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家生命观融入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路径机制探究
——以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为例

2023-12-26王一倩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儒家中医药生命

王一倩 赵 敏

(1.山东中医药大学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5;2.齐鲁师范学院,山东 济南 25020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多元文化不断冲击,部分大学生受消极思想的影响产生生命观偏移,高校中学生轻生或者伤害他人的现象时有发生,我们必须认识到生命观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在生命观形成和定型关键时期的大学阶段,高校生命教育是不可或缺的。而我国生命教育起步较晚,高校生命教育工作也未达到理想状态,存在教育的部分缺失。当前形势需要我们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校生命教育体系。牟宗三先生曾提出:“中国文化的核心是生命的学问。”[1]30-33生命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儒家学说的基本精神和文化使命[2]150-156。儒家思想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同时儒家思想作为入世哲学很大一部分都是与生命息息相关的,所以儒家生命观对于指导高校大学生生命观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儒家生命观要求我们“仁者自爱”,珍惜生命,乐观自强;“仁者爱人”,珍爱他人生命,怀有仁爱之心;“生死具善”,做到完善人生,超越生死。要以儒家生命观为指导形成高校生命教育,从而树立大学生正确生命观。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因专业的特殊性,未来的职业与生命的关联度甚高,做好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有利于培养其正确的生命观,不仅使其更好地成长,也使得其未来更好地走向工作岗位,提高医德,构建和谐的医疗卫生环境。

一、儒家生命观的人文意蕴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同样也是儒家生命观的关键。在儒家生命观中“仁”要求我们“爱人”“爱己”,珍惜万物生命,不仅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珍爱他人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做到终始俱善。

(一)仁者自爱

“仁”是所有德行的总和,是君子追求的崇高精神。而作为君子首先要做到“自爱”,增强生命意识,反对轻生自伤。《周易·系辞传》中提及“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最大的恩德是给予万物生命[3]148-150。在儒家生命观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对生命的重视。珍惜生命,不惧困苦,才能追求崇高精神,做到“仁”。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仁者”从不惧死亡,但不让自己陷入无谓的牺牲危机。儒家主张让人们远离自然的危险,保障自身的安全和生命。“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为天下之贵”,人之贵体现在人是有生气、有生命、有认知、有情义[4]95。只有人先重视珍爱自己的生命,才能推己及人,珍重他人的生命。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人要不断向前,不惧困难,永不退缩,不断增强受挫能力,才能成为不屈不挠的君子。孔子在世时带领弟子四处游学,却郁郁不得志,诸侯列国并不重视,但他却从未放弃推广自己的思想。孔子一生的经历向我们展示了他乐观豁达,从不气馁,“自爱”的人生态度。

(二)仁者爱人

在《论语》中,孔子对“仁”的内涵作出了一个坚定而简洁的解释,即为“爱人”。“仁者”要对他人保持仁爱之心,尊重他人生命;要舍生取义,提高生命价值。

《论语·乡党》载:“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5]30-32在孔子那个时代,马厩奴隶的地位很低,但孔子在听到马厩着火时,关心奴隶的生命,而非马匹。这一点十分明确地说明孔子对待人生命的重视,把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

宋代张载提出了“民胞物与”的观点,将“爱人”延伸拓度为“爱一切生命”,“在他看来,人类与自然万物之间不仅具有广泛的生态联系,还应对自然界中的生命物种承担相应的生态伦理责任,尊重、关怀自然界中的所有存在物”[6]71,体现了更深刻更强烈的生命意识和人文情怀。

人生有“三不朽”:立德,完善个人品德,成为一个具备完善人格品行的人;立功,提高自己的学识,德才兼备,成为一个能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的人;立言,通过自己对人生的感悟,能够有流传于世、对他人有解惑意义的言语[7]60-64。儒家的“三不朽”强调了人生的奋斗意义和方向,社会价值才能体现人的个人价值。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表明儒家生命观中生命的价值不体现在长度而体现在高度。只要坚定理想信念,为心中正道大义而奋斗,人活一世就已完成使命,不会畏惧死亡。

(三)生死具善

“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俱善,人道毕矣。”儒家认为死亡是生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生即有死,这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生死是人生的自然之道,就像日升日落,是不可改变的必然。生死是一种规律,每个人都会经历生与死,这是不可扭转的。要坦然看待并面对,只有善生善死方为完整的人生之路。儒家是入世的哲学,更多是考虑现实实际的问题,提倡要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活在当下、努力追求、不留遗憾。

从对生命的珍惜到对生命的追求再到对生死具善的释然,儒家思想形成了完整的生命教育体系。而我国高校生命起步较晚,并未形成独立的适宜的系统的生命教育体系,相关内容分散于安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或学科或日常的教育中,虽然这些教育起到一定干预作用,但目前所存在的生命教育问题仍有很多。这种严峻形势下,需要儒家生命观发挥其指导价值,促进我国高校形成系统完备的生命教育体系,更好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生命观。

二、当代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生命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的未来职业道路与生命息息相关,医生要承担的工作是救死扶伤,他们的生命观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医疗行为的结果。一直以来中医学都是以人为本,要求医者要有医德,以山东中医药大学校训为例:“厚德怀仁,博学笃行”,字字体现了医学人文的重要性,要求身为医学生要德才兼备。但当前我国医学生生命教育仍然在初始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医药院校的生命教育体系同样不够完备,中医药院校学生的生命观同样存在着类似普通高校学生存在的生命意识缺失、生命情感冷漠等问题。

(一)生命教育环境不够健康

改革开放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基本矛盾的变化,人们的价值观也越来越复杂多元。物质文明的不断丰富发展导致人们精神向度受到挤压,情感道德等被人们忽视。医疗机构的市场化让医疗卫生体制越来越注重经济效益从而忽视了社会效益,而作为医生原本的道德至上和现在的经济至上产生了冲突[8]199-201。虽然大多数医疗工作人员依旧能够做到医者仁心,但是少数人的心态和生命价值观发生了变化,追崇物质利益,不将病患的生命健康放在首位,过度检查、开贵价药、要红包等谋取个人私利的行为严重损害了患者的利益,使得医患矛盾紧张,给医生群体带来了严重的影响。类似事件的层出不穷也给在校的医学生产生了巨大冲击,中医药院校也受到了功利主义的影响,注重工具理性而忽视了价值理性,让当代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的价值选择陷入迷茫[9]58-61。当面对医务人员收红包的这种现象,很多学生都陷入了摇摆。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冲击,使得中医药院校大学生道德的天平产生了摇摆。这种社会现象不利于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建立正确的生命观,对其培养医德树立医学信仰产生消极作用,影响构建和谐健康的医疗卫生环境,更不利于健康中国目标的实现。

(二)生命教育体系不够健全

多数中医药院校开设了医学人文的相关课程,但并未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没有相关的教材和教学体系[10]151-154。中医药院校的专业课程是学校、老师、学生最为关注的,任务也是最繁重的,所以即使开设了医学人文课程,也是需要在满足专业课课时后再进行安排,所以比重小,学生也不够重视。而高校更多地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提及生命教育,小篇幅且理论性过高,并不能实现生命教育的目标。

中医药院校是专业类院校,与综合类院校相比缺少人文资源,更多地趋向中医药专业化,在校教师多为专业课教师,对学生的医学人文教育较少,即使有生命教育也更偏向于理性的自然科学类的。而医学人文教育包含的心理学、伦理学和社会学知识更多的是人文科学类的[11]71-72,这无疑是专业课老师不能给予的。

中医药院校的学生较其他专业学生特殊的一点在于专业知识已经很多都涉及生命自然科学知识,很多教育者包括学生都会认为通过专业课程的教育,生与死对于中医药院校学生来说并不是那么神秘,且中医药院校学生即使第一次在面对死亡和逝人也会保持冷静与沉着。但事实是中医药院校学生在未来工作中,第一次面对死亡病例时很多人都会产生强烈的心理波动,而随着经历得越来越多可能会变得沉着冷静,但往往可能是麻木。原本具有开展生命教育优势的中医药类院校可以运用专业知识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但由于替代性思维,导致中医药院校在其基础上没有突出进展。

方案三:公路—汽车—半移动式破碎站—胶带联合开拓运输方案,场内公路汽车运输至破碎站平均运距0.96km,场外平均运距5.3km,年剥离总量1408.4万m3需新增108t 级矿用卡车39 辆。首期在露天采场出口1 805m处建立破碎站,随着采剥的推进将破碎站分别搬迁至东帮1744m 平台和北帮1684m 平台,岩石场内采用公路汽车运输至破碎站,岩石经破碎系统破碎后,通过转运胶带接力运输至落家井排土场由排土机排土,其余岩石由矿用汔车直接运输排土场。

(三)教育主体生命自觉性低

教育的根本是能够实现教育主体的自我教育,只有教育主体积极培养生命责任感,才能在实践中践行生命责任。“一个具有生命自觉的人,无论在与外部世界的作用中还是自我发展的构建中,都是一个主动的人。所以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把主动不主动,作为衡量自己生命自觉程度的标志。”生命观教育是需要大学生自觉学习和接受的,单纯依靠外在教育是难以实现的。生命观教育需要大学生生命自觉的唤醒。当前,大学生生命自觉性并不强,对生命观教育认同度较低、参与度低、被动灌输,不能积极配合主动接受生命观教育。近年来,每年都会有大学生自杀或他杀事件发生,这种现象层出不穷[12]14-17,反映出大学生生命责任意识淡化。而教育主体本身的生命自觉性低使得生命观教育进度的推进更加艰难。

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的专业具有特殊性,但同样也是未来社会发展主力,同样需要责任意识,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成长为新时代“四有”青年。更因为其特殊性,需要更高的生命自觉性,推进对中医药院校大学生进行适宜的生命观教育,培养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的生命责任意识,才能满足新时代对中医药人才的要求,提升中医药学生的医学职业素养。

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生命教育中出现的生命教育环境、生命教育体系及教育主体生命自觉性低等问题,需要儒家完整系统的生命观作指导,形成中医药院校完备的生命教育体系。

三、儒家生命观融入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路径分析

儒家生命观所提倡的珍爱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生命、正确看待生死,与当前我国所提倡的生命观是一致的,要以儒家生命观为指导,从各个方面促进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生命教育,促进其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一)创造良好的社会生命教育的环境

马克思曾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一个有良好道德风尚的社会环境,是最有利于培养好的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的。作为刚从高中这个纯净的象牙塔走出来到大学这个小社会,大学生群体感受最为深刻的一点就是:自由。自由的同时也意味着自己面对是是非非,需要有自己的判断力和自制力。进入新时代,社会文化多种多样,不同的价值观念冲击着主流文化;网络的快速发展,文化作品的良莠不齐等都会影响大学生的生命观。

社会各界有义务促进大学生生命健康发展,帮助大学生培养正确的生命观。依靠儒家生命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推动生命教育的发展。首先政府要积极颁发相关政策文件,指导高校生命教育的发展;同时保障广大医务工作者的身心健康,为中医药院校大学生未来投入工作岗位以底气。2020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全社会都要关心爱护医务工作者;并且各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在各个方面明确了关心关爱政策措施,如《关于改善一线医务人员工作条件切实关心医务人员身心健康的若干措施》等。其次医药相关企业要积极开展相应的公益活动,营造温暖和谐的环境。再次要积极借助社会舆论力量,通过多种媒介正面引导医患关系以及生命教育,比如采访基层医生并了解他们刚入行时的心路历程,为中医药院校大学生解疑答惑,更好地指导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培养生命观。通过社会各界的努力,潜移默化地将生命教育渗透到大学生内心深处。

(二)提高中医药院校生命教育活力

对于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生命教育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和职业生涯,其中在大学期间的生命教育课程是起关键作用的。而我国是在近些年才提出高校要融入生命教育,由于发展时间短,专业人才少,导致我国高校普遍出现生命教育体系不完善的现象,中医药院校也不例外。想要在我国加快发展生命教育,需要符合我国国情,制定适合当前我国大学生适合的生命教育体系。儒家生命观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符合我国的生命观价值体系,以儒家生命观指导我国中医药院校生命教育课程体系设置,有利于提升高校生命教育效果。

(三)提高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生命自觉性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生命教育不仅仅是需要社会和高校的“教”,教育主体的“学”同样重要。作为中医药院校大学生除了依靠社会和高校的培养,最主要的是依靠自己进行生命教育,提高生命自觉性。“有生命个体的存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性条件,而个体只有保持生命的存在,才能在社会中实现生命的价值和体现生命的社会性意义。”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因为专业特殊性,必备的生存和急救知识并不薄弱,需要重视的是心理健康知识,和身体健康活力。要增强抗压能力,把控情绪,合理宣泄压力和负面情绪。遇到困难时,不埋怨自己,不指责他人,不逃避责任。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强健的身躯是支撑未来工作的一大支柱。通过坚持锻炼,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同样是缓解压力的一种方式。中医药院校大学生需要积极主动地学习,才会达到好的教育效果。激发中医药院校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在学的过程中反思,将教育内容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与价值体现。提高自己的生命自觉性,认识生命,提高保护生命的能力,从而促进形成正确的生命观。

四、儒家生命观对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意义

当今社会的发展要求医学教育目标是要培养出临床能力强、科研能力强的医学人才,但德才兼备才是一个合格的医学人才。就像儒家所培养的“君子”,先修己,再安人。在中医药院校要培养出合格的医学后备主力军,需要将儒家生命观融入教育中,有利于培养其生命意识,实现其实现生命价值。

(一)有利于促进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培养生命意识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因为各种压力产生心理问题从而导致轻生的事例不断增多,其中大学生群体因为年龄小、三观不成熟等问题更容易受到挫折的影响。而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因专业的特殊性,会更多更早地接触生与死的概念,这就更需要儒家生命观的指导。

儒家生命观强调“重生”“贵生”“善生”,认为人应该敬畏生命、珍惜生命、善待生命[14]34-38。而珍视生命首先就要做到尊重自己的生命,培养正确的生命意识。通过对儒家生命观的学习,思考生命真谛,在面对人生各种挫折,做到自强不息,从容不迫。“乐天知命”不是说要认命妥协,而是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从容乐观地面对人生的坎坷,提高自身能力、完善自身修养、克服外界束缚,实现人生理想,不辜负有且只有一次的生命[15]137-139。只有真正懂得人生的意义才能培养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保护生命的意识。培养正确的生命意识是必要且重要的,在未来的人生中指导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做到“医者自爱”,珍重保护自己的生命,深化生命意识,同时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珍视病患生命,实现人生价值。

(二)有利于指导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实现生命价值

“广大医务工作者要恪守医德医风医道,修医德、行仁术,怀救苦之心、做苍生大医,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健康服务。”[16]1521-1529我们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医务工作者,就要做到以人为本、德才兼备,尊重他人生命、树立生命意识,心境保持澄净,一心为医、一心为民,实现作为医者的生命价值。

生命的有限性和脆弱性都时刻提醒我们要珍惜生命,不仅仅是爱惜自己的生命,更要尊重患者生命。“天地之性,人为贵。”儒家生命观要求我们要对生命有敬畏之心,尊重并热爱生命,海纳百川,做到“仁者爱人”。作为入世的哲学,儒家生命观告诉我们,在自然生命得到保障后,要努力找寻人生意义、实现人生价值。人的生命是有长度的,而人的价值是无限的,儒家强调的“内圣外王”指导我们不断学习进步,通过不断实践提升自己,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人生价值、深化人生意义。在当前这个价值观多元化的社会,竞争激烈、节奏加快,新鲜事物的不断涌现,容易导致功利主义和个人主义。用儒家生命观指导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准确把握自己,树立人生目标、职业目标,不要迷失在物欲横流的社会。结合“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儒家生命观,树立正确价值取向,坚定中医药院校大学生不为名利所诱惑、不被苦难打倒,坚持不懈为医学事业奋斗终身,实现生命价值。

(三)有利于培养中医药院校大学生正确的死亡观

“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这是孔子在探望他的重病学生时发出的感叹,从孔子的这段话可以得知,儒家对“死生”是有清楚认知的,死亡是一种必然趋势,是任何人都无法抗拒也无法逃避的[17]29-32。在人的生命历程中,死亡是人类最终的归宿,是自然之道,要平静地看待和面对。

“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夺也。”这是儒家对身为君子的要求,生命宝贵,但不能怕死,要为追求高尚人生而坚贞不屈。不怕死,要是为仁义不怕死,而不是为个人利益而不怕死,要死得其所。“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这句话所表明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鼓舞了中华民族无数仁人志士的成长,是党领导人民建设祖国的动力支撑。面对生活,要积极入世,不能苟且偷生;面对死亡,要顺其自然,不能恐惧逃避[18]56-57。通过创造人生价值来延长生命的高度,淡化死亡的恐惧与遗憾。

作为中医药院校大学生更不能将对“生死”的理解浮于表面,要培养自己思考生命本质的意识和能力,这样能在今后职业生涯中频繁面对生与死时,保持积极的心态面对工作与生活;减少对死亡的恐惧,有利于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更好地开展并完成临终关怀与指导工作;同时有利于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尊重每一位病患选择死亡的方式和权利,为将来面临的器官遗体捐赠工作有指导作用。

猜你喜欢

儒家中医药生命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从“以直报怨”到“以德报怨”
——由刖者三逃季羔论儒家的仁与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