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视域下美术院校美育赋能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2023-12-26卜颖辉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美术院校三全育人美育

卜颖辉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山东 济南 250300)

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2017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2]。《意见》对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的目标、要求、内容、原则以及方法举措等做了全面布署规划,为开展高校课程思政工作提供了遵循理路。美育是我国美术院校发展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美术高等教育事业的基础和重点工作。2019 年,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学校美育培根铸魂的基础,弘扬中华美育精神”[3]。2021 年,习近平总书记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提出:“把美术成果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要增强文化自信,以美为媒,加强国际文化交流”[4]。怎样以美为媒,改变以往的美育与德育双线工作思路,让美育赋能课程思政建设,是国内美术院校坚持立德树人,实现“三全育人”过程中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5]68-70。

一、美术院校美育赋能课程思政的现实意义

服务社会主义事业的美术工作者,既要有艺术上的业务水平追求,也要有道德上的高标准要求。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必须有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文艺是给人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的,艺术家自身的思想水平、业务水平、道德水平是根本。文艺工作者应当将德艺双馨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永恒追求,这给我国美术院校的新时代美术人才培养提出了德美兼备的高水准要求[6]144-149。落实到美术院校立德树人工作中,美育对思政德育具有正能量的促进互补作用。美育赋能课程思政,以美育德,以德为美,有利于建立美德协同育人机制,对于实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以及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育人思想

爱美、求美是人与生俱来的情操追求。自然美是中华传统美育思想的重要美学源泉,经常被赋能于人的美德教育之中。“以美育德,以德为美”的美德育人思想,中国自古有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论语》中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孔子的美育思想,以流水比喻智慧,以高山比喻仁厚,教育人们要从流水之美中领悟到智慧的灵性,从高山之美中领悟到意志的德性,将自然之美景与人民之美德联系起来。这与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谈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美育思想是异曲同工的,具有相似价值取向的思想内涵[7]55-58。

艺术美源于人们的现实生活,是人对美的情感追求的艺术化反映。美术高等教育是艺术美教育,其表在美,其里在德。蔡元培在《美学原论》中提出美育的作用可以“怡悦性情,进德养身”,指出了美育作为情感教育的重要作用。在我国美术院校中开展美育赋能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在本质上是对中华传统美德育人思想的继承发展。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美的追求与时俱进,永无止境。中华传统美育思想的内涵不断丰富,一直将以德为美作为美德育人的重要标准。融揉真善美,开展美育教育,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塑造人高尚的品德。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力倡导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美术高等教育将美育育人和以美育德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有利于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育人思想,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的需要,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二)有利于丰富中国式现代化美术高等教育的内涵

我国的美术院校肩负为祖国培养优秀美术人才的重任,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美术事业繁荣发展的动力之源。对于我国美术院校而言,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美术高等教育发展,需要立足于人民文艺需求和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探索以美育人的现实问题,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美术学科育人体系。要进一步深化美术高等教育内涵,强化美术学科、课程的美育功能,使美术专业高等教育从单纯的技能教育,向跨学科、跨领域、跨边界的美术素养、美术修养、美术品德教育转变,构建艺工融合、艺文兼顾、艺艺跨界、艺管相契的中国式现代化美术专业发展“大美术”体系。在“大美术”育人体系下,践行“三全育人”,实现“五育并举”,是新时代我国美术院校进行专业建设和思政建设所要达成的重要目标。如何把握美术院校的办学特点,将社会主义美术教育与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深入研究美育赋能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途径,是在“三全育人”视域下,推进“五育并举”工作、丰富“大美术”中国式现代化美术高等教育内涵所面临的重要问题[8]155-159。2018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 8 位老教授的回信中提出:“希望学院坚持正确办学方向,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发扬爱国为民、崇德尚艺的优良传统,以大爱之心育莘莘学子,以大美之艺绘传世之作,努力把学院办成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9]”。美术院校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美育工作,要以德育大爱之心、美育大美之艺为重任,把培养道德高尚、专业过硬、具有“大美术”观的新时代美术人才作为落脚点。以“三全育人”为抓手,以美育德,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美术高等教育赋能。

二、“三全育人”视域下美术院校美育赋能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

“三全育人”包括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因美术教育具有其艺术性与特殊性,美术院校在开展“三全育人”工作中,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在美育赋能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方面,存在对应“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个育人层面的重点问题[10]47-50。

(一)全员育人主体对美育、思政认识不足

“三全育人”的首要要求是“全员育人”。国内美术院校在“全员育人”过程中存在育人主体对美育与思政认识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是美术院校管理主体对美育与思政认识不足,导致的美育与思政育人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第二个是美术院校教学主体对美育与思政认识不足,导致的全员参与美育与思政协同机制不健全的问题。现在,国内美术院校育人的重点大部分在美术专业教育,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如何融入专业教育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师资力量中,美育教育力量以基础文化课程教师为主,思政教育力量以思政文化课程教师为主。全员育人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高校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11]55-58很多传统美术院校,管理主体对美育与思政育人认识不足,导致美育与思政人员的构成比例相对不高,思政、历史、文学等文化课程教师总体数量偏少,面向全校授课。文化课教师的日常教学压力普遍较大,一般不参与专业课教学。很多学校的文化课教师还要承担一定的党课、学生管理工作。这样的师资人员构成,显然难以满足全员育人的基本要求。部分美术院校在落实全员育人工作过程中,为了弥补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临时安排兼职教师参与美育与思政教学过程。这些人员很多都非科班出身,以学生管理人员和管理部门人员为主。他们的本职工作较多,参与育人工作的精力相对有限,难以保证全员育人的质量[12]111-115。

全员育人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等主体的共同参与。近年来,随着“大美术”教育理念的逐步普及,人们对美育与思政的认知水平也在提升。国内美术院校大部分建立了推进三全育人的工作专班,让该项工作在学校教学、管理、服务等部门得以全面落实。但因为历史原因,“重学轻育”的现象仍然存在。学校缺少系统的育人评价机制,家庭普遍将教育等同于学业,社会缺乏对教育机构的育人导向监管,学生在此环境下无法建立自我育人的主体意识。总的来说,当前还难以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等育人主体全员参与的健全协同机制,需要改革完善。

(二)全程育人课程与美育、思政结合不紧密

美术院校是国家培养美术及相关专业人才的重要教育机构。与综合高校对比,美术院校的育人过程体现出学科专业性强,专业与课程细分程度高等特点。现在,国内大部分美术院校在专业课程教学中采用的是小班授课制或者工作室授课制,课程教学的特殊性强。美术高等教育一般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感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与美术家需要彰显个性,在艺术创作上要大胆探索,不断创新有关。这使得美术院校的学生擅长形象思维,思想相对外向。因为具有这些特点,美术院校在思政教学时,很容易因为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而成为“走课不走心”的模式化教学[13]130-132。经过对多所美术院校进行调研,笔者发现目前在国内美术院校的师生群体中还对思政教育存在着相对固化的狭隘认知。很多师生认为,思政教育就是意识形态教育,课程思政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的课程教学。对“大思政”教育概念模糊,将课程思政混淆为思政课程的老师和学生并非个别。在美术院校的课程思政中,有个比较突出的现象是,有的学校把社团活动、假期社会实践、创新创业课堂等课程纳入课程思政教学,但是在贯穿美术高等教育全过程的专业课程中却忽视了课程思政建设。深入调查后,人们发现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在美术学院原有的育人过程中,课程建设与思政建设的关系并不紧密。课程建设偏重美术知识和专业技能课程体系构建。思政建设局限于思想政治理论的独立课程模块教学,大部分美术院校中的思政教育没能形成“美院特色”。很多院校在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为破题努力探索,积累了一定经验。以某省内艺术类院校为例,多年来,学校致力于将传统文化思政教育与现代美育专业教育相结合,探索了一条“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美育课程思政建设道路,使思政教育有专业吸引力,专业教育有思政感染力,在课程思政结合专业课程建设方面,走出了一条具有“工美特色”的融合共建、协同发展的道路,这为美育赋能课程思政建设,推动美术院校全程育人提供了创新思路。

(三)全方位育人美育、课程、思政协同体系不健全

全方位育人是从利用多方位的育人载体条件入手,如校园文化活动、心理健康辅导、网络平台建设等,融入思政育人理念,开展多层次、多维度的育人活动,建立多元、立体、系统的全方位育人机制与体系。现在国内很多美术院校,还有将美术技能教育等同于美育教育,将思政课程理论教育等同于课程思政育人教育的理解误区。普遍存在育人方位不全、方位不准,甚至方位不对的情况。美育、课程、思政协同体系不健全,对全方位育人的认识不够深入,落实情况参差不齐。全方位育人的理念基础,是将各种资源、条件、力量充分调动起来,打造能动的、协同的、全面的育人环境,为实现“立德树人,五育并举”育人目标创设条件[14]1-4。

具体到美术院校的全方位育人,“方位”的确定需要以“美”的追求和“德”的树立为指向。需要建立基于美育、课程、思政协同互动的育人方位体系。美育全方位育人方面根据对国内美术院校目前的现状进行调查,很多学校的美术专业教育强调美术技能的训练,对以美学素养培育为核心的美育育人的重视程度不足。大部分院校中没有建立系统的美育育人体系。有些院校开设了美育类课程,但仅限于课堂理论教学,没有设置与课堂教学联动的课后、课外等多方位美育育人体系,美育育人机制不健全。思政全方位育人方面,国内高校承担了大量的管理、科研、交流、就业、安全等事务性工作,美术院校还要承担繁重的艺术创作、宣传、推广等工作内容。高校的育人机制是建立在这些具体日常事务工作运作机制基础上的,这导致很多院校在开展思政育人工作时,教育资源受到了很大限制,难以全面贯彻全方位育人的方针,甚至有些工作只能停留于文件宣讲过程,难以进一步与育人过程有效衔接。美术院校的育人模式不同于普通院校。美术崇尚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对艺术个性的追求和对自由思想的表达。社会主义美术院校培养的是服务人民精神生活的文艺工作者,直接参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建设。在专业教育阶段,需要对美术人才的培养维度进行合理引导,既教“手上功夫”,也不能轻视价值观念和思想层面的教育。美术院校要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多方面、多方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思政育人工作内容进一步改革,打破现有不利局面,建立健全的美育、课程、思政协同机制,将全方位育人的工作做到实处[15]323-324。

三、美术院校美育赋能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一)树立全员“美育+思政”育人理念

1.提升全员的政治素养与美育理念。美术院校中,学校、部门、教师是实施育人工作的多元主体。在育人工作的具体执行中,需要打通学校与部门间,部门与教师间的思想壁垒,达成对“美育+思政”育人理念的全员共识。这需要美术院校教育主体的各层面不断深化对“美育+思政”育人理念的深入认识,开创美术高等教育美育思政的新局面。具体来说,学校层面需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以马克思主义的美育观和思政观为引领,将美育思政育人理念融入学校办学理念,全面建立美术院校美育思政教育新格局。部门层面,积极贯彻美育思政理念,做好美育思政政策、措施的落地衔接工作。在部门内与部门间,有序地开展美育思政学习和交流活动,使美育思政成为组织生活、教研生活、科研生活的常规项目,打造美育思政的良好氛围。教师层面,通过政治学习、教学研讨、科研交流等途径,不断提升美育理论水平和思想境界,让美育思政的育人理念入脑入心。围绕美育思政理念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创新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增强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组建“美育+思政”融合育人团队。组建由专业课程教师、思政课程教师、专职辅导员、社会导师等成员构成的美育思政融合育人团队。充分发挥团队的示范引领和协同育人作用。团队成员各司其职,在学生的学习、生活、科研中将美育思政点滴渗入,润物细无声地开展育人工作。专业课程教师和思政课程教师要能够建立美育思政教学联合体,进行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共享共建,促进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变。专业课程是美育赋能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环节,专业课程教师是该项工作中的中坚力量。专业课程教师,在进行美术专业知识讲授的同时,要进一步融入美学思想和道德观念。依托美术院校的优质师资力量组建美育思政专家资源库、教学师资库,让美术大家和学者教授共同走入美育思政的讲堂。以专家、大家的专业影响力和品格感召力,带动美育赋能课程思政建设的全面开展。专职辅导员辅助美育思政教学,通过课下谈心,家校沟通、主题班会等形式,及时掌握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美育思政育人的成效。社会导师做好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领路人,根据美术院校学生擅长社会实践的特点,积极通过丰富的行业活动,加深学生对美育思政与工作关系的理解。让学生增强综合素养,练好内功,为适应社会做好准备[16]160-165。

3.建立“美育+思政”共同育人机制。美术院校将美育思政育人落实实施,需要建立自上而下的共同育人机制。学校建立统一领导机构,对美育思政育人工作的实施和顺利开展进行领导和推动。教务处、教育质量监管和教师发展等部门做好美育思政教学服务配合工作,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建立统一管理的美育思政服务中心,按照上级和学校的安排部署,做好美育思政的规划设计。建立学校管理,教师使用,面向学生的多元共建美育思政平台。推动美术院校美育思政教育的更全面发展。

二级学院是建立美育思政育人工作机制的枢纽环节。做好这项工作,首先,二级学院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并且建立完善的顶层设计落实机制。在顶层设计过程中,二级学院要以专业建设为出发点,突出学科特色,厘清课程关系,聚合师资力量,做好部门配合,逐步建立配合学校美育思政战略落实的长效领导和管理工作机制,发挥二级学院上传下达的衔接作用。其次,二级学院要建立对美育思政教学的日常监管机制。日常教学是美术院校进行美育思政建设的条件基础和内容载体。二级学院通过管理规范的制定和日常监管的落实,有序推进日常美育思政教学的规范化和常规化。再次,二级学院可让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学生会干部、社团干部、班干部等共同参与美育赋能课程思政建设过程,形成推进美育思政育人工作的合力,在构建美育思政全员联动机制中发挥推动作用[17]198-199。

(二)形成全程“美育+课程”思政育人过程

课程建设是美育赋能课程思政的重点。美术院校应建立美育赋能课程思政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三全育人”理念设置美育思政课程考核标准,加强美育思政融合课程的过程管理。通过打造“美育+课程”思政育人精品课,举办美育思政竞赛,立项美育赋能课程思政课题等统筹推进美育赋能课程思政建设,调动美术院校师生参与美育课程思政的积极性。根据美术高等教育的学科和专业特点,加强专业教育与美育思政教育的融合,在基础平台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中,全过程贯彻美育思政的育人精神,形成全程“美育+课程”思政育人过程。

1.“美育+基础平台课程”思政育人。美术院校的基础平台课程一般包括公共基础平台课程与专业基础平台课程。“美育+公共基础平台课程”思政育人,以面向全校开设的美术概论、美术史、美学等公共基础平台课程为载体,进行美育赋能课程思政建设试点,建立“美育+美术概论”“美育+美术史”“美育+美学”等美育思政公共基础平台课程体系。“美育+专业基础平台课程”思政育人,以面向各专业开设的原理、技法、工艺等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为载体,建立“美育+原理”“美育+技法”“美育+工艺”等美育思政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体系。逐渐将美育思政的育人理念融入课程思政全过程。立足美术院校的基础教育教学过程特点,在由公共教育向专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让学生把对民族文化和美学精神的理解融入基础课程学习,培养文化和专业基础素养。通过多类型和多层次的基础平台课程美育思政建设过程,以美育德,将美育精神同思政理念有机融合,深入推进基础平台课程的立德树人作用。在艺术院校基础平台教育阶段,树立学生的公共服务意识,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大美情怀。让美德教育入脑入心,让美德观念扎根初心,培养学生的“大美术观”。

2.“美育+专业实践课程”思政育人。美术院校的专业实践课程包括专题实践课程和毕业实践课程。专题实践课程按照专业方向一般分为造型专题类、工艺专题类、设计专题类等课程类别。在专题实践课程内容的组织上,综合艺术、文化、技术等学科教育内容,以专题项目为载体,以专题创作为手段,以专题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为过程,通过系统的专题课程实际操作训练,全面培养学生的理论应用实践能力和专业运用能力。在专题实践课程教学过程中,进行“美育+专题专业实践课程”思政育人,需要引导学生将“美”与“德”的文化品质,通过专业创作的实践过程,融入实践作品的艺术品质。让学生在此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将对美育思政的感性认知逐步转变为对专业实践的理性理解。用实践的形式表现美育精神,用实践的思想传递德育内涵。将美术院校以美育人,立德树人的美育思政育人理念落实到学生的实践教学成果中。毕业实践课程包括毕业考察、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等专业实践环节,是对基础平台课程和专题实践课程的统合,是美术院校专业培养过程的综合性课程,是开展美育赋能课程思政建设的总结性重点过程环节。在毕业实践课程教学过程中,进行“美育+毕业专业实践课程”思政育人,逐步培育“大美育人”课程思政主题毕业实践课题专项。在毕业考察课程环节过程中,重点围绕美秀自然、美丽乡村、美好城市等主题对象,进行考察和调研。在毕业创作和毕业论文课程环节过程中,将“大美育人”主题思想融入创作理念、表达方法、表现技法、艺术构思、美术组织、展现形式、说明阐释等毕业创作实践与研究的全过程,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创新转化专业实践能力。

(三)构建全方位“美育思政+”育人体系

美术院校可综合校内、校外的教学资源,融合线上、线下的教学通道,结合课内、课外的教学活动,多方拓展育人渠道。为美育赋能课程思政建设的开展,搭建更为广泛的育人平台。把“美育思政+”的育人理念渗透到美院学生学习、生活、科研等内容的方方面面,构建全方位“美育思政+”育人体系,营造全方位的育人环境。

1.构建“美育思政+校园文化”育人体系。文化育人是美术院校进行美育赋能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环节。全方位“美育思政+”育人体系的构建,离不开优秀校园文化的建设。美育思政需要将美育和德育的文化内涵以更具亲和力和针对性的形式,转化为学生的思想认知,要建立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长效育人机制,营造整体育人环境,创新建设校园育人文化。美术院校的大学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在开展文艺活动,建设校园文化方面具有比较突出的优势。美术院校“美育思政+校园文化”建设,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格调高雅、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举办校园文化节,举行文艺竞赛,开展学术活动。让学生发挥自身的文艺专长,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主体,获得校园生活的归属感,建立文化展示的自信感。

2.构建“美育思政+心理健康”育人体系。心理健康事关生命品质和社会和谐,是关乎社会发展的大事。对于美术院校而言,“美育思政+心理健康”育人体系的构建,是美育赋能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基础环节和重要使命。大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学生、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关注。需要以家校联合、学生互助、社会介入等多种形式,建立学生——学校——家庭——社会全方位联系互动的心理健康育人网络体系。根据当代美术院校大学生的心理成长特点,将美育思政理念赋能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不断提高“美育思政+心理健康”育人水平。在美术院校美育思政育人工作中,完善学生健康育人机制。制定美术院校“美育思政+心理健康”育人体系实施方案,学校层面推进“美育思政+心理健康”委员会制度,班级层面落实“美育思政+心理健康”监控汇报制度,家庭层面建立“美育思政+心理健康”交流反馈制度,师生层面实施“美育思政+心理健康”正向引导制度,让“美育思政+心理健康”工作制度建设与落实成效的水平,成为评判美术院校办学能力的重要评价标准。

3.构建“美育思政+网络平台”育人体系。当代大学生是成长于网络环境的一代。对青年大学生群体开展美育思政教育,进行美育赋能课程思政建设,网络平台的建设必不可少。互联网兴起所带来的信息社会高速发展,让大学生获得信息的方式更加便捷,进行信息交流的途径更加宽广。但是,网络具有天然的两面性,给社会带来进步的同时,也容易让网络使用者尤其是青少年使用者陷入思维碎片化和价值虚无化的思想陷阱。美术院校的青年学子,大部分伴随网络新艺术浪潮成长,受网络媒体时代“潮文化”影响较大。“潮文化”注重社交的媒体化和生活的数字化。交流靠“微信”,购物靠“淘宝”,娱乐靠“抖音”,就连吃饭都要靠“饿了么”。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如何让美育思政工作做得更“潮”,更容易让美院青年一代所接受,这是一个时代命题,也是美院思政工作者所有解决的现实问题。如何破题?与时俱进,面对挑战,不断创新思想认识和工作方法,才是破题的有效路径。笔者所在美院,近年来在校园网络环境建设方面发力较多,除了常规的校园网网站建设外,还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自媒体、校园APP 等新兴网络平台,进行了全方位的校园网络平台建设,而且通过网络渠道宣传校园文化,进行美育推广,开展思政建设。并且,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了网络思政慕课和网络直播授课等,增强了校园网络的粘度和实用度,网络育人取得了成效。当代美术院校要擅长利用网络媒体,组织网络美育思政工作团队,建立与学生沟通交流的媒介通路,研发高品质美育思政网络产品,构建“美育思政+网络平台”育人体系。这样才能在美育赋能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中,把握时代脉搏,发挥网络在大学生自我教育中的媒介作用,为新时代美术院校全方位开展美育思政育人工作提供更加宽广的平台。

以“三全育人”理念为指引,以美育德,以德为美,全面推进美育赋能课程思政建设,这是新时代中国美术院校所要开展的重要工作任务。美育思政将引领当代美院课程思政建设和教育改革的任务目标与路径方向。“三全育人”视域下,美育如何赋能课程思政建设是美术院校育人的关键问题。美术院校美育赋能课程思政,有利于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育人思想,有利于丰富中国式现代化美术高等教育的内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美术院校美育赋能课程思政建设现状,存在全员育人主体对美育、思政认识不足,全程育人课程与美育、思政结合不紧密,全方位育人美育、课程、思政协同体系不健全等“三全育人”不全问题。应探索美术院校美育赋能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包括:树立全员“美育+思政”育人理念,形成全程“美育+课程”思政育人过程,构建全方位“美育思政+”育人体系。将美育结合课程思政,推进美术院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美术院校美育思政的进一步推广,有利于推进“中华造物艺术体系”与“中华造型艺术体系”融入美术高等教育与实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服务社会发展,传播传统美术精神,展示现代“双创双造”文化,讲好中国美术故事。

猜你喜欢

美术院校三全育人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浅析《千里之行——中国重点美术院校第六届暨2015届毕业生优秀作品展》中文字图形的表现方式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美术院校大学生健康状况影响因素的研究
美术院校雕塑教学思想的裂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