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随笔文学中译者主体性的定位分析

2023-12-25甘鑫霖李艳

今古文创 2023年45期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

甘鑫霖 李艳

【摘要】译者主体性是翻译理论界关注的一个重点,它涉及译者在翻译实践活动中的自由程度。该种自由建立在尊重原作者和原语文本的基础之上,可以说,除了原作者和原语文本以外,译者的自由程度是影响译本质量最为核心的要素。在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较之其他文本更甚,译者需要一定的创造性去诠释自身所理解的原语文本,再将所理解的内容用另一种语言呈现给译入语读者。诚然,文学翻译也是要以忠实为前提的,但译者不可能完全做到对原语文本的完美复刻,因此,本文着重探讨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定位这一问题,即创造性与忠实——译者主体性的限制与自由度的对立统一在译者主体性层面的体系。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随笔文学;限制与自由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45-0119-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45.036

随笔是散文的一个分支,它具备散文的一些共性,又有自身的独特之处。作为一个作者“任意”的创作物,随笔具有很强的专属性,即有可能除原作者外,再无第二人能细致把握该作品所要传递的内容与思想。这样,便给译者将其转换为另一种语言带来了挑战,译者在翻译实践过程中必不可少会遭遇一定的困难,即如何在忠实原作和原作者的基础之上,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对原文的“改造”,并且这种“改造”进行到何种程度也同样需要译者合理把控。《早晨从中午开始》是作家路遥以第一人称视角展示自己创作《平凡的世界》期间心理变化的一部集子,其中有很多具有哲理性与文化内涵的表述,具备一定英译价值。因此,本文就该文学随笔为例阐述译者主体性的限制与自由。

一、译者主体性理论缘由

译者主体性是指将译者置于翻译活动的主体地位,译者通过自身的创造力、塑造力将原文转化为译文。该概念是针对原有的唯作者论而提出的,作者是一篇文本的绝对核心,是创作主体,那么在翻译活动中,作者也便自然而然地被认为具有主体地位。但该观点未经合理论证,实际上唯作者论是存在问题的。屠国元教授在《译者主体性:阐释学的阐释》一文指出:“原作者、译者、读者、接受环境等因素之间相互指涉相互制约从而促成翻译活动的整体性,而译者主体性在其中无疑是处于中心地位的,它贯穿于翻译的全过程,其他因素的主体性都只是体现在整个翻译活动中的特定环节。”[1]

在传统翻译活动中,译者常常被认为仅仅是一个传递原作者声音的中间者,不具备任何的创造性,仅需做到忠实于原文。这种观点有其合理性,但存在一定偏颇。

首先,译者确实是在原作者和原文的基础之上进行的语言加工工作,这说明译者的活动在客观上就是第二性的,如若不存在原作者和原文,那就没有译者后续工作开展的基础和前提,也就没有必要谈论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地位如何。第一,译者与原作的关系:本文认为译者与原作的联系是紧密的,译者的整个翻译工作的合理性来源于原作,原作是检验译者翻译工作质量的绝对标准。这一点无可置疑,所谓的“信达雅”“宁信而不顺”“忠实通顺”等翻译观都将原作视为第一标准就证明了此种观点。相反,如果译者抛弃了原作,肆意发挥自身的自由度,无异于充当了自己所创作的作品的作者这一身份,即对原作本身的一种“背叛”。因此,译者与原作之间的这种紧密关系是不能割断的。第二,译者与原作者的关系:原作者在创作完作品的那一刻,原作即告定型,二者间也便不存在任何变数。在作品中,可以看出原作者的感受与思考,这些内容来源于原作者的直接反馈。但是,译者与原作者之间的交流则完全是间接性的,它不像前面所讲的原作者与原作之间的直接性交流,译者从原作所得到的信息是经过自身大脑加工之后的产物,译者与原作者之间的联系是以原作为桥梁的。这说明译者为了确保翻译质量这个目的,重视与原作的交流要超过重视原作者。

其次,译者毕竟不可能做到语言风格、美学价值、文学特性等全方位的忠实,那么就要允许译者有一定的发挥创作空间,即所谓的自由度和主体性。译者的主体性是从自身的生活经验、语言积累水平和审美观出发,加之对原文的理解进行译文的创作。承认译者的主体性地位,是肯定其在翻译活动中所起的主导性作用,毕竟,原作与原作者的联系自作品完成之后就已经切断,而翻译活动开始后,译者的工作对于原作、译文甚至译文读者而言则具有直接的影响。译者从原作中获取信息,再将这些信息加工转化为译文,译文读者再接受这些由译者处理过的信息,这整个流程说明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主体性作用。

最后,这种自由是有条件的,而不是任由译者肆意发挥的。译者需要把握一定的度,其取决于原作留给译者的发挥余地。比如应用型文本,所有的信息都是刚性的,不容译者有所取舍,否则就是完全抛弃了忠实这一基础性标准,背叛了原作。与此相反,对于文学翻译而言,尤其是散文随笔类,译者被给予更大的发挥空间。散文随笔作品中,除了原作者之外,任何人对于该作品的理解都是有所缺失或误读的,这是客观现象不能改变。译者要基于自己的理解尽可能重现原作者所思、所想。可以看出,散文随笔等文学作品的翻译更注重的是美学、情感等功能的传递,而不仅仅停留在语言信息层面的转换。并且,美学与情感的标准是柔性的,会随着受众不同而改变,译者也正是基于这种柔性标准获得了创作的自由度。

二、随笔作品翻译活动中的主体性定位

(一)作者

作者是原作品的创造者,原作品所涉及的一切要素皆取决于作者创作之时的状态。可以说,作者是创作作品的主体,但不能理所应当地推论其为翻译活动的主体,这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前面讲到,作者在创作完作品之后,所有创作活动即告完成,在作品中,他所表述的一切观点与情感也已经定型。这就说明,后面发生的翻译活动与作者的联系便不是直接的,而是译者从作品所得与作者的一种偶然联系,这个过程中必然是有所缺失的。因此,本文认为,作者的主体地位只是就作品而言,绝没有涉及翻译活动这一后续工作。

作者就原作之间的主体性体现在何处?首先,作者决定作品传达的内容,即言之何物,文本最为基础的功能就是信息功能,其他功能都是附着于信息功能的基础之上的。其次,作者决定作品的形式,作品通常要借助于一定的形式来体现,这里所说的形式就是指文体,不同的文体具有不同的表达效果,其本身就有一定的暗含意义。例如,新闻文本、法律文本的严肃性从其排版布局就可看出,此二者皆要遵守刚性标准,不容变通。最后,作者决定作品的价值导向,作者的价值观直接影响作品的价值导向,作品中人物塑造、观点论述等都是基于作者所欲传递给读者的价值追求进行描绘的。

总之,作者对原作品的影响是肯定的,对于翻译活动不能说没有影响,只是稍逊于前者。

(二)译者

译者的主体性地位是本文探讨的重中之重,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环节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其对翻译活动所涉及的其他几个要素影响颇深。翻译活动涉及原文本、译者、译语文本、译语读者这几个要素,译者是联系其他几个要素的核心点:译者从原文本获取信息,译者获取信息后进行翻译,之后再将译文提供给译语读者。上述三个环节均是译者在发挥作用,可以说译者于译语文本就如同原作者于原语文本,二者皆扮演一个创作者的角色。这就为探讨译者主体性地位明确了一个大前提,即具备创作的自由度,才能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作用,进行对原文的转码工作。

首先,谈论译者从原语文本获取信息这一层面的主体性体现。译者是基于何种缘由从原文获取信息?本文认为,译者考虑因素有:如何保留基本信息、如何处理彼此文化缺省信息、如何创造性地追求原作最佳近似度,即所谓的原文风格。前两者考验的是译者的语言技法,而所谓追求原文风格则是跳脱出了技法层面,更像是译者的一种希冀,这个客观需要要求译者发挥一定的创造力。这是译者在获取信息层面的主体性体现,该主体性受到“忠实”这一铁律严格限制,譯者仅留有一定空间。

其次,译者在翻译时的主体性体现较为明显,在第一阶段筛选的过程中,译者已经做到了基本信息的保留,现在,可以更好地发挥创造性。在用词、句式、修辞等语言层面译者可结合原文本特点、译入语特点来进行“排列组合”,追求与原作最大相似度。但是,译者的译文,是将其自由发挥的东西添加到原作里,这势必会对原作产生一定的排斥和影响。译者需要仔细衡量自己的自由度是否影响到了原作内容的完整,如若真的产生了不可调和的冲突,那必须要偏爱原作,舍弃掉自身发挥的部分。

最后,译者对于译语文本的读者的影响也是间接的。翻译活动完成后,译语文本也已经定型。译语文本的读者了解到的只不过是译者创作之后融为一体的产物,已经分不清何为原作者、何为译者所要各自传递的意思了。这样,译者的主体性对译语文本读者的影响也能从侧面看出。

(三)读者

此处所讲的读者是指译语读者,译语读者所接触到的文本经历了两个过程:一是原作者创作原文本,二是译者将原文本转化为译语文本。可以看出,译语文本上凝结了原作者和译者两者的思想,是二人发挥各自自由度创作的一个复合体。不过,相较于原作者,译入语读者似乎与译者的距离显得更近一些,这就说明了译者其实是小范围的一个创作者,这个小范围所指即译者忠实于原作基础之上的有限发挥。

(四)译者较之其他二者地位对比

通过上述翻译活动参与主体各自分析可知,译者的主体性定位是毋庸置疑的。各个方面都不可避免要受到译者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影响。微观来看,译者之于原作者,译者是附属者;译者之于读者,译者却是决定性要素。宏观来看,译者主体性牵涉甚广,在翻译活动中是原作者和读者不可比拟、不可替代的一环。

三、译者英译的限制与自由的具体体现

(一)《早晨从中午开始》分析

在语言风格上,路遥使用了单调不加渲染的词句平铺直叙式地为读者阐述其内心见解。这种叙述性的风格抛弃了诸多技法上的雕琢,从细节入手、从情感入手、从生活经验入手是路遥创作的特点。

在修辞手法上,路遥在此书中亦使用了许多形象的比喻、夸张等表达,这些修辞手法也是基于其个人对生活的思考与体悟。

在文学立场上,路遥在该书中始终坚持现实主义创作道路,他丝毫没有美饰这个“残缺不全的世界”,在作品中坚持问题导向,犀利地指出社会问题。路遥一直坚守本心,着重对现实社会的刻画与描述。

(二)限制

译者的限制,首先体现在其要对原作者(原文)所欲传达的中心意图绝对忠实,这是最大的限制;其次,对于语言层面上的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一些文化负载词也要予以保留,不能进行创造性发挥;最后,则是这篇文本中的精髓与灵魂所在—路遥对人生的一些哲理性表述,译者总体上采取直译的翻译策略,希冀将原文风格予以保留。对于这些充满哲理意蕴的论述,译者不仅要做到语言层面上的忠实,更要在美学与哲学追求上与原作靠齐。

示例:“哲学的断定是一回事,艺术的感受是另一回事。”

分析:基于理性与感性的交锋,路遥表达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这是区别于其他人的。因此,对于该句的翻译而言,译者不仅要照顾到语言层面的表述逻辑,也要考虑是否对本句的中心思想足够忠实。“一回事,另一回事”这样的表述明显属于中国人所独有的,译者不能简单译为“one thing, another thing”,这样会让译语读者不知所云,因此,译者选择将其意译为更符合译语读者表达习惯的“be distinct from”。

(三)自由

译者的自由归根结底上是建立在忠实的基础之上的,即译者获得的自由是有限的自由。但译者的这份有限的自由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译文对译文读者的吸引力如何。因此,译者需要把握好这份自由。

示例:“解放精神、释放能量、把触角延伸、树起标志”等动宾搭配的英译。

分析:对于该句的翻译,译者从“解放精神 释放能量 延伸触角 树起标志”其中的动词着手,不必强行字对字译作“liberate release”等词,而是使用“free show”这样语义较宽泛的词,这也符合原文所欲表达的意思,也就是译者拥有在用词上的自由。

四、译者创造性发挥的实践策略

本文认为,译者对原文的忠实度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译者对于原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因为做到忠实的前提是译者对原文信息的大部分的解构工作完成。至于译入语语言文化认知水平的提升,则能加强译者对他方文化的了解与认同,丰富译语表达储备,从而能做到译语表达更加流畅,为创造性翻译奠定一个好的基础。具体而言:

1.多维度多层次思考原作内涵。好的译者对于原文的掌握程度要最大程度靠拢原作者,译者要分别站在原作者、原文读者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写这本书是要传递什么?读这本书要获取什么?这两个问题实则划定了译者发挥主体性的大致范畴和方向,不论是何种语言文化,总有一定的共通之处。

2.丰富自身对原语和译语两种语言的认知并提升實际运用能力。译者的杂学知识积累是前提,但语言的认知和运用能力却是翻译能力提升的关键所在,语言能力是译者的“手术刀”,对译者极其重要。

3.自由的发挥以译语读者接受度为限。译语读者也是整个翻译流程里必须考量到的因素,译者的译文不能天马行空,而是要尽可能让译语读者理解绝大部分原文所欲传达的内涵,剩余部分则留给其一定的想象空间。

五、结语

译者的主体性是译者从事翻译实践活动前的首要思考点,译者要问自己自身的翻译工作基于何种前提开展?开展到何种程度?是否做到了对译者身份在翻译活动中的准确定位?由此,引出了与译者主体性相关联的一系列问题:限制、自由、各主体的定位与彼此间的关系等。总而言之,译者主体性问题的探讨赋予了译者从事翻译活动的正当性,使译者在进行翻译实践时对相关问题能有清晰的认知,从而做到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屠国元,朱献珑.译者主体性:阐释学的阐释[J].中国翻译,2003,(06):10-16.

[2]马橙.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及局限性——以《论读书》译本对比为例[J].作家天地,2022,(15):93-95.

[3]何安琪,赵丽娜.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身份的构建和意义研究[J].作家天地,2021,(26):1-2.

[4]曹敏,赵传银.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7,8(05):91-94.

作者简介:

甘鑫霖,男,陕西宝鸡人,延安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专业,本科在读。

李艳,女,陕西绥德人,硕士,延安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英语教学。

猜你喜欢

译者主体性
译者主体性之动态研究
从《静夜思》的两种英译本分析译者主体性对翻译的影响
阐释学视角下的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研究
特定历史语境下外籍译者群译者主体性研究
从译者主体性看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翻译试题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诗歌翻译
从译者主体性解读曾朴的翻译思想
目的论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译者主体性视域下的朱生豪莎剧翻译文学性价值解读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