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生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发展路径探析

2023-12-26周江平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二者专业课专业课程

周江平

(南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1)

自2016 年下半年以来,关于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与研究不断深入。2019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中发表重要讲话,对高校专业课程与思政课如何同向同行再次提出要求,即“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1]。课程思政的研究再次得到推进,但关于研究生课程思政的研究并不多见。研究生专业课有高、精、深的特色,学术性更强,但同样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其中。但目前来看,研究生课程思政改革并不理想,高校教师们研究和实践的大多是本科阶段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生课程思政改革少有涉及,研究生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发展问题则几乎没有涉及。研究生课程中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自然辩证法概论》《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等思政课,如何实现这些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同向同行,是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一、研究生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发展是实现研究生培养目的的必然要求

研究生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都是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不管是研究生课程思政还是研究生思政课程,首要目标都是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研究生思政课程通过课堂主渠道的正面教育,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党的理论与方针政策旗帜鲜明地传授给学生,引领学生的思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研究生课程思政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专业课程,通过专业教师所授的专业课程展开思政教育。二者的教学领域不同,教师不同,课程不同,但都为一个目标,即“立德树人”。

研究生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发展才能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研究生思政课程不可替代,但思政课程总有边界。课程思政是对思政课程的重要补充,它是高校隐性思政教育理念发展的必然,让学生在思政课程之外可以充分接受思政教育。二者的协同发展是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没有显性的研究生思政课程教育,就没有旗帜鲜明展开党的理论与政策教育的渠道,起不到系统性的理论与理想信念教育效果。正如列宁所言:“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工人阶级单靠自身的力量,只能产生工联主义的意识。”[2]317对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还处于雕琢时期的研究生而言,理论的正面教育依然重要。但仅有正面的理论教育与思想引领远远不够,显性教育有饱和点,当显性教育超越饱和点则会大打折扣,甚至陷入物极必反的困境。因此,在显性教育开展的同时,需要有隐性教育的辅助,而课程思政则是最佳的辅助路径。融入思政元素的研究生专业课程,通过专业课教师讲授,对专业的热爱与专业课教师的权威,可以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了思政教育中的观点。当所有的研究生专业课教师都在通过专业课传授思政的观点,学生对思政的观点则会有更深的理解与信服,从而对待思政课不再会有排斥,而是会有通过思政课加深对党的理论与方针政策了解的渴求。因此,研究生的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从“大思政”角度来讲是一体的,二者目的相同,而且一荣俱荣,但路径、方法和手段不同,二者是不可或缺的互补关系。只有将二者的优势充分发挥,实现协同发展,才能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二、研究生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发展的现实困境

研究生教育相较于本科生教育,专业课程更精更深,教师对学术的重视程度更高,学生已经历多轮政治课教育,由此带来以下四个问题。

第一,更为精深的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内容的融合难度增加。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3]也就是说,不同于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重在培养服务于国家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高层次研究型创新人才。本科教育更多的是专业知识的传授,但研究生教育则侧重于对专业的深入研究。专业内容研究越深入,涉及专业细节知识越多,融入思政教育的空间越窄。而研究生思政课程同样不同于本科思政课程,更多的侧重于专题的探讨,无论是教师讲解还是学生学习都要求更深入,导致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在两个不同领域越走越深,难有交际之处,从而出现二者融合难度增加的困境。

第二,更为专业的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沟通不足。尽管研究生教育的专业课教师和本科专业课教师有重叠,但一般而言,研究生教育的专业课教师较本科专业课教师更善于也更有兴趣从事科学研究。深入专业探索越深,教师与本专业内的国内外专家学者接触的可能性越大,朋友圈囿于专业领域就越明显。研究生教育的专业课教师考虑更多的是如引领学生掌握学科前沿,如何深入开展某一领域的研究,较少考虑思政教育的问题,从而少有与思政课教师沟通的意识。这一部分教师中认为思政教育仅是思政课教师的任务的观点较为流行,也有教师认为本科阶段已进行课程思政教育,研究生教育阶段已不再需要。类似上述思想与观点,导致研究生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的沟通难以正常开展。

第三,更高年级的学生支持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发展的兴趣降低。在我国,学生自小学到高中再到大学,每一个阶段的教育都有思想政治类课程,尽管不同阶段思政内容的表现形式不一样,具体内容也不一样。一般而言,小学讲故事,中学讲知识,大学讲理论。但无论哪个阶段,思政教育的主旨目标、核心要义与精神实质是一样的。因此,对学生而言,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尤其是在本科阶段,学生接受了系统的思政理论教育,印象依然深刻,而进入研究生阶段后仍然要学思政课,尽管研究生的思政课侧重点不一样,但学生的兴趣度相较本科阶段调动难度增加。而如果研究生对思政课的兴趣度不高,则更难有对课程思政的兴趣,要求他们支持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发展更是难上加难。

第四,更高等级的教育体系对课程思政改革的支持力度不够。因为更注重专业的深度学习和学科发展的缘故,研究生教育体系中关于课程思政的活动明显少于本科。不论是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竞赛还是研究生课程思政改革,在各高校中均较为少见。任课教师和研究生教育管理者都没有表现出在本科阶段那样对课程思政的兴趣度。因此,目前整个研究生教育体系对课程思政改革的支持力度是不够的,活动少、支持经费少、改革少。其根源在于没有充分认识到研究生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对课程思政改革的支持力度不够,则难以有与思政课教师沟通的活动,更难以有二者的协同发展。

三、研究生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发展的路径

研究生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发展已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在“三全育人”大背景下,学校大环境良好。教师和学生的主观意愿虽然不强,但可以激励。教学内容融入还不顺畅,但可以吸取本科课程思政改革的经验,二者协同发展可以产生良好效果。但需注意,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专业课程与其他学科专业课程不同,二者之间的协同发展路径也略有不同。

1.端正师生观念,激发协同发展内生动力

师生对课程思政及其与思政课程协同发展的观念与态度,极大程度影响着课程思政及其与思政课程协同发展工作的开展。如上所述,随着研究生专业课程的专业化程度加深,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兴趣淡化,研究生也表现出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兴趣降低的现象。因此,能否有效解决师生思想观念问题,是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发展要解决的根本性问题,只有端正了师生的观念,才能获得二者协同发展的内生动力。

端正师生观念首先要让师生认识到,无论是本科阶段还是研究生阶段课程思政均不可缺席。经过多年的发展,许多高校教师与学生已对本科教育阶段开展课程思政深表认同,高校需要趁热打铁,让师生进一步认识到研究生教育阶段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应组织专业课教师开展针对性的讲座与研讨活动,教育管理部门应提出相应的要求,促进他们意识到课程思政在研究生教育阶段的重要性。应发挥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对学生影响力与教育作用,专业课教师在更改观念后,应将同样的观念传授给学生,而辅导员则需组织系统活动强调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重要性。

端正师生观念其次要让师生认识到,无论专业课的专业化程度有多深,课程教育都必须以“立德树人”为前提。说服师生必须要充足的理由,要让教师明白育人之根本,明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明白走错了育人方向,导致学生思想品德低下,即使培养出专业天才终就会成为人类与社会的危害。要让学生明白修身养性与树立正确理想信念的重要性,明白习近平总书记所言“爱国爱民、锤炼品德、勇于创新、实学实干”和“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4]的真正含义。理解了这些道理,专业课教师与研究生才不会为要不要大力开展研究生课程思政而迟疑。

端正师生观念再次要让师生认识到,无论课程思政还是思政课程都不能单独达到最大育人功效,二者唯有协同发展才能最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目标。如前所述,要让师生认识到二者的协同发展是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只有协同才能真正做到“三全育人”,彰显“大思政”育人的效果。

2.建立交流机制,畅通协同发展沟通渠道

研究生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发展的前提是二者的任课教师相互合作,互通有无,携手并进。研究生专业课教师需要思政教育的知识与理念,研究生思政课教师需要专业课的基本理论与框架,二者优势互补,高校应当创造条件保证二者间的协同发展,建立交流机制,畅通沟通障碍。

对于马克思主义学院内部而言,对话机制的建立较为简单。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携手合作的有利条件在于同属一个学院,教师有重叠且交往密切,容易建立协同发展机制。但障碍在于二者可能因为相近内容多而走向两个极端。一是相互忽略,二是将思政课上成专业课,或将专业课上成思政课,没有把握好二者的边界。马克思主义学院应当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定期召开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研讨会,加强二者协同的研究,破解二者协同发展的障碍,实现同向同行,相互促进,整体一盘棋式的协同发展。

除了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课教师外,其他学院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难有交际,高校之大让双方平时极少见面,相互陌生,研究生课程的专业化又无形中增加了二者间交际的难度,靠双方自发组织起交流机制几乎不可能。高校行政部门应发挥组织功能,建立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的对话机制与平台,经常开展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课程建设研讨会。创造条件让思政课教师为专业课教师提供思政教育理论支撑,让专业课教师为思政课教师提供专业知识支持。

3.争取政策支持,创造协同发展良好环境

研究生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发展并非易事,需要有机构、经费、场地、项目、学术活动、评价体系等的支持或支撑。但在没有协同发展经验与基础的前提下,一切政策的支持需要争取,协同发展的良好环境需要主动创造。首先,需要研究生院明确专门负责二者协同发展的机构,一般为研究生院培养科,该机构需担负起二者协同发展的统筹规划与领导组织工作。该责任机构需在深入了解课程思政及全国实施形势的前提下制定详细工作规划与发展战略。其次,责任机构需不断争取经费与场地支持。为达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真正的协同发展,责任机构需组织系列活动,无论哪种活动都需要经费与场地的支持。场地一般可以共享,但经费不仅需要学校主动拨款,也需要责任机构根据发展需要不断争取。再次,责任机构需积极开展各种协同发展活动。只有开展好系列活动,才能形成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发展的良好环境。如,可以设立单独的课程思政研究项目申报活动,其中重点立项应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发展研究项目;可以邀请课程思政专家作关于二者协同发展的讲座;可以定期组织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的对话会;可以在期末或年底开展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发展效果大评比,奖励优秀单位,形成良好氛围。

4.深挖思政元素,走好协同发展关键步骤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发展的表现之一,在于共同挖掘专业课的思政元素,这是二者协同发展的目的,也是关键步骤。这一步没做好,则一切努力均是无用功。对于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研究生专业课而言,这一步较为简单,因其课程中有许多内容是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深化与细化,关键在于用心提炼,明确哪些部分可以结合专业的话语表达思政的内容,使之体系化,增强教育效果。

对于其他学院的专业课而言,该工作复杂且困难。文科、理科、工科和医学等课程思政的侧重点均有不同,高校教师需要充分分析其不同的根源,挖掘专业课程中最有可能且有意义的思政内容。这需要教师首先要有正确的政治导向和思政教育理念,掌握思政教育的基本理论和主体框架,然后用发现的眼光去重新审视专业教学内容,发现专业课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因此,专业课教师要主动重温思政课的内容,接受思政课基本教学内容的培训,如此,专业课教师才可能更好地挖掘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内容。同时,思政课教师需要及时帮助专业课教师,集合二者的专业与见识,共同挖掘专业课所蕴含的思政元素。

5.推进内容融合,紧抓协同发展任务重点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发展最终要实现二者内容的融合,只有充分融合才能达到最有效的思政教育效果。在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充分挖掘专业课的思政元素后,实现专业课与思政课内容的融合是协同发展的重点任务。完成这一任务要求专业课教师将思政课教学内容与专业课内容充分融合,实现专业课教学各个环节中思政教育无处不在。专业课教师需要与思政课教师一起研讨如何将专业课蕴含的思政元素放大,用专业的话语和思政的理论共同阐述思政元素,以思政元素为纽带实现专业课与思政课内容的融合,实现二者真正的协同发展。

专业课与思政课内容的融合不仅表现在思政内容融入专业课,也表现在专业课的内容融入思政课,这是二者协同发展另一个重要表现。对于马克思主义学院而言,研究生思政课内容与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专业课程有许多重叠内容,只是专业课讲的更深更专。研究生思政课相较于本科思政课而言,不应只是基础理论的讲解,而且还要有深层次理论的分析。将专业课中的相关内容融入思政课,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因此,高校需要不断探讨运用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专业课内容深化思政课教学问题。

高校应大力探讨的是如何将其他专业课思政内容融入研究生思政课程。因材施教是教育的基本原则,一般而言,学生更喜欢专业的话语,也更能理解用专业话语表达的思政教育内容。因此,不同专业学生的思政课需要有针对性地融合不同的专业课内容,运用专业话语与案例讲解思政蕴含的道理,尽可能从专业角度寻找学生感兴趣的点,缩小与学生间的距离。研究生思政课教师仅掌握思政教育本身的内容远远不够,开课前思政课教师首先需掌握班级学生信息,针对研究生班级学生的专业,掌握专业概况与基本的专业话语,研究如何将掌握的专业知识与话语融入思政课,实现最佳的教育效果。

猜你喜欢

二者专业课专业课程
Sweden's Icehotel went all out for its 30th anniversary
摇曳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
关于大学专业课排座位的思考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