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阳微阴弦”治疗胸痹体会

2023-12-19朱微珍何迎春

浙江中医杂志 2023年11期
关键词:心脉薤白胸痹

朱微珍 何迎春

1 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浙江 温州 325000

2 杭州市中医院 浙江 杭州 310007

“胸痹”是以胸部闷痛,并伴随乏力、气短表现的一种临床疾病,其临床症状与现代医学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即冠心病相似[1]。“阳微阴弦”理论由张仲景提出,并成为历代医家公认的“胸痹”病机[2]。何迎春为国医大师朱良春学术继承人,第二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对治疗胸痹心痛病颇有经验,主张从仲景“阳微阴弦”理论入手。现将何师辨治胸痹经验总结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1 病名溯源

“胸痹”一词早在《黄帝内经》中已有明确阐述,《灵枢·本脏》:“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从临床表现来看,与现代医学肺心病相似。《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中专篇论述“胸痹”“心痛”,丰富了这一病名的内涵,如“夫脉之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3],指出了本病的病机所在。

2 把握“阳微阴弦”之病机

何师认为“阳微阴弦”为本病病机所在,胸痹之本在于“阳微”,心之所以能聚邪而生病,源于心气不足,心肺机能下降,致血脉阻滞,前胸部猝然而痛。胸痹之标在于“阴弦”,即下焦阴寒气盛,阴寒邪气上乘阳位[4],标实者,则多含气滞、寒凝、痰饮、瘀血诸种,可因情志、疲劳、食滞、外感等因素而诱发,其标实则责之于肝、脾、肾多脏。胸痹病位在心肺,涉及他脏,正气不足,邪气痹阻于胸,不通则痛,治疗应以益气健脾、活血通络为主[5]。

3 论治不离“阳微阴弦”之纲要

3.1 早期以温通为补:“阳微”即胸中阳气不足,是胸痹病发生的基础,正如《素问·六节藏象论》:“心者,生之本……为阳中之阳,通于夏气。”心为一身之君主,温煦百骸,故在临证中强调“心以温通为要”。导致心病的原因不外有三:一因寒;二因瘀;三因痰。故何师选用宣痹通阳之“瓜蒌薤白半夏汤”为基础方,方中薤白辛温而润,通阳最捷,可通心脉之痹阻,散阴寒之凝结;半夏性味辛温,善化痰、下气降逆、消痞散结;瓜蒌性质滑润,善利气散结,清肃肺气,使肺行治节之令,助心行血。

此外,针对心病寒凝心脉的病理,何师根据病情,灵活选用肉桂、桂枝等温通心脉之品。二者选用药材的部位不同,其发挥的效用有别,肉桂补火助阳,散寒止痛,如肾阳不足,寒水上凌心肺,选用肉桂;桂枝辛甘温煦,轻扬升散,如心阳不足,寒客心脉,选用桂枝。选用温通心脉之品,一则可以扶助阳气,二则可以驱逐实邪,使痹结开,阳气宣。

“阳微”乃“阴盛”之前驱,“阴盛”为“血瘀”之先导,胸痹心痛患者,常出现心痛如刺如绞、舌下瘀筋等血瘀证候,故何师常佐以化瘀通脉之“丹参饮”,丹参主入心经,功善活血,又能补血,现代药理研究显示,丹参具有抗血小板聚集、调节血液循环、扩张冠脉的作用[6];檀香、砂仁味辛性温,辛温之药能走窜,使络中结者开,瘀者行。临证时,何师指出,胸痹患者瘀血、痰浊大多并见,需根据二者的偏盛情况,用药有所侧重。

3.2 注重补养心气:本病“阳微阴弦”的病机,揭示了正虚邪实的病变本质,气虚则无以行血,血虚则脉络不利,均可致血行不畅,而出现胸闷、胸痛的症状,故何师常在瓜蒌薤白半夏汤基础方上配以黄芪,鼓舞心肺运血之力,促使心脉正常运行。黄芪,历代享有“补气诸药之最”“气中血药”之称,何师运用黄芪,必用生黄芪。黄芪不仅补气,还能行营卫之气,然经过直接加热炮制后,黄芪的行气作用减弱,为取其行气之力,故必用生黄芪;现代药理学研究亦显示,黄芪可抑制磷酸二酯酶的活性,减少环磷酸腺苷(cAMP)分解,加强心肌细胞兴奋-收缩耦联,产生强心作用[7]。

胸痹之病,常用活血化瘀之品,易损伤正气,且黄芪一味略显单薄,加上参则相得益彰,故何师常芪、参并用,增加保护气血之力。何师对参类选用亦有讲究,北方干燥,为防温补太过,用西洋参以益气滋阴;南方湿气重,则选用党参益气健脾;太子参补气之力较党参稍弱,主要适用于小儿脾肺虚弱,临证结合季节气候、不同地域、不同病情,加以灵活运用。若临床见患者胸痛不甚,而以短气乏力为主要表现者,此时邪气不甚而正气大虚,治疗当以补虚为主,处方则需重用黄芪、党参、熟地、当归、大枣等补养心气心血之品。

3.3 后期重视燮理脏腑:本病病变脏腑主要在心,故治疗首当温通心阳,复其心脉,然“阴弦”为本病发病的条件,即水湿、痰浊、寒邪、瘀血等阴邪痹结心胸,故本病治疗后期需注重理脾、调肝、补肾。

脾主运化,脾胃损伤则运化迟滞,湿浊内生,上蒙胸阳致大气壅滞,出现胸闷、气短。因此,何师强调调补心肺之气,先要祛湿化痰,而补气之本又重在健脾胃,故何师每见脾气亏虚、运化乏力者,常用六君子汤加减益气健脾;脾虚不运、湿气重者,常用温胆汤、二陈汤加减燥湿和中。

肝主疏泄,气机郁滞,可导致痰饮、寒邪、瘀血等标实病邪的生成,胸痹之病,总皆心气不足而致邪入心肺,闭其窍道,治疗须疏肝行气通脉,何师每见肝郁气滞者,则酌加佛手、柴胡、合欢皮等疏肝解郁之品,并及时给予患者心理疏导,如此,气行则血行,瘀滞得散,阴邪去而正自安。

肾者,一身阴阳之根本,是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原动力,痰饮之作,必由肾元匮乏,阴盛阳衰,致津液凝滞而成,故何师每见肾阳不足者,则酌加附子、干姜、肉桂等补火助阳之品,温肾扶阳以化痰邪,并救心肾阳脱之危候。如此,脏腑机能平调,则阴邪自散,血脉畅达。

4 验案举隅

刘某,男,53 岁。2021 年11 月26 日初诊。主诉:反复胸闷胸痛2 年余,加重1 周。2 年前患者出现胸闷胸痛不适,胸前区刺痛感,工作劳累或情绪紧张后加重,期间曾至外院就诊,经西医诊断为冠心病,予降脂药、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胸部闷痛仍反复发作,查心电图示Ⅱ、Ⅲ、avF、V4~V6 导联明显ST-T 改变,故寻求中医治疗。刻诊:胸前区持续性闷痛,伴头晕、嗜睡,畏寒肢冷,查见患者体丰,舌质黯红、苔薄白,脉细滑尺沉。中医诊断:胸痹,痰瘀阻滞证;治法:温通心阳,化痰祛瘀。处方:瓜蒌20g,薤白12g,半夏9g,檀香、干姜各3g,砂仁6g,丹参、黄芪、党参、佛手、合欢皮、炒鸡内金、六神曲各15g,桂枝、柴胡各10g。7剂。水煎服。二诊:症状明显改善,偶有胸前区隐痛,头晕、嗜睡稍缓解,何师守方改柴胡12g,合欢皮20g。嘱继服7 剂。三诊:患者诉以上诸症已明显改善,近1周胸闷胸痛未发,无头晕、嗜睡不适,诉胃纳欠佳,时有嗳气,查心电图示V4~V6 导联已恢复正常,其余导联明显改善,何师予逍遥汤调养善后。后门诊随访1月,诸症好转,疗效满意。

按:该患者体型肥胖,平素胆小且情绪易波动,加之自身家庭关系紧张,多方压力致肝气郁结,日久气滞痰凝,痰瘀交阻,发为胸痹,故何师选用宣阳通脉之“瓜蒌薤白半夏汤”为基础方;患者胸闷刺痛,舌质黯红,乃血瘀见证,故合用“丹参饮”活血化瘀;胸痹久病,配伍党参、黄芪补助心气,配以佛手、柴胡、合欢皮行气解郁通滞,桂枝、干姜温通心脉,鸡内金、六神曲和胃消食,全方共奏温阳益气、化痰祛瘀之效。三诊时患者胸闷胸痛已明显改善,复查心电图亦见好转,然出现肝郁脾虚之症,何师予逍遥汤调养善后,肝脾并治,体现标本兼治、缓则治本的辨治思路。

猜你喜欢

心脉薤白胸痹
枳实薤白桂枝汤应用浅析
张艳治疗胸痹临床经验
薤白 白薤露中肥
活血化瘀法论治胸痹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
心脉隆注射液热原检测方法的比较
心脉隆注射液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
二参降香汤治疗心脉瘀阻型冠心病的疗效观察
心脉隆注射液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脑钠肽前体及肌钙蛋白Ⅰ的影响
响应面法优化瓜蒌薤白汤总黄酮的提取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