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概况与国情、话题、知识点的共核与边界*

2023-12-25刘元满

关键词:概况教材内容

刘元满

(北京大学 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北京 100871)

一、研究背景

20世纪80年代,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全面恢复,学科发展、课程建设也随之步入正轨。中国概况作为一门课程在各高校陆续开设,同时也受到国家汉办重视,其“1992~1995年教材、科研规划”为中国概况教材立项,1994年,我国第一本中国概况教材问世。(1)王顺洪.中国概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教育部、外交部、公安部三部委于2000年发布的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规定,汉语和中国概况应当作为高等学历教育的必修课,并在2017年再次得到重申。(2)教育部.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5911/moe_621/201705/t20170516_304735.html.随着中国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来华留学生规模增大,层次也逐渐多样化,了解及认知中国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在国际中文教育实践中,中国概况不只是学历留学生的必修课,同时也是来华非学历留学生(主要是汉语学习者)的重要选修课,更是海外孔子学院的必开课程。

必修课必然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包括教学规范。以语言学习为中心的教材一般围绕语言结构,或者围绕语言技能展开设计,而中国概况教材更关注知识与文化内容的提供。从教材编写模式看,中国概况普遍采用章节形式,每章围绕一个专题,下分若干节子专题,节下再分出数个具体知识点,自上而下形成“章-节-点”的三级关系。由于教材编写者对中国概况内容的理解有所不同,因而各套教材的关注点也不尽一致。从各级项目来看,越往上层,颗粒度越大,共同点越多。而越往终端,分化越大,个性也越突出。Hammerly(1982)将文化分为三大类别:1.成就文化,如文字、艺术、建筑;2.信息文化,如历史、地理知识;3.行为文化,即日常生活的总和。而文化层次理论结构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二者分类不同,但却有相通之处。从中国概况教材的内容来看,除行为文化非重点之外,其他内容占比都很大。

我们发现中国概况教材中的各级项目与通常所称的国情、话题、文化点等内容存在重合或交叉关系,中国概况有时候等同于国情,有时候是常见话题,有时候作为知识点或文化点呈现在其他教材中。这促使我们思考中国概况与国情、话题、文化点的共核与边界在哪里?哪些任务需要在中国概况课程(包括教材)中实现,哪些内容应该在其他教材中完成。解决了这个问题,不仅作为课程的中国概况将更为聚焦,作为知识的中国概况在其他课程上的提供也会更有科学性。

二、国情与中国概况的关系

《现代汉语词典》对“国情”的释义是:“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基本情况和特点,也特指一个国家某一时期的基本情况和特点”。这可以看作是两项解释,前项对应于中国概况课,反映中国各方面的基本状况和特点;后项则对应于中国国情课,反映中国新时期各方面的基本情况和特点。中国概况的内容注重历时性,具有一定的历史积淀,延续性强,内容以静态的居多;中国国情关注中国社会新的变化,选取时代的断面,注重时效性,内容以社会动态为主。也有编者提出过二者的差异,认为中国的自然地理、传统文化、思想观念、文化习俗等具备稳定性、持久性,国情内容则注重当代性。(3)宁继鸣.中国概况(第二版)[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3.

(一)中国概况教材中的专题选择

中国概况教材专门为中国概况课程提供教学材料,已有多部教材出版。本研究考察了近年出版、影响较大的四种代表性教材,各专题内容见下表:

表1 四本教材专题列表

这些教材专题数量相差不大,绝大部分主题完全一致,如历史、经济、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有的表述不同但实质一样,如“国土”“地理、国情概览”类同;“传统思想”“思想与信仰”“宗教”相近,“国际交往”“中国的外交”“中文文化交流史”也可归并。有的专题名称只在一两种教材中出现,但并不意味着其他教材没有涉及,如“书法与绘画”可并入“文学艺术”,有的突出“国旗、国徽与国歌”“旅游”“文化遗产”,显示出编者有所偏重。

教材编写者对于中国概况的认识和编写理念一般会反映在前言中。王顺洪版从1994年第一版到2022年第五版都说明要全方位展示中国的各方面知识,第五版进行了全面修改,相关统计数据基本截止到 2018 年年底,考虑到出版周期,其数据应是当时最新。宁继鸣版希望学生能够对中国的自然地理、传统文化、思想观念、文化习俗有一个较为客观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为学生进一步接触和了解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科技、民生等国情提供一个较为全面的导引和视角。程爱民版“以全面反映中国思想、中国经验和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为指导思想,以系统全面、立体丰富、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编写原则,力图呈现‘大美中国’”。吴中伟版欲通过教材“帮助学习者比较系统、全面地了解和认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历史和现状”。这四本中国概况都说明教材既重视纵向的历史,也重视横向的现状(当代),而“当代”“现状”,也正是中国国情课程的重点范围。可以说,在教材编写者的意识中,中国概况涵盖了中国国情内容。

吴成年(4)吴成年.近三十年中国概况课教材编写研究[J].华文教学与研究,2022,(3).研究了近三十年中国概况教材编写情况,建议今后教材编写可优先选择以下 16 个专题:历史;国土、地理;政治;经济;科学技术;人口;民族;教育;外交、国际交往;资源;艺术;民俗;哲学、传统思想;文学;旅游;宗教。内容覆盖面是比较大的,但由于课时所限,教材专题要有合理数量。过于宽泛的分类可能使教材编写及课堂教学设计难以取舍,因此有必要制定一份周密的中国概况大纲,自上而下分级构建专题树,以供教材及课程按需选择。

(二)教师和学生对中国概况的专题选择

教材的编写设计是全面而周密的,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需要对内容进行调整。某高校在中国概况课上提供了13组选题,归纳如下:“一国两制”、70周年国庆、儒释道的当今影响、孔子学院、节日习俗、广场舞、中国的脱贫攻坚、中国当代科技、华为与5G、移民与留学、跨国婚姻、中美贸易摩擦、中国近代危机与当代的伟大复兴、中国新四大发明、休闲生活、改革开放、一带一路、中国外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5)吴成年.来华学历生任务型中国概况课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20,(3).教师选择这些专题是因为中国概况教材中涉及较少或没有涉及,但作为国情知识又十分重要,学生们学习积极性也很高。这些内容正是中国当代的基本情况和特点,与中国国情课程内容完全吻合。由于中国概况教材内容多为静态的、沉淀性内容,加上出版时间早,难免与学生在华留学时代产生距离,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根据时代特点,补充鲜活的、动态国情知识,弥补了教材的不足。

黄卓明、吕兆格(6)黄卓明,吕兆格.国际学生中国概况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20,(3).从学习者的角度进行探讨,基于7套中国概况的内容对734名留学生展开调查,按照内容兴趣度排名前10为:中国旅游城市及景点、中国科技发展、中国自然资源、中国传统节日及风俗、中国现代生活、中医、中华饮食文化、中国经典艺术、中国经济发展、中国建筑。整体看基本都是中国当代概貌,与中国国情课程内容几乎一致。这些内容能够产生近距感与学生在华自身体验以及学习目标相关。在海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选取有一定的阶段性。美国高校的中文教学在初中级阶段可选教材比较多,主要偏向于大众文化,但高年级阶段却很难说哪本中文教材最为通行。蒋冕华认为更多的教师会针对学习对象或依据教师的专长兴趣自己编写教材,“对高校高年级的文化教学来说,文化教学目标的理念是将中国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中国的文、史、哲与语言的总体融合”,主张高年级教师可根据五C目标丰富教学内容和转化教学方法,使高年级教学又吐故又纳新,既不耽误培育学生人文内涵又顾及学生职业发展,还拥有面对全球化挑战所需的中国知识和语言能力。(7)蒋冕华.美国外语教学的五大目标与高年级汉语教学[J].汉语国际教育学报,2020,(2).

从以上对教材选题,以及师生的选择情况来看,关于中国概况的内容既有比较稳定的知识与文化积累,也有动态的当代中国的国情,但总体上国情被作为中国概况的必要部分看待。这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文化能力,文化适应能力,以及拓展国际视野都非常重要。无论是教材编写,还是课堂教学,都要考虑教学总目标,并顾及学习者需求,选定的教学内容要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三)《中国国情读本》的专题选择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社自2008年开始,每年编纂出版一本《中国国情读本》,记录前一年度的重大事件。以2023年版为例,所收内容共分六编(8)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社.中国国情读本(2023版)[M].北京:新华出版社,2023.:(1)图说中国:介绍中国概貌;(2)国情概略:运用多种官方数据,介绍国情概貌以及政党、经济社会,其中“国情概貌”包括疆域和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地形、气候、河流和湖泊、自然资源、区域地理;(3)国情特载:记录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的成就;(4)专题国情:对中共二十大、香港回归25周年、北京冬奥会和残奥会、中国空间站四个专题进行深度解读;(5)国情精要:按照时政篇、经济篇、文化篇、科技篇、民生篇,详细介绍相关国情;(6)年度大事:以大事记形式记录中国社会。

《中国国情读本》特别求“新”,由于每年都出一本,保证了都是当年最新的大事。从上述版块来看,有些可能会进入到中国概况内容中,如1、2、5条,而有些内容则可能只适合作为时事类,如3、4、6条。

中国概况和中国国情两类出版物都非常重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民生等内容,在一级项目的分类上,二者几乎是重合的,但在二级项目和三级项目方面,则有较大的不同。中国概况所选的是那些从古至今一直延续下来,对今天依然产生重要影响的内容,以静态内容居多,而中国国情则求新求变化,以动态内容为主,二者构成互补关系。在教授中国概况课程时,教师不能机械使用中国概况教材,还应结合时代特点,补充二级、三级项目,如果必要,可以利用一些课时,开设中国国情专题。而对于那些只关注当代中国的学习者,可以开设独立的中国国情课程。中国国情变化很快,但出版社出版周期长,因此面向对汉语二语学习者的中国国情教材会比较有限,上述《中国国情读本》只能作为一类知识源,并不能直接拿来做教材使用,教师需要结合中国概况内容,再整合近年资料,按照专题编写讲义,并能够及时更新。

三、话题与中国概况的关系

第二语言教学的目标是为了培养学习者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能够表达思想,沟通彼此意志。话题是人们谈话的中心,在以语言结构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中,语言知识要借助话题展开并加以训练;在以内容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中,话题受语言知识和表达水平限制而有难易之分。王若江(9)王若江.对汉语口语课的反思[J].汉语学习,1999,(2).从口语课教学的角度出发,认为话题的选择应该难度适宜、贴近学生实际、增加世界共性话题、尽量贴近学生的知识水平,基于当时的口语课堂“以介绍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观念和中国人的现代生活为主”的做法,提出“把学生变为主体,提出年轻人真正感兴趣的话题”,这也恰恰说明中国概况课程的内容,曾是占据口语课的主要话题,很有必要将其合理分化。

(一)大纲对话题的规定和要求

在官方颁布的大纲中,对于话题的重视程度和规定有很大变化。1996年《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等级大纲》(10)国家汉办.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等级大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中“话题内容”中的初中级阶段一、二、三级话题都集中在日常生活、学习活动和社会交际方面;高级阶段四、五级的话题涉及新闻、较高层次的学习、社会交际活动、工作等方面,其中四级应对“一般性工作”,如旅游、体育、商贸、文化、外交等,五级应对“带有一定专业性的实际工作”,如教学、科研、商贸、文化、外交等。这时的大纲仅在各级水平的掌握程度要求上有所差别,话题内容尚未细化。

近年来与话题、文化相关的大纲、框架陆续推出,为国际中文教学提供编写和评价的标准和依据,科学性大为增强。 2014年《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11)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4.(以下简称《课程大纲》),主体框架与HSK对应,由五级目标等级调整为六级,对各级字、词、语法、话题等语言知识要素进行更新,提出一份独立的“汉语教学话题及内容建议表”。教学话题有18类,每一类话题之下给出了“内容建议”,其建议的项目数量见下表:

表2 教学话题项目数量列表

这份话题建议表共计361项,极大地丰富了话题内容,不过这是一份开放性建议表,也没有进行水平分级,“使用者可以参照话题内容自行发挥,其中大部分话题可通用,也可以在不同等级内重复使用,循环上升”。(12)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4:147.从内容来看,大部分都是日常生活话题,而教育、文学与艺术、科学与技术、价值观念、全球与环境等话题相对来说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才能更好地交流,我们可以将前者称作“生活话题”,后者称作“文化话题”,其中“文化话题”与中国概况内容有很大重合度。

2021年《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13)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21.(以下简称《标准》)基本框架结构为三等九级,从“言语交际能力”“话题任务内容”“语言量化指标”三个方面制定标准(高等7~9级未再细分语言量化指标)。初中高三等分别按不同程度“了解中国文化知识、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高级增加了“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

“言语交际能力”指学习者综合运用五项语言技能,在不同情境下就不同话题,用中文进行交际的能力,这里的话题属于交际内容;“话题任务内容”规定了话题的范围和目标:“学习者在生活、学习、工作中运用中文时所涉及的常用话题内容,及在交际过程中综合运用多项语言技能完成的典型语言交际任务”。与《课程大纲》不同的是,《标准》每一级话题内容都不重复。将话题与交际任务绑定,教学要求更为明确也更便于检测。我们从各级“话题任务内容”的描述中析出涉及的话题,包括举例中出现的新的话题,可得9级共51类话题:(14)括号中的话题为“话题任务内容”描述之后的举例中出现的新话题,如“礼貌用语”“文化”“宗教、时事”。(1)个人信息、日常起居、饮食、交通、兴趣爱好、(礼貌用语);(2)基本社交、家庭生活、学习安排、购物、用餐、个人感受;(3)出行经历、课程情况、文体活动、节日习俗、教育、职业;(4)社区生活、健康状况、校园生活、日常办公、动物、植物;(5)人际关系、生活方式、学习方法、自然环境、社会现象;(6)社会交往、公司事务、矛盾纷争、社会新闻、中外比较、(文化);(7)社交礼仪、科学技术、文艺、体育、心理情感、专业课程;(8)语言文字、政治经济、法律事务、哲学、历史、(宗教、时事);(9)学术研究、政策法规、国际事务.

《标准》没有给出更为详细的下位子话题,而只是以举例的形式说明任务。初中级(1~6级)的话题倾向于交际文化、行为文化,高级(7~9级)如科学技术、文艺、体育、语言文字、政治经济、法律事务、哲学、历史、宗教、时事、政策法规等话题,需要有丰富的中国背景知识,绝大多数高级话题都属于文化话题,也是中国概况课程的重要内容。

(二)汉语教材中的话题选择

话题是人们谈话的中心,存在于各类教材中。刘华、方沁选取专门的口语教材和以话题为纲编写的综合性教材15套(共计49册),参考情景功能类大纲、《课程大纲》、专用话题库,以及一些英语网站话题库,按照学习者在日常生活中必需且能迅速应用到生活中去的原则进行话题遴选,构建出包含5大类、35个话题及54个子话题的“话题库”。(15)刘华,方沁.汉语教学用话题库及话题分类影视资源库构建[J].世界汉语教学,2014,(3).(文中分级以“大类”“话题”“子话题”指称,本文为行文一致,而改称作一级话题、二级话题和三级话题。)这套话题库实际上相当于分出了三级。第一级为5大类第二级各类“话题”数量不等:生活类(14)、教育类(4)、商务类(9)、文化类(4)、热门话题(5),“子话题”相当于第三级。二级话题有的没有继续细分,与三级话题大致等同,有的则分化很细,如生活类下的“人际交往”就包括了7个子话题。“生活类”下的三级话题分出最多,共计30个,占全部子话题的56%。

胡韧奋(16)胡韧奋,朱琦,杨丽姣.对外汉语教学领域话题语料库的研究与构建[J].中文信息学报,2015,(6).(文中分级为“一级节点、二级节点、三级节点”,本文为行文一致,而改称为“一级话题、二级话题和三级话题”。)等在更大规模的教材语料库基础上研究教学话题分类体系,语料源自197册经典教材,参考了上述话题库以及其他一些研究者的分类,构建起12万句的对外汉语教学领域话题语料库,话题框架包括分为4个一级话题、23个二级话题和246个三级话题。其二级话题数为:基本信息(2)、日常生活(8)、社会生活(5)、文化生活(8)。同样,二级话题之下所含的三级话题数量差异比较大,如“自然与科学”下有8项,“社会现象”下有22项,每种话题都含有“其他”项,表明这也是一份开放式的话题表。该表在某些三级项目之下列出了更详细的内容,如社会生活(一级)→经济生活(二级)→经济发展与社会变化(三级),之下例举了“春运、春晚、留守儿童、养老、人口问题、贫富差距、消费者权益…”等“微话题”。并不是每个三级之下都有微话题,划分并不追求平衡。

周小兵(17)周小兵,谢爽,徐霄鹰.基于国际汉语教材语料库的中华文化项目表开发[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9,(1).等基于教材资源库的优势,考察了3212册教材中的文化教学项目状况,参考Hammerly关于行为文化、成就文化、信息文化的分类,以及ACTFL关于观念、实践、产物的分类,构建起一个“中华文化项目表”。将中华文化分作三层,第一层为观念、实践、成就、国情、日常5个项目,第二层46个,第三层212个,都从话题入手。我们注意到,在“中华文化项目表”构建过程中,“话题”与“文化项目”是作为等同概念看待的。由于项目表本身就限定在“中华文化”方面,因此所有的话题都与文化有关,可以看做文化话题。

综上,话题是非常宽泛的概念。所有可以用来谈论的物、事都可以成为话题,分层越细,话题越具体,而重合度越低,弥散度也就越高。绝大部分话题都属于生活话题,需置于某种场景或功能中展开,主要用来实现沟通和交际的目的,基本都可以设计出话题模版来供学生模仿训练。这些话题可能蕴含着一定的文化因素,但与中国概况内容并不直接相关,而那些知识背景比较深、不特别用于某些场景、抽象程度很高的话题,则与中国概况的内容有很高的契合度。这些内容作为知识被留学生掌握及理解,对培养其国际视野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文化点与中国概况的关系

中国概况的特点决定了文化知识是其重要的部分,而文化知识浩如烟海,作为汉语二语教学的文化知识,必须符合二语教学的需求。

(一)华文水平测试文化分级大纲中的“文化点”

“华文水平测试文化分级大纲”(18)马新钦.华文水平测试文化分级大纲研制的理念与程序[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9,(3).是面向华裔学生群体、为语言测试提供文化项目的文化等级表。该表以知识文化为主,兼及文化因素。按照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进行分层,包含4大类、21小类、101子类、371文化点以及内容举例。这相当于有四级分层,大类为第一级,小类相当于第二级,分别为物质文化(5)、制度文化(8)、行为文化(2)、心态文化(6),子类相当于第三级,而文化点相当于第四级,也是最终端。其构成模式如:物质文化(一级)→饮食(二级)→主食(三级)→特色面食、特色米食(四级,文化点)。文化点选取原则有三:1.以中外文化的比较为横坐标,中国文化的古今联系为纵坐标;2.对照中国古今文化的显著差异,以彰显社会的发展,国家的进步;3.对历史、文学、哲学部分,择取重要历史人物与事件、优秀科技成果,主要作家、作品,主要哲学流派、思想等。该表所用的文化点实际上就是需要学习者掌握的知识点。由于这是一套专门的文化分级大纲,因此所列内容绝大部分也是中国概况课程的典型内容。

(二)官方大纲中的“文化知识”及“文化项目”

《课程大纲》将话题和文化知识明确分开,既有专门的“汉语教学话题及内容建议表”,也有作为“文化能力”构成部分的“文化知识”。“文化知识”一级7条,此后基本每级增加一条,到六级增至12条。各级在掌握程度方面有所差异。我们采用关键词提取法,从每一级“文化知识”的目标描述中提取关键词,再从这些关键词中获得最大公约数,得到以下12类文化知识(括号内是例举):语言使用(所在国、群体、社区、个人的好处与权利);物质文化(食品、服装等);文化、艺术与节日庆祝;发展、交流与成就(经济、文化、科学、教育、文学、艺术、科学、思想);中国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贡献与作用;文化内涵(成语、俗语、典型历史人物与事件);交际功能(语言和非语言);交际礼仪和习俗;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文化现象及其解释、处理能力;华人创业史及其社会贡献;文化的阶段性。有的类别没有例举,如“交际礼仪和习俗”类;有的例举较多,如“发展、交流与成就”类包括了8项内容。

2022年《国际中文教育用中国文化和国情教学参考框架》(19)华语教学出版社.国际中文教育用中国文化和国情教学参考框架[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22.(以下简称《框架》)是专为中国文化和国情而制定的大纲,分为文化产物、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观念四个维度。《框架》分为三级,将每级内容称作“文化项目”,一级项目有社会生活(13个二级)、传统文化(8个二级)、当代中国(11个二级),每个二级项目,按照小学(初级)、中学(中级)、大学及成人(高级)三个层级列出“推荐文化点”,三个层级表述不同,主要体现为表层与深层、具体与抽象的差别。正如该大纲标题所示,这是一份关于“中国文化和国情教学”的大纲,其内容正与“中国概况”“中国国情”对应。无论是采用文化知识之名,还是采用文化项目之说,从其所指来看,都是相同的。无论其划分几个层次,最终端都可以视作文化点,即本文所称“知识点”。

(三)美国的AP Chinese language culture中文大纲(简称“AP中文”)的文化项目

美国的高中设置有大学先修课程(Advanced Placement,简称AP),学分可以带进大学。“AP中文”自2006年秋季开设,其课程大纲《AP中国语言与文化课程和考试说明》(20)英文原名:AP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Course and Exam Description是中文课程的基本依据,后来多次修订,2020年为最新版本,从技能、主题、模式和任务模块四个方面对课程做出要求。课程采用主题式教学法,分为六个教学单元,围绕六个文化主题(Themes)展开。每个单元里都由一个核心的文化主题和三个相关主题组成。每个文化主题之下都给出了“推荐内容”(Recommended Contexts),相当于文化项目。六大主题及文化项目内容如下(21)万婧.美国《AP中国语言与文化课程和考试说明》研究与启示[D].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2.:

1. 家庭和社区(Families and Communities)

家庭结构/家庭中的角色;社会习俗、传统、价值观、成人仪式;城乡社区及其发展;关系、友谊和社交网络;年龄、种族、阶级、宗教的观点;公民身份、社会福利和社会正义。

2. 个人和公共身份(Personal and Public Identities)

民族和族裔身份;英雄人物、民族人物和流行文化偶像;性别和性别角色;个人兴趣爱好;自我形象和个人在社会中的角色;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全球认同和责任。

3. 美与美学理念(Beauty and Aesthetics)

建筑学;定义美;中国文化中美的观点;传统和当代艺术与音乐;文学;时尚与设计;视觉和表演艺术,电影。

4. 科学与技术(Science and Technology)

技术和获取技术;卫生保健和医疗;气候与物理世界;创新和发明;科学和技术对于自我和社会的影响;科学与伦理道德。

5. 全球性挑战(Global Challenges)

人口和人口统计学;管理和保护资源;食物和水的获得;环境问题;经济趋势;国际贸易。

6. 当代生活(Contemporary Life)

教育和职业;生活方式和流行文化;娱乐、体育和休闲;旅行、交通运输和旅游业;节日和庆祝活动;食物、营养和饮食文化。

新版特别强调语言文化学习,文化贯穿于多个目标,突出了文化因素的重要作用。文化因素是世界共通的,而具体到国家和地区,则有国别特色,以上所列文化项目都与中国关系密切。六个教学单元中都含有“当代生活”,说明AP中文对中国的国情十分重视。

五、结 论

(一)中国国情主要为中国概况中的当代内容

中国概况作为一门课程,有着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也有着专门的教材;作为文化知识,则可存在于其他多种类型的教材中。教学目标不同,内容的选取也各取所需,但在培养学生有良好的沟通交际能力这个总目标方面是完全一致的。中国国情是中国概况的一个部分,集中在当代,时事性强,极具动态性。留学生对当下的中国更为关心,“中国国情”或“当代中国”内容丰富,可以独立开设为一门课程。但若构建关于中国全面而深入的认知,还是需要将时代拉长,对于那些影响当代中国、贯穿历史进程而富有文化底蕴的内容要有所把握,才能温故继而知新。如果说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这些客观的内容比较容易获取并了解,那么对于中国人的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则需要对中国社会有着更为深入的了解才能进行解释和分析。

(二)区分生活话题和文化话题

话题是人们互动中的谈资,在教材编写及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常常需置于某些场景,通过人物和情节展开,促成人们互通理解、交际顺畅。《标准》按照等级分别制定标准,最高级——九级可作为最高的教学目标。在“言语交际能力”方面,要求“能够综合运用各种技能,在各种情境下,就各类话题进行规范、流利、得体的社会交际”,而“各类话题”即包括了所有用来谈论的内容。在“话题任务内容”中,等级越高话题越抽象,所需知识背景越深。如7~9级话题中的社交礼仪、科学技术、文艺、体育、心理情感、语言文字、政治经济、法律事务、哲学、历史、宗教、时事、政策法规、国际事务等话题都是中国概况课程重点讲授的内容。

从国际中文教学角度看,话题可以大致分为生活话题和文化话题。前者常见于某种场景下,后者一般无特定场景。文化话题同样具有共通性和国际性。中国概况的话题是知识性文化,学习者通过学习这些知识而了解中国、理解中国,进而分析中国。

(三)话题落实为最小的文化单位——知识点(22)刘元满,李欣.从概要介绍到分级教学——“中国概况”教材编写发展分析[J].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20,(3).

话题的范围很宽,中国概况的内容都是话题。话题也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有的话题比较单一,但有的话题就还需继续拆分,或者套叠为“大话题与小话题”“大话题与子话题”,或者分级为一级、二级、三级等。在教材编写和课堂教学中,所有的话题都必须落实为一个个独立的知识点。知识点是可以独立存在的最小文化单位,内容越具体,越利于学生把握。在有限的课堂上,要考虑知识点的呈现数量,更要考虑教学目的。在中国概况课程上,哪些知识点是优先学习的,在其他课程上,哪些知识点是必须呈现的,都有赖于我们继续深入考察和研究,作出科学性指导。

无论是中国概况、中国国情,还是与中国相关的文化话题、知识点,对于来华留学的学历生以及其他汉语学习者,都是重要的学习内容。本文通过探讨中国概况与国情、话题、知识点的共核与边界,期待能够在不同教学中体现出针对性、实用性。留学生通过中国概况课程的学习,了解和把握中国概况内容,从而提升中国认知能力、多元文化理解能力和跨文化比较能力。

猜你喜欢

概况教材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