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专业认知与建立家国情怀的煤化工专业课程思政探索
2023-12-20梅艳钢高松平薛彦峰
梅艳钢 高松平 薛彦峰
摘 要:正确的专业认知建立能够促进专业课程学习,是学好专业课与建立专业素养的前提。在专业课学习前,学生的初始专业认知建立是某专业被社会化认知的过程,这种社会化的专业认知是片面和局限性的,狭隘的初始专业认知会深刻影响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文章通过课程思政建设,在专业认知过程中引入思辨意识、专业使命感、科学家精神,从而建立煤化工的专业认知与专业素养,针对“煤炭气化与液化技术”课程,提出为国争“气”,为国加“油”,将专业课学习与国家战略能源安全、民族复兴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认可煤化工、爱上煤化工,从而树立正确的专业认知,促进专业课程学习。
关键词:思政育人;专业认知;煤化工专业;煤炭气化与液化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O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33-0069-04
基金项目:山西省研究生课程思政—案例库建设探索与实践—以煤化工方向课程为例(项目编号:2022YJJG300)。
作者简介:梅艳钢(1990 —),男,博士,太原工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煤气化与煤基固废资源化利用;高松平(1969 —),女,博士,太原工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能源化学工程教学改革;薛彦峰(1981—),男,工学博士,太原工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甲醇分子筛催化转化。
专业课程学习是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扩展专业视野和建立专业素养的关键过程。然而,在学习专业课之前,大众化的专业认知会对学生以后的专业课程学习产生负面影响,对于部分专业可能存在的专业偏见与误解会影响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的态度,进而影响学习的积极性与学习效果[1]。学生初始专业认知的建立是一个专业被社会化认知的过程,这种社会化的专业认知是片面的和带有偏见认知,网络中流行的“段子”可能就会是不少学生的初始专业认知。这种认知多是一种调侃性质的概括,这种片面和偏见的专业认知迅速传播,并形成主流,在学生心里根深蒂固,影响其建立正确专业认知的过程。狭隘的专业认知可能是这样的:认为热能工程专业是烧锅炉的;矿物加工专业是挖煤的;机械专业是搞电焊的;物流专业是送快递的,这种带有调侃意味的专业认知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热情,部分专业调剂的学生甚至可能对专业产生厌恶情绪。专业教育中首先应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专业认知。通过课程的思政融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专业认知,改善学习态度,促进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共同发展[2-3]。思政教学在影响学生的专业认知、情感意识、科学观和世界观、知识传授与掌握上,能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激发学习热情,更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4],因此,在专业教学中教师应该首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认知,提升对专业的亲近度。
以煤化工为例,煤本身和煤化工留給大家的印象并不好,黑乎乎的煤、辛苦的煤矿工人、暴富的煤老板、脏乱差的煤化工企业、三班倒的生活、扬尘、雾霾、酸雨等,一系列负面的初始专业认知影响了学生的专业选择,能源化学工程专业超过80%都是调剂的学生,对于煤化工专业的反感和厌恶严重影响学生的专业学习。专业认知应该让学生先建立一个全新的认知,而不是表象,应该更加深入认识煤化工。首先认识我国发展煤化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层次认识能源、煤炭、煤化工之间的关系,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去进行专业课学习,没有了内心负面的影响,才能让专业课的学习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5-6]。煤炭作为我国能源的基础,煤的应用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联系紧密。通过介绍煤炭利用与国家发展的关系、煤炭与人们衣食住行的关系,辩证地认识煤化工,以发展的眼光去认识煤化工,从而树立煤化工专业的使命感与认同感,消除对煤化工与煤科学的消极认识。同时,辩证认识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的煤化工发展,树立科学的思辨意识,利用唯物辩证法看待碳排放权与发展权的关系,从国家维度辩证认识碳排放。学习煤化工人与煤化工技术的发展历史,学习他们的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甘于吃苦奉献、敢于坚守的科学家精神,树立学生的家国情怀[7-8]。
本研究以“煤炭气化与液化技术”课程为例,在课程导论部分辨析碳排放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辩证地认识二氧化碳排放与煤炭的利用与开发之间的关系,辨析生存与发展,能源利用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发掘学生的思辨意识与科学精神,塑造工程师的严谨、辨析能力,认识煤炭在我国能源中的地位,认识现阶段我国的能源战略方针与煤化工的绿色清洁高效发展,积极引导学生科普低碳知识,塑造社会责任感。
一、培养思辨意识
思辨意识是面对社会热点问题独立思考与辨析问题的能力,是一种独立思考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思辨意识是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重要品质,从科学角度与专业角度看待问题,以发展的眼光和辩证的思维去认识社会热点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现代社会中充斥着各种信息与舆论,短视频、直播、视频号等新型的信息传递媒介如同风浪一样,淹没了学生的自主获取信息的能力,这种信息的快速传播也影响到了学生的价值判断与价值追求。在素质教育普及的今天,学生缺的不是思辨能力,而是思辨意识。作为化学与能源专业的学生,要对关于化学、化工、能源的社会热点与舆论走向有自己的专业认知,对于有专业素养的学生来说,应从问题的本源出发,多角度辩证看待问题,应该有独立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专业认知的培养是学生建立专业素养的前提,而其中的思辨意识能够帮助学生快速建立正确的专业认知。如图1所示,通过专业使命感、科学家精神的建立和思辨意识培养,让学生建立正确的专业认知,使学生能够接受煤化工、爱上煤化工,并奉献煤化工,使专业认知构建、课程思政建设和专业课程学习做到相互补充、相互发展。
能源安全关系国家的发展,更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与能源关联的碳排放也是如此,碳减排对于国家和个人,以及整个人类社会有不同的意义。减少碳排放是我们构建绿色低碳社会的必由之路,但碳排放在国家维度与个人维度有不同的意义。碳排放量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的发展程度与人民生活水平的发展。碳排放过程是产生GDP的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追求高性价比的碳排放,用较小的碳排放,创造更多的GDP。煤炭的利用属于高碳排放过程,煤炭气化与液化技术虽属于煤炭的清洁转化,但在利用过程中仍然会将地壳中固体的碳,最后转化为CO2释放到大气中。分析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煤气化与煤液化的发展前途,认识双碳背景下的对低碳能源的发展方式的要求,结合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化石能源现状,从低碳生活科普出发,解释碳排放与交通、饮食、居住之间的关系。一度电要消耗0.38 Kg的煤,同时排放0.785 Kg的CO2,汽车消耗一升汽油会释放0.78 Kg的CO2,粮食的生产过程中利用的化肥、农药、机械、运输、加工会释放CO2,建筑使用的钢筋、水泥、石料也会释放CO2,社会的发展与CO2的排放是紧密相关的。可以这样说,CO2排放是社会发展的标志,CO2排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代表着生存与发展。生存权与发展权是每个人的权利,发展不可避免地会造成CO2排放,但过多的CO2排放又会影响环境,所以,我们要辩证地看待CO2排放。通过让学生辨析碳排放权与发展权关系,辩证地看待社会发展与碳排放,从国家维度辩证认识碳排放,树立学生科学思辨能力与科学精神[9]。
二、明确历史担当与树立家国情怀
好的专业认知一定是将国家民族发展与专业学习联系起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便是最高的使命。能源化工关系国家能源安全,农业关系国家粮食安全,通信工程關系国家网络安全,很多专业应该与国家民族发展联系起来,有利于树立学生的家国情怀。将国视为家,将专业课程学习与民族复兴和国家战略安全联系起来,能够树立学生的家国情怀,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从而提高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效率[9]。家国情怀从来不是空洞的概念,而是对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深情大爱,是把个人理想融入伟大事业的高尚追求。专业课程学习从根本上来讲,也是在为国家民族复兴打基础,国家富强与民族复兴需要一大批青年才俊奋斗努力。能源安全、网络安全、领空安全、粮食安全、文化安全等离不开化工、能源工程、机械、自动化、农业、通信等专业,每一个专业都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煤炭气化技术与液化技术是将煤转化为洁净的煤气与油品的技术,我国是一个富煤、贫油、少气的国家,将煤炭转化为油气资源,构成了我国能源战略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认知可以从煤炭在我国能源中的地位与煤气化与液化的作用中逐步构建。
能源安全是国家安全的生命线,没有能源供给社会发展就会停滞,能源安全也是国家发展中的红线。我国是一个富煤、贫油、少气的国家,即使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风能、太阳能、核能快速发展,但化石能源在我国能源中的占比依然很大,煤炭在我国能源中的主体地位依然难以动摇。通过介绍我国石油与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高,战略能源安全难以保障,结合当前欧洲国家关于天然气与石油的制裁以及北溪一号泄露事件,我国已认识到能源安全的重要性。在国家安全与事关生存与发展的问题上,生存与发展永远站在首位。面临俄罗斯能源的禁令,欧洲国家可能恢复煤电,而俄罗斯的天然气只能燃烧排放,当面对政治斗争与国家安全,巴黎协定上关于碳排放的承诺成为一纸空言。我们在国家战略能源安全上一定要自己把控,因此我们要发展自己的石油化工、开发自己的天然气。即利用煤炭制备天然气、汽油、柴油等,通过煤制油与煤制气技术能够使能源战略安全更加有保障。神华煤500万吨直接煤液化已经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顺利投产运行,神华宁煤400万吨/年煤制油工程也已经生产出合格油品。煤制天然气是在为中国争“气”,煤制汽油和柴油为中国加“油”。青年学生也应该有历史担当,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把自己的事业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联系到一起。
三、培养能吃苦、敢奋斗的科学家精神
树立英雄旗帜,塑造和挖掘科学精神。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精神内涵,如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等,在煤化工领域也有一批踏实、肯干、吃苦的奋斗者,应该挖掘他们背后的精神,他们为了国家的能源安全默默付出,值得学生学习。英雄的事迹能够起到引领与激发作用,在石油和煤化工领域就有一批默默奋斗的英雄,通过学习老一辈科学家艰苦奋斗的精神,能够激励学生向他们学习,从而使学生认可煤化工,爱上煤化工,奉献煤化工。在课程中穿插讲解煤化工中的科学家精神,鼓励学生摒弃对煤化工的偏见,学习科学研究的发展规律。专业背后一个产业的发展需要几十年和几代人的探索与努力,最终才能让一个技术产业化,几代人不断的技术革新才能让技术实现国际领先的水平。科学研究需要甘于坐冷板凳,甘于付出,几十年的坚守为国家的技术革新提供支持。教师要教育学生做人的坚持、做事的坚持,从根本上改善学生对传统煤化工的认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专业认知,从而改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学习煤化工相关专业的热情,提高学习效率。
历史是一面镜子,照见过去,却也能够为未来提供引导。我们要励精图治谋发展,只有强大的国家,才会有幸福的人民。结合气化炉的发展历史,从气化炉的不同炉型:固定床气化炉(德国鲁奇气化炉)、流化床气化技术(德国温克勒气化技术)、气流床气化炉(德国GSP气流床气化炉)的发展,德国在煤化工的发展与“二战”期间德国军事实力的快速发展息息相关。结合合成氨的发现,F-T合成的发现,以及煤化工快速发展与德国“一战”与“二战”中军事能力的联系,说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鼓励学生开发属于中国的自主技术,投身科学事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阐述开发我国自主煤气化与煤液化装置的重要性,介绍我国自主研制的高温浆态床煤炭间接液化技术、灰融聚流化床气化技术、华东理工对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技术。学习科学研究中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创精神,敢于坚守的科学家精神,树立学生的家国情怀,最终让学生热爱自己的专业。开设名人讲坛与科学辩论会,辩论议题主要集中在双碳下的煤化工发展、低碳与煤炭利用的关系、碳排放权与发展权,科普低碳生活、提高学生的科学思辨能力。让学生学习为煤化工贡献自己青春的谢克昌院士、刘忠民院士、李永旺等人的事迹,学习他们的甘于吃苦、敢于坚守的科学家精神。
四、结语
通过专业认知构建与课程思政建设,让学生认可煤化工、爱上煤化工、奉献煤化工,消除对煤炭的消极认识,建立科学思辨的专业认知,从而能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专业学习中,提升学习兴趣,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专业知识让学生在生活中科普低碳常识,辨析碳排放权与发展权之间的关系,从国家维度与个人角度认识碳排放。介绍煤化工对我国经济发展与生产生活中的作用,讲解煤化工清洁高效的新工艺与新技术,消除学生对煤化工的认识误区,学习科学家甘于吃苦、敢于坚守的科学家精神,树立学生的家国情怀。通过思政课程设计,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专业知识的学习中,使知识获取与价值塑造起到双赢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吕海霞,张丽靖,张艳辉,等. 学科竞赛与实验中心教改深度融合的探索[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0,39(01):170-172,190.
[2] 吕海霞,杨志杰,张艳辉,等.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化工原理实验教改探索与实践[J]. 化工高等教育,2016(01):26-30.
[3] 陈建芳,黄赛金,陈镇,等. 新工科背景下化工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与探索[J].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2(03):57-61.
[4] 蒋叶涛,王晓宇,吴真,等. “双碳”愿景下《绿色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初探[J]. 广州化工,2022,50(16):227-229.
[5] 王强,于专妮,师进生. 仪器分析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 化工高等教育,2013(03):56-58.
[6] 杨鑫宇,吕喜风,梁鹏举,等. 化学化工类专业《物理化学》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探索[J]. 广东化工,2022,49(17):219-220.
[7] 朱燕舞,陈祥迎,邱治国,等. 课程思政理念下“工科化学”课堂教学过程的探索实践[J]. 安徽化工,2022,48(02):180-182.
[8] 焦林郁,李卓,孙鸣,等. 《煤化学》课程思政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 广东化工,2022,49(10):223-224.
[9] 张娟,刘庆普,雷敬卫,等. 混合教学模式在仪器分析课程中的实践运用——以“气相色谱分析法”为例[J]. 大学化学,2022(38):1-8.
(责任编辑:陈华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