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前景配器中音色整合的结构力

2023-12-22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上海200233

关键词:再现部配器呈示部

魏 扬(上海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上海 200233)

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第五交响曲》(Op. 67)构思于1804 年,创作完成于1807 年末至1808 年初,“是最著名的古典音乐作品之一,也是演奏得最多的交响曲之一。”[1]《第五交响曲》历经两百余年,不但没有被历史洪流所淘汰,反而越来越深入人心,从便于大众特别是青少年理解和欣赏的角度出发,有必要对其前景配器进行详尽的分析。

前景是“最重要的声部,通常是作曲家希望被听众听到的最突出的旋律”。[2]前景配器是相对于中景和背景而言的,是管弦乐配器中的主体部分。整合是把零散的东西彼此衔接,从而实现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形成有价值有效率的一个整体。配器中的音色整合是在管弦乐曲一个结构单元中将音色的纵向叠置与横向衔接综合在一起形成有价值、有效率的一个整体来完成乐思。本文中的配器分析皆以乐句为结构单元,一个乐句的前景配器是一个纵横有机整合的整体,其音色整合方式多种多样,在《第五交响曲》中有着丰富的呈现:第一乐章以交接式音色整合为主要特色,第二乐章采用模仿式音色整合形成情感高潮,第三乐章在关键结构点出现先分后合式音色整合,第四乐章采用叠加式音色整合与一领众和式音色整合形成情绪高潮。贝多芬是革命的热烈宣扬者,“在贝多芬的中期创作中,《第三交响曲》和《第五交响曲》具有明显的‘英雄性’”。[3]“英雄扯断束缚着他的锁链,点燃自由的火炬,朝着欢乐和幸福的目标胜利前进。从黑暗到光明,通过斗争走向胜利,这就是《第五交响曲》的戏剧性冲突的整个发展历程。”[4]其不同乐章的音色处理方式各异,前景配器中的音色整合表现出鲜明的结构力特征,完美地配合并推动戏剧性冲突发展。

一、前景配器中的交接式音色整合

《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曲式分为前奏、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与尾声五个部分,为典型的奏鸣曲式。其中主部为两句乐段,副部为四句乐段,最后有129小节长大的尾声。在重要结构点,前景配器中都运用了交接式音色整合,“旋律的陈述在一个乐句内从一种乐器转交另一种乐器”。[5]结构图示见表1。

表1.第一乐章前景配器结构图

表1 第六列“前景演奏乐器”中的“+”号表示八度叠加,叠加的顺序是从高到低,每一行曲式单元“前景演奏乐器”中有几个“+”号就表示叠加几个八度。表1 中同一音区乐器排列顺序是按照音质的响度、亮度和硬度从强势到弱势排列,如“尾声第II 阶段”的“大提琴、中提琴和大管”,在同度演奏时大提琴的音色亮度高于中提琴,而弦乐组群奏的响度又大于一支大管。表1 中“前景演奏乐器”皆为“句头”所用,乐器名称用英文缩写名表示。总谱第一页左边标示乐器全名,之后每一页左边都标示了乐器缩写名,读者需借助表1 中的小节数和乐器缩写名在总谱中进行标记才能读懂本文。从表1 中可见,第一乐章前景配器以弦乐和木管为主,所以在“尾声第IV 阶段”出现“两把小号叠八度、低两个八度叠定音鼓”的配置格外醒目。

主部主题核心动机是“三音同音反复接下行大三度音程”,“这个动机,贝多芬曾经说过:‘命运就是这样敲门的’”。[4]143第一乐章通过前景配器中大量的“交接式音色整合”非常形象地表达出“命运在敲门”的音乐意象。配器时“作曲家必须考虑到每个要素,尤其是前景的旋律,要考虑到它的调性范围,以及所要达到的情感张力。如果是为弦乐配器,就要考虑到五种乐器中每一种的音域及各音域的特性”。[2]这一要点在以下两个例子中得到鲜明体现:1. 呈示部“主部第一句”。第二小提琴、中提琴与第一小提琴从低到高交替接力演奏“命运”主题,此处中提琴超越第二小提琴,使音色呈现“小提琴中低音区——中提琴中高音区——小提琴高音区”从“黯淡”到逐渐“明亮”的发展过程。2. 呈示部“连接部第II 阶段”。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与“大提琴+低音提琴”从高到低交替接力演奏“命运”动机,使音色呈现从“黯淡”到逐渐“黑暗”的发展过程。而“副部第一句”是由小提琴与木管交接完成:呈示部副部中是小提琴与单簧管交接;再现部副部中是小提琴与长笛交接。“交接式配合”[6]形成的音色整合突显出第一乐章的动机式创作思维。

注意副部之前明确的转折信号:呈示部“连接部第V 阶段”两把圆号在高音区同度齐奏,而在再现部“连接部第V 阶段”更换为两支大管在低音区同度齐奏,这种“a2”同度齐奏所引发的不协和“拍音”[7]也是一种音色整合的特殊形态,这两处的乐队其他声部全部休止,使拍音效果明显,用于这两次副部之前的结构转折处非常醒目。类似的前景配器可见奥地利作曲家弗朗茨·舒伯特代表作《未完成交响曲》第一乐章主部主题双簧管与单簧管的同度齐奏,以及法国作曲家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代表作《大海》第三乐章主题双簧管与长笛的“同度波动”[2]282等。

二、前景配器中的模仿式音色整合

《第五交响曲》第二乐章为双主题变奏曲式,表现出“减缩再现的复三部曲式”特征,其“呈示部”变化重复一次,在表2 中用灰色底纹标示,这一大规模的重复使得“复三部”结构逻辑更加清晰。第一主题(A 段)与第二主题(B 段)均为两句乐段,第二主题核心材料是“两音同音反复接上行大三度级进”,旋律“音程向位”[8]框架是“→0+4”,与第一乐章主部主题核心动机“三音同音反复接下行大三度”(旋律“音程向位”为“→0 →0-4”)相比,“同音反复接大三度音程”的基础特征不变,“一段音乐,不论它在外形上发生了多么复杂的变化,只要特征不变,就有理由认为它和主题是‘同一个东西’”。[9]第一主题占主导地位,在篇幅上逐渐递增,而第二主题虽然在篇幅上递减,但前景配器却呈现加强的态势,表现出音乐意象上代表革命火种的第一主题逐渐发展壮大,代表旧势力的第二主题“地盘”在缩减,压迫的力量也越来越强。

表2.第二乐章前景配器结构图

从表2 中可见,第二乐章中混合音色的使用比第一乐章增多,在第二主题及其变奏中出现六次的“小号、圆号和双簧管”同度叠置尤为醒目,成为第二主题的标志性音色配置,虽然最后两次混合了小提琴音色,但并不影响其听觉辨识度,“主题特征与音色音响之间是相互依存、彼此融合的关系”。[10]从这个角度来看,就可以理解第二主题最后一次变奏第二句中出现的极不平衡的配器现象:“长笛+小号、圆号、小提琴和双簧管+单簧管+大管”,显然,第二个八度音区“小号、圆号、小提琴和双簧管”同度叠置过于强势,“碾压”另外三个八度音区中的一支木管。笔者推理贝多芬这样配器的原因:首先是要保持第二主题“小号、圆号和双簧管”同度叠置的标志性混合音色,其次是乐队编制规模的限制,再次是这一句演奏时长较短,听众不易察觉。

第二乐章的音乐意象可以理解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第一主题“革命火种”逐渐活跃,有蓬勃发展之势,其前景配器中出现第二乐章唯一一次“模仿式音色整合”。在第一主题第三次变奏(“复三部”的“再现部第一段”)第一句,“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叠加八度演奏第一乐节,隔开两拍之后,“长笛+单簧管+大管”叠加两个八度模仿第一乐节,弦乐同时演奏第二乐节,木管(压缩一拍)隔开一拍之后模仿第二乐节。而此处正是“激情燃烧的岁月”的情感高潮,激情澎湃。

三、前景配器中的先分后合式音色整合

《第五交响曲》第三乐章为减缩再现的复三部曲式。其呈示部为带对比性中部的单三部五部曲式,中部为“三重”复乐段,再现部为单三部曲式。决定最终胜负的“战斗”出现在第三乐章,新旧势力呈现胶着缠斗的状态:具有“命运”主题特征的旧势力(B 段)已“疯狂、血腥”毫不掩饰,“四音同音反复”的动机(旋律“音程向位”为“→0 →0 →0”)犹如机枪连续喷发的子弹在全音域扫荡;新势力(A段)则百折不挠,反复不断地从低音区向高音区发起顽强的冲锋;最激烈的三次“战斗”在中部,可以理解为《命运交响曲》的“三大战役”,所以运用了“三重”复乐段的结构设计。这样就可以理解第三乐章“ABABACCCABA”的乐段布局。其前景配器的结构图示见表3。

表3.第三乐章前景配器结构图

第三乐章前景配器强调低音弦乐的使用,例如在表3 中十一个结构点出现的“大提琴+低音提琴”八度叠置,另外还有“大提琴和中提琴+低音提琴”八度叠置、“大提琴和大管”同度叠置、“大管和大提琴拨弦”同度叠置等。贝多芬创作风格朴实,只使用直接表现思想情感所必需的作曲手法,在第一乐章“尾声第IV 阶段”短暂出现的“小号+小号+定音鼓”配置(1 小节,定音鼓强奏4 声),在第三乐章呈示部“第四段第二句”再次出现(6 小节,定音鼓强奏12 声),并在呈示部结尾的补充终止中又呼应一次(8小节,定音鼓强奏14 声),只是在各个音区混合了木管音色,但并不影响其听觉辨识度,可以理解为旧势力的重型炮群的两次“轰炸”。

第三乐章配器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再现部长达百余小节的弦乐拨弦,新旧势力经历了中部的“生死决战”之后都已奄奄一息,用弦乐拨弦或者弱奏的木管来表现。第三乐章最后57 小节“连接”的开头8 小节前景配器使用了第三乐章唯一一次“先分后合式音色整合”,前4 小节小提琴拨奏的四音动机隔开一小节由大管低八度呼应,后4 小节“小提琴拨弦+大管”叠加八度,先分后合完成和声上的阻碍终止。这个位置也是全曲最低潮点,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从这里开始“天才地运用了定音鼓的弱音”[11],持续演奏50 小节C 大调主音,共弱击158 声,最后逐渐渐强向第四乐章宏伟的人民革命胜利大欢庆场面冲刺。这158 声主音音高的鼓声仿佛是在为战争死难者们招魂。最后57 小节的“连接”不间断演奏直达第四乐章,它链接了第三乐章再现部与第四乐章呈示部,链接了全曲最弱的力度“ppp”与最强的力度“ff”,链接了全曲最弱势的配器(弦乐低音区拨弦)与最强势的配器(首次叠加长号的乐队全奏),链接了全曲的最低潮与最高潮。

四、前景配器中的叠加式与一领众和式音色整合

《第五交响曲》第四乐章为奏鸣曲式。其中主部为六句乐段,主要运用顶真句法和贯串句法,加强了乐段的连贯性,强化了一气呵成、勇往直前的冲击力。短笛、长号和低音大管在前景配器中首次出现,意味着全曲大高潮的到来。副部为两句乐段,平行句法。第二展开再现部只再现了主部和结束部,并以主部辉煌宏大的前景配器强势收官,可以看作是整部交响曲的大尾声。这里引出一个问题:只看主部和副部出现的情况:“主部+副部+?……主部+副部……主部”,如果在“?”处添加一个主部,就构成了回旋奏鸣曲式框架,贝多芬在许多作品特别是终曲乐章中都使用了回旋奏鸣曲式(如钢琴奏鸣曲《悲怆》Op.13 终曲乐章),《第五交响曲》终曲乐章为什么没有使用回旋奏鸣曲式呢?曲式是音乐结构的程式规范,但不能“削足适履”套用曲式来创作作品,经典作品的曲式都是独特性、唯一性的创造与旧有程式规范的有机融合统一,是“为听众构思和创造的有意义的音乐体验”。[12]第四乐章曲式打破了典型的奏鸣曲式,打破了回旋奏鸣曲式,是附带不完整的第二展开再现部的奏鸣曲式,正好表现出欢乐却严肃、欢庆却宏大,是饱含泪水的欢笑,是经历了长期艰苦卓绝斗争、付出了重大惨痛代价才赢得的胜利,正义的、进步的、崇高的音乐意象。其前景配器的结构图示见表4。

表4.第四乐章前景配器结构图

从表4 中可以明显地“看”到宏大的交响性,混合音色极其丰富,有弦乐、木管加铜管,弦乐加木管,高音木管加低音木管等,从一个八度叠置到三个八度叠置的前景配置占据大多数结构位置。呈示部“主部前两句”与再现部“主部前两句”的前景配器相同:“短笛和长笛+小号、小提琴、圆号、双簧管和单簧管+长号+大管”在三个八度使用“叠加式音色整合”,长号在交响曲中首次使用,配合着C 大调“主和弦分解上行”和“主音级进回旋上行到高八度主音”的主题材料,形成有如排山倒海般的气势。“通常,作曲家对音色的横向发展变化的处理,不但与特定的音乐形象及表现上的要求密切相关,而且常常是由乐曲的不同曲式部位的结构功能所决定的。”[13]值得注意的是,第二展开再现部“主部”的配器与呈示部和再现部“主部前两句”类似:“短笛+小号、小提琴、圆号、双簧管、单簧管和长笛+大管”在两个八度形成“叠加式音色整合”,但去掉了长号,显然是要将整部交响曲中最宏大、最响亮、最辉煌的大高潮留给呈示部和再现部的“主部前两句”,体现出强烈的结构感。

第二展开再现部“展开中心第I 阶段”共19 小节,前景配器中出现第四乐章唯一一次“一领众和式音色整合”,由第一小提琴强奏领奏前4 小节,“长笛+小号、圆号和双簧管+长号和单簧管”叠加两个八度强奏和奏后15 小节,形成“将军独骑冲锋、千军万马相随”雄劲之态势。

结 语

“对于大型作品来说,配器的一个主要功能就是帮助整首作品获得结构上的清晰性。”[2]543特别是前景配器,对于强化结构力所起到的作用是最显性的,也最能体现作曲家的个人风格。贝多芬《第五交响曲》不同乐章的音色处理方式各具特色,“所谓‘音色处理方式’,至少包含着四个层面上的问题:a)对个别乐器(或乐器组)音色效果(包括各类演奏技术)的利用和发挥”。[14]例如:第三乐章再现部长达百余小节的弦乐拨弦。“b)音色呈现方式。即:纯音色与混合音色在作品(或不同乐章、段落)中的比例或侧重,以及混合音色本身的组合方式和特点。”[14]例如:第一乐章前景配器中的交接式音色整合与第四乐章中的叠加式音色整合形成的巨大差异。“c)音色对比方式。即:对音响横向发展过程中采用简单的对置性对比或复杂的(或渐进式的)柔和对比的选择或侧重。”[14]例如:第四乐章第二展开再现部中的一领众和式音色整合。“d)音色节奏变化频度在各乐章(或段落)中的特色。”[14]例如:第二乐章前景配器中唯一一次明确的模仿式音色整合。“将上述所有这些音色手段按不同的方式综合在一起使用,可以形成各乐章在音色处理方面极其不同的特色。”[14]纵观《第五交响曲》前景配器布局,混合音色的使用远多于纯音色,混合音色的“品种”丰富多彩,而每一个乐章中混合音色的布局又自成一格,彰显了交响曲乐章的宏观结构布局,配合并推动了戏剧性冲突发展,从始至终伴随着斗争和胜利的思想,以及音乐材料和技术手段的贯穿,在不断发展的戏剧性矛盾冲突中形成统一。但有一点,贝多芬对铜管音色的使用非常“吝啬”,目的性明确,毫不虚饰,而铜管全奏在末乐章才使用,其对后世的影响从德国作曲家约翰内斯·勃拉姆斯的代表作《第四交响曲》中可见一斑。

贝多芬《第五交响曲》是交响乐领域的巅峰之作,也是全人类重要的精神文化遗产。笔者十年间教授《管弦乐作曲》课程,分析从传统到现代各个历史时期代表性的管弦乐作品,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此曲。因为笔者逐渐认识到它代表了交响曲的最高规范,更深入地学习它可以避免创作时少走弯路。当前中小学音乐课程中有欣赏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的内容,理解前景配器音色整合在作品中谋篇布局的创作理念,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这部作品。

猜你喜欢

再现部配器呈示部
春日景和
浅析《嘎达梅林交响诗》配器技法
浅析奏鸣曲式的戏剧性
浅析多梅尼科·斯卡拉蒂键盘奏鸣曲
传承与引领
配器课在师范高校公共课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式中连接部在再现部中的改写特点
浅析门德尔松《无词歌》的奏鸣曲式原则分析
贝多芬钢琴奏鸣套曲中奏鸣曲式呈示部中连接部的特点
打击乐配器及节奏编配在音乐教育、教学中的运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