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为引,全面开启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时代
2023-12-20顾晓燕江苏省兴化市城南路幼儿园
文/顾晓燕 江苏省兴化市城南路幼儿园
“人生百年,立于幼年。”学前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十二五”以来,我国学前教育经历了十多年的跨越式发展,目前已进入全面普惠优质发展的新阶段,发展重点也从由资源供给逐步转向内涵提升。
8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草案)》(以下简称《草案》)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草案》共八章74条,对新时代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进行了全面谋划和系统部署,明确回应了老百姓对办好学前教育、实现幼有所育的美好期盼,这对填补我国在学前教育法律领域的空白具有重大意义,预示着全面开启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即将到来。
一、坚持公益普惠基本方向
《草案》对各级政府提出“普及学前教育,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总体责任。
学前教育公益普惠性是政府关注民生、顺应民意的具体举措,这项政策的建立与完善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体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保障。2010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首次明确提出“发展学前教育必须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截至2021年,全国共有幼儿园29.48万所,在园幼儿4805.21万人,毛入园率88.1%,各项指标再创新高,这标志着学前教育事业迈上了新台阶。值得关注的是,学前教育普惠发展同样取得佳绩:全国普惠性幼儿园24.47万所,占总幼儿园数量的83 %;全国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4218.20万人,占在园幼儿的87.78%。综合各项数据可以发现:2021年,我国公办园持续发展,普惠园稳中有升,民办园首次出现园所数量、在园人数两项指标同时负增长,学前教育已经初步形成了“多元普惠”的新格局,这种新格局呈现“公办园主导、普惠园主流、非普惠补充”这三大特点。
以“普惠性学前教育”作为关键词或主题,在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共得到1361篇相关文献。通过图1的主题研究分布发表可以看出,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学前教育、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普惠性幼儿园和普惠性学前教育中;通过图2的发表年份表可以看到,从2010年开始,普惠性学前教育相关研究呈现上升的趋势,并于2019年到达高峰。分析其原因,我国学前教育“普惠性”这一概念提出于2010年“国十条”中,此前并没有相关方面的研究,且50%的文献来源于各地报纸,可见关于我国普惠性幼儿园更多为各地现象与热议话题探讨,系统化、理论化的研究较少,多数研究对象只指向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而到了2018年11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学前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公益普惠属性,并将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共同纳入普惠性幼儿园的范畴,提出到2020年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要达到80%的目标。公益性和普惠性俨然成为当前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主基调。(见图1、图2)
图1 “普惠性学前教育”相关主题研究分布
图2 “普惠性学前教育”相关发文时间趋势
通过分析不难发现,我国现阶段学前教育普惠性仍普遍存在以下不足:制度保障欠缺、政府监管体系不完善、师资短缺和不均衡、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或不均衡等。同时也提出了一些研究建议,如科学规划学前教育资源配置、创新幼儿园编制管理模式、构建多元化的办园经费筹措机制、与高校加强合作,建立校园合作模式等等。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发展也面临着三个困境,即公益性和逐利性矛盾、赋权尺度与监管力度失衡、保教质量和师资缺乏之间的矛盾。
《草案》的面世,有力强化了政府办园责任,明确要求“健全规划举办机制,促进资源供给”,明确学前教育事业的公益属性,对普惠性的“广覆盖、保基础”“基础性、有质量”“覆盖城乡、布局合理”“面向大众、收费普惠”提供了坚实保障。在关注“普及普惠”的同时,《草案》聚焦“安全优质”,着力提高教育保育质量,为孩子们“上好园”“上安心园”提供制度支撑。
二、加强高质量师资队伍建设
《草案》从多个维度推动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注重加强教职工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素质,提高保育教育质量。《草案》提出,幼儿园应当建立科学合理的一日生活制度,保证学前儿童户外活动时间,做好儿童营养膳食、体格锻炼、健康检查和食品安全、卫生与消毒、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常见病预防与管理等卫生保健管理工作,加强健康教育,促进学前儿童身体正常发育和身心健康。
学前教育强调要基于“儿童视角”,有效支持儿童发展,理解并践行过程质量是教育质量的核心要素,高质量师幼互动是过程质量的核心命脉。高质量发展的师资队伍建设是实现幼儿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基础,幼儿教师队伍是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和关键性力量。《草案》的拟定与审议,意味着立法进程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凸显出国家对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与方向。作为基层幼儿园,要围绕《草案》积极探索高质量学前教育师资建设发展的路径与策略,扭转“重外评轻内评、重结果轻过程、重硬件轻内涵”非科学和功利化导向,注重自我评估和反思,在促进师资质量的提升和结构的合理化基础上,聚焦幼儿园过程性质量发展,构建新时代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教师队伍建设体系,进一步落实学前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三、全力提升保育教育质量
《草案》提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面向全体儿童,尊重个体差异,注重幼儿发展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坚持保育与教育相结合,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强化家园协同育人,全面提高保育教育水平。
随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的相继颁布实施,学前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回归教育的本质与初心,我们要积极探索以儿童为本的保育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坚持问题导向、实践导向、研究导向,聚焦幼儿园保育教育的全过程,立足园所实际,实施精准切实可行的“学研训一体化”制度,支持幼儿深度学习,聚焦过程性质量评估,全力推动幼儿园高质量发展。
1.优化时空材料。
游戏材料的投放遵循研究与反思相结合的原则,通过班级阶段性游戏课程实践与反思、三级现场研讨、游戏观摩与记录分析等活动,从材料的来源、种类、结构、材质等多个维度展开系统研究,充分挖掘低结构、自然的游戏材料,积极探索一种游戏材料的多种玩法,并根据游戏课程的进程不断丰富与完善游戏材料,同时积极建构畅通、互通的游戏材料共享模式,为幼儿的游戏活动提供适宜、充足的材料保障。
2.高效师幼互动。
积极践行新型游戏课程实施路径:幼儿自主游戏-教师持续深入观察-幼儿自主表征-教师一对一倾听记录-多形式分享交流-高质量师幼互动-共寻经验生发点和课程生长点-教师有效支持与幼儿经验获得-教师回溯性反思等;在课程体系动态建构中,有效观察和把握师幼互动的时机,持续关注保障有效师幼互动的策略选择;创设有利于对话的环境与幼儿同频共情,注重观察视角的多元性与儿童性,有效促进师幼的高质量互动与经验整合,引领深度学习。
3.强化多元评估。
通过至少半天的持续性追踪式自然观察(游戏活动、生活活动、自主学习探究活动等),通过师幼高质量互动、倾听、表征记录、幼幼自然交往、家园访谈交流等多种途径,以观察幼儿日常活动照片、视频、表征记录、绘本阅读、作品分析等多种形式,结合五大领域各年龄发展细则,对每一位幼儿进行过程性发展评价;同时,每学期比对个体过程性发展档案,从语言表达、动手操作、探究创造、艺术表现、社会交往等多方面进行发展水平的全方面综合性评估;并从幼儿评价活动的组织、实施、记录、分析等情况评估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从而达到双向评估的目的。
《草案》充分体现了遵循学前教育规律,提出强化政府主体责任,健全保障机制的全新思路,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学前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对推动依法执教具有里程碑意义。作为基层幼儿园,我们更应以法为引,积极探索研究,在实践中开启专属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从根本上全面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