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徽州村名文化内涵调研

2023-12-25程雨涵

今古文创 2023年45期
关键词:村名徽州内涵

【摘要】徽州地区村名文化内涵调研,对于了解村落的信仰民俗、地域传说、历史、语言与禁忌、基层社会组织结构以及地形地貌与相对地理位置等诸多方面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通过对古徽州地区一府六县范围内的村落名称形成的影响因素加以归纳,研究此地域范围内村名形成原因中的文化内涵,挖掘徽文化在徽州村名中的映射,分析徽州地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揭示和阐释徽州地区村名文化中蕴含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

【关键词】徽州;村名;内涵;生态;文化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45-0131-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45.040

基金项目:黄山学院文学院大学生科研课题“徽州村名文化研究”成果。

徽州地区村名既显示出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隐含地方山水和历史文化信息,充分反映了徽州的深厚文化蕴藏,又展现了地區民间风俗和传统文化,蕴含的人文精神和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表现传统徽州风土人情与文化特点。本课题将研究范围从徽州一府六县,扩展到受徽州文化影响深远的太平县(即今黄山区)、旌德县等周边区域,并细化完善到行政村辖下的自然村一级的村名文化调研,共1099个行政村落,其中人文地理因素类344个,自然地理因素类村名301个。徽州村名文化研究对徽州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徽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有重要意义,其中村名所体现出的农耕文明和生产生活方式对当代村落的建设与发展也具有借鉴意义。

一、徽州村名与文化传承

村民为延续历史文化,将自己的家园冠以历史文化的称号,将村名作为传承文化、补遗历史、表达美好愿景的载体之基。

(一)徽州村名与宗族文化

原始村落是以血缘关系形成的氏族部落的聚居之地,至今徽州地区部分村落仍是由大氏族家庭冠名。“姓氏者,标示家族血缘之符号也”,这些以姓氏命名的村落蕴含着源远流长的宗族文化,构建了村落的维系秩序的基层区划系统。如金字牌镇洪村旧称“柽墅里”,洪姓由婺源而来,明洪武年间迁入后,以自己的迁始祖建的“敦睦堂”为中心,集居繁衍,形成家族,并以自己氏族洪姓命名居住地。[1]11-12屯溪区三门呈村,原是程家一支的聚居地,程氏谱系上属三门,所以原名“三门程”。清代中下叶程家衰败,房地产卖于新兴的洪家,按徽州“改名不改音”的惯例将村名改为“三门呈”。[2]148

(二)徽州村名与家风传承

家风,指的是家庭或家族或宗族,沿袭相传与自觉或不自觉尊崇的风气、风俗和风尚,体现成员一以贯之的态度或姿态——精神风貌、道德情操审美观念和实践品格。[3]17徽州地区宗族聚居,以宗族发展成村落,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世代相传的家风文化。这些家风文化渗透宗族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也在村名中有所体现。如婺源县赋春镇严田村,据1985年婺源县地名委员会办公室编印的《婺源县地名志》载:李氏“占得从田之签”,且“以严治家”,故名严田。[4]153-154徽州区唐模村,据明成化、弘治间潜口人汪茂升所撰《吾宗敬思流芳序》云:唐末有名汪馗者迁徙至平聊乡(即潜口)唐模,家族日益昌盛,有忠烈遗风,人们因称之为“唐朝规模”,故命名其所居之地为“唐模”。[5]44黟县碧阳镇立川村,以“立川”为村名,意在告诫子孙要自强不息,再立一川,光宗耀祖。再者,立川犹瀑布,希冀子孙将来能飞黄腾达,造就不凡的声势。[6]46

(三)徽州村名与名人典故

徽州地区的许多村落因历史名人典故而得名。此类村名纪念名人及其优异事迹,有丰富的历史价值。如歙县徽城镇问政山村,唐代有个叫俞方外的人,弃去荆南掌书记的官职,住在这里专心学道,其弟德晦此时任歙州刺史,常来此向方外请教治理行政要领,并在山上筑室赠方外,号问政山房。问政山便由此得名。[7]127七贤村,村名“七贤”,因七贤人所葬墓地而得,北宋时期江南歙州的“仲昆七贤”,方昆仲兄弟七人皆称贤,因他们都读书做官,且为黎民百姓做了不少有益的事。当他们年老告休返乡时,宋真宗赐他们的故里曰“锦庭里”,意即锦绣辉煌的家庭。七兄弟死后,被安葬在住宅之东偏五里处的同一墓茔里,且铭其墓曰:“七贤”。[8]150-153

(四)徽州村名与建筑遗迹

徽州地区历史悠久,名胜古迹颇多,因此徽州村名的选取还与当地特有的建筑有关。此类村名体现当地村落历史文化的特殊性,对传统建筑及传统文化也有保护和宣传的作用。如婺源县通元观村,《汪氏宗谱·灵岩续修统宗正脉序》载:“公道公由大畈畲田而迁灵岩,唐越国公讳华之二十一世孙也……游婺北灵岩四洞,里中向有通元道观,始自唐开成间,真人郑全福创建修真处也。”汪氏来此建居,遂以“通元观”为村名,并沿用至今。[4]71歙县渔梁村,其“渔梁”之名,与渔梁坝有关:因渔而梁,继梁而坝;村因梁名,地因坝传。[7]45

(五)徽州村名与传说信仰

在每片地域每个村庄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都曾发生许多历史事件,这些历史在流传过程中形成传说故事,其中传递着人们的信仰崇拜与美好愿景。人民不仅是传说的创造者,也是文化记忆的继承者、传递者、守护者,因此人们将此类传说信仰融入村名,借以传承和传播。

1.神话与信仰

神话与信仰是对地区文化的情绪寄予,成为当地文化的有机形成部分,而这种崇拜情绪也会通过村名文化继承和发展。如黄山区仙源村,因从城边流经的麻川河源出黄山轩辕诸峰,相传黄山是轩辕“栖真之地”,浮丘公“得道之处”,故称仙源。[9]52旌德县旌阳镇凫山村,因境内有石凫山而得名。根据《舆地纪胜》记载:“在旌德县二十里,山有巨人迹、马蹄石、捣药臼。俗称窦令君二女化青凫随父仙去。”石凫山因此得名。后人根据传说,就把窦子明炼丹这座山称为石凫山,并在山中建造凫山殿,殿中塑立窦子明像。[10]113-114绩溪县荆州乡九华村,相传唐开元年间,新罗国王子金乔觉来到中国,先到小九华结庵修行,后迁至青阳九华山,小九华仍然是地藏菩萨的道场,在青阳九华许的愿可到这里还,因比大九华小故称。[11]280

2.美好愿景

许多村名带有浪漫美好的色彩,蕴含了村民们对于自己的家园发展的美好愿望,也是祈求安居乐业的象征,表达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旌德县云乐村,取于云中之乐、云聚之乐之意,表现的是人的豁达与宽慰。[10]90黄山区甘棠镇弦瑞村,古名弦歌。“弦歌”一名,《礼记·乐记》:“天下大定,然后正六律,和五声,弦歌诗颂,此谓之德音。”太平县原县治,明代弘治正德年间再建的城池仙源古城西门即名“弦歌门”,寄托了当时地方官的美好愿望。[9]74

二、徽州村名与自然地理环境

徽州向号“八分半山一分水,半分农田和庄园”,境内岭谷纵横,波清溪环,依山傍水、山环水绕是徽州传统村落的主要特征。因此,许多村落直接借名于村落附近的有名的山丘名称或河湖名称。但更多的村落则是凭借山水的形势而建,依靠地方特色的物产发展延续,再给赖以生存的家园冠以山川河流风物之名。从徽州村落名称的形成与发展中可以看出当地人“同自然和谐相处,尊重生态”的观念,映照了传统“天人合一”的思想。

(一)依山而建

古徽州峰峦如聚,西边黟山即黄山,东边白际山脉即歙县的发祥地,主峰搁船尖,北方是鄣山,南邊是耸立在祁门县境内的牯牛降,是壮丽神奇的天造画境。[12]这种岭谷交错,山丘屏列的地势,是徽州村落的选址与空间发展是首要因素,表示地形地貌的词主要有“坑”“岭”等。如江湾镇旃坑,据民国《婺源县志》载:村落的“东南有巽峰,有虹巘,势如出旂;西北有双峰,势如出旂。”因村落处于旂山下的小溪(当地称“溪”为“坑”)旁,村名由此而得。[4]115歙县雄村乡渔村,其名为渔村,却与打渔无关,因村庄如一条游鱼缓行于山间,且村上人皆姓洪,喻游鱼得水,故在“鱼”字边加上三点水,取“渔”字。此外,村上人以卖花为生,故人们称之为“卖花渔村”。其行政村名叫“洪岭村”,因该村进城有一条路是一座弯而峻的山岭,山岭也因村人姓洪而称“洪岭”,村名便以山岭名名之。[8]144

(二)逐水而居

徽州地区河流众多,南坡有流向东南钱塘江流域的新安江水系和流向新安鄱阳湖流域的阊江,北坡有直接流入长江的青弋江、水阳江、秋浦河、黄盆河等。这些纵横交错的水系,构成一条条川流不息的河道。[13]河流影响着人类聚落的发展,河流的自然特征和文化特征也影响着聚落名称的形成。其中表示水文的主要有“潭”“溪”“川”等字样。如歙县坑口乡瀹潭村,瀹潭原名药潭,后因居瀹水之口而改名。[8]154黟县西递村,古名西川,据《新安名族志》记载:“其地中有二水环绕,不之东而西故名。”[6]9

(三)自然物产

徽州地区雨热充沛,生态系统稳定平衡,动植物资源丰富,许多村落因此而取名。如屯溪区篁墩村,由于《程朱阙里志》在有关“篁墩”村名的来源上,基本采纳了程敏政的说法:“其地故多修篁蔽瑛,因以篁墩名”。[2]122歙县棠樾村,一名棠川,棠樾,即棠梨树阴的意思。[8]103黄山南大门汤口村,因汤泉而得名,唐朝诗人贾岛游览黄山,在天然温泉中沐浴,发现山泉水温如汤,气味芳香,浴后,便挥笔写下“汤溪”二字;而汤口坐落在汤泉溪的出口处,故名“汤口”。[9]9

三、徽州村名体现的天人合一生态理念

徽州人在选择与构建人居环境时,往往遵循“天人合一”“敬畏自然”的理念,如徽州区呈坎村,其名意为“阴阳”。元进士张旭在《罗氏宗谱》曰:“择地得歙西北四十里,地名龙溪,改名呈坎,盖地仰露曰呈,洼下曰坎。”[5]23整个村落按《易经》中“阴(坎),阳(呈),二气统一,天人合一”的八卦风水理论选址布局,其村内龙溪河呈“S”形自北向南穿村而过,形成八卦阴阳鱼的分界线;村落边矗立着八座大山,自然形成了八卦八个方位,共同构成了天然八卦布局。人文八卦与天然八卦融合的巧妙布局,体现出徽州人对自然山水的崇高敬意,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理念。

(一)尊重自然,敬畏山水

徽州人敬畏他们休养生息的自然山水,在徽州村落的选址和建设时依凭山水,遵循自然规律。村落格局规划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顺应山水之势做出相应的调整,如闪里,别名“闪上”,相传先民原在文闪河下游一个叫车田畈的地方聚族而居,可车田畈地势低洼,屡遭洪水侵袭。在一个山洪暴发的夜里,全体村民闪速向上游迁移,在一个较为空旷的高地聚集下来,这个高地就是今日的闪里。[1]166-167歙县郑村镇堨田村,唐朝时新安山多田少,惟湖田一坂,首尾约十里左右,半之中有湖名“吕”,而湖上之田,则引各涧之水为灌溉。天监初,此湖倏然埋塞,向之深渊处所悉为沮汝,在此情况下,吕文达倡议建堨,既以吕为堨,又以堨名村,遂改湖田为堨田。[8]113闪里采用避让、堨田村采用改造等方式对村落布局加以人工调整,以顺应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统一。

(二)保护自然,持续发展

徽州地区物华天宝,赋予了徽州人休养生息的优越条件,徽州地区村民在保护与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对资源再生与可持续发展同样重视。

徽州地区地势复杂,土地资源较为紧张;加上水旱贫仍,尤其是夏季暴雨,容易成灾,农业发展水平不高;宋代开始,徽州地区地狭人稠,粮食无法自给的矛盾突出。因此,徽州村落的建立和发展更加注重对耕田的合理有效利用,这一点从其名称中就可以看出来。如婺源县赋春镇冲田村,在山麓地带建村,发展过程中更加重视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将村名由冲麓改为冲田。板桥头乡尚田村, “山山紧相连,处处是良田”,良田即为“上”田,故又名“上田”,后乾隆年间改称“尚田”,“上”与“尚”同音,取“尚”字雅。[11]168

徽州地区河流湖泊众多,徽州村落的落成与发展都离不开水的支持。为了更加便利地生活居住和生产活动,许多村庄修建水渠、水圳、水井等,以完善村庄的水系,如黟县宏村镇潭川村,从村口的水口潭至村后五溪山的龙潭,一条蛇形的山溪,常年清流不枯,经大坑梯田,穿村而过。村子生产生活用水,全靠“两潭”之间的川流,因此民国时期,正式取名“潭川”。[6]162在这里,人类与大自然完全融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徽州山区拥有丰富的林木资源,林业作为徽州传统的支柱性产业,对当地的环境的稳固和人居环境的改善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徽州人重视对山林的保护,在徽州村名中可见一斑,如位于祁门县柏溪乡的柏溪村,柏溪四周皆山,柏树广植,汇百溪而成柏水,经方坑、绕郑入阊江,西奔鄱阳湖,故有柏溪之称。[1]25柏溪村整个村庄选址、布局和建筑形态,强调天人合一、尊重自然、利用自然的理想境界,使村落的整体轮廓与地貌、山水、风物等自然特征和谐统一。

四、结语

徽州地区村落形成之后,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或行政管理的变化,出现了移民、地理环境变化等影响,村落合并与分化也成为影响村名演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地名的变化,其影响因素更是错综多样,折射出复杂的历史信息。但是有些村落的优秀的曾用名在传承过程中出现偏差甚至遗失的现象,并且这种现象叠见层出,这是村名文化研究的一大遗憾,因此要加强对地名的保护与研究。

参考文献:

[1]程必定,汪建设主编.徽州五千村 祁门县卷[M].合肥:黄山书社,2004.

[2]程必定等主编,江志伟卷主笔,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黄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编.徽州五千村 屯溪区卷[M].合肥:黄山书社,2004.

[3]路善全.深巷重门 徽州社会家风文化传播研究[M].南京: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21.

[4]程必定,汪建设主编.徽州五千村 婺源县卷[M].合肥:黄山书社,2004.

[5]程必定,汪建设主编.徽州五千村 徽州区卷[M].合肥:黄山书社,2004.

[6]程必定,汪建设主编.徽州五千村 黟县卷[M].合肥:黄山书社,2004.

[7]程必定,汪建设主编.徽州五千村 歙县卷 上[M].合肥:黄山书社,2004.

[8]程必定,汪建设主编.徽州五千村 歙县卷 下[M].合肥:黄山书社,2004.

[9]程必定,汪建设主编.徽州五千村 黄山区卷[M].合肥:黄山书社,2004.

[10]程必定,汪建设主编.徽州五千村 旌德县卷[M].合肥:黄山书社,2004.

[11]程必定等主编.徽州五千村 績溪县卷[M].合肥:黄山书社,2004.

[12]高浩洪.徽州民居自然通风规律与改善策略研究[D].安徽建筑大学,2018.

[13]周海燕.明清时期徽州旅游交通及消费探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1).

作者简介:

程雨涵,女,黄山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

猜你喜欢

村名徽州内涵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徽州春雪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徽州绿荫
挖掘习题的内涵
云南摩梭语村名中的修辞格及其体现的具象思维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石楼村名中的u?类音探源
溪边桥下,春里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