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文化课程的路径探索

2023-12-18魏宏玉

广西教育·C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工科院校实践路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魏宏玉

【摘要】本文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文化课程的策略,分析现阶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文化课程的现状及问题,提出注重学情考量、构建多元化资源库、突出过程化评价的融入策略,从教学观念、课程资源、实践教学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入手,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更加全面和丰富的支持。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工科院校 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27-0153-0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和力量源泉。高职院校要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需要在加强培育职业技能的同时,开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青年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文化课程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课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文化课程的现状

高校主要通过课堂与课程传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是以工科为主的职业院校,在文化课程方面较为薄弱。从2015年开始,我校有意识地开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先后开设了中华经典文化十讲、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古典音乐赏析、中华经典诵读等8门课程,多为赏析类课程,全部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2018年之前,教学反馈良好。而随着学校的发展,生源构成日益多元化,近年来以赏析为主的课程与学生多样化的课程需求之间开始出现不适应现象。2023年,笔者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核心,针对我校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问卷以匿名的形式进行,基本能够准确反映学生的态度和观点,也能客观呈现我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文化课程的现状及问题。

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相关政策的了解和评价、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的看法、喜欢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及期望的授课方式、对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意见及建议等方面。共发放问卷425份,回收问卷425份,有效回收率为100%。问卷人员构成中男性200名,女性225名;大一325人,占比76.47%,大二95人,占比22.35%,大三5人,占比1.18%(在外实习)。

在问及“是否应该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学习”,68.94%的同学选了“应该”,但仅有12名同学认为“非常紧迫”,占比仅为2.18%,在学生的认知中,应该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但这并不是一件现在急需做的事情。

在关于“最喜欢和期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回答中,有244人最感兴趣的课程是体验和实践课程,占比57.41%,美学和史论类为25.18%,鉴赏和评论类为17.41%,理论性课程占比较低,这反映了学生喜欢的课程是以体验和实践为主,理论性的课程为辅。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可以提高学生哪方面的核心素养调查中,76%的学生选择了审美感知,75.06%的学生选择了文化理解。超70%的学生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可以提高自己的核心素养。

问及日常生活中能否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所学的知识,仅35.76%同学选了较能,可见在学生的认知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实用性还是比较弱的。

而在“学校应从哪些方面来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问题中,高达77.65%的同学希望丰富形式、增加课程趣味性,70.82%学生希望学校能结合学生和时代所需增设课程。可见学生对选修课的需求是形式多样且具有趣味性,应在现有的基础上增加课程,同时对师资、授课质量、选课方式也提出了要求。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对专业学习是否有帮助的回答中,64%的同学选了有,24.47%的同学选了暂时没有发现。从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对专业课程是有帮助的,但具体体现在哪里,同学们的认知还是存在差异,仍需引导。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意见和建议,高达89.84%的同学直接填了无,少数学生建议多增设可以实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少点理论教育,多点实际教学,希望学一些跟本专业相关的、多让学生接触实物的课程。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对当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不是太满意,但又不知道从哪些方面去改进。

从这份问卷呈现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职业院校的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基本没有偏差,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也很到位,认为应该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但迫切性不强;学生最喜欢操作性强的实践课和体验课,对理论课的喜爱程度不高,他们希望能够学一些跟专业相关并且有参与感的课程,可以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并且能够提高自己的审美和艺术素养。同时在他们的认知中,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授课效果的因素是多样的,最主要的是课程设置不合理。他们希望能够得到教师的指导,能够学到具有技术性的课程,因此对当前的教育现状不太满意。

结合我校实际,可以看出当前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一是理论讲授多,实践体验少;二是文化知识多,专业融合少;三是单一评价多,多元评价少。

二、中華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课程的总思路

面对我校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职业教育课程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结合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以及课程思政的发展趋势,笔者总结出一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课程的总思路。

首先,发掘现有文化课程的融入点。以我校为例,作为一所工科为主的职业院校,强调学生的实操能力和动手能力,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上,一直存在着“重专业,轻文化”的现象。但对工科院校来说,要提升传统文化课程的比例并非简单的事情。因此,教学团队可以从现有的课程中发掘融入点。以水利专业为例,在讲授专业知识时,可以结合灵渠、都江堰等具有传统文化元素的案例,让学生在进行专业学习的同时增进对中华优秀水利工程的认知,感受我国古代的工匠精神,进而增强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其次,构建校本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和资源库。课程团队从本校课程发展现状出发,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援引现代课程理论,追求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融合;运用研学与团队活动,依托课堂与课外结合的路径,选取、整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我校所在地的文化资源,构建基于传统文化的“水”“电”课程体系。当下优秀传统文化的利用与发展已不再局限于经典文本的文字表达,也不简单地停留在校内既有基地的宣讲等教育方式上。坚持数字赋能,充分利用智能信息技术,是构建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和资源库的必然路径。在大数据时代,教学团队引入人工智能与ChatGPT等技术打造富有特色的资源库,如选取符合我校教育特色的传统文化经典人物、事迹归类组合并进行统一的数字编码,方便资料的存储及调取,给予我校师生以丰富而愉快的网站浏览体验。同时,建立弘扬我校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数字管理平台,改善我校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条件与软件设备,利用系列课程或课程群的方式激活并积极运用优秀传统文化数字资源,强化管理平台对资料库统一、动态化的监督与维护。

最后,打造“大文化”育人新格局。职业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融入课程,但不能仅仅着眼于课程,而应该“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打造高质量的第二课堂,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高职学校应重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环境建设。以我校为例,学校最具有代表性的特色就是集水电于一身,在学校校园环境建设中可以突出水电特色,如设置中华水文化名人角、张贴水电文化主题宣传海报、修筑中华优秀水文化展览馆等,从而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氛围。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开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活动。例如国学文化讲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团活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庆祝活动等,引导学生关注、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体验感和认同感,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场域的延展性,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大文化”育人新格局。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课程的实践路径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职业教育课程要注意与专业课融合、工学结合、理论实践结合,要开展以任务引领、活动为载体的教学,从而发挥课程的最大育人价值。

(一)注重学情考量,转变教学观念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注重学情考量,打造“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环境。教师可以根据学习目标、教材特点确定选题资源、学习资源并设计单元评价量表,调查学情并设计学习共同体组建方案;按照课时计划引导学生完成不同课型的学习任务,并依据评价量表对活动进行监测与评议;采取组织、指导、沟通、调控等措施对活动实施过程中的各因素进行管理,如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指导学生运用学习资源、利用各方教学资源、利用调控活动进度安排等。传统文化课程很难讲求实用性,因为它对人的浸润是需要过程的,是不能立竿见影的。这就要求教师摈弃一蹴而就的思想,要注重过程和引导。而一部分职业院校的学生对文化学习存在抵触心理,尤其是不喜欢纯理论性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法,关注学情,积极利用学生学习习惯,在设计和实施学习任务过程中,少一些理论讲授多一些实践体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只有“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才能真正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提升课堂育人价值。

例如在中华经典诵读课程教学中,我校教学团队通过对学生前三周学习成绩、习惯、方法及积极性进行统计,剖析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学习特点,从而准确地掌握学情,为后续制订教学计划提供参考依据。如教师通过词汇、听辨能力、表达输出、书写、阅读等五个方面的基础能力情况,绘制雷达图(如图1),就可直观地看出学生普遍存在书写和口语输出能力较差的情况,基于学生的词汇储备尚可、阅读能力较好但书写和输出能力较弱的情况,加强书写和输出方面的训练和应用。而评价包括专注力、表达力、记忆力、理解力等,教师绘制雷达图(如图2),得知学生的理解力和记忆力较好,但专注力和表达力相对较弱。针对这种情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学习材料的方式学习,并使用多媒体、互动游戏等信息化教学手段,突显趣味性,加强参与度,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最后,教学团队借助学习通发布调查问卷,并综合上述调研结果,得出学生的学习特点: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属于视觉型和读写型学习,不愿意开口表达,输出能力较弱,故应加强课堂互动,设置多种情境让学生进行演练,提升表达能力。

(二)以活动为载体,构建多元化课程资源

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必要的资源,搭建活动的“支架”,使学生掌握并内化相应的知识技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2015年以来,我校开始有意识地整合优秀传统文化教材,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活素材,拓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时空,并借助一系列的情境化、项目化的活动展开教学。作为工科院校,传统文化课程相对较少,因此我校从政治性、思想性、历史性、现实性等方面着手重新开发、整合教材,围绕“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传统价值,开设了中华经典文化十讲、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古典音乐赏析、中华经典诵读等8门课程,形成较好系统的课程体系;从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特色习俗等方面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活素材,如结合广西壮族特色节日“三月三”,学校开展了系列教育活动,让学生从中體验中华民族丰富多样的风俗习惯,感受民族间的团结友爱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此外,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学校力争与当地中小学联动,形成辐射带动效应,与地方共建共享剧院、音乐厅、美术馆、书法馆、博物馆,从而真正做到学校的课程建设与民族节日、民风民俗相结合,与地方特色结合,构建多元化的课程资源体系,更好地服务课程建设。

与此同时,我校教学团队积极拓展线上资源、开辟线下第二课堂,形成“线上线下融合”“第一课堂为主、第二课堂为辅”的教育格局,增强育人合力。学校还组织学生收看《经典咏流传》《典籍里的中国》等优秀传统文化电视节目、开展校园内的国学文化讲座、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团活动等,不断拓展教育教学的时间空间,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场域的延展性,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新格局。

(三)突出过程化评价,以评价为引领

考核方式直接影响课程教学,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课程,就必须打破长期以来仅根据考勤或是课程论文的传统考核形式,建立完善的综合性多元评价模式,重视评价与学习的自然整合,实施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过程性评价,强调知识的应用而非传统的“应试准则”。教师借助评价的检查、诊断、反馈、甄别等功能,衡量学生的学习质量,把握课程实施的情况。首先,教师应该突出过程性评价,以目标统领教学、学习与评价,将评价持续地镶嵌在教学、学习过程之中。在具体操作中,学习评价的设计就要先于教学活动的设计,根据目标统领教、学、评等系列过程。比如先设计出与教学目标相匹配的评价任务、评价细目,再根据这些信息做出反馈或进行指导。其次,倡导多元化的评价主体,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反思与发展。教师可以就学习任务提前拟定描述性评价细目,然后评价小组成员根据不同的评价细目量表做出评价,提供学习反馈或具有操作性的建议,最后通过全面综合的评价反馈来调整教学活动。自2015年以来,我校实施自评他评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贯通的评价方式,重视学生的过程性学习考核,最终以评价引领学习,以评价引领教學,以评价引领课程建设。评价过程贯穿课程始终,涵盖课堂理论和实践活动;采取包括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法,客观、及时、有效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例如在畅学普通话课程中,教学团队构建了学习参与度、知识掌握度、表达准确度、素养提升度、应用能力提升度、口语发音准确度六个维度的综合评价及增值评价体系,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可评可测。

综上所述,高校是立德树人的主战场,高职院校作为其重要构成部分,肩负着为国培养合格的技术人才的职责。合格的人才技术要合格,素养更要合格。将中华优秀文化融入高职文化课程,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要实现优秀文化融入,需要从教学观念、课程资源、实践教学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入手,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更加全面和丰富的支持。

参考文献

[1]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课题组.从职教大国迈向职教强国:中国职业教育2030研究报告[J].职业技术教育,2016(6).

[2]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中国职业教育2030研究报告:发展目标、主要问题、重点任务及推进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5).

猜你喜欢

工科院校实践路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工科院校《概率统计》课程的几点教学体会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体育美学对工科院校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般工科院校大学生对我国环境保护现状的认知分析
工科院校设计类专业实践教育的反思与出路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