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北左翼文学中的异国人物形象塑造

2023-12-25单添一赵新毅李政宽

今古文创 2023年45期
关键词:形象塑造特征

单添一 赵新毅 李政宽

【摘要】1932—1945年东北沦陷时期,以罗烽、关沫南、白朗为代表的东北左翼作家依据个人见闻及所感,在文学作品中塑造了大量异国人物形象,涉及群体广泛,包括苏联商人、白俄流民、朝鲜难民、日本侨民等十余个不同的异国群体。不同异国群体的形象塑造蕴含了不同作家在当时时空之下不同的写作目的,不同作家对于同一民族群体形象的书写也有着共通的特征。本文旨在通过作品分析并总结东北左翼文学中不同异国人物群体塑造的形象特征,一定程度上弥补东北左翼文学研究缺乏系统性的不足,同时更加全面地展示出东北沦陷时期异国人物形象的丰富图景。

【关键词】东北左翼文学;异国人物形象;形象塑造;特征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2096-8264(2023)45-0076-05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45.023

基金项目:吉林省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东北左翼作家笔下异国形象研究”(项目编号:S202210183013)阶段性成果。

一、研究现状综述

学术界对于东北左翼作家群的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等研究领域始终处于较为薄弱的状态,这是相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主流文学①研究状况而言的,很大程度上因其位于中国文学版图中边缘化的位置使然。另一方面,由于日本侵略者的高压统治,推行文化教育的奴化政策,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严格控制,这一时期的东北地区与中国其他地区在诸多领域产生巨大壁垒。因此,若无中国共产党派遣杨靖宇等人在我国东北地区秘密建立地下组织,东北左翼文学团体的建立与形成或许要再略晚几年。

我国文学研究者对于异国形象研究已有较久的传统,这是西方传入的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中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对于东北左翼作家同期的现代文学主流作家作品中的异国形象研究已臻于成熟,例如针对老舍、张爱玲、郁达夫、徐志摩等名家作品中异国形象的研究均有较多成果产出。

学术界对东北左翼作家笔下的异国人物形象研究较为琐碎分散,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多偏重于对单一作家或东北作家群笔下的单个国家在华侨民的形象,而缺少多个国家侨民形象的整体性研究和对比研究,这方面的研究至今还不成熟,缺少完整的研究体系,对已有的研究成果暂以异国形象归属的国家进行分类。

在全国视阈下对异国形象研究的论文中,对俄侨的研究是相对较多的,对东北左翼作家创作的俄侨形象研究也占东北左翼文学中异国形象群体总数的较大部分。在白俄文学书写中,作品大多是刻画了在华俄侨精神悲苦与经济困顿,并以此反观作者的创作心境及生存状况。而这些作品中,来自萧军、萧红、舒群、罗烽等东北左翼流亡作家的作品占据很大比重。

例如,杨慧(2014)在《隐秘的书写——1930年代中国东北流亡作家的白俄叙事》里,通过分析东北流亡作家群:萧红、萧军、舒群、罗烽等人白俄书写作品中的白俄流亡者形象和悲苦命运,阐释了东北流亡作家群的那种“侧身于民族与阶级话语间隙之中的微妙姿态”,以及对于故土的思念之情和对白俄的身份认知(杨慧,2014:160-173)。除此之外,杨慧对现代东北作家书写白俄形象的研究还有《苦难的“风景”—— 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学的白俄乞丐叙事》(杨慧,2013:119-129)等。

冯玉文、钱振纲(2008)在《主角与配角的悖谬——现代文学中俄侨主、配角形象管窥》中提出了描写俄侨作品中的主题:在华俄侨经济的困顿艰难和精神的漂泊悲苦,并提出描写俄侨作品中主角悲苦凄惨,配角往往丰衣足食的现象是为宣传十月革命,唤醒中华民族的需求和满足自身心理需求的观点(冯玉文、钱振纲,2008:60-63)。

对朝鲜异国形象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例如刘艳萍(2019)的《中国“东北作家群”小说创作中的韩国形象》(刘艳萍,2019:54-60)以及逄增玉的《民族与文化多元撞击、融合中的人生景观》,裴虹《伪满洲国时期在中朝鲜人散文中的“满洲”形象》等,这些论文都是将东北作家群知名作家笔下的朝鲜形,置于一处归纳和比较。

韩国学者对这一时期的在华朝鲜人形象也有研究,如韩国学者朴宰雨的《韩中国际合作精神的艺术表现——论中国现代小说里韩人抗日斗争的反映》(朴宰雨,2005:4-8)、金昌镐的《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韩国人形象》(金昌镐,2004:108-112)等,从塑造方式和表现效果等角度进行阐述。

关于东北左翼作家笔下日本人形象的研究,目前较新的学术文章是白赞路的硕士论文(白赞路,2021),其中对于前人的研究情况进行了一定的说明和总结,总体上针对沦陷区文学关注更多。对法、美等国的异国形象研究相对匮乏。

综上所述,目前的相关研究着眼点大多数仍在主流文学,且系统性和综合性较为缺乏。因此在本文中,将更加全面地针对东北左翼作家笔下的异国人物形象分析,依据国籍、身份和社会生存状况等因素进行分类并进行系统性的归纳和研究,以期展示出东北沦陷时期异国人物形象的丰富图景。

二、东北左翼文学中的异国形象概况与分析

(一)总体特征与统计

根据东北左翼文学群体中11名主要作家及现存作品集,共篩选东北左翼文学作品310篇,其中目前已发现存在异国形象的作品共46篇:

(本表格及文中所列举的文学作品,皆来源于各东北左翼

作家文集,详见于参考文献)

通过上表不难发现,几乎所有创作过异国形象相关题材的东北左翼作家都塑造了俄裔人物的形象,总数占据了以上文学作品的一半有余。其中俄裔人物涉及广泛的社会群体,诸如富商、流民、囚犯、醉妇、贫民等,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文史学研究素材。数量仅次于俄裔的异国形象群体是日本裔人物形象,这一群体涉及社会身份较少,仅有军官及日本侨民两种。其他异国群体在东北左翼文学作品中出场较少,但各自具有一定的特征。这些异国形象的塑造具有强烈的社会历史性,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时代背景紧密相关,不同异国群体的塑造与作者的个人经历与创作目的紧密相关,在后文笔者会深入阐述,在此不过多赘述。

(二)俄裔形象:流亡伤痕与交互殖民

如上表所示,对于俄裔群体笔者进行了严格的区分,將俄裔流民与苏联公民区分开来,这是由其同民族人来华的不同时间所具有的政治身份和命运遭遇的根本性区别进行区分的。

早期俄裔群体在文学研究者笔下又称“白俄群体”,文学史对此类作品称为“白俄叙事”。但此名称并不能将近代中国东北土地上的俄裔群体很好地区分开来,因此本文选择分而论之。

在小标题中,笔者使用了“交互殖民”这一名词,是笔者对于俄裔形象不同时期的社会身份的概括。在19世纪,俄国人作为殖民的主体存在于中国东北的大地上;而随着日俄战争中俄国的失败导致自己失去了原有的殖民权益,遗民由殖民者成为被殖民者。交互殖民的实质是短时期内由殖民向被殖民转变的现象。

回顾俄裔流民群体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其中很大部分源于20世纪初布尔什维克党人领导的“十月革命”,中产阶级、反革命者、俄国封建势力等纷纷逃离故土,其中许多人逃向中国,部分选择了距俄罗斯较近的哈尔滨市定居下来。东北左翼作家的俄裔流民形象取材大多来自现实之中,同时受到普罗文学、批判现实主义、中国主流文坛的影响创作出了独特风格的异国人物形象群体。从俄裔流民群体衍生出了“中俄混血”的人物。在罗烽创作的短篇小说《考索夫的发》中就塑造了考索夫这个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中俄混血形象”。从根本上来说,其也应划归俄裔流民群体之中进行探讨。

这一群体有着明显的共性,即都生活在社会的底层,甚至是身陷囹圄之中,且贫苦的人物形象往往内心较为纯洁。如关沫南《流逝的恋情》中,俄裔情侣收留无家可归的“我”同住;《考索夫的发》中,原本厌恶中国父亲和黑头发的混血儿考索夫在经历日本侵略者的同性强暴后认清了现实,在反对日本人奴役的过程中失去了生命;《地下的春天》中自称苏联公民的俄裔囚犯在狱中照顾生病的“我”,平平无奇的皮夹克成为作品中催人泪下的信物,体现了日本法西斯迫害下不同民族人民走向联合的珍贵情感。萧红仅有的异国形象作品《索菲亚的愁苦》,刚开篇便讲述了俄国人在中国的生活处境,被中国人骂作“穷党”。

抛开苏联社会主义革命背景带来的流亡俄裔,19世纪末20世纪初,沙皇俄国曾对中国的北方地区进行侵略与殖民,通过与清政府签订多个不平等条约获得中国几百万平方公里领土的殖民权,因此我们可以在今天黑龙江省的许多城市见到许多俄式建筑。部分沙俄商人来到中国的土地上通过掠夺攫取了大量财富。在东北左翼文学作品中可以见到许多生活在哈尔滨市的俄国富人,如关沫南《醉妇》中塑造了一个不爱妻子的俄国资本家形象,他过分地追求奢侈生活的贪婪导致了自我对于妻子的情感缺失,酿成了妻子酗酒惨死的悲剧。这一形象反映了东北左翼作家受到批判现实主义思潮和无产阶级思想影响下对于资本家的认识,通过家庭悲剧展现资本家的丑恶与资产阶级生活的腐朽,同时一定程度上也是作家群体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层刻画。

(三)日裔形象:丑恶隐射与变态直述

日裔形象是东北左翼作家接触最多的异国人物群体,也是文学作品主要的批判对象,由于日本殖民者在中国东北推行奴化教育,大力打击爱国运动与抗日团体,东北左翼文学中近半数作品采取了曲笔隐射的方法,用隐晦的方式暴露日本殖民者侵略东北的罪恶行径,兼得批判与自保的双重目的。

对于日本侵略者形象“曲笔”的研究学术界已有部分成果,但关注作品的广度仍有缺乏,如在关沫南创作的小说《偏方》中,主人公陆元就是对于日本侵略者害人有着清晰认识的东北民众,他面临着挚友的离世悲痛万分,也对于所谓的“神医”祝四爷有了清晰的认识。他是勇敢无畏的,面对着众人敢怒不敢言的现状他在祝四爷家门口、生活的每次交谈中跟同镇的市民们揭露祝四爷害人的真相,他冒着生命的危险渴望唤醒他人,而他人却认为他精神出了问题。陆元的形象与鲁迅笔下的“狂人”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都是其他所谓“普通人”眼中的异类,也就是这些“异类”敢于直言社会上的问题,这样的设计足以见关沫南深受鲁迅等“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作家的影响,也融入了属于自己的风格。作品字字未提日本,却处处隐含着殖民侵略对于东北底层人民的荼毒。

随着日本殖民统治在中国全国抗战的冲击下走向岌岌可危,越来越多的东北左翼作家用文学作品对日本殖民者宣战,开始了直接的批判创作,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引人愤怒、穷凶极恶的人物形象。

关沫南、罗烽、金剑啸都曾因写作鞭挞日本侵略者而被捕入狱,在东北左翼作家笔下直接塑造的日本人物形象除了众所周知的军官,还有日本侨民与官员。在东北作家眼中,日本人物形象是虚伪且残忍的,甚至在部分作品中出现了变态化的特征,超出了人伦和道德。如《考所夫的发》中主人公考所夫身为男性却被多个日本男军官强暴;《在炮队大街》中日本狱卒集体把抓进监狱的中国妇女侮辱等等。这样的情节在大部分创作过相关题材的作家笔下都有着相似性,证明日本侵略者的惨无人道的罪恶行径并非个例。东北左翼作家们用平实的语言、细节的勾勒一笔一笔绘出了血淋淋的社会现实,展现出东北人民在白色恐怖之下人人自危的生活状态。

(四)朝民形象:底层压迫与苦难塑造

朝鲜沦为日本殖民地后,为数甚多的朝鲜人或不愿屈服,为了反抗日本的侵略者,来到中国,寻求复国报仇的道路;或迫于生计,来到中国谋生。而日本侵略者也在朝鲜强征“慰安妇”,其随着日本侵略者来到中国。

朝鲜人在文本中的形象体现为一种底层性和受压迫性,表现出一种作为亡国者的深切痛苦,而这样的一种痛苦,促使他们表现出对于祖国的深沉的热爱和恢复祖国独立的深切渴望,这样的民族情感与当时的中国东北人民有着情感层面的共通性。其形象可具体分为两种:

其一是反抗者。如舒群《没有祖国的孩子》,就塑造了一个来自朝鲜的少年“果里”,“果里”的父亲是一位革命者,被处死刑后,“果里”及哥哥本着母亲“不过猪的生活”的要求,以及要到“自由的地方”去的教导,来到了中苏边境的一个苏联人办的学校附近跟随哥哥务农,生活贫困,也受到来自苏联同学的嘲讽,后来,在“魔鬼”(指日本人)的压迫下,他觉醒了,勇敢地把刀刺入日本人的胸膛,获得他人的尊重。但是最后,在“伪满洲国”成立后,随着“我”去往关内的途中,被日本人抓走了。

更值得注意的是,舒群在创作中,还直面了慰安妇问题,在《血的短剧》中,他就创作了一个朝鲜慰安妇的形象。被中國军队救助后,要勇敢地回到自己的祖国去。朝鲜人物形象无疑使当时的东北人民感同身受,这样的塑造是利于激励中国人民斗志与反抗精神的。

另一类则是受压迫的底层朝鲜人,如《邻家》中的老太太,三个儿子因参加革命被捕,带着女儿来到中国,靠着女儿卖淫为生,作者则对其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在东北流亡作家笔下,通过朝鲜人来到中国,对于东北的幻想“自由的乐土”到幻想的破灭,也体现了中国沦亡的历程。而对于来自朝鲜流亡者受到压迫的痛苦,对于驱逐侵略者的渴望,也是当时中国人的痛苦与所望,也寄寓了东北作家在故土沦丧后的切身之痛,正如《血的短剧》中的呐喊,“所有朝鲜人——都愿意回去的”,而这不仅仅所有流亡关内的东北人民,更是所有中国人的心声,而且在描写时,也体现出心理上的落差,由对于朝鲜人的保护者姿态,到自己也成为亡国奴的无力与愤懑,就像《邻家》中,中国人的均平对高丽老太一家,以轻蔑的口吻称之为“穷高丽”与“亡国奴”。《没有祖国的孩子》中的“我”一样,开始还能以“保护者”姿态面对“果里”,但最后大家都成了亡国奴,都一样的愤懑与无助。而且在叙述中,采用的“高丽”一词,是朝鲜人在千百年中流传的称呼,这一词语的使用,也暗含了对于历史的不忘却和铭记。

总体而言,绝大部分朝鲜人物形象以饱受苦难的底层人物状态呈现,是与中国东北底层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伤痕民族”。

(五)浅述其他形象

在东北左翼作家笔下,还存在着少量其他国家人的形象,这些国家人的形象从不同的侧面展现了这一时期中国东北的人文状况。

首先值得关注的是美国人物形象。美国人在文本的形象可以分为截然不同的三类。一类是善良,具有国际主义精神的人物,有的生活于底层,如舒群《血的短剧》中“特茹丁格”,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传教者来到中国,生活十分简朴,但是热爱中国人,积极救助因抵抗侵略者而受伤中国人,最后死于敌军的轰炸之中;有的名字则家喻户晓,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如舒群《一个美国人》中提到的抗战时,来到中国的史沫特莱女士。第二类是漠不关心的,只顾自己的利益,正如舒群《血的短剧》中,那位美国女医生在警报响起时,要把作为军人的“我”从他们医院驱逐出去,认为会给他们带来灾难。最后一类则是无赖,如舒群《我们的同伴》,出现的美国检查员的种种恶行。这样的形象,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具有较高的概括性,来自帝国主义国家的人,到中国后的百态。在对这样形象的描写中,也揭示了对于国家和民族受到压迫现状的忧虑,正如舒群《血的短剧》中写为什么美国人可以把中国人从开在中国土地上的医院驱逐出去,而中国人却不能把他们逐出中国的愤怒,但同时也带有对具有伟大国际主义精神的人们的赞颂。

第二类特殊的异国人物形象是“世界人”,在舒群《独身汉》中塑造的黑人琴师贝特,他技艺精湛,却孤独无依,无法确定自我的身份归宿,因而自嘲为“世界人”。在哈尔滨演出时,一向钦佩贝特琴艺的法国姑娘维儿斯经“我”的介绍与贝特相恋,却因母亲对黑人的种族歧视,有情人未成眷属。而像这样贝特这样身为“一万二千五百万中的一个”的受压迫者的与生俱来愤懑与无助,正是当时四万万中国人精神的写照。

涉及蒙古人的形象问题较为复杂,一方面这一时期内外蒙古之分并未得到中国政府承认,蒙古人国籍身份概念界定是模糊的,是否可以划分到“异国形象”这一范畴有待商榷;另一方面,日本扶植的傀儡政权在晋北地区建立了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这一伪政权立足的土地是我国不可分割的领土,这一区域的蒙古人是中华民族中的“蒙古族人”而非国籍意义上的“蒙古人”。在东北左翼作家的文学作品中并未明确地指出笔下蒙古人物形象的归属,因此不过多探讨这一类人物形象。

三、总结

东北左翼作家笔下的异国形象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现实主义题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文学作品从多个侧面展现出东北沦陷时期社会中的人物群像和风貌。通过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异国人物群体都是饱受苦难的,这正是对日本殖民者罄竹难书的罪行更加深层次的反映,法西斯主义对于世界人民的伤害是难以弥合的。对于东北左翼作家及其作品的研究还可以进一步深入,立足于黑土地和冰天雪地的文学作品是具有独特魅力和色彩的,而在特殊时代背景之下形成的文字,也始终带有伤痕的印记,这样的风格在今天的东北文学中也可见一斑。

东北左翼文学中的异国人物形象群体是区别于其他文学流派笔下的异国形象的,由于东北左翼作家的知名度远不及其他同时代的解放区、国统区作家,作品流传度较低,且许多文学作品有目无文,所以在本文的梳理中可能存在疏漏及谬误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注释:

①此处主流文学指中国现代文学时期解放区文学与国统区文学。

参考文献:

[1]白朗.斯大林——世界的光明[M].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3.

[2](俄)弗·阿格诺索夫.俄罗斯侨民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3]关沫南.抗战时期黑土作家丛书·关沫南集[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

[4]金剑啸.抗战时期黑土作家丛书·金剑啸集[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

[5]骆宾基.北望院的春天[M].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3.

[6]罗烽.罗烽文集(1-2卷)[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3.

[7]李萌.缺失的一环——在华俄国侨民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8]梁山丁编.长夜萤火(东北沦陷时期女作家小说选集)[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6.

[9]李树欣.异国形象:海明威小说中的现代文化寓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10]山丁.乡愁[M].上海:兴亚杂志社,1943.

[11]石军.边城集[M].香港:大地图书公司,1944.

[12]舒群.没有祖国的孩子[M].上海:生活书店,1936

[13]舒群.舒群文集(1-4卷)[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2-1984.

[14]舒群.舒群小说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15]唐景阳.唐景阳短篇小说集[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8

[16]萧红.萧红全集[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1.

[17]萧军.萧军全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18]萧军.鲁迅给萧军萧红信简注释录[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1.

[19]周玲玉.关沫南研究专集[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89.

[20]张毓茂主编.东北现代文学大系·短篇小说卷(下)[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6.

[21]冯玉文,钱振纲.主角与配角的悖谬——现代文学中俄侨主、配角形象管窥[J].贵州文史丛刊,2008,(4).

[22]刘艳萍.中国“东北作家群”小说创作中的韩国形象[J].东疆学刊,2019,(2).

[23]金昌镐.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韩国人形象[J].社会科学战线,2004,(1).

[24]裴虹.伪满洲国时期在中朝鲜人散文中的“满洲”形象[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

[25]朴宰雨.韩中国际合作精神的艺术表现——论中国现代小说里韩人抗日斗争的反映[J].当代韩国,2005,(4).

[26]逄增玉.历史文化语境与东北流亡文学的忧郁倾向[J].廣东社会科学,2011,(02):167-174.

[27]杨慧.隐秘的书写—— 1930年代中国东北流亡作家的白俄叙事[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4,(3).

[28]杨慧.苦难的“风景”—— 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学的白俄乞丐叙事[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

[29]白赞路.东北作家小说创作中的日本人形象研究(1931年—1945年)[D].长春理工大学,2021.

作者简介:

单添一,第一作者,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文学院2020级人文科学试验班学生,研究方向:文学理论、东北文学。

赵新毅,河南洛阳人,吉林大学文学院2020级人文科学试验班学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李政宽,辽宁本溪人,吉林大学文学院2020级人文科学试验班学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形象塑造特征
根据方程特征选解法
新型冠状病毒及其流行病学特征认识
如何表达“特征”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抓住特征巧观察
《头脑特工队》的人物形象塑造
我在豫剧《狱卒平冤》中的形象塑造
论舞蹈表演中舞蹈演员的形象塑造
贾樟柯电影中的底层人物形象塑造
线性代数的应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