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概况教材中人物选取与形象建构研究*

2023-12-25王亚敏

关键词:概况要素建构

王亚敏

(北京大学 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北京 100871)

一、研究背景

中国概况是帮助国外读者全面了解中国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促进国家之间良性交流、合作的重要知识内容。(1)刘元满,李欣.从概要介绍到分级教学——“中国概况”教材编写发展分析[J].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20,(3).而中国概况教材中人物的选取与形象建构,体现着中国社会主流文化和主导价值取向,对于留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思想信仰、当代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人物形象作为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体的呈现姿态关系着整体的认识与评价,(2)杨琳,许秦.从个体形象到国家形象:基于微观视角的国家形象传播研究[J].国际传播,2018,(5).留学生可以通过中国概况教材中介绍或提及的人物,了解、理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情况;另一方面,人物选取与形象建构的系统考察,是中国概况教学大纲研制的具体需求,可为未来中国概况教材编写、课程设计与课堂教学提供资源参考。

教材是根据一定学科任务编选和组织的,具有一定范围和深度的知识技能体系,一般以教科书的形式来具体反映。(3)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教育》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M].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144.自20世纪50年代起,教科书国家形象建构历经理论初创、系统构建、理论与实践融合三个发展阶段,教科书国家形象逐渐从被动生成走向主动建构。(4)耿希,刘学智.国外教科书国家形象建构的理论基础[J].教育研究,2020,(1).国家形象是“关于某一具体国家的描述性、推断性、信息性的信念的总和”(5)Martin I M, Eroglu S. Measuring a multi-dimensional construct: Country image[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1993,(3).,由于其宏观性、综合性和复杂性,通过微观、个体、具体人物的细致描摹与分析,进一步探究其背后反映的整体形象,也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国内普通教育学界对各学段各时期各学科教科书中的人物形象和国家形象进行了有益探索,涉及语文、思想品德、历史、教育等学科,涵盖政治领袖、历史英雄、教育家等具体人物形象。(6)杜成宪,李得菲,张月佳.57种中国教育史教材所选入古代教育人物分析——兼论古代教育家群体的形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4);蒋纯焦,李得菲,张月佳,杜成宪.61种中国教育史教材所选入近现代教育人物分析——兼论中国近现代教育家群体的形成[J].全球教育展望,2019,(5);姜洁,吴小鸥.教科书中的国家形象变迁——基于1978年、1993年和2001年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2020,(6);刘翠航,付钰,齐方萍.三科教材中的历史英雄人物:基于数据的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20,(1).

国际中文教材作为教材的一个特定门类,是体现国家形象的重要场域,(7)梁宇.国际中文教材国家形象自塑的二元表达[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教师和教材编写者应担任中国国家形象的叙述者,对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满主动性与责任感。(8)胡范铸,薛笙.作为修辞问题的国家形象传播[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围绕教材中人物形象这一议题,国际中文教育领域也涌现出不少研究,主要集中在教材中虚拟人物的设计与呈现方面,如刘弘、孔梦苏通过对1985年至2010年出版的54本综合课教材和口语教材的考察,发现出版时间越晚,教材设置的虚拟人物比例越大,人物逐渐开始拥有一定的性格,但也存在国别刻板印象。(9)刘弘,孔梦苏.对外汉语教材中虚拟人物的刻板印象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4,(1).刘元满考察近40册教材中人物的身份、国籍、交际对象、人物关系,发现教材中存在中国思维在外国人身上“附体”、对话方式与人物关系失配、故事情节矛盾等问题。(10)刘元满.汉语教材中的人物关系及话语得体性分析[J].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17,(2).朱勇、张舒则提出人物塑造包括内部系统性和外部有效性两大原则,认为人物角色选择要立足于普通人的生活,力求真实、多样、丰富;人物形象应能真实、多侧面地反映出中国人的性格特征。(11)朱勇,张舒.国际汉语教材中国人物形象自塑研究[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8,(3).以上研究主要以语言类教材为主,指出了现有教材中人物设计与呈现的不足,提出了语言类教材中人物设计的原则,我们应该通过教材里的人物,平和、自然地把中国人的价值观、文化模式、心理态度等传递出去,具象、生动的人物特点可以帮助学习者理解文本内容, 提高汉语学习效率。通过量化系统分析,能够更为客观、全面地剖析教材编写特点,结果有效且可重复。(12)宫雪,梁宇.基于描述语库的国际中文教材评价指标基础框架构建[J].民族教育研究,2023,(3).然而,目前关于中国概况教材中人物的相关研究较为缺乏,在教材编写与实际教学过程中人物的选取与形象建构应该遵循何种原则也尚不明晰,还需通过实证研究进一步归纳与总结。

中国概况教材作为知识类教材,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其所选取的人物就应该是历史上真实出现或当今真实存在的人物,与一般语言教材中的虚拟人物有着本质的不同。在社会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各领域,人物都是第一要素,在介绍这些基本情况时,教材应该选取哪些人物以及如何呈现,就显得格外重要。

本研究以21世纪出版的中国概况教材为研究对象,从人物的典型性、时代分布、职业身份、性别角色、国别身份、建构要素6个维度特征出发进行系统分析,旨在探究中国概况教材的人物选取与形象建构的特点,为中国概况教材编写、课程设计与课堂教学提供参考。

二、研究设计

(一)教材选取范围

2000年《高等学校接受外国留学生管理规定》(教育部、外交部、公安部9号令)第二十四条规定“汉语和中国概况应当作为接受学历教育的外国留学生的必修课”,这标志着中国概况课程从高年级语言生的普通文化课程转变成为来华学历留学生的必修课程。此外,21世纪以前的中国概况教材编写仍处于初建期,(13)刘元满,李欣.从概要介绍到分级教学——“中国概况”教材编写发展分析[J].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20,(3).其时代属性早已无法满足当前中国概况课程的当代性和实用性要求。因此,本研究将以“中国概况”命名、21世纪之后出版的,面向外国留学生的12本教材纳入研究范围,按出版年份依次排列,如表1所示。其中,教材数据分析以最新版本为准,如宁继鸣主编的中国概况(第2版)和王顺洪编著中国概况(第5版)。

表1 本研究的教材选取范围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Weber提出的“内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14)Weber R P.Basic content analysis[M].California:Sage,1990.,将非定量的教材文本语料转换为定量的数据,并依据这些数据对教材文本内容进行定量分析与基于事实的判断,主要研究过程包括确立研究目标、确定研究范围和选择分析单位、设立分析维度、抽样和量化分析材料、进行评判和分析推论六部分。此方法被广泛地运用于社会科学研究,其优势在于能通过一系列的步骤从文本中进行有效的推论,重新审视所要分析语料的内容,揭示文本内容的现状,分析其暗含的内在规律。

(三)编码及计量策略

通过自下而上的编码形式,本研究对12本中国概况教材的文本进行了系统性编码。其中,“人物”的确立依据,主要参考刘元满、李欣(15)刘元满,李欣.从概要介绍到分级教学——“中国概况”教材编写发展分析[J].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20,(3).对中国概况教材知识点的统计分析以及杜成宪等(16)杜成宪,李得菲,张月佳.57种中国教育史教材所选入古代教育人物分析——兼论古代教育家群体的形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4).、蒋纯焦等(17)蒋纯焦,李得菲,张月佳,等.61种中国教育史教材所选入近现代教育人物分析——兼论中国近现代教育家群体的形成[J].全球教育展望,2019,(5).对教育人物的选取标准,结合本研究实际情况,调整后的选取标准如下:(1)凡是章、节、目等标题中出现并作专门论述的人物;(2)在标题中未出现,但教材中有独立语句或篇章描述的人物;(3)只是举例式提及而未作专门论述的人物,不计入考察范围。据此统计,12本教材共收入人物540人。

编码具体步骤如下:首先,按照教材基本信息(名称、作者、出版社、出版年份)进行编码;其次,按每本教材中人物出现的次序编码,并计作一条数据,包含对应教材的基本信息及页码;最后,给每条数据进行限定性标识编码:一是所涉及人物的基本信息,包括人物名称、性别、所处时代、国籍、所属教材版块、职业身份等六项信息,(18)人物基本信息的编码,以教材呈现的实际情况为依据,鉴于存在跨时代、多身份的人物(如毛泽东、孔子等),人物所处时代和职业身份的编码以教材文本具体内容为准,依托教材具体版块与人物主要事件进行判断。二是人物形象的建构要素,包括生平、事件、作品、思想、评价等五项要素,其中前三项为客观要素,后两项为主观要素,具体编码示例见表2,对程爱民中国概况(19)程爱民.中国概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8.“孔子”形象的建构要素编码,涉及两大类5小类要素。综上,将教材人物的基本信息与建构要素信息组合,一同形成教材中出现人物的唯一编码,最终编码数据共计1477条。

表2 中国概况教材中人物形象建构要素编码示例(以“孔子”为例)

三、人物选取与形象建构的多维分析

基于12本中国概况教材中540位人物1477条编码数据,我们将从典型性、时代分布、职业身份、性别角色、国别身份、建构要素6个维度特征出发,系统分析中国概况教材中人物选取与形象建构特点。

(一)典型性特征

12本中国概况教材共收入人物 540 人,人均出现 2.74 次。按照人物出现频次,将其分为高频人物(12次及以上)、中频人物(6~11次)和低频人物(6次以下)。如表3所示,高频人物数量仅为14人,编码数量占总数据15.64%,而超过一半的编码数据为低频人物(52.74%),一定程度上说明现行各中国概况教材中人物的选取较为分散。具体来看,出现频次排名前十四的高频人物包括毛泽东(31次)、邓小平(29次)、孔子(18次)、屈原(18次)、孙中山(17次)、利玛窦(15次)、刘彻(14次)、苏轼(14次)、嬴政(14次)、李隆基(13次)、蔡伦(12次)、李世民(12次)、老子(12次)、周恩来(12次),均为在政治、文学、中外交流等领域中有较大贡献的代表性人物。

表3 中国概况教材中不同典型性人物的频次分布(占比)

(二)时代分布特征

本研究分别以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和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为三段时期的分界点,将人物所处时代划分为“古代”(1840年以前)、“近现代”(1840年~1949年)和“当代”(1949年~至今)。统计结果表明,中国概况教材所选取人物的年代分布有所偏重,古代人物(72.17%)选取远高于近现代和当代人物(27.83%),呈现出“厚古薄今”的特点。此外,当代人物(16.99%)的选取略高于近现代人物(10.84%)。其中,包文英、刘弘编著的《当代中国概况》(20)包文英,刘弘.当代中国概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着重凸显“当代性”,选取当代人物占比92.73%,其余11本教材中,当代人物的选取占比分布区间为3.08%~29.17%,整体偏低,详情见表4。

表4 中国概况教材中人物的时代分布(频次)

(三)职业身份特征

12本教材中人物所属职业身份共包含63类,排名前十职业身份为文学家、统治者、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官员、传教士、画家、僧人、书法家,占比83.55%,分布相对集中。其他类占比16.45%,主要包括运动员、数学家、医生、诗人、发明家、教育家、经济学家、道士、旅行家等53类,人物举例详情如表5所示。

表5 中国概况教材中人物的职业身份分布(频次)

(四)性别角色特征

中国概况教材中的人物选取存在性别分布不平衡(如表6所示),男性人物的编码数量是女性人物的32倍(96.95% >3.05%),各版本教材的女性人物占比分布为0%~9.09%(“肖版”最低,“包版”最高)。具体来说,男性人物包括毛泽东、邓小平、孔子、屈原、孙中山等507位,而女性人物仅有慈禧、文成公主、撒切尔夫人、屠呦呦等33位。此外,不同性别人物的职业身份存在差异,两性人物先取均涉及文学家、统治者,但男性角色较多为政治家、思想家和科学家,女性角色则多为运动员、歌唱家、皇室。相较之下,男性职业身份的种类(55种)更为多元,远高于女性(19种),反映了女性角色在重要领域或行业里存在缺失的现象。

表6 中国概况教材中人物的性别分布(频次)

表7 中国概况教材中不同国别人物的频次分布

(五)国别身份特征

540位人物共来自21个国家,中国人物占89.98%,外国人物占10.02%,主要包括意大利、美国、德国、法国、英国、日本、俄罗斯等,体现了“本土为主,兼顾多国”的人物选取特点。具体来看,中国人物的职业身份呈现多元化特征,涵盖文学家(313次)、统治者(264次)、政治家(137次)、思想家(112次)、科学家(102次)等57类;外国人物则以传教士(53次)、政治家(24次)、僧人(11次)、旅行家(9次)为主,主要突出其在中外交流领域的贡献。

(六)建构要素特征

中国概况教材中人物形象的建构要素如表8所示,总体来说,人物形象建构的客观要素(1437次)高于主观要素(892次),5小类按照频次高低排序为:事件 >评价 >作品 >思想 >生平。不难看出,中国概况教材中人物形象的建构,以事件要素为主线,兼顾评价和作品要素,辅之以思想和生平等要素。本研究所考察的12本教材中,大部分教材基本符合上述特点,其中吴中伟、胡文仲主编的《中国概况》(21)吴中伟,胡文仲.中国概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20.例外,该教材人物形象建构的主观要素多于客观要素,且以评价和思想要素为主,兼顾生平和作品要素,事件要素最少。

表8 中国概况教材中人物形象的建构要素分布(频次)

四、人物选取与形象建构的原则

本研究聚焦中国概况教材中的真实人物,从六个维度出发系统分析了该类教材人物选取与形象建构的特点,基于以上结果,我们将从客观事实性、贡献共识性、古今平衡性、评价多元性四项原则出发,为中国概况教材编写中人物的选取与形象建构提供参考建议。

(一)客观事实性

客观事实性是中国概况教材人物选取与形象建构的统领原则,贯穿于教材人物编写的全过程,这与语言类教材中的人物设置存在本质区别。中国概况教材所选取的人物,须是历史上或现实中真实存在的人物,选取来源真实可靠,本文统计的540位人物均为各时期、各领域、各行业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真实人物,如春秋时期思想家孔子、北宋文学家苏轼、近现代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等,而语言类教材中的人物恰恰相反,以虚拟的普通人为主、真实的社会名流精英为辅,(22)朱勇,张舒.国际汉语教材中国人物形象自塑研究[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8,(3).如《新实用汉语课本》中的男性人物宋华、陆雨平,女性人物王小云、小燕子(23)刘珣.新实用汉语课本(1~4)[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0~2012.等,《博雅汉语·初级起步篇》中的中国人物刘明、张红、李军,外国人物中村(日本)、大卫(美国)、玛丽(加拿大)(24)李晓琪.博雅汉语·初级起步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等,以上人物角色多为教材编写者依据编写目的设计的虚拟人物。中国概况教材中的人物编写,立足于中国发展的客观事实,人物的选取与形象建构是为介绍、展示当时或当下社会面貌服务的,留学生通过教材中真实人物的呈现,可以了解、理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情况。例如,本文所考察的12本教材中,“孔子”这一人物出现在多个版块,涉及思想、教育、历史、旅游等方面,人物背后涵盖着诸多历史事件,例如:孔子周游列国、推行仁政;兴办学校、因材施教;创立儒家,著书立说等,留学生可以借此了解到春秋时期的中国政治上诸侯争霸、思想上百家争鸣、文化上百花齐放的社会面貌。

教材中人物性别角色和国别身份的分布,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中国概况教材人物选取的客观事实性原则。具体来说,现有教材在性别角色的分布上存在较大的差异,男性人物占据了主导地位,不仅体现在人物出现的绝对频次上(96.95% >3.05%),还体现在不同性别人物所承担的职业身份的多元性上(55种 >19种),这种教材话语中女性角色缺席现象与中国长期父权制社会下男性主导的社会话语体系有一定关联。此外,中国人物的数量远超于外国人物(89.98% :10.02%),由于中国概况教材的主要目的是介绍中国的历史及现状,理应以中国人物为主、外国人物为辅,而在外国人物的选取上主要凸显其中外交流的贡献,这也是基于教材实际需求与中国历史发展事实的判断。

(二)贡献共识性

贡献共识性是中国概况教材中人物选取的首要原则。历史人物作为客观对象,总是不断地被研究者认识和评价,而影响认识和评价的因素,不仅包括人物本身的客观因素,还包括前人的研究基础和后人的重新认识。(25)蒋纯焦,李得菲,张月佳,等.61种中国教育史教材所选入近现代教育人物分析——兼论中国近现代教育家群体的形成[J].全球教育展望,2019,(5).将什么样的中国人物写入中国概况教材需要经过编写者的慎重考虑,选什么人不选什么人,又将入选者放到什么位置上,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材编写者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以及中国概况课程本身的理解。中国概况教材是帮助国外读者全面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状,促进国家之间良性交流、合作的重要知识性内容,(26)刘元满,李欣.从概要介绍到分级教学——“中国概况”教材编写发展分析[J].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20,(3).教材编写者须在人物选取上达成一定的共识,中国概况教材人物的选取,应该以人物的历史贡献性与领域代表性作为选取依据,体现中国社会主流文化和主导价值取向。

本研究统计发现有14名高频人物,分别是:毛泽东、邓小平、孔子、屈原、孙中山、利玛窦、刘彻、苏轼、嬴政、李隆基、蔡伦、李世民、老子、周恩来,均为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或某一领域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例如:政治领袖毛泽东、邓小平、孙中山,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奠基人屈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著名传教士利玛窦等,这些高频人物可作为中国概况教材编写的核心人物。此外,本研究还发现包括老子、李时珍、张衡为代表59位中频人物和巴金、沈括、成吉思汗在内的467位低频人物,可分别归为基本人物和次要人物。未来教材人物的编写,应该按照“核心人物-主要人物-次要人物”,这样由高到低的重要性程度进行选取。以核心人物和基本人物为重点阐释对象,次要人物可综合教材编写者对中国概况的理解、所编教材的客观需要、学习者的主观需求等因素斟酌选择。(27)杜成宪,李得菲,张月佳.57种中国教育史教材所选入古代教育人物分析——兼论古代教育家群体的形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4).吴琼也指出,中国概况课与文史哲等院系开设的通识课有共通性,其教学具有系统性、全面性和基础性的特点,同时留学生的汉语水平和国别文化背景是教材编写者与教学者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28)吴琼.留学生“中国概况”课教材编写及教学思路探究[J].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2016.遵循人物选取的共识性原则,一方面,核心人物和基本人物群体的确定,能够反映出中国概况教材人物编写的共性特征,一定程度上体现中国社会主流文化和主导价值取向;另一方面,可供选择的467位次要人物,也容许不同教材编写者在人物选取上的个性与灵活性,避免教材人物编写时千人一面、陈陈相因的情况。

(三)古今平衡性

古今平衡性指的是中国概况教材编写时应考虑所选取人物的时代分布,在尊重历史发展事实的基础上,适当均衡古今人物的选取,一定程度上凸显“当代性”。在人物所属时代分布上,现行教材可能存在“厚古薄今”的问题。周小兵等通过对9部汉语文化教材的考察也发现,不少教材古代知识文化的比例太大,历史文化内容太多是中国文化教材的通病。(29)周小兵,罗宇,张丽.基于中外对比的汉语文化教材系统考察[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5).本文所考察的12本教材中,11本教材选取古代人物远多于近现代与当代人物,“当代性”较弱,占比分布区间为3.08%~29.17%。李泉、丁秋怀(30)李泉,丁秋怀.中国文化教学与传播:当代视角与内涵[J].语言文字应用,2017,(1).认为,文化教学与传播应凸显当代视角和当代内涵,特别是基于外国汉语学习者了解当代中国国情和当代中国文化的需要,都应强化当代意识,拓展当代视角,加强当代中国及其文化的介绍和诠释。吴成年(31)吴成年.近三十年中国概况课教材编写研究[J].华文教学与研究,2022,(3).也指出,中国概况教材编写应与时俱进,及时补进当代中国的重要发展变化与重大成就等内容。在教材人物编写方面,应当注重展示中国当代社会及人物的面貌,所考察的教材中仅有包文英、刘弘编著的《当代中国概况》(32)包文英,刘弘.当代中国概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凸显了人物选取的“当代性”,多以当代中国的政治家(如邓小平等)、经济学家(如马寅初等)、运动员(如李宁等)为主。

(四)评价多元性

选取何种人物编入中国概况教材不容易,选好人物后如何呈现人物更不容易。对文化内容的阐释和表述是否准确和恰当,不仅直接影响学习者的认知和理解,也影响教学和学习效果,乃至学习者的情感态度。(33)李泉.文化内容呈现方式与呈现心态[J].世界汉语教学,2011,(3).我们认为,评价多元性是中国概况教材中人物形象建构的重要原则,教材编写者可以基于人物的重要性与典型性程度,综合运用主客观建构要素,从不同视角出发对某一具体人物进行描绘与阐释。

中国概况教材中人物形象的建构,主要包括客观与主观两大类要素,分别对应“生平”“事件”“作品”和“思想”“评价”五个基本要素。如上文表2所示,作为中国概况教材编写的核心人物,“孔子”形象的建构要素具备主客观两大类及五小类要素,除程版教材外,包括郭版、莫版、吴版、马版、吴胡版、王版在内的7本教材在建构“孔子”形象时均涉及了以上五类要素,这也侧面反映了“孔子”人物的重要性。总体上,现有中国概况教材倾向使用客观要素来建构人物形象,刘元满、李欣对不同时期中国概况教材知识点的统计,发现客观知识的数量约为主观知识的五倍,主观知识太少是中国概况教材的另一个“通病”,(34)刘元满,李欣.从概要介绍到分级教学——“中国概况”教材编写发展分析[J].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20,(3).这与本研究对人物建构要素的考察结果相似,但人物形象建构的主客观要素之间差距并未太大(约为1.61倍)。此外,也有研究者赞同应当适当加重价值观念,即“主观文化”的介绍,但反对过于强调。(35)吴琼.留学生“中国概况”课教材编写及教学思路探究[J].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2016.我们认为,在中国概况教材人物形象建构上,主客观要素的呈现重点不在于比例多少,而是需要根据人物的重要性和典型性,合理运用主客观要素展现每一人物形象,客观要素能够让留学生了解某一人物的生平、事件、作品等信息,主观要素则能进一步让留学生理解人物背后的思想主张、以及后人对其积极或消极的评价,从而更为全面地把握每一具体人物形象,进而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及其对当代中国所产生的影响。

五、结 论

国际中文教材是培养汉语学习者知华友华爱华的重要工具,国际中文教材中的中国人物形象是传播中国文化、进行跨文化交际的个体, 同时也是汉语学习者认识中国人、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36)朱勇,张舒.国际汉语教材中国人物形象自塑研究[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8,(3).以往国际中文教材人物的研究多集中在语言类教材中虚拟人物的探讨,本研究聚焦中国概况教材中的真实人物,采用经典的内容分析法,通过对12本中国概况教材中540位人物1477条编码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人物选取上,总体较为分散;厚古薄今,“当代性”较弱;职业身份多元,但性别角色分布不均;本土为主,兼顾多国,外国人物选取重视中外交流贡献。形象建构上,客观要素多于主观要素,以事件要素为主线,兼顾评价和作品要素,辅之以思想和生平等要素。

基于以上六个维度的结果,本研究试图构拟出中国概况教材中人物选取与形象建构的四项原则:(1)客观事实性是中国概况教材中人物选取与形象建构的统领原则,强调人物选取的真实性,立足于中国发展的客观事实,服务于中国当时当下社会面貌的展现;(2)贡献共识性是中国概况教材中人物选取的首要原则,强调所选取人物的历史贡献性与领域代表性;(3)古今平衡性是中国概况教材中人物选取的重要原则,主张适当均衡古今人物的选取,一定程度上凸显“当代性”;(4)评价多元性是中国概况教材中人物形象建构的重要原则,倡导综合运用主客观建构要素,从不同视角出发对某一具体人物进行描绘与阐释,一定程度上保证人物形象建构的多面性与立体化。总的来说,本研究基于教材中真实人物的分析与解读,提出了面向中国概况教材人物选取与形象建构的原则,旨在帮助中文学习者更加全面、准确地了解真实、多样、立体的人物形象特点。

猜你喜欢

概况要素建构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建构游戏玩不够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