与职业技能的人力评价和岗位技能的考核提供依据和标准。 通过与现有的《等级标准》相结合,职业中文能力标准框架体系能够构建高质量的国际中文教育标准体系,为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顶层设计提供支持[10]4。

教育标准体系除了测试与评估标准,还包含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指导教学的重要文件,它反映了国家教育的宏观要求,能够将教育政策贯彻到实际教学中,并与测试标准密切相关。 然而,目前我国尚未出台职业中文课程标准。 东盟是“中文+职业技能”教育发展的重点区域,着力研制区域国别职业中文教育标准,可以衡量学习者的职业中文水平,还可以指导“中文+旅游”教育教学实践,也能助力完善国际中文教育标准体系的建设。

(二) 教学与学习资源匮乏

教学与学习资源是职业中文教育教学的基础,是教师开展教学和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资料。实施“中文+铁路”教育的重要基础是数量充足、质量优良的教材。 截至2021 年,全球共出版了564 种“中文+职业技能”专门用途的中文教材,涵盖商业、医学、旅游、金融等十几个专业和职业方向[11]。 上述教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一定领域的“中文+职业技能”教育需求。 然而,“中文+铁路”的教材研发严重不足。 一方面,铁路技术相关的教材数量有限,其内容也不够全面,与职业中文学习者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另一方面,专业岗位针对性的教材多为教师自编或整理,其中一部分与岗位相关的专业词汇为中方教师整理,再由中文水平较高的本地学生帮忙翻译,最终汇总成教材。 自编教材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缺少对应汉语教材的现状,但存在体系性不强、缺乏严谨性、科学性差等缺点。

现有的“中文+铁路”学习资源也相对匮乏,这方面的研究还存在不足。 陈曼倩等提倡“语技并重,思创同修”的模块式课程结构,认为语言交际能力、综合专业技能、文化传播能力及职业素养四重能力为人才培养目标,但对于教学资源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仅提出通过新技术共享教学资源[12]。 刘家思以浙江某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为例,探索了“汉语+”人才培养模式,但局限于传统培养模式的研究,未探讨铁路人才的培养[13]。教学和学习资源关涉对学习者的培养,面向东盟“中文+铁路”人才培养的资源建设还需多方发力。

(三) 现有师资力量无法满足需求

教师问题是职业中文教育中最重要的问题,也是关键所在。 “中文+铁路”教育的成败,首先要看教师的素质和能力。 由于国际中文师资质量与人才培养要求尚存在差距,因此宁继鸣教授提出了“培养人的人现在怎么样”的问题[14]。 虽然国际中文教师队伍的规模和质量有所提高,但在“中文+职业技能”教育需求迅速增长的情况下,能够胜任该类教学的师资缺口越来越大。 职业中文教育所需要的教师须具备专业知识和语言教学能力,但国际中文教师多侧重于语言教学,对职业领域的知识掌握不足,而职业技能教师在教学中常面临语言水平和跨文化教学的挑战。 同时双语教学的专业课教师严重不足,特别是缺乏熟练掌握东盟小语种的教师。 海外的本土教师在教授中文时,也经常面临缺乏中文教学专业培训和相关专业知识的问题。 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深入,教师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内容将不断扩充,而受语言能力的限制,中国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语言表达问题,这就需要海外的本土教师不断提升专业能力与水平。 因此,加强海外的本土中文师资的培养,对“中文+铁路”教育的良性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四) 面向东盟的人才培养方案缺失

“中文+铁路”人才培养需要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而目前各培养院校和培养单位普遍缺乏系统的面向东盟的职业中文教育人才培养方案。 学习者主要分为来华学历生和短期学习者,短期学习者的目标较为明确,这里暂不讨论。 而来华学历生在中国高职院校所学专业虽具备一定深度,但缺乏广度。 由于缺乏国外企业参与制定中国铁路专业留学生的培养方案,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往往不能满足企业需求,这也会影响铁路专业留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在为东盟国家培养铁路专业人才的过程中,中国高职院校的留学生培养方案尚不完善,课程设置过于单一,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满足东盟国家对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要求。

(五) 合作办学主体需加强参与

只有多元主体合力办学才能发挥“中文+铁路”教育的优势,达到人才培养目标。 现在的“中文+铁路”教育主要有“订单式”“短期式”“学历式”等模式,虽培养了一定数量的职业技能人才,但仍不能满足当前的岗位需求。 我们认为,合作办学主体还需进一步多元化,特别是孔子学院的职能需作一定的调整,积极参与“中文+职业技能”教育。

东盟地区有31 所孔子学院、19 所孔子课堂,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虽然部分孔子学院参与了“中文+铁路”教育,如老挝国立大学孔子学院受中老铁路有限公司的委托对其新招录的一批员工进行培训,但东盟地区的孔子学院(课堂)参与“中文+职业技能”教育的程度还不高,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此外,要想“中文+铁路”教育在东盟顺利实施,各国政府的支持也必不可少。 当前,东盟各国缺乏中长期职业中文教育发展规划,“中文+铁路”教育培养机制尚不完善,尚未制定与铁路相关的人才资格认定或标准,准出机制亟须加强。人才的培养需要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等主体的认可,政府应发挥教育合作统筹作用,积极参与合作办学,与就业相衔接,形成良性循环,从而实现“中文+铁路”教育的长效化发展。

三、 可为:东盟“中文+铁路”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

尽管东盟的职业中文教育面临诸多挑战,但发展“中文+铁路”教育,既具有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可行性,也具有未来可能性,更是国际中文教育学科与事业发展的需要。 立足当下,展望未来,构建满足需求的东盟“中文+铁路”人才培养模式,还需要在标准建设、资源建设、师资培养、教学模式和孔子学院建设等方面进一步探索。

(一) 加快制定区域化职业中文教育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要“构建国际中文教育标准体系”。 职业中文教育标准是国际中文教育标准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符合国家战略规划的重大关切和海外中文教学的现实需求。 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引起很多学者的重视。 宋继华等进一步提出了职业中文能力等级标准的基本框架[10]5-13,梁宇等运用数据库研究法对海外国家的中文教育标准进行研究[15],赵丽霞等基于“中文+职业技能”的目标定位,研究了汉语能力等级标准体系框架的构建[16]。

从“中文+铁路”教育的特点来看,它是一种以需求为导向的语言教育。 随着时间的推移,铁路中文教育已经逐渐本土化,学习者的身份也从留学生转向了企业员工或预备员工,因此需要从多个方面共同提升学习者的语言水平、铁路技术能力和职业发展水平,广泛地调研东盟铁路行业和相关企业的需求。 基于此,我们根据语料库编制语法和字词大纲,并将语言教学与铁路技术应用相结合,根据实际的铁路岗位语言需求进行教学,将语言学习、评价以及专业知识、技能考核相融合,满足职业人员和专业知识学习者在技术应用和岗位评价等方面的实际需求,促进职业中文教学的发展,这也将有助于推广中国技术和标准。

(二) 推动课程和教材资源开发建设

东盟“中文+铁路”教育的相关课程本质上是以中文为基础的职业技能教育课程。 相关课程的开发可以根据协同理论,从制度、部门、路径以及内容四个维度出发[17],制定有别于通用中文教学的课程大纲。 课程和教材资源等教学内容的来源应是真实的工作场景。 为了拟定适合的教学内容,需要进行实地考察,调查铁路工作人员对中文的实际需求,以便增强课程设计的针对性。 在调查中要及时发现学员在工作中遇到的语言问题,并编写实用的句子和对话,以帮助学员利用中文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高频问题。 通过分析铁路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情境、职业环境下的中文用语需求和职业能力要素,结合东盟学习者的学习实际情况,构建包含职业基本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岗位实践能力等课程模块的教学体系,有效融入专业基础词汇、常用技术类短语和句式等,实现语言学习到专业学习的自然过渡。 同时,课程和教材资源的开发应为多方共同参与,其中包括高职院校、中资企业、行业协会、孔子学院、中文专家等。这使研发的教学资源既符合市场需求又满足岗位要求,还适应教学目标的必然要求[18]。

“中文+铁路”教育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一目标展开工作,贯彻语言能力国际化与职业技能本土化的要求,并以此为目标构建“中文+铁路”双线贯通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设置中要平衡中文课程和职业技能课程的课时比例。 同时,注重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结合,确保其学分占比基本均衡。 还应加强资源协同开发共同体建设,开发日常中文课程、职业中文课程以及职业技能课程,为东盟铁路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应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即依据铁路岗位的要求,灵活设置课程,并及时将中国的铁路技术纳入教学实践,从而构建就业与培训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这种课程体系既可以为学习者的职业发展提供支持,又能够满足中资企业的人才需求。

(三) 大力加强“双师型”师资培养

职业教育的重点工作之一是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这里的“双师型”师资指的是既具有职业教育专业知识,又具有基本教学能力的教师。为了实现“中文+铁路”教育目标,必须创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这项工作存在一定难度,但对于“中文+铁路”教育的进一步深入发展来说却是必要的。 目前有两种培养路径:一是培训国内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教师,使其尽快掌握国际中文教育的内容以及面向海外学习者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二是针对孔子学院中文教师进行铁路职业教育培训,协助他们掌握职业技能和教育方法。此外,促进企业职业技能人才成为复合型师资也是一条有效的解决路径。 企业车间的技术工人具备丰富的行业经验和知识,他们熟知行业的新动态、技术的新发展。 通过对其进行国际中文教育培训,可以使其掌握国际中文教育内容,并提升他们的语言教学技能,从而为“中文+职业技能”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有力的支持。

为促进“中文+职业技能”复合型师资的培养,国际中文教师和职业技能专业教师需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不断加强协作交流,弥补彼此在专业知识、教学能力方面的不足,全面提高教师与教学岗位的适配性。 同时,需要积极探索校企联合、校际合作的人才共享共育机制,构建高效、包容、灵活的人才培养体系,打造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生态模式。 中外教师可以相互合作、进行交流学习,中方教师讲授语言表达相关的内容,外方教师讲授专业知识,使学生能够更容易地理解职业中文的教学内容。 相关教育部门可以举办职业中文教师技能大赛、职业中文教师交流研讨会等活动,为职业中文教师提供更多的交流和分享平台。

(四)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面对新冠疫情造成的冲击,学界积极应对国际中文教育变革趋势,促进国际中文在线教育建设,推动相关项目列入“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国际中文在线教育顶层设计不断优化健全,国际中文教育在线平台体系建设逐步成型,优质在线课程资源供给能力显著提升[19]。 2022 年6 月18 日,北京语言大学正式向全球推出了“国际中文智慧教育工程”的核心成果——“国际中文智慧教学平台1.0 版”。 通过该平台,可以准确建立学习者画像,定制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和教学资源,并提供全流程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支持,帮助教师开展更精确的教学活动,更加科学有效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利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开展。

如前所述,专业师资不足和教学资源短缺都是“中文+职业技能”教育的难点和痛点所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难题。 从宏观上看,在信息爆炸、万物互联的时代,国际中文教育应善于借助现代科技,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进国际中文教育在线资源库建设,由各高校、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等牵头组织创建综合性教学平台,整合“中文+职业技能”的教学资源,共同开发并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从微观上看,此种混合教学模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更具优势。 首先,依托宏观资源共享平台,实现智能化教学管理并推行“课堂精练、现场体验、课证考核、赛训互通”四位一体教学模式。 以语言应用和铁路岗位工作任务为教学基础,利用情景式、任务式、项目式等教学方法,开展独具特色的课堂教学活动。 其次,充分利用线上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预习和课后练习板块,并推送与课程相关的资料和一线岗位技能操作视频以供其反复练习。 再次,开发并构建汉语交际模块化虚拟课堂学习资源和在线测评资源,实施语言能力训练,并通过直播课、智慧教室、慕课、微课、云端在线辅导等方式推动网络中文课程建设。最后,采用大数据技术记录学生的学习轨迹,分析学情,掌握学生网络学习过程,并以数据为依据改进并创设高效的课堂教学[16]。

(五) 形成多元化人才培养长效机制

东盟“中文+铁路”教育是一种新型的职业教育国际化形式,它强调价值协力、利益一致和责任共担,注重院校、企业、政府、行业机构等多元主体的协调配合,并倡导主体间的新型沟通方式。 东盟“中文+铁路”教育将整合多方资源,实现多元主体协力共建,并基于不同情况构建以下三种模式。

1.校—企合作模式

越来越多“走出去”的企业迫切需要既懂中国技术和技术标准,又懂中外文化和企业管理文化的本土技术技能型人才。 在校—企合作模式中,企业与中国的高职院校合作,组织当地员工进行中文和技术培训,既有短期培训,也有学历教育,这是目前较普遍的教学模式。

2.校—政—校合作模式

在该合作模式下,孔子学院、中国的高职院校和中泰政府共同合作,通过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以“中泰高铁汉语培训班”为例,孔子学院提供汉语教学,中泰两国政府共同资助,每年从泰国多所职业院校中选拔40 名学生进入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习铁路技术。由于人才培养效果良好,该项目得到了各方的认可。

3.中外助力本土孔子学院模式

孔子学院本身没有职业技能相关资源,但通过中外企业、行业协会、高校等的支持,能提供“中文+职业技能”教育,通过整合资源,发挥学校学科优势,并以学习者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将孔子学院的优势与特点凸显出来。 例如,柬华理工大学孔子学院是柬华理事总会和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共建的全球第一所实施“中文+职业技能”教育的孔子学院,其在“中文+技能”本科班、专科班及“专业技能”教育、华校“中专班”人才培养、面向企业的定向培养、柬埔寨本土中文师资培养等方面取得了进展与突破。 这是值得借鉴与深入研究的新态势。

(六) 发挥孔子学院综合平台的作用

要开展长期有效的中文传播不仅需要有优质的传播媒介,更需要有人才的持续支撑。 孔子学院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赢得新的发展机遇,让孔子学院与“一带一路”建设有了无缝对接的黏合剂。 东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第一站,中资企业的进驻、东盟各国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当地创造了大量的中文岗位,掀起了中国与东盟各国互相学习对方语言文化的热潮,助推了孔子学院的向前发展[20]。

孔子学院应该在职业中文教育中发挥更大的综合平台功能的作用,这不仅有助于孔子学院实现多元化发展,也有利于东盟“中文+铁路”教育的快速推进。 在师资方面,孔子学院的国际中文志愿者、公派教师流动性较大,这可能会导致教学内容出现断层的情况。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孔子学院应及时保留往年教材和教学资料并定期进行调整,还要结合当地学习者的特点,自主编制有针对性的教材,参与制定职业中文教育标准等工作。通过与中国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当地企业和中资企业、行业协会和政府部门等合作,形成多行业、多学科的联合培养模式,不仅要扩展孔子学院的发展范围,也要拓展东盟国家职业教育的深度。

综上所述,东盟“中文+铁路”教育打破了传统的国际中文教育与铁路职业教育的分割状态,为中国—东盟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路径。 我们将进一步探索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中文+铁路”教育的体制机制与实践路径,并为“中文+职业技能”教育提供参考与借鉴,推动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内涵深化、事业转型发展,促进我国与东盟的民心相通,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助力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

猜你喜欢

职业技能铁路一带一路
大英县职业技能培训调研
沿着中老铁路一路向南
太仓市服装定制职业技能竞赛举行
铁路通信线路维护体制改革探索与实践
努力开创职业技能培训的新局面
无人机在铁路工程建设中的应用与思考
GSM-R在铁路通信中的应用
职业技能竞赛国内外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