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彻底性意蕴与高质量供给

2023-12-26林建辉

北部湾大学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马克思主义理论

林建辉

(闽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福建 漳州 363000)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传授给受教育者的“带有价值引导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1]。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体涵盖与人的思想品德相关的广阔领域,而且需要与时俱进。 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教育内容是核心要素,内容说服力是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的根本所在。 在全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播面临着更加复杂的舆论生态、更加纷繁的信息干扰和更加多元的受众偏好。 教育者能否有效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内容,从根本上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和实效性的强弱。 而要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内容,做到“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2],就必须深入把握理论彻底性的内在要求,进而有针对性地加强内容建设、优化内容供给。

一、 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共产党一分钟也不忽略教育工人。”[3]马克思主义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启发群众思想政治觉悟、动员群众投身社会革命的必要手段,而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取得预期效果,主要取决于理论(即教育内容)是否具有彻底性和说服力。 马克思有一个著名的观点:“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4]11显然,“说服人”和“彻底”都蕴含着“有说服力”的意思。 马克思的“说服论”堪称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基石,其基本内涵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用理论武装群众,用理论武装群众的前提是说服教育群众,说服教育群众的关键是理论要彻底、有说服力。

何谓彻底的、有说服力的理论呢? 马克思强调:“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4]11马克思以德国哲学理论对宗教的批判为例,阐明理论的彻底性和说服力最终指向人的自由和解放,体现为理论维护“人的最高本质”及“推翻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的“实践能力”[4]11。 可见,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在青年时代就展露出以人为本的深厚情怀和解放人民的崇高理想。 后来的长期实践也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是其理论彻底性和说服力的坚实基础。

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人十分重视思想理论的彻底性及宣传工作的说服力。 马克思、恩格斯无论是创作像《资本论》这样的巨著,还是其他各种不同风格的文章,都以扎实研究和深刻洞见为基础,力求全部论证的科学性和说服力[5]。 1859 年,恩格斯就自己所写的一篇文章向马克思征求意见,恩格斯在通信中特别指出:“用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某些令人信服的例子来代替二月革命的那些缺乏说服力的例子是适当的。”[6]1880 年,马克思向法国工人党领导人口授《法国工人党纲领导言》(草案),仅用300 字左右的篇幅,高度概括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无产阶级政党的历史使命。 对这篇堪称“浓缩版共产党宣言”的重要文献,恩格斯曾由衷赞叹:“这真是具有充分说服力的杰作,寥寥数语就可以对群众说得一清二楚。”[7]列宁也高度重视理论宣传工作及其说服力,他明确指出:“任何一个代表着未来的政党的第一个任务,都是说服大多数人民相信其纲领和策略的正确。”[8]列宁要求每个社会民主党人掌握宣传鼓动的艺术,善于采用最有效的方式影响自己的听众,“在阐明某个真理时,要尽可能对他们有更大的说服力”[9]。 列宁自己在写作和从事各项宣传工作时,也“总是要找到最有说服力的论据、找到提供材料最适当的形式和阐明事件的最明快的色彩”[10]。

以彻底的理论武装人民群众头脑,这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明特质,也是其整体说服力的根本支撑。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将理论彻底性视为理论说服力的根源,中国共产党人也一再强调:“理论上不彻底,就难以服人。”[11]值得注意的是,“理论彻底”是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的必要条件而非充要条件,除此之外,还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彻底说服”[12]。 因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及中国共产党人既高度重视思想理论本身的彻底性和科学性,又十分注意宣传思想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并对党的政论家、宣传员、鼓动员、教育者等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思想理论素养和宣传教育方法等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共同造就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强大说服力,也为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了宝贵经验。

二、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彻底性意蕴

从教育者选择和传播信息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基本理论、阐释说明和论据材料三大类。 其中,基本理论(包括体现主导意识形态的各种思想、学说、观点、政策等)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核心,阐释说明和论据材料都是围绕和服务于基本理论的。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核心内容,其理论彻底性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实效性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此,笔者结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阐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彻底性的基本蕴涵。

(一)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真理性

真理性是内容说服力的根本条件。 真理性也就是科学性、正确性,主要表现为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性,以及理论自身的严密性。 理论是否彻底,首先意味着理论是否具有真理性,即是否抓住事物的根本、是否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 真理就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的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 追求真理是人类理性的高阶反映,也是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效用的基本方式是以理服人,也就是依靠真理的力量去说服民众。 当然,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自古以来,剥削阶级及其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统治,经常有意无意地忽视真理,而宣扬封建迷信、宗教神学、极端主义等种种非科学的思想理论,在很大程度上禁锢了民众思想。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固然也能起到一定作用,“但是就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整体进程而言,这种教育归根结底是无效的”[13]。 换句话说,以某些错误的、落后的思想理论来进行灌输教育,即便在部分群众中有一定的说服力,那也是局部的、短期的说服力,最终会消失殆尽。 与代表剥削阶级的政治力量不同的是,无产阶级政党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理论指南,高度重视以科学理论武装党员和群众。 毛泽东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在我们的实践中,在我们的斗争中,证明了是对的”[14]。

当然,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不能以教条主义的观点对待真理。 任何理论都有其产生的特定历史条件,都受到当时社会历史条件和人们认识水平的制约,哪怕是真理,也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马克思主义诞生170 多年来,就经过了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在内的各国马克思主义者的坚持和发展,产生了一系列与时俱进的创新成果。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说服力、生命力的重要体现。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15]

真理必须始终站在时代前沿,这实际上也要求真理必须具有先进性。 同样道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保持说服力,也要具有先进性。 思想政治教育要说服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引领人们思想品德发展的正确方向,其内容必须以先进的思想理论为依据,展现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 列宁指出:“社会民主党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是、并且不能不是觉悟工人的代表,而不是不觉悟工人的代表。”[16]只有保持内容的真理性和先进性,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具有真正的说服力和引领力,也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

(二)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真实性

真实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说服力的前提条件。 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来说,真理性侧重于对基本理论的要求,而真实性侧重于对具体阐释和论据材料的要求。 真实性的核心要求是符合客观事实。 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不因人的主观意愿而发生改变的实际情况,因而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 恩格斯曾经一再强调事实的说服力:只有事实才能“使读者确立无可争辩的信念”[17],“应当由事实来使人们信服”[18]。 “信以为真”是生活中常见的认知现象,即人们有时候误将虚假的事物当作真实的事物去相信。 这种现象也表明,人们更愿意相信真实的事物。 在阶级对立的社会条件下,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特殊利益,往往将自身利益说成是全社会利益,甚至采取某些手段蒙蔽人民群众。 但是,对客观事实的掩盖和对受教育者的欺瞒,不可能产生普遍而持久的说服力。在某些条件下,谎言也会有一定的说服力,但是,真相最终会揭穿谎言。 当然,有时候人们也采用一些富有启发意义但难以考证其内容真实性的神话、寓言、传说,以及文学作品中虚构的故事、情节等作为辅助性的教育素材,在这种情况下,真实性的要求主要体现在材料出处是否明确,以及故事、情节等内容是否符合“艺术的真实”——不违背现实生活逻辑。

马克思主义政党及其领导的社会主义运动目标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这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真实性提供了可靠保证,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贯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必须真实、教育者必须讲真话。 列宁说过:“决不要撒谎! 我们的力量在于说真话!”[19]人民之所以跟着布尔什维克走,是因为“布尔什维克的鼓动内容是真实的”[20]。毛泽东同志强调,在群众中进行政治教育时,“应当经常把发生的困难向他们作真实的说明”[21]236。 邓小平同志也明确指出:“我们要提倡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工作中遇到困难要向群众说真话,讲清道理,使群众明了情况。”[22]当然,在一定的教育目标之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需要经过某些筛选和把关。 现实中,教育者大多以正面宣传为主,突出强调有利的事实,淡化或回避不利的事实,这是一种常见的宣传教育策略,但这种“多报喜少报忧”甚至“报喜不报忧”的策略不能滥用,更不能刻意掩盖事实甚至颠倒是非。 否则,一旦被人揭穿,必将损害思想政治教育的公信力和说服力。

内容真实性要以事实为依据,但并不等于内容只要符合事实就必定真实可信。 由于事物之间存在着普遍而复杂的联系,人们关注事实不能局限于探寻一个个孤立的真相,而应当深入把握各个事实与其他事实之间的整体联系。 只有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事实,才能得出科学的、有说服力的而非片面的、经不起推敲的结论。 列宁说过,在社会现象领域,“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也不如”[23]。 列宁揭示了“摆事实”所应当坚持的正确原则,从逻辑思维的角度来看,就是要遵守“充足理由律”,注意科学把握事实的整体性、联系性,不能以偏概全,以免从片面事实中得出错误结论。

(三)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价值性

价值性是内容说服力的重要条件。 价值性就是事物对人的有用性,符合人的利益或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价值性,体现在其对社会需要和个体需要的满足程度。 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4]12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如果不能契合国家和人民的需要,不能反映受教育者利益并解答受教育者关注的问题,就谈不上有真正的说服力。

某个事物或活动是否有价值、对谁有价值,这是人们在进行价值判断时最常见的思考。 价值判断必然影响态度倾向,只有当人们认为某个事物或活动对社会或他人有价值而且对自己也有价值时,才可能有积极接受的态度。 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之一。 毛泽东同志说过:“任何真理都是符合于人民利益的。”[24]1095因此,我们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真理性、真实性,实际上也包含着对价值性的追求。 价值性的最高体现,就是人民性。 科学的思想理论必须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样才能找到“最大公约数”,才可能得到最广大人民的真学真信真用。 如果某种思想理论只代表少数人的利益而排斥多数人的利益,即便这种理论也有其科学性的一面,也必然会因为失去多数人的支持而日益封闭僵化、最终走向破产。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人民性是其内在品格。 在人类历史上,科学的理论知识不胜枚举,但很少有像马克思主义那样真正体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相统一、真理性与人民性的相统一。 普列汉诺夫曾经高度评价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开创的对劳动人民的科学指导意义:有史以来,“第一次发生了科学与劳动者的接近:科学跑去帮助劳动群众”[25]。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真正代表人民群众的理论才是彻底的、可信赖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真正坚持以人为本,关心人民利益,强烈追求人的自由与解放,这是其具有强大说服力和吸引力的价值根源。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彻底性主要表现为真理性、真实性和价值性。 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进行选择和接受的思维过程,主要包括与真理性、真实性和价值性直接相关的三种判断:以知识储备为参照进行科学判断是否正确;以实践经验为参照进行事实判断是否真实;以利益关系为参照进行价值判断是否有用。 如果教育内容与受教育者的三种判断标准是契合或兼容的,即被受教育者认为是正确、真实和有用的,受教育者就容易信服和接受教育内容,并进行同向建构,进一步强化或完善自己的认知。 如果教育内容有悖于受教育者的认知,受教育者就会质疑内容的正确性、真实性和价值性,进而产生不同的态度倾向和接受可能:直接否定和排斥自己认为是错误的、虚假的、没有价值的内容;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接受、部分接受或不接受自己认为是正确的、真实的却价值不大的内容,或者错误的、虚假的却对自己有价值的内容,以及其他具体情形的内容。 比如,有调查显示,如果在网上碰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不同的价值观点与言论,有48.9%的大学生选择“积极关注,若有道理就会接受”,有29.54%的大学生选择“不为所动,我有自己的价值观”[26]。

三、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高质量供给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供给存在着“滞后、泛化、离散以及亲和力欠佳等问题”[27],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实效性。 在现实中,很多受教育者期待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供给能够持续改进。 比如,有调查显示,在2015—2019 年,关于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建议,有68.4%—79.6%的大学生选择“密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有56.0%—65.4%的大学生选择“积极回应理论热点问题”[28]。 在新时代、新阶段,“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领域都要体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29]。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要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主动适应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形势和受教育者精神发展需求,加强内容建设,优化内容供给,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和实效性奠定坚实基础。

(一) 推进理论创新,增强教育内容的时代性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30]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时代的“风向标”,必须顺应时代要求,引领时代精神,不断与时俱进。 从根本上讲,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实践永无止境,认识也永无止境。 作为认识的存在形态之一,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任何理论都产生于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都受当时实践条件和认识水平的制约,都需要在新的实践中不断加以检验、丰富和发展。邓小平同志指出:“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31]291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所依据和传播的马克思主义,就是经过实践检验并且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科学理论,其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和真理力量,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说服力提供了根本支撑。

坚持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长期奋斗所积累的宝贵经验之一。 毛泽东同志强调:“马克思主义一定要向前发展。”[21]281邓小平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求人们“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31]146。 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和充满挑战的未来,我们必须继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32]。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具有强烈的理论创新意识,自觉将党的创新理论成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源头活水,以扎实推进党的创新理论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为重要抓手,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真理性和说服力。 在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设的重中之重,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时代性。

(二) 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教育内容的针对性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学风的集中体现和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要求。 马克思指出:“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33]毛泽东同志强调:“学习和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要联系中国革命实际,做到‘有的放矢’。”[24]819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之所以高度重视科学理论,恰恰因为科学理论本身来源于实践并且对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因此,衡量思想理论说服力和价值性的主要标准,就在于思想理论能否正确反映和解答各种实际问题。也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若不紧密联系实际,就会流于空谈、陷于空洞,无法充分发挥思想理论观照现实、指导实践的应有作用,自然也就无法充分展现其内在说服力。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所要紧密联系的“实际”,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国内外的社会实际,二是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 根据物质与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社会实际影响和决定着人们思想实际的发展变化,而人们的思想实际又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反过来影响和改变着社会实际。

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供给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回答受教育者普遍关注、感到疑惑或存在误解的问题,防止出现理论脱离实际的“两张皮”和忽视具体问题的“空对空”现象。 只有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思想实际,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观照实际、释疑解惑的能力,才能充分展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凡是广大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深层次问题,都要作出令人信服的回答。 为此,他还特地列举了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如何看待西方所谓“普世价值”、如何准确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如何看待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等13 个需要重点加以回答的问题[34]156。 这些问题有的体现社会热点,有的反映思想堵点,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加以重点研究和解答。 另外,还有一些只是部分甚至个别受教育者关注的“小众化”问题,也需要在适当范围内及时回应、作出解答。 针对网络时代层出不穷的各种舆论、思潮、观点和信息,尤其是那些容易干扰、消解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的错误观点、虚假信息等,教育者必须提高敏锐性和鉴别力,并通过适当的途径和方式及时发声、理性发声,及时进行澄清或批判,防止受教育者被误导。

(三) 善于博采众长,增强教育内容的包容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但不等于我们只能局限于此。 恰恰相反,“思想政治教育还要讲马克思主义之外的道理”[35]。 只要是科学的、进步的、有益的思想文化成果,包括古今中外名人名家以及普通群众的真知灼见、创新创造等,都可以成为教育素材,给受教育者提供精神养分。 列宁说过:“只有了解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36]马克思主义是开放、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封闭、僵化的教条。 马克思主义不仅有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这三大理论来源,还广泛吸收了大量哲学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等方面的先进成果,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 善于博采众长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包容性、说服力和生命力的重要体现。

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供给上,教育者应当充分发扬科学精神、善于博采众家之长。 特别是在深入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具体应用等方面,教育者要积极吸收借鉴各种鲜活有力的学术成果、思想观点、事实论据等,并通过恰当的比较进一步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吐故纳新,坚持以真知真理不断启迪和引领受教育者。 另外,关起门来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也是行不通的。 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外联系交流更加紧密频繁,国内思想政治教育也要有开放思维和国际视野。 在论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发展性、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合理性和优越性,以及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对内凝聚思想共识等诸多方面,我们需要打破自说自话、自给自足的思维定式,在牢牢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前提下,善于吸收和借鉴各种有益的国际思想文化资源。 比如,适当引介某些国外著名思想家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学者的学术成果,以及对我国持公正友好态度的国外政要与专家学者的积极评价等,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信息含量和学术含量,进而产生更强大的说服力。

(四) 改进“工艺”“包装”,增强教育内容的吸引力

内容与形式是密不可分的,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供给,除了着重优化“配方”之外,还要注意改进“工艺”和“包装”,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精彩呈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37]在受众的审美需求不断提升、各种信息传播越来越注重让人“赏心悦目”的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呈现形式是否具有吸引力,已成为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 在各类思想政治教育讲坛、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人或昏昏欲睡或沉迷手机等现象,造成此类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形式不够形象生动,甚至枯燥乏味,难以引起受教育者的兴趣。 要让受教育者感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既有意义又有意思,必须通过适当方式提升“工艺”、美化“包装”。

第一,要精心提炼和加工历史文化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38]除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等都蕴涵着深厚的思想文化资源,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要支撑。 教育者要在深入把握历史发展主流和规律的基础上,善于对历史事实、历史经验等进行精心提炼和加工,并通过故事化、图像化等鲜活方式加以再现,让历史事件和人物“活起来”,增强教育内容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比如,陈望道在专心致志翻译《共产党宣言》时误把墨水当红糖蘸着吃粽子的“真理的味道非常甜”的故事,三名女红军在长征途中将仅有的一条被子剪下一半留给老乡的“半条被子”的故事,反映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纪录片《永远在路上》《零容忍》等,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影片《长津湖》《长津湖之水门桥》等,都极具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第二,要积极应用信息技术等现代化手段。“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向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转变的重要标志,是现代化手段的运用。”[39]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以口头讲授或文字宣传为主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方式或多或少都面临着吸引力不足的困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34]278在内容呈现上,既要继续发挥传统手段与方式的优势,还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积极借助慕课、微课、视频、音频、多媒体课件、人工智能、虚拟现实(VR)等信息技术手段,以及网站、微博、微信等各种网络平台,开拓线上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间。 当然,这不等于要将线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直接照搬到线上,而是要适应网络传播特点和网民的接受习惯,整合、提炼、开发出合适的线上教育内容和形式。 积极应用信息技术等现代化手段,以更加灵活有效的形式和载体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降低传播和接受成本,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和空间,以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传播力和影响力。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马克思主义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