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在地国际化培养人才的思考

2023-12-26黄家庆

北部湾大学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国际化办学人才

黄家庆, 尹 闯

(北部湾大学, 广西 钦州 535011)

随着我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高等教育国际化获得长足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已成为高校在新时代的发展使命,国际化发展也成为我国高校内涵建设的必由之路。 当前,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进入新阶段,面临政治、社会及自身三重动因的高等教育有必要作出调整——发展在地国际化,这引发了教育界和学术界的关注,一些理论与实践问题值得思考和探索。

一、 地方高校在地国际化办学的含义及理论意义

最早提出在地国际化理念的是瑞典马尔默大学副校长本特·尼尔森,他认为“在地国际化”是指“教育领域中发生的除学生海外流动之外的所有与国际事务相关的活动”,其目标是“通过让所有学生在求学时期有机会接受国际理念与跨境文化的影响来提升自身的能力和资格,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全球化世界的需求”[1]。 简言之,在地国际化是指“境内本土的国际化学习”[2]38。 迄今为止,在地国际化的概念和内涵仍未明确,笔者认为,地方高校在地国际化培养人才是指:在我国境内通过学校自身与社会的国际化条件,开展国际化人才培养即提升学生国际理解能力与跨文化交流能力并初步掌握参与国际活动需要的技术技能的活动。 地方高校的在地国际化主要是培养本土国际化人才,但所服务的对象,不仅仅是本土学生,也包括培养来华留学生成为国际化人才。 即地方高校在地国际化建设不仅要较好地满足国内大学生国际化发展的需求,实现国际化教育的普惠性,整体提高全体学生的国际化素养和国际化能力,而且还应帮助广大师生提高对国际化发展的认识,确立国际化意识,增强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自觉性。 新时期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已进入新阶段,地方高校应积极寻找摆脱“依赖经济条件支撑和人员跨境流动的传统国际化模式”[3],进一步探索新的国际化发展模式。

对地方高校在地国际化的实践及其发展的总结与探究将不断丰富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理论,并以其取得的成效证明它是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地方高校国际化办学、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新支点与新特色。 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来看,在地国际化既是国际化发展的一种形式,又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 基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地方高校发展在地国际化既有利于摆脱“西方中心主义”的惯性思维,更好地保持中国传统特色,也有利于与世界大学制度接轨找到平衡点,更好地输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方案。 当下,在地国际化也是破解高等教育国际化因新冠疫情出现与国际外部环境及外部条件改变所导致的发展困境的一种必然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二、 在地国际化是国际化发展的现实使然

从传统高等教育国际化到属地办学的高等教育本土国际化是国际化发展的现实使然。

(一) 经济全球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推进了在地国际化的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断产生的知识与技术迅速扩散,国际文化交流与融合愈加频繁。我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使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良好的国际视野与理念、适用性强的国际知识结构、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未来人才的特征。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走向世界经济发展舞台中心的发展需求必然要求人才培养与之相适应。 为此,根据社会需求并从学生更广阔的就业需要和实现长远的自我发展目标出发,各高校必须为学生提供普惠性的国际化教育,培养学生国际化的学习能力与交际能力,形成国际化的知识结构与视野,才能担当起现代大学的历史责任,使“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在国际化教育上得到落实。 可是,有限的传统跨境国际化教育难以体现学生培养的普惠性,而对学生国际化需求的满足程度,正在成为衡量地方高校办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目前,我国的人才培养质量与经济全球化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国际咨询公司麦肯锡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的大学生数量是美国的2 倍,但只有不到10%的学生能够满足跨国公司的要求[4]78。 本特·尼尔森也指出,尽管学生流动对国际化人才培养至关重要,但是国际化不能只依靠有出国经历的学生,要想在全球化世界中站稳脚跟,所有学生都必须“国际化”[5]13。 然而,从我国国情来看,把所有学生都送出国显然是不可能的,现实而有效的办法是在大学教育中立足本土,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在地国际化教育,即培养国际化人才从以学生跨国流动为主转变为以不出国的“虚拟流动”为主[5]25。 正是经济全球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推进了在地国际化的发展。

(二) 传统国际化人才培养成本高昂催生了在地国际化

在全球化时代,培养国际化人才成为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流趋势,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 我国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6]国际化是现代大学的重要特征,地方高校要发展、要走向世界,除了提升服务对外开放的能力外,还必须实现国际化、培养国际化人才。 然而,传统的通过跨国流动方式培养国际化人才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一方面,成本高昂。 学生跨国学习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及信息等资源。而如学生在北部湾大学东密歇根联合工程学院就读,四年的学习费用仅为赴美国东密歇根大学(EMU)学习所需费用的1/4,且第四年赴EMU 学习的学生免交学费,优秀学生还有机会获得各类奖学金[7]。 即便如此,中外合作办学的收费相对国内本科生的培养而言成本还是比较高的,一般家庭难以承受;另外,招生数量有限,如北部湾大学东密歇根联合工程学院每个专业每年可招生60 人,北部湾大学与波兰华沙理工大学合作办学项目电子信息工程本科专业每年可招生120 人。但总体来看,中外合作办学的普惠性仍然较低。至于每年通过选送或组织出国交换到一些学校学习半年到一年,这种做法不仅覆盖面窄,而且学习费用也不低,尤其是能通过组织批量跨境流动学习来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地方高校为数不多。 如此,便催生了通过在地国际化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模式。

(三) 新冠疫情暴发促进了在地国际化发展

在传统国际化与在地国际化的理念、形式冲突不断加剧时,2020 年新冠疫情暴发,导致全球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受阻,众多留学生被迫留在祖籍国接受跨国的线上教育,原计划出国留学的学子被迫放弃出国计划,使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变得更加多元。 在疫情期间,各国高校普遍启动了线上教学,保障高校“停课不停学”。 虽然,在线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障留学生继续学习,但在线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成效一直被质疑。 在线教育对学生而言,只是一个辅助学习的工具,从长期来看,在线教育没有校园和课堂的现场体验,较难推动高校的国际化发展。

在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中,2018年以前极少有学者关注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2]38。 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传统跨国交流的国际人才培养模式受到了严重冲击,而在地国际化办学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重视,面向本土学生的全英文或双语教学、国际化专业建设与国际课程建设的在地国际化办学,成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 学生不用出国求学,在本国就可以接受国际化高等教育。 因此,在地国际化获得了发展契机,促进了地方高校国际化的发展。

(四) 地方高校办学的客观现实需要发展在地国际化

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和高校的国际化办学必须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要符合我国高校的办学实际。 高校国际化办学已从量化目标转变为提高学生国际素养的手段,国际化教育成为普惠性教育,其受益者从小部分学生扩大到全体学生,其形式从跨境的“异域”文化和教育转变为通过国际课程体系和跨文化的学习[5]25。 地方高校是所在区域人才培养的基地,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所需的国际化人才,以适应区域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国际化需要,乃至适度超前起引领作用。

然而,地方高校尤其是地级市所辖的地方高校,普遍存在着办学基础相对薄弱的情况,在硬件、软件设施方面与部属院校存在着较大差距。同时,师资队伍国际化程度较低,地方高校教师的国际视野和国际化意识不强、教学理念相对滞后,且沿袭传统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国际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引进国际课程、国际教材、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师等途径,地方高校借鉴国外先进的人才培养方式,实施在地国际化办学,使学生无需出国就可以接受国际化的教育,从而具有跨文化交流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的国际化视野[4]79。 综上分析可见,在地国际化既是高校履行大学职能的有效办学方式,又是地方高校为解决当前诸多挑战、实施国际化办学的路径选择。

三、 在地国际化应是有条件的国际化办学

在地国际化为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路径。 然而,在地国际化培养国际化人才不是不讲条件的国际化办学。 若没有相应的条件,那就与现在国内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样,难以培养出国际化人才,这样在地国际化发展就成为一句空话。 只有具备了相应的条件,才能更好地实施在地国际化。 在地国际化应具备的条件,主要是指高校已具备可供或有途径(建设)获得开展国际教育、培养国际化人才的资源和环境。

从国家宏观层面来看,在地国际化既需要国家政策的引领,又需要国际化教育环境的形成。我国不断出台有利于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政策,在宏观上已经形成引导高校多元化、多形式开展国际化办学的格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为高校在地培养国际化人才提供了宏观政策引导和资源支持”。 我国高校推行在地国际化所需的国际化人才资源、环境资源和信息资源等优质教育资源已较为完备[8]39。 2020 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提出:“加快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推动教育对外开放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打造‘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升级版,扩大教育国际公共产品供给,深化与重要国际组织合作,推动实施联合国《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教育目标;建立健全多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加大保障力度,加强智力支撑,有效防范化解风险,广泛调动社会力量支持教育对外开放工作。”[9]这为地方高校发展在地国际化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从学校主体微观层面来看,地方高校在地国际化培养国际化人才需具备相应的条件。 一是地方高校要转变传统培养国际化人才的观念,树立在地国际化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理念;二是具有或可创造开展国际化教育教学、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教育资源,如国际课程与课程体系、国际教材、国际人才培养的教学设施、胜任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教师队伍、外文图书与数据库之类的国际化信息资源等;三是具备不断建设完善的国际化校园环境,包括国际化文化设施、国际化多元课外活动、国际合作项目、国际会议与各种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等。 地方高校既要确立在地国际化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目标,又要有付诸实践的具体行动,创造条件进行在地国际化建设。

目前,我国在地国际化还处于起步阶段,地方高校在地国际化培养人才的条件还不够完善,只能创造条件边建设边发展,在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实践中不断完善在地国际化的条件。 如办学历史不长的地方高校——北部湾大学把国际化发展理念写进修订的《北部湾大学章程》;并制订《北部湾大学国际化发展规划》,做好顶层设计,实施全英文和双语教学,大力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还积极开展教育文化与科学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国外高校举办本科教育合作办学项目,建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外引内培国际师资,通过实施本土师资国际化培养,建设国际化师资队伍;通过制度内在完善推进在地国际化人才培养。

那一年,我中途接手了一个班,第一课上的是《草原》。这是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的一篇散文,语言简洁,感情真挚,意蕴深刻。我先为孩子们进行示范朗读。

四、 地方高校在地国际化应树立本土特色的发展理念

2017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在当今时代还承担着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使命。 “国际交流与合作”成为高等学校在新时期的使命,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由边缘参与走向世界中心。 国际化发展乃高等学校的必由之路。 在地国际化不是国际教育同质化,而是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实施在地国际化将从根本上改变地方高校国际化唯国际化而国际化及“拼盘式”国际化等做法,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新发展的支点,它是一个特色创新的过程。 我国地方高校的在地国际化建设必须树立本土特色发展的理念,既要主动融入世界发展,又要保持自身教育特色,坚定文化自信,不断扩大自身的国际化办学影响力。 我国地方高校扎根在中国大地,服务地方,理应办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在地国际化,培养出优秀的国际化人才。

树立本土特色的发展理念,就是要根植于中国地理和历史文化背景,使培养出来的本土国际化人才富有民族性与较强的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在文明互鉴活动中,能够对传统民族文化进行选择、改造、传递和创造并进行传承和传播。 因此,要把本土特色的理念融入在地国际化培养人才的全过程。 在课程设置上,不要都是清一色的外国课程,还要开设有关我国历史文化的课程,如中国文化、当代中国等课程;尤其是理工科专业,更要注意结合专业开设中国人文知识方面的课程。 在教学方法上,不要生搬硬套国外的课堂教学模式,要在坚持我国经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的同时,科学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并通过分析、判断,科学地吸纳、运用,努力促使中外教学模式强强结合、融会贯通使用并加以创新发展。 在教学内容上,要坚持本土情怀,丰富人才培养内容。 通过校企合作,到所在区域的国际性企业、外资企业进行教育教学实践,组织学生观摩或参加国内开展的各种国际会议、学术交流活动,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增强对国际化本土文化的认知。

五、 推进地方高校在地国际化培养人才的对策

当前,在地国际化正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在世界上的一些地方已被实践证明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途径,如欧洲、拉丁美洲等地[8]36。 而我国高校在地国际化培养人才刚起步不久,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不少,推进地方高校在地国际化人才培养,还需从多方面着手。

(一) 政府出台相关配套制度政策

地方高校要实施和推行在地国际化,离不开政府提供合理规范的制度支持。 在地国际化作为新的理念、新的模式,地方高校在操作上还相对模糊,需要政府出台具有指导性的政策,使其在在地国际化的操作上有法可依。 如果政府未出台在校学生群体接受在地国际化教育权利的法律法规、调配整合本土本地的国际化教育资源的政策许可、国际化人才质量评估标准及必要的财政经费资助等举措[8]40,地方高校实施和推广在地国际化就缺乏强有力的支撑和指导,就难以形成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地方各高校可能对在地国际化有不同的解读,但各行其是不利于在地国际化的顺利实施与健康发展。 因此,政府应随着在地国际化的推行不失时机地出台相关政策,从资金、政策等方面对地方高校实施在地国际化给予大力支持,构建符合我国地方高校实际的具有普惠性的在地国际化配套保障机制,引导地方高校国际化健康有序发展。

(二) 积极整合利用校内外国际教育资源

群体普惠性意味着高校应确保在校所有学生拥有接受国际化教育和跨文化熏陶的机会。 那么,整合利用校内外国际教育资源,建立科学、合理的资源分配机制是地方高校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地国际化办学,一方面,是充分利用本校已有的教育资源,包括学校自身培养人才的各种场所、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教职员工、专业及课程体系及对外的项目、机构等资源。 另一方面,是充分利用国内外向本校提供的“国际资源”,国际资源包括:来华留学生、外聘教师、国际学者,国际项目、国际会议、文化交流活动;国际教材与课程、网络远程教育、国际教育教学信息;学校与国外高校(机构)实施的中外合作项目、与国外高校合作建立联合学院等中外办学机构;学校与其建立联系的国内国际企业、对外服务机构、对外开放产业园区等提供的有助于培养国际化人才的资源。 通过学校各教学单位与管理及服务部门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对所有资源进行有机整合、科学配置,并在这些资源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国际化办学条件,按照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要求,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开展教育教学和跨文化课外活动,使学生获得可与跨国学习媲美的教育效果。

(三) 创建适宜的在地国际化培养人才环境

此外,要深化产教融合,地方高校要与地方乃至全国的国际企业、对外服务机构、对外开放产业园区等单位建立人才供需关系,为培养出来的国际化人才提供创业的沃土与就业的空间。

(四) 构建在地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

地方高校在地国际化培养人才面向的是全体学生,既不是简单地将一些国际化元素放入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或开展一些国际合作项目,也不是通过跨境流动为学生获取跨文化知识以提高其国际素养,而是在国际化办学目标指导下,将课程体系、教学过程、课外活动、研究与学术、校园氛围等有目的地融入国际化的教育教学中,形成培养国际化人才的体系[10]115。 通过构建先进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使之成为养分充足的人才成长的“土壤”。 一是编制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地方高校要根据国际化培养人才的要求,制订和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大纲;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国际素养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定位体现在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 二是建设国际化课程体系。 地方高校应以课程建设为切入点,引进国际通用、国际最新、国际经典的教材,结合实际编写具有本土民族特色的国际化教材。 通过课程国际化建设,实现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的转型与创新。 三是改革教育教学模式。 地方高校应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教学方式,进行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推行双语教学或全英文教学。 强化跨文化教育教学活动,利用和创造校内各种国际交流活动,让学生参与跨文化交流活动,使其在多元文化交融的人才培养环境中成长。 四是构建与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相对应的在地国际化的质量保障监控评估机制,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地方高校要通过建立健全质量检查评估监控制度,落实教学质量责任制、规范教学管理、开展教学质量评估和问题整改反馈检查活动,从而形成人才培养质量保障长效机制。 如北部湾大学制订了《北部湾大学二级学院国际化建设考核评估办法》,发挥考核评估的导向作用,以评促建。

(五) 充分利用校本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资源

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双循环”发展,我国高校与国外高校的合作将越来越频繁,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办学机构落户地方高校将不断增多,地方高校可以利用这些显性校内国际化资源,开展和推进在地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 一方面,通过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或办学机构延长国际化教育供应链,对国际高等教育资源进行创新性的组织利用,建立起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双循环”,并利用国外优质国际化教育资源,进行在地国际化人才培养,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提质扩容。 另一方面,借助地方高校自身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国际化教育教学活动及引进的国际化教学模式、国际化课程设置、国际化教材,推动全校开展全英文教学或双语教学,营造学校的国际化教育教学氛围,增加本土学生了解、接触异质文化的机会。 如北部湾大学利用与美国东密歇根大学(EMU)合作开办的联合工程学院,结合双方院校的专业优势,引进美国先进的工程教育理念及行业先进经验,使用中英文双语教学,1/3 的 EMU 美国本部教师在联合工程学院任教;学院与EMU 美国本部共享优质教学、科研资源及电子图书馆资源。 这对推进北部湾大学国际化发展与在地培养国际化人才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六) 加强自身建设,夯实在地国际化办学基础

随着在地国际化成为高校整体人才培养战略的一部分,地方高校要推进在地国际化发展,培养出高质量的国际化人才,就必须不断夯实在地国际化办学条件,以形成良好的教学资源,保障高质量人才的培养。 2022 年2 月,广西教育厅为加快推进广西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制定下发了《广西普通本科高校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试行)》。 该评价实施指标体系包括管理国际化、学生国际化、师资国际化、教学与课程国际化、学术交流国际化、合作平台与项目国际化共六项一级指标。 以此为据,地方高校推进国际化发展,实施在地国际化培养人才,应围绕这六个方面加强自身建设、夯实国际化的办学基础,以更好地实施在地培养国际化人才、向在地国际化发展。 如北部湾大学对应这六个方面加强建设,制定《“十四五”国际化发展规划》《北部湾大学国际化发展方案(2020—2025)》,实施办学理念国际化工程、人才培养国际化工程、国际化教师队伍建设工程、科学研究国际化工程、管理服务国际化工程、国际化校园文化建设工程,并印发《北部湾大学落实〈广西高等教育国际化评价实施方案(试行)〉自评及建设工作方案》,以评促建,扎实推进学校国际化发展,积极培养本土国际化人才。

猜你喜欢

国际化办学人才
聚焦港口国际化
人才云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