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科学体验式教学策略

2023-12-21王兴敏

小学生 2023年24期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活动科学

☉王兴敏

新课改的推进带来了更高的教育要求。其中极为关键的一点,就是更加强调引导学生富有个性地进行学习。基于这一要求,一些新颖的教学策略应运而生,而体验式教学无疑是一种重要的形式。简单来说,体验式教学是以教师的指导为基础,以问题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进行观察、分析、概括、综合,从而使学生体验知识形成过程,进而实现知识建构的教学策略。实际效果表明,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更加契合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所以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小学科学教师要准确把握体验式教学的基本组织流程,并结合科学课程的具体内容设计恰当的教学策略[1]。只有这样,才能优化教学过程,并逐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小学科学教学现状

从实际情况来看,在当前的小学科学课程中,依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以下几个问题是比较突出的。

第一,目标取向失衡。在当前的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对科学课程的认识有时仍然会比较片面。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过于重视学生对基础科学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忽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以及其他方面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小学学科课程中往往难以真正促进学生综合科学素养的发展。

第二,教学方式比较单一。直接讲授仍然是当前教师比较依赖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而言,这样的教学方式是比较乏味的。长此以往,容易使学生对科学知识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从而使其学习质量大打折扣。

第三,学生主体地位仍不突出。尽管教师对新课标的内容有了比较准确的认识,并且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积极的尝试。但是,科学课程中的“灌输式”教学现象仍未彻底避免。教师有些时候仍然有着过重的话语权,学生则只能被动接受和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对学习活动产生不利影响。

第四,教学活动存在一定的封闭性。一方面,教学内容有时过于集中在课内,缺乏向外的拓展与延伸,所以导致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狭窄;另一方面,教学活动与现实生活存在一定的脱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比较少,难以真正认识数学知识的现实意义。

第五,教学评价有待完善。一方面,评价方式比较单一,导致评价的效果被削弱;另一方面,评价内容缺乏针对性,影响了学习活动的改进和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很难真正发挥出评价环节的积极作用。

二、小学科学体验式教学原则

为了在小学科学体验式课程中取得良好的效果,需要在教学中遵循一些科学原则[2]。从整体来看,这些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第一,亲历性。“亲历”是使学生产生体验的基础,所以亲历性也是体验式教学需要遵循的根本原则。在小学科学课程中,亲历性原则强调使学生经历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在日常教学中,需要给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亲历机会,以保障其学习效果。

第二,主体性。实施体验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改变以往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教学中应遵循主体性原则。基于这一原则,教师要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中心,并围绕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具体的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实现知识的获取、情感的生成以及能力的提升。

第三,情境性。这一原则强调任何学习活动都是在真实的情境中实现的。在体验式教学中,体验活动应该是身心共体验的过程,所以除了提供具体的体验机会之外,还需要充分重视情境的创设,从而初步达到激发兴趣、开阔眼界等目标。

第四,差异性。个体的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并且这一现象会对最终的教学效果产生直接影响。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体验式教学中需要遵循差异性原则,从而充分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体验与感受。

第五,实践性。在体验式小学科学教学中,实践性不但是体验式教学中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同时也是科学学科的基本特征。所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科学,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三、小学科学体验式教学策略

(一)教学准备,设置教学目标

无论在任何形式的教学活动中,目标都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教师应该明白,体验式科学教学是一项系统性的活动,所以教师在设置目标时不能仅凭自己的教学经验,也要避免教学目标的片面[3]。因此,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应进行完善的教学准备以及全面分析。只有这样,才能设置更加合理的教学目标,从而推动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例如,教学《认识水》时,我在教学准备中主要着眼于以下几点。第一,分析教材。从教学内容来看,本课主要介绍了水是一种重要且常见的物质,并介绍了水的一些基本特征。从教材中所处的位置来看,本课在教学活动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教材中已经对水有了一定的介绍,在后面的学习中,水同样是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第二,分析学情。学生在此前的学习中已经参与了一些与水有关的游戏。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水是学生司空见惯的事物,所以学生对水的基本特征以及作用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这也为后续的深入学习奠定了基础。第三,设置教学目标。在设置目标时要考虑不同的维度。(1)知识目标:要通过不同的感官体验了解水的基本特征,并在对比中了解水和其他液体的差异;(2)方法目标:通过对水的探究初步掌握利用感官体验、直接观察、对比分析等途径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3)情感目标: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并引导学生认识水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通过这一过程,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指明了基本方向。由此可见,在体验式教学中,进行完善的课前准备是极为重要的。

(二)创设课堂情境,激发体验热情

毋庸置疑,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影响最终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通常来讲,学生的学习态度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体验式教学中应遵循情境性原则,创设不同形式的课堂情境。一方面,丰富多彩的情境可以使课堂更具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的体验热情;另一方面,恰当的情境能够调动学生积累的感性认知经验,从而为学生获取新知识搭设桥梁。

例如,教学《登上月球》时,本课中需要引导学生明白月球是地球的卫星,使其了解环形山的形成,认识科学技术对登月历程产生的影响。从实际情况来看,尽管月亮是学生在生活中非常熟悉的一种事物,但是,学生对月球的了解是比较少的。针对这种情况,我没有直接引导学生进行新知识的学习,而是利用一段多媒体视频创设了教学情境。简单来说,这是一段经过剪辑的科教视频,视频中介绍了人类登月的历程,从不同角度直观呈现了月球的外貌。利用这种方式,使学生了解了一些此前不知道的知识。例如,学生对月球环形山形成的原因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通过观看视频,使学生直观感受了月球的魅力与神奇。利用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总之,在体验式教学中,利用恰当的方式创设课堂情境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方法。

(三)注重问题引导,启发学生思考

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是长期以来影响小学科学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为了应对这一问题,要调整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作用在科学学习活动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为此,教师应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探究性的学习活动[4]。同时,还要利用合适的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以此来对探究过程进行指导。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发挥自身的能动作用,从而逐步提升其学习质量。

例如,教学《一天的气温》时,我利用一段视频介绍了用百叶箱测量温度的方法。然后,我结合本课内容设计了一些问题:(1)室外与室内的空气温度是否是相同的?(2)为什么要在百叶箱内测量气温?(3)一天中的气温是怎样变化的?有怎样的规律?(4)可以用怎样的方法对一天的气温变化进行描述?(5)是否每天的最高气温都是午后呢?(6)如果想知道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气温变化规律,可以怎样做呢?接着,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对本课内容进行了初步的思考。同时,结合自己的想法,学生展开交流讨论。在不同观点的碰撞中,逐步扩大了学生的认识面。利用这种方式,使学生对本课的基础内容有了初步的理解。

(四)尊重学生差异,开展分层教学

正如前文所述,差异性是体验式教学中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在学习过程中,个体的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并且这一现象会对最终的教学效果产生直接影响。从体验式教学的角度来看,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都会获得不同的体验和感受。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了解和尊重学生的差异,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分层教学。只有这样,不同科学素养的学生才能在各自水平的基础上取得一定的发展。

在小学科学分层指导过程中,首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习惯、思维特点、学习兴趣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并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了解学生的科学素养,从而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层级。其次,要对学习目标与要求作出调整。例如,教学《灯泡亮了》时,我将目标设置为以下几个层次。第一,达纲目标。如:让学生知道只有灯丝有电流通过时,灯泡才会亮起来;第二,提高目标。如:学会连接简单的电路;第三,发展目标。如:根据对电路的观察大胆想象和推测电流的流向。同时,要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任务,这些任务要在难度、要求等方面体现出一定的差异,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要完成的任务。最后,学生的思维水平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变化,并据此对思维拓展的引导方式做出适当的调整。

(五)组织实践活动,提供亲历机会

实践性同样是体验式教学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同时,在体验式教学中,实践也是引导学生进行亲历的直接途径。因此,除了依据教材学习基础知识以外,教师还应有意识地设计不同形式的科学实践活动,从而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进行基础知识的建构[5]。这样不但可以深化学生的知识感悟,而且能够通过多样化的活动锻炼学生综合的科学素养。

通常来讲,小学科学课程中的实践活动包括两种基本形式。第一,课内动手操作。例如,教学《浮和沉》时,本课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使学生对物体的浮与沉作出猜想和假设,并用实验的方法对自己的猜想加以验证。在教学过程中,我提供了水、盆、树叶、回形针、泡沫板、钩码等物品,并鼓励学生在课前任意搜集了一些材料。学生需要猜测这些物品在水中是浮还是沉。然后,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行了对比观察,从而初步得出了结论。第二,课外调查研究。科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十分密切,所以教师要突破课堂限制,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生活实践活动。例如,教学《种子发芽了》时,种子发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难以在短暂的课堂时间中完成。所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外对任意一种植物的种子进行观察。总之,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是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的有效方法。

(六)完善评价方式,实现提质增效

评价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并且会影响最终的教学效果。体验式教学策略的实施对教学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需要对评价环节作出适当调整。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评价环节的积极作用。

在体验式教学中,有效评价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评价主体多元。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以及家长的想法,然后结合自己的观察形成更加合理的反馈意见。第二,评价内容全面。根据这一要求,教师要把评价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关注学生在每一个环节中的表现,从而更加全面地总结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优点。第三,评价过程动态。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对学生展开评价。教师要记录学生在每一次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并定期进行对比,从而了解学生的发展情况。

综上,体验式教学是一种十分契合科学学科特点的教学策略。因此,小学科学教师要准确把握体验式教学策略的实施方法,并且要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得到优化,从而逐步推动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猜你喜欢

体验式教学活动科学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体验式教学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体验式作文教学之我见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除法竖式的体验式学习
体验式学习,让快乐充盈高中地理课堂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