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焦膜系论治IgA肾病*
2023-12-19蒋文泽鲁科达
蒋文泽 鲁科达
1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53
2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浙江 杭州 310005
IgA 肾病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其常见的临床表现是无症状性血尿与进行性肾功能不全[1]。中医学对IgA 肾病并无特定阐述,根据其临床表现常归属于“血尿”“尿浊”等范畴,若病情进展可能发展为“癃闭”“关格”等[2]。中医药治疗IgA 肾病优势独特,疗效显著,但不同医家对IgA肾病的病情认识不同,因此缺乏系统的中医治疗方案[2]。三焦膜系理论是一个新兴医学理论,既丰富了很多中医概念物质实质的认识,又兼顾了西医解剖与中医整体观的不同认识[3]。笔者试在三焦膜系理论指导下探讨IgA 肾病的病机与治疗,为IgA肾病的辨证论治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1 三焦膜系理论
三焦之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如“三焦者,中渎之府也”。古今医家对三焦的形态、功能多有争论,并未形成统一认识[4]。全国名老中医孔光一教授通过总结和提炼数十年临证经验,首创“三焦膜系”理论,认为三焦膜系涵盖所在脏腑、管腔内外及肌肉、筋骨间的各种膜层及所属功能,能够联系上下、互通内外[5]。孔教授将三焦膜系分为外通性膜系与内通性膜系两类:外通性膜系为呼吸道、消化道与泌尿道内直接与外界相通的膜层,负责吸纳营养排出废物而内输;内通性膜系为血运通道内外的膜层,负责供运营养遍及全身及排废而外输[4]。肾脏的系膜、间质,即肾膜。孔教授还认为,三焦膜系起源于肾,肾为先天之本,膜系相连,肾膜丰富,是焦膜之起源。膜系相连,肾膜起动,三焦膜系的延伸与作用更加扩大,举凡人体上下内外,无不有三焦膜系与肾气共存的作用[5]。在三焦膜系理论指导下,既可使证类病机有形可察,有象可测[5],又可将肺、胃、肾等多脏腑的治疗融于一体,体现中医整体论治的思想。三焦膜系理论多用于指导病机复杂的难治性疾病[6],结合该理论治疗IgA肾病具有一定优势。
2 三焦膜系与IgA肾病的联系
IgA肾病的特征是肾脏系膜区域沉积大量以IgA为主的异常免疫复合物[7]。除系膜病变外,IgA 肾病还有毛细血管内增生、血栓性微血管病等病理形态[8]。同时,IgA 肾病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黏膜受累情况,如慢性咽炎、肠炎等[9]。毛细血管、微血管等能运行血液,即内通性膜系。黏膜广泛分布于人体各部位且与外界相通,即外通性膜系。结合IgA 肾病的病理特点,可定位于三焦膜系,病起于肾膜,先损及外通性膜系,以气阴两虚等虚证为主,进而伤及内通性膜系,以瘀浊阻络等实证为主。
2.1 外通性膜系:《难经·六十六难》曰:“三焦者,元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言明三焦通行元气的通道,有主持全身气机的功能。《难经·八难》云:“所谓生气之原者……谓肾间动气也。”“肾间动气”即命门之火[10]。命门之火是三焦气机的动力来源,将元气经三焦而输布周身。病邪起于肾膜而传变于三焦膜系,三焦不利则气机不畅,病邪郁于三焦膜系,郁久化热,热耗阴津。肾膜丰富而薄,肺膜薄而致密,二者形同而互通,故肺肾病证常有互通效应[5]。IgA肾病起于肾膜,与上焦肺膜相通而伤肺气,肺气虚则卫表不固,易受外邪侵犯。风邪为百病之长,终岁常在,故卫表不固感受外邪多以风邪为主。风为阳邪,阳盛则热,风邪久稽则化热伤阴。IgA肾病患者内生病邪而兼有外邪侵犯,内外合邪,耗气伤津,以致气阴两虚。
2.2 内通性膜系:叶天士有言:“久发、频发之恙,必伤及络,络乃聚血之所,久病必瘀闭。”说明久病必伤及经络而见瘀浊阻络之证。经络有通行气血、濡养周身之功,孔教授对内通性膜系的表述[5]与之相近,久病伤络即是病邪侵犯内通性膜系。内通性膜系有运行气血津液、排泄废物之责,受邪则运行无力、排浊不能,以致瘀浊内生阻塞经络,一派实证之象。津液不行则为湿浊,水湿内停可见头身浮肿等症;血液积滞则为瘀血,瘀血阻络可见血液呈高凝状态;内生之毒蓄积不出则为浊毒,浊毒内生可见血肌酐升高等肾功能衰竭之象。
综上所述,IgA 肾病久病则虚,久病则瘀,虚瘀互为因果[11]。三焦膜系不利则瘀浊内生,浊毒阻塞三焦膜系使气血不畅,进而加重三焦膜系不利。IgA 肾病起病于肾膜,久病则病邪遍传三焦膜系,外通性膜系多见虚证,内通性膜系多见实证,故临床多见气虚夹瘀证。
3 IgA肾病的治则治法
3.1 益气养阴祛风:IgA 肾病早期病邪侵犯外通性膜系,临床症状多见蛋白尿、血尿,以气阴两虚为主要病机,以加减参芪地黄汤为治疗主方。加减参芪地黄汤原方由黄芪、党参、生地黄、山药、山萸肉、茯苓六味药组成。黄芪、党参、山药益气健脾培后天,生地黄、山萸肉养阴滋肾补先天,茯苓淡渗通利,以防闭门留寇之患[12]。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阴、滋肾健脾之效,可滋养三焦膜系,恢复外通性膜系耗伤之气血津液。《素问·风论》曰:“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庞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隐曲不利,诊在肌上,其色黑。”《诸病源候论·血病诸候》曰:“风邪入于少阴,则尿血。”因早期IgA 肾病多为三焦膜系感受风邪所致,故可在加减参芪地黄汤中加用防风、独活、青风藤等祛风之药,以开通玄府,鼓舞阳气,根除风邪之症[13]。
3.2 益气活血祛瘀:IgA 肾病中晚期,外通性膜系、内通性膜系皆受邪,以气虚夹瘀为主要病机,临床治疗常选用消瘀泄浊饮。消瘀泄浊饮为名老中医李学铭的临床效方之一,化裁自《医林改错》的补阳还五汤,全方由黄芪、川牛膝、桃仁、地龙、制大黄、车前草组成。制大黄既可逐瘀通经,又可荡涤肠胃,清泄体内浊毒,用为君药;川牛膝、桃仁、地龙可协同君药活血化瘀,导浊下行,共为臣药;黄芪补益元气,气壮则血行,血行则瘀去,用为佐药;车前草利尿通淋,且药性平和,祛邪而不伤正,用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益气活血、消瘀泄浊之效,在滋养的同时亦可疏利三焦膜系,重塑内通性膜系之血运通道。
3.3 常见兼证治疗:IgA 肾病病情多样,临床常根据患者兼证加减用药。邪犯上焦膜系而致外感表证,加桔梗、桑叶等疏风宣肺;邪犯中焦膜系而致脾胃虚弱,加党参、白术、茯苓等健脾益气;邪犯下焦膜系而致湿热下注,加知母、黄柏等清热利湿;邪阻三焦而致头身浮肿,加茯苓、猪苓、泽泻等利水消肿;肾膜邪盛,命门火衰而致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加干姜、仙灵脾等温补肾阳。
4 结语
目前IgA 肾病的治疗药物仍以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CEI/ARB)类药物、激素、免疫抑制剂等为主,且免疫抑制治疗效果仍存在争议[2]。中医药在IgA 肾病的治疗上具有独特优势,既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又能减轻药物的毒副作用。近现代医家多认同本虚标实为IgA肾病的主要病机,以此论治,临床疗效显著[14]。笔者首次从三焦膜系论治IgA肾病,发现IgA 肾病可定位于三焦膜系,其病机与三焦膜系密切相关。IgA 肾病起于肾膜,病程早期邪犯外通性膜系,耗气伤津,三焦俱虚,邪气乘虚入侵内通性膜系,使瘀浊内生,三焦不利,虚瘀互结,循环往复。运用三焦膜系理论分析IgA肾病的病机演变过程,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同时,遣方用药也应着眼整体,随证治之。疾病早期宜益气养阴祛风,中晚期宜益气活血祛瘀,若见兼证宜灵活化裁,不可固守陈方。从三焦膜系论治IgA 肾病有助于整体把握患者病情,缓解临床症状,阻断疾病进展,改善疾病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