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预防医学专业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课程质量分析及提升路径探讨
2023-12-18何泉燕李宏林麒揭金花李丹
何泉燕,李宏,林麒,揭金花,李丹
(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1)
2019 年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发布了《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 年)》,里面的“15 项专项行动”中,每一项或多或少都需要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方法和理论支持。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除了政策的有力保障,更需要基层医疗卫生工作人员去落实[1]。高职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将来主要从事基层卫生服务工作[2],非常有必要掌握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在此背景下,以高职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研究,结合数据调查分析结果对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课程的改革和优化提出建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研究选取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高职预防医学专业2020 级实习生和2021 级在校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其中2020级学生94 人、2021 级学生48 人。参与调查的学生已完成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课程的学习。
1.2 方法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高职预防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其在授课内容设置上主要是对接高职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就业岗位的需求,理论课内容安排包括绪论、健康相关行为及行为改变理论、健康相关行为干预技术、健康传播理论与方法、特定人群健康教育、场所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实训课程内容安排包括健康信息收集与加工、宣传手册和海报制作、健康教育KABP 问卷设计、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项目设计、健康教育科普课件制作、健康教育科普讲座、健康教育科普短视频制作、科普文章创作等。授课方式上,理论课以讲授法为主,辅助讨论法和体验式教学法;实训课以任务驱动法为主。课后,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组织的健康教育社会服务活动将课堂所学内容用于实践。课程考核方式:该课程是考试课程,按我校考试课程教学评价要求,最终成绩由40%过程性评价、55%终结性评价(20%期中考试成绩+35%期末考试成绩)和5%增值性评价组成。
1.3 调查问卷
本研究通过自行设计的问卷获取研究数据,问卷内容包括学生基本信息、专业认知情况、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课程认知情况、理论及实训课程重要性认知情况、教学方式和课程考核方式评价、课时设置评价、健康教育社会服务活动评价等。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49 份,收回有效问卷142 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5.3%。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EpiData 3.0 建立数据库,使用SAS9.4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和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学生基本情况
本次回收问卷中,2020 级实习生94 人,其中男生17 人(18.09%),女生77 人(81.91%);2021 级在校生48 人,其中男生20 人(41.67%),女生28 人(58.33%)。
2.2 学生对专业认知情况
本研究通过调查学生高考填报志愿情况、是否喜欢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评价以及是否愿意从事预防医学相关工作情况了解学生对专业的认知情况,具体见表1。在所有调查对象中,只有42 人(29.58%)高考选择预防医学专业作为第一志愿,但是入校1~2 年后107 人(75.35%)表示喜欢预防医学专业,且只有3 人(2.11%)认为人才培养方案是不合理的。毕业后愿意从事预防医学相关工作的有120 人(84.51%),两个年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87 5,P=0.006 6),可以认为2020 级实习生从事本专业的意愿大于2021 级在校生。
表1 学生对专业的认知情况[n(%)]Table 1 Student's cognition for their major[n(%)]
2.3 学生对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课程的认知情况(见表2)
表2 学生对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课程的认知情况[n(%)]Table 2 Students' cognition for health education and health promotion courses[n(%)]
表2 显示,41 人(28.87%)对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课程兴趣浓厚,59 人(41.55%)比较感兴趣,39 人(27.46%)兴趣一般,3人(2.11%)不感兴趣;23 人(16.20%)认为完全掌握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课程的内容,74 人(52.11%) 掌握较好,44 人(30.99%)掌握得一般,还有1 人(0.70%)没掌握。两个年级间对课程的兴趣和掌握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495 2,P=0.034 0;χ2=4.462 7,P=0.034 6),可以认为2020 级实习生对课程兴趣和内容掌握程度均高于2021 级在校生。相关性分析显示,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与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呈正相关(χ2=33.549 9,P<0.001)。学生对学习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课程理论知识能否满足实习与将来就业需求持肯定态度的为134人(94.37%),两个年级具有显著性差异(χ2=4.849 1,P=0.027 7),2020 级实习生普遍认为课程学习能够满足实习和就业需求。
2.4 学生对理论及实训课程重要性的认知情况(见表3)
表3 学生对理论及实训课程重要性的认知情况[n(%)]Table 3 Students' cognition for the importance of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courses[n(%)]
表3 显示,学生对理论和实训课程重要性认知存在统计学差异(χ2=10.286,P=0.006),学生认为本课程的实训课内容更重要。学生对理论和实训课程掌握程度也存在统计学差异(χ2=12.616,P=0.002),学生对理论课程的掌握程度好于实训课程。
2.5 学生对课时设置的评价(见表4)
表4 学生对课时设置的评价[n(%)]Table 4 Students' evaluation for class hours setting[n(%)]
表4 显示,对于课时设置,46 人(32.39%)认为理论课时安排不合理,其中有31 人(67.39%) 认为理论课时偏多,15 人(32.61%)认为理论课时偏少;56 人(39.44%)认为实训课时安排不合理,其中有38 人(67.86%) 认为实训课时偏少,18 人(32.14%)认为实训课时偏多。学生对实训课时和理论课时设置的评价存在统计学差异(χ2=13.980,P=0.001),学生认为理论课时偏多,实训课时偏少。
2.6 学生对教学方式和课程考核方式的评价(见表5)
表5 学生对教学方式和课程考核方式的评价[n(%)]Table 5 Student's evaluations for teaching methods and course assessment methods[n(%)]
表5 显示,97 人(68.31%)表示对教师理论授课方式满意,45 人(31.69%)表示教师的理论授课方式一般,两个年级之间没有差异(P>0.05)。100 人(70.42%)表示对教师的实训授课方式满意,42 人(29.58%)表示教师实训授课方式一般,两个年级之间具有差异(χ2=4.144 0,P=0.041 8),2020 级实习生对实训授课方式更满意。对于实训课授课形式,65 人(45.77%)认为在机房完成实训课任务更好,77 人(54.23%)认为分组完成健康教育项目这种实训形式更好,两个年级具有差异性(χ2=4.575 0,P=0.032 4),2020 级实习生更喜欢分组完成健康教育项目这种实训授课方式。超过一半的学生82 人(57.75%)认为课程考核方式不合理。
2.7 学生对健康教育社会服务活动的评价(见表6)
表6 学生对健康教育社会服务活动的评价[n(%)]Table 6 Student's evaluations for health education and social service activities[n(%)]
表6 显示,134 人(94.37%)认为参与举办健康教育社会服务活动能够提高健康教育策划制作、海报设计、组织活动等健康教育基本技能;83 人(58.45%)认为参与举办健康教育社会服务活动比在校内计算机房开展实训课更能提高健康教育基本技能, 且愿意参加健康教育社会服务活动的有121 人(85.21%),参与举办过健康教育社会服务活动的有83 人(58.45%)。两个年级参与举办过健康教育社会服务活动的人数比例有统计学差异(χ2=6.407 0,P=0.011 4),2020 级实习生参与人数比例多于2021 级在校生。
3 讨论
3.1 专业认同感会正向影响课程教学效果
我国近现代著名职业教育家与社会活动家黄炎培在《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书》中明确提出职业教育目的有三:第一,就是为个人谋生之准备;第二,就是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第三,就是为世界、为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3]。高职预防医学专业的性质决定其服务社会的能力是谋生之能力,然而作为公益性、利他性、奉献型专业,职业薪资低、社会福利不高,因此在报考志愿时学生对该专业的认同感是不足的[4]。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高职预防医学专业高考第一志愿填报率为29.58%,学生入校后喜欢本专业的占75.35%,毕业后愿意从事预防医学相关工作的占84.51%,表明大多数学生在报考志愿时并非第一志愿,这与国内预防医学专业志愿填报情况是一致的。但是入校一两年后大部分学生表示喜欢预防医学专业,且毕业后愿意从事预防医学相关工作,说明学生入学前并不了解预防医学专业和将来就业方向,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对预防医学专业认同感不断提高。相关研究显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会影响学生专业课程学习兴趣,学习兴趣又与课程掌握情况呈正相关,掌握情况越好学生自己觉得更能满足将来就业的需求[5]。本研究结果也显示,2020 级实习生从事本专业的意愿大于2021 级在校生(P<0.05),且2020 级实习生对课程的兴趣度和内容掌握程度都好于2021 级在校生(P<0.05),所以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会正向影响课程教学效果。
3.2 对课程兴趣越浓厚,课程教学效果越好
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度与课程内容掌握程度呈正相关(P<0.001),表明学生对课程兴趣越浓厚,掌握课程内容情况越好,且自觉课程学习能满足实习和将来就业的需求。从分析结果可知,2020 级实习生对实训授课方式更满意(P<0.05),他们更喜欢分组完成健康教育项目(P<0.05),且参与举办过健康教育社会服务活动的人数比例多于2021 级学生(P<0.05),说明教师的授课方式、授课形式、参与举办健康教育社会服务等都会影响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从而影响课程教学效果。
3.3 课程设置和课程考核方式要强调学生技能的培养
此次调查发现,学生认为实训课重要性高于理论课(P<0.05),且学生觉得实训课掌握程度不如理论课(P<0.05);在课时设置上,本课程理论安排12 学时,实训安排20 学时,但是调查显示学生认为实训课时偏少,理论课时偏多。从上述两点说明学生对实训课需求更高,学生更需要通过实训课掌握健康教育实用技能。高职预防医学专业主要培养的是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人才,肩负着基层医疗单位健康教育工作,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健康教育技能的实际应用[6-7]。因此,在课程设置上要强调学生技能的培养。调查结果还显示,82 人(57.75%)认为课程考核方式不合理。高职预防医学专业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课程应该更加强调实践能力,如学生是否能够设计海报或是否能够组织宣教活动比理论考试结果更重要,因此在课程考核方式上也应对实训课的过程性评价有所侧重,或者提高实训课的过程性评价在最终成绩中的比重。
4 对策和建议
4.1 强化学生专业认同感,增强其对课程的兴趣度,提升课程教学效果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专业认同感是可以通过增加对专业的认识和积极参与专业活动不断提升的,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重视融入专业教育,强化学生专业认同感,提升课程教学效果。此外,在组织健康教育社会服务活动时,要结合党建活动,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社会服务过程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公益活动中学会做一个有情怀有温度的公共卫生工作者,提高专业认同感。教师还可以通过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改进授课方式、丰富授课形式、积极鼓励和组织学生参与健康教育社会服务活动来加强其的实践技能,同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进一步增强教学效果。
4.2 发挥校内外实训基地作用,丰富实训授课形式
在实训课授课形式上,2021 级学生更喜欢在机房完成实训课任务,而2020 级学生更喜欢分组完成健康教育项目。基于调查结果,教师可以创新教学方式,运用信息化平台,发挥校内外健康教育实训基地优势,结合两种实训授课形式共同增强实训教学效果,具体做法如下:在校内,学期初将学生分组并确定健康宣教主题,教师实训授课之后,开放校内计算机房,学生围绕各自主题分组完成实训任务,然后通过智慧职教平台提交作品,教师对提交的作品提出改进建议,学生接到教师反馈意见后修改作品,直到满意为止。在前期实训课程基础上,团队学生利用教学经费将组内作品印刷成品,然后围绕各自主题,在校内健康科普基地完成主题宣教活动。在校外,加强校企合作,与属地疾控机构联合开展主题健康宣教项目,构建社会服务平台,带领学生进入农村社区、城市社区、学校及家庭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宣教活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自主完成活动申请、活动策划、活动组织和实施、活动评价、活动总结、经费报销等全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学生利用这个社会服务平台,走出课堂,走进现实工作场所,通过举办健康宣教活动强化校内实训学习效果,有效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健康传播能力、信息收集与分析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执行与管理能力。
4.3 改进课时设置和课程考核方式
在课时设置上可以适当增加实训授课学时,将课程改成48学时,其中理论12 学时,实训课增加到36 学时,将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开展的主题宣教活动也计算到实训课时安排当中。在课程考核方式上要改变传统以考试为主、考试内容过分依附教材、重结果轻过程的考核方式,课程考核应该侧重于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将学生每次提交的作品作为过程性考核的重点内容,将最后作品展示和活动举办成效作为终结性评价的一部分,弱化理论考试占比。
5 结语
高职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对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实训课知识需求更高,教师可以通过创新实训教学模式、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健康教育社会服务活动来加强学生实践技能,同时提高学生专业认同感和学习兴趣,不断增强课程教学效果。此外,课程可以适当增加实训课时,考核应该侧重于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弱化理论考试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