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蚌地区红十五军第一师建军始末
2023-12-18孙康源
孙康源
(新疆大学 历史学院,乌鲁木齐 830046)
中国工农红军运动史上共有三支番号为“红十五军”的红军,按时间先后分别是1930年7月成立于徐海蚌地区;1930年10月成立于湖北黄梅;1931年12月14日,改编自“宁都起义”队伍的红十五军[1]。本文论述的是徐海蚌地区的红十五军。红十五军第一师诞生于1930年6月,结束于1932年9月,以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消灭剥削阶级、救济贫苦百姓为主要使命。红一师的建立震撼了当地的地主势力,虽然最终被迫转入地下,但其斗争意义不可低估。本文就红一师建军背景、革命活动、胜利的原因和斗争意义等方面加以分析。
一、红十五军第一师的诞生背景
(一)时代背景
19世纪20—30年代的徐海蚌地区,乡村豪绅地主压迫群众尤甚。“占人口10%左右的地主、富农,占有80%左右的土地。”[2]3据相关统计,濉溪镇(今淮北市濉溪县)“占总户数12%的地主占有超过83%的土地。”[2]3泗县张楼村地主张海生,泗洪县双沟地主陈荫南、陈贡南,宿县的周、黄、邵、赵四大地主,都是田连阡陌的大地主。自清末以来,乡村政权一直被地主豪绅所把持。国民党统治时,基层政权实质不变,地主“与驻防军人联成一气,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3]9萧县流传一首歌谣,“只有斗倒了地主,……,我们穷人的苦日子才算有了个尽头。”[2]3这些地主往往豢养乡勇,组成“保安队”之类的武装团体,名为维持治安,实则为其“催租逼债”[3]9。新沂港头马启龚的乡勇甚至在“夜里四处抢劫”[3]9,镇压敢于反抗的小规模农民反抗。地主还与土匪相勾结,利用土匪武装维护自身利益,对土匪提供庇护。土匪则仰仗地主作为靠山,二者一丘之貉,沆瀣一气。帝国主义势力的沿陇海、津浦铁路向内地延伸,主要通过传教和倾销商品形势进行,“德、法、美等国的传教士先后在窑湾、埝头……等较大集镇,发展天主教徒多达一千二百余人。”[3]7在萧县短短两三年时间里,“在萧城、黄口……等地发展教徒一万多人。”[4]2洋教士传播奴化思想,宣扬“被打死了是为上帝立功,切勿抵抗。”[3]8在略施小恩小惠后,便露出真面目,吸收地痞、流氓、无赖分子为教徒,干涉地方事务,窝藏土匪,要挟官府、鱼肉乡民。如萧县恶贯满盈的土匪马良科、马达子得到马井天主教堂的庇护,劫掠四方,被官府抓后,“神甫勾结县府知事,当即将土匪释放。”[4]2政府对洋人俯首帖耳,不敢得罪,百姓对洋人则“无不恨入骨髓”[3]8。帝国主义还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倾销外货,排斥民族工商业,仅萧城、黄口两地的商店,“外货量一般达到70%—80%”[4]3,导致地方手工业倒闭,农民土纺织品因受到洋货的排挤而难以为继。
由于匪势蔓延,致使小刀会、安清帮等帮会势力崛起。1929年2月14日,小刀会在宿迁县城暴动,“捣毁县督学所及各类学校20多所,城区学校几乎破坏殆尽。”[5]安清帮原是清末运河中粮米船上的组织,旨在保证航运安全,以后推广到大城市和农村码头,逐渐演变为盗匪组织,恶棍、地痞、流氓等不轨之徒皆被吸纳。安清帮后来演变为青红帮,其头子“收罗不少贼徒弟,利用帮派势力,无恶不作。”[3]11-12
1926年春,在党员刘亚民等同志组织下,萧县地区成立了“萧县行知学社”,独立地开展农民运动。1928年,萧县农协成员已发展到200多人,至1930年初,萧县农协成员达到3 000多人[4]22。各地农协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开展抗税、麦收等斗争。在城市,萧县师范学校成立了“学生自治会”,创办半月刊《晓生》,在学生群体中宣传革命思想,开展革命活动。在党的组织领导下,萧县成立全县学生联合会,成为学生运动的主阵地[4]27-29。
1927年冬到1828年春,蒋介石军队击败北洋军阀,在徐海蚌地区开始施政。国民党新军阀的统治和北洋军阀一样,换汤不换药。毛泽东同志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中指出:“现在国民党新军阀的统治仍然是城市买办阶级和乡村豪绅阶级的统治,对外投降帝国主义,对内以新军阀代替旧军阀,对工农阶级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比从前更加厉害。”[6]471930年5月,蒋介石和冯玉祥、阎锡山等地方实力派之间的中原大战爆发。中原大战的主战场在鲁西、豫东、皖北一带。反蒋联军与蒋军在此来回拉锯、厮杀。战线在菏泽—商丘—亳州一带,徐海蚌地处前线边缘地区,属蒋军控制范围。萧县广大劳苦大众,受到蒋军的盘剥和“抽丁拉夫”,沦为炮灰,群众反内战、反军阀的情绪高涨。当地有句民谣这样唱道:“杀人放火张宗昌,抽筋扒皮蒋介石。”[7]316从中深刻反映出老百姓对这批国民党新老军阀的抽筋剥髓的反动统治的愤恨。在这一背景下,中共徐海蚌总行委决定在萧县地区开展暴动。
(二)党中央和江苏省委的决策、指示
1930年2月26日发布的《中央通告第七十号——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中心策略》中,提出目前党的中心任务是“争取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以准备武装暴动”[7]15。提出扩红的计划是“必须首先从扩大与集中农民武装的组织,……,在战略战术上,必须向着交通要道中心城市发展,以摧毁敌人的要害……。”[7]15
1930年4月,中共中央军委委员、江苏省委军委书记李硕勋草拟了《中央军委军事工作大纲》,多次重申务必要扩大红军规模[8]。1930年5月,全国红军代表会议召开,会上提出猛烈扩大红军的口号,并制定具体方案。1930年6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李立三拟定的《新的革命高潮于一省或几省的首先胜利》,决定“凡有一兵一枪一弹”,“皆要起来暴动”。中共江苏省委根据中央精神,甚至发布了“一个人也要暴动……,没有一杆枪也要派师长”[9]的命令。徐州特委积极执行省委指示,命令所属各县立即暴动,建立红军游击队和苏区。
(三)萧县党组织发展情况
早在1928年3月,萧县就建立起特别支部。在第一届县委书记孙叔平领导下,从宣传工作、农民运动、青年运动方面入手,放手发动群众,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组织。至1930年初,中共萧县县委已建立黄口、永堌、王寨等4个区委、3个特别支部,共有党员200余人[4]18-20。党组织在黄口的群众基础较好,便于开展暴动。
二、红十五军第一师的斗争经过
红十五军筹建于1930年6月,根据中共徐海蚌特委的决定,红一师在砀山、萧县、永城等地活动[7]5,166。设定在部队组建完毕之后,向萧县、铜山、宿县等处发动进攻,准备夺取津浦线、陇海线上的诸县城,再会师徐州,进而饮马长江,攻克南京[2]。
1930年6月中旬,中共徐海蚌特委书记陈资平,宣传部长陈履真传达上级指示,要求萧县行委立即发动农民暴动。陈资平在动员中说:“目前革命形势一日千里地向前发展……,往往做很少的事就会引起高潮的爆发。”[3]16红一师的建军的第一场暴动——黄口暴动,由此拉开序幕。
(一)威震敌胆的黄口暴动
黄口是萧县北部重镇,敌人总计200余人,枪200余支[4]39。暴动前各区委按照规定,将党、团、农民协会等合并成行动委员会[10]12。萧县行委商定以“秘密准备,突然袭击”的方式发动起义。战后,起义军整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第一师黄口独立营,营长为李祥龄同志。
(二)取得大胜的张庄寨、洪河集暴动
1932年6月底,中共萧县县委在任小庄召开会议,讨论武装暴动问题。决定于1932年8月13日先在朔里(今淮北市杜集区朔里镇)暴动,然后再组织其他地区的暴动。洪河集暴动取得胜利后,队伍与永城韩庄暴动的队伍合编为萧永红军游击大队[4]52。
三、胜利的原因
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和民心所向,中国共产党成功发动了两次暴动,红一师胜利建军。在黄口暴动中以牺牲4名同志的代价歼敌200余人,张庄寨暴动中以仅牺牲3人为代价,歼敌30余人,缴枪30余支。
(一)民心所向,群众支持
暴动能否取得胜利,最关键是民心向背。国民党当局背叛革命,投降帝国主义,引发各地频繁的游行和示威,萧县相继爆发1928年的永堌寨农民“罢耕”斗争,1929年全县学生“罢课”示威运动。1929年9月16日的《红旗周报》上刊登:“江北徐海蚌时常发现农民反对苛捐杂税的运动,带自卫性质的大刀会近月来有突飞的发展,证明农民反抗要求的增加……。”[4]370萧县教育局强行开除李和祥等7名宣传新思想的学生,免除萧县师范学校刘亚民校长的职务,以繁重不合理的考试制度来束缚学生,引发全县学生示威、请愿、抗议、罢课,全县参加罢课的学生多达千人以上[4]28。
(二)筹备充分,组织得当
红一师在两次暴动前均进行了细致的筹划和组织。黄口暴动前部署的战斗方案中,采取“突然发动、分进合击”的战术发动袭击。例如,李祥昌率突击队进攻站东;李祥龄率队进攻站西;包继宣率队进攻站北;郑传舜[4]40负责扒铁路,阻断交通。大家分头打击、消灭敌人,最后在敌人连部会合,合力攻下连部。令敌人顾前不顾后,分不清虚实,堂堂200多号人的国民党正规军被仅有3支枪的我军全歼。暴动指挥官李祥龄在战场僵持之际,当机立断,停止强攻,决定智取。李祥龄命令大军包围敌营,给敌人造成突围不出去的心理压力。并找来黄口商会会长——刘德印、唐秉五去敌营讲和,劝其投降。刘、唐二人告诉敌军连长这是共产党组织的农民起义,“红军优待俘虏,只要缴械投降,愿意跟共产党干的欢迎,愿意回家的听便!”[10]16趁着谈判之际,暴动队员用汽油焚烧了敌军的营房,浓烟烈火,让处于绝境的敌人彻底绝望。“缴枪不杀!”“不投降就烧死你们!”[4]42等口号喊杀震天,让敌人的心理防线彻底崩溃,敌军最终放下武器投降。
(三)前赴后继,密切配合
暴动队员具有英勇献身精神,与国民党和地主的反动武装贪生怕死形成鲜明对比。不怕牺牲的精神是暴动成功的保证。黄口暴动中,四位烈士:李祥太、程瑞凯、李福全、单衍林牺牲,其中李祥太是李祥龄同志的亲弟,伟大的共产党员在对敌斗争中往往是“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从不畏惧牺牲。
四、红十五军第一师解散
因单纯“用比较轻便的流动游击方式去扩大政治影响”[6]97。加之暴动后没有及时建立根据地,在敌人围剿之下难以立足,只好解散。失败原因从根本上说,徐海蚌地区未经过民主革命影响,工农兵士群众未曾发动起来。不像湘赣粤鄂等省份,“曾经有过很广大的工会和农民协会的组织,有过工农阶级对地主豪绅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许多经济的政治的斗争。”[6]49-50因而在当时该地不具备长期建立红色政权的条件,暴动发动的时机并不成熟。曾任徐州特委书记的孙叔平在回忆录《我在徐海蚌特委时的情况》中说:“敌人围上来,地主关上寨门,我们就无处走。”[7]183国民党县政府实行了联保连坐保甲制度,党组织活动更加困难[4]53,难以再发动如此规模的暴动。至此,红十五军第一师的革命活动彻底结束。实践证明,“单纯的流动游击政策,不能完成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任务,而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建立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无疑义的是正确的。”[6]98
五、红十五军第一师革命斗争的意义
红一师在徐海蚌地区引发剧烈震动,陇海铁路因此被中断3天,有力地打击了蒋军,为湘、赣、闽等地区的红军活动争取到了时间。这次暴动让盘踞在萧县县城的国民党官员惊恐万分,有的敌人被吓地逃往徐州。暴动中涌现出以萧雅忱、靳伯益为代表的宁死不屈的共产党员,让敌人意识到光靠杀难以解决其统治危机,共产党员视死如归的心态令敌人为之胆寒。这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鼓舞激励着萧县的劳苦大众继续为着争取自由和解放而坚持斗争、不屈不挠。极大地震撼了国民党在萧县的反动统治,使地主豪绅心惊胆战,惶恐不安。其影响力通过党中央机关报《红旗周报》的宣传传遍大江南北,鼓舞各地受压迫受剥削的工人、贫雇农、伤兵、学生起来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红色震荡中的徐海蚌》报道:“萧县于六日也暴动起来了……建立萧县苏维埃政权,这里是红军第十五军第一师的旗帜。”[11]372文章最后高呼“看吧!红色的徐海蚌就要实现了!”[11]374红一师的建立标志着我党成功在国民党统治的核心地带——苏皖地区建立了红军和苏维埃,发动了农民的游击战争,驳斥了“在江浙皖建立不起来红军和苏维埃”的无稽之谈。
六、结束语
红十五军第一师由江苏省委、徐海蚌特委直接筹建,以徐海蚌地区红军游击武装为基础的地方红军是土地革命时期活跃在淮北地区的劲旅。红一师自筹建、建军、发展到被打散,前后历经两年之久,全盛时期,游击区面积跨越四个县,拥有200余人的武装。有力支援和配合了其他革命根据地的武装斗争,在徐海蚌大地上播下了革命的火种,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红一师虽然最终被打散,但影响却是深远的,它是萧、砀、永、濉(溪)四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第一次武装斗争,是一次旨在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争取解放的革命行动。它唤醒了人民群众的反抗意识,提高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党组织在暴动中表现出的优秀指挥才干,证实了我党的一贯正确性、先进性,证明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我们党完全有能力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反动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