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认知”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
2023-12-25卢三华
卢三华
摘 要:在当前新课改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重视阅读教学。要想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显著,教师要将行为认知教学与学生行为能力、认知能力相结合,才能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基于此,为了促进小学生在实践、阅读和思维方面的能力得到有效锻炼,文章通过查询相关资料、文献综述法展开研究,简单阐述了行为认知教学的相关内涵,重点探究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融入“行为—认知”教学法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行为认知;实践应用
当前,在新课改以及素质教育的推动下,教师越来越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旨在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使人们对于语文阅读教学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因此,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开始逐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但是在很多情况下,这种阅读形式并没有在实质上起到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作用。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由于课外阅读需要小学生有一定的自觉能力,而大部分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并没有自觉性,且在阅读过程中对于知识的提取和吸收能力并不强,再加上课外阅读的部分资料选择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并不相符,不能将小学语文中的素质培养充分体现出来。二是教师对于学生课外阅读所进行的信息反馈不能及时察觉并获取,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师无法对现有的阅读教学措施进行改善,同时也不利于其对阅读教学全过程进行总结和分析,反而容易让学生产生一种应付的心理,对待课外阅读材料仅仅是敷衍了事,并不会去深入研究和阅读,只是单纯的停留在表面,导致学生不会对自身的阅读思维进行开拓和发散,不能有效感知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内涵,这就使课外阅读形式效率较低。
近年来,“行为—认知”教学形式在提升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在理论与实践研究中,许多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也提出利用“行为—认知”教学形式来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提升。
一、“行为—认知”教学法概述
我国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往往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注重学生的听说能力,而忽视了学生的读写能力。阅读是学好语言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学生获取有效语言信息的主要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只有引导学生勤动笔、多阅读才能在语文环境中获取知识。因此,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目的就是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得到提升,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不能满足这一需求,因此衍生出了“行为—认知”教学模式。这种方法的关键是指人们处在某种特定的语言环境内的状态,蕴含了部分心理学经验,同时结合了教学实践来构建的新兴教学体系,而这种教学模式也可以与当前我国小学语文在阅读教学中所面临的问题相结合,促进语文教学中语言表达、书写和阅读能力能够实现互补。
二、“行为—认知”教学法应用于小学语文阅读中的具体路径
(一)结合阅读内容展开教学
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想使学生在阅读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就需要对阅读材料进行有效分析,围绕文章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教学,以此才能促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真正提升自己的思维和实践能力。
比如,教师在对一年级上册《雪地里的小画家》一文进行教学时,首先要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然后与学生的认知程度相结合,才能完成阅读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并指导其朗读。有声朗读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同时也是阅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促进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可以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掌握和理解得更透彻。朗读结束后,教师需要提出同课文内容相结合的问题,如“同学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这个季节我们能看到文中的小画家们画出来的画儿吗?文中提到的小画家都有哪些?”让学生带着问题反复阅读,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还能促使学生阅读意识和语言意识的进一步提高。最后,教师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与同学们分享一下各种动物脚印是什么形状,这个过程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日常阅读经验的积累。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对好词好句或者段落进行摘抄,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通过不断地积累来促使学生的阅读水平得到提升。
此外,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过程中,不能单纯局限于教材内容,而是需要适当对课本知识进行延伸,将课内外阅读进行有效整合,帮助学生在阅读的宽度和深度方面得到拓展。比如,同样以《雪地里的小画家》一文为例,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首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的小动物,然后布置学生阅读一篇有关这个小动物的文章,并摘抄其中的好词好句,下一堂课在班里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通过课内外阅读相结合的形式来丰富学生在阅读方面的知识储备,使学生对阅读内容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不断得到充实,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对于自身阅读感受和体会进行有效表述,还可以充分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行为以及认知等方面的能力,促进其阅读能力逐步提升。
(二)创设阅读情景,开展阅读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想使教学效果进一步提高,将“行为—认知”教学法的优势完全展示出来,就需要教师通过情景创设来进行阅读教学。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认知能力和阅读能力相对较低,若只是单纯对其进行知识灌输,那么不仅不会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还会使学生对课堂产生排斥和抵触的心理,不利于阅读教学的开展。基于此,教师可以通过情景创设的形式来对学生真实的行为能力与认知能力进行了解,并将此作为开展阅读教学的依据,使其阅读教学效果和质量均得到提升。
比如,教师在对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中的《迷人的张家界》一文进行阅读教学时,首先通过多媒体设备将张家界的美景向同学们展示出来,可以是图片也可以是視频,这样就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调动学生对于课文的学习兴趣。随后让学生就张家界的美景进行讨论,创设阅读教学情境,让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学习和阅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以学生为中心,创设的阅读情境需要和学生生活紧密贴合,让阅读教学更具趣味性和实践性。向学生提问:“学习了这篇课文,大家有没有认识到张家界的美了呢?它又美在哪呢?下面请大家用课文中描写美景的句子来描述一下自己的家乡美景。”这样结合学生生活对阅读情境进行有效创设,不仅能够使学生对文本知识有很好的掌握,还有助于学生情感认知和阅读能力的提升,促进其全面化、精准化、个性化成长。
(三)借助赏析辅助,培养审美意识
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材不管是构架还是编排都是根据小学生的审美需求和认知特性来完成的,每则寓言故事、童话以及课文中都含有精美词句和美好寓意。因此,教师在通过“行为—认知”教学法进行教学时,首先需要对课文的词句进行分析,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比如,教师在进行小学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一文教学时,可以通过“行为—认知”教学法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排比、拟人、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进行赏析,带领学生对课文语言进行感悟,分析文中所描述的秋天的雨和现实中所感受的雨有何不同。然后再通过品读、诵读、朗读等形式,对全文的结构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以此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感知能力。
(四)结合学生身心发展,展开阅读教学
小学阶段的学生属于素质教育关键时期,然而这个阶段也是学生身心发展不成熟的时期,毕竟学生缺乏一定的认知能力和经验,对信息的接收能力不強。基于此,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就需要将知识传授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变化相结合,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和信息接收情况进行分析,以更好的围绕学生来展开阅读教学,将“行为—认知”教学法的优势发挥到最大。
比如,在对四年级上册《观潮》一文进行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按照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特征来引导其对课文进行阅读。首先通过大声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对课文脉络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在这个过程里,学生可以通过对思维和语言进行有效协调,促进学生语言意识的培养。其次,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课文的中心部分进行划分,再一次引导学生对中心段落进行阅读,就可以用整体略读到部分精读的形式展开阅读教学。这不仅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还有助于学生对课文中心思想进行掌握。在促进课堂效率提升的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和情感认知能力。
(五)在教学中尊重学生主体性
小学阶段的教师想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成果,需要通过“行为—认知”教学法进行辅助,对学生个性特征和学习状况进行充分掌握和理解,以此为依据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此时教师应在学生的角度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中。
比如,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中《颐和园》一文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通读,让学生能够在此基础上对文章进行深刻理解。然后让学生根据文章的游览顺序进行分段,使学生能够将文章叙事和段落区分开来。最后教师需要以学生思想为主体,引导学生将课文描写景物的好词好句摘抄下来,在对生词进行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以“隐隐约约”和“耸立”两个词进行造句。这不仅能够让学生对课文进行赏析,还能够让学生对词句进行赏析,进一步锻炼其审美能力和认知能力。通过“行为—认知”教学法一步步将文章进行有效的拆分和学习,不仅符合学生当下阶段的认知特点,还充分尊重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促进了阅读教学的有序开展。
(六)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阅读
小学语文开展阅读教学并引入“行为—认知”教学法,要求学生能够在实践、思考和理解中来进行阅读,以更好地对文本知识进行强化理解,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进一步提升。基于此,教师在展开阅读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适当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对阅读的乐趣有所感知,激发其阅读兴趣,促进阅读教学质量提高。由于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游戏实践来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去创新、思考,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阅读教学环境,在阅读中表达自我,同时提升认知能力。
比如,教师在对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中《将相和》一文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通过多媒体设备进行辅助教学:“同学们,开始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玩一个简单的游戏,请同学们现在看向大屏幕,你们有五秒的时间来对屏幕中闪过的词(推辞、秦国、和氏璧、信用……)进行记忆,五秒之后我们来提问,看看谁记住的最多?接下来为大家展示的是一段文字,这段文字大家有十秒的时间来进行记忆,十秒后可以通过自己的语言来对这段文字进行描述。”通过合理的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在课堂导入阶段就对《将相和》这篇文章有一个大体的认知,此种形式在课程开始前就将学生的注意力进行集中,有助于后续的阅读教学能够顺利开展。此外,教师还需要注重学生的动手探究能力,要与学生的阅读经验、学习经验相结合来设计实践活动,以此有效锻炼其语言表达和认知能力,获得良好的阅读体验。
三、结语
总之,小学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十分关键,通过“行为—认知”教学法来进行教学能够让学生在提高自身语感的同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此促进学生语文学科素养和自身视野的不断发展。值得注意的是,“行为—认知”教学法应用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需要教师对以往教学经验进行总结,将实践和理论相结合,以此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展开有效阅读,切实提升其阅读能力和认知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晓蓉,钟敏. 小学语文“深阅读”课堂活动的设计及实施[J]. 中国教育学刊,2021(S2):5-8.
[2]林佳慧,张志泉. 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价值、实践与反思[J]. 科教文汇:下旬刊,2021(12):162-164.
[3]顾雪苹. 引入“行为-认知”教学法,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J]. 小学生作文辅导:语文园地,2021(10):17-18.
(责任编辑:张涵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