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中国化的五重逻辑*
2023-12-17孙建华
孙建华
(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科技创新是国家、民族生存发展的战略支撑力量,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强大驱动力。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马克思恩格斯对科学技术的审视和观照。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与我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思想理论成果。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立足全球视野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新方位,围绕强化科技战略力量、坚持科技创新在现代化国家建设中的核心地位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主张、新举措,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思想中国化的意蕴内涵。从理论、实践、历史、现实及价值五重逻辑维度深刻阐释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思想中国化,是我们党对百年来科技创新实践的重新审视和客观评价。世界大科学时代的到来为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创造了重大机遇。历史表明,坚持走自主创新的科技发展道路,优化创新要素配置,构筑高质量学科体系才能为实现世界科技强国目标提供强大理论指导力和现实源动力。
一、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中国化的理论逻辑
任何理论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思想中国化的理论来源和逻辑起点。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思想内容庞杂而丰富,散见于其所著文章和书信中,有别于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科学技术的片面理解,他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对自然科学研究成果和技术现象进行多维度审视和剖析,揭示了科学技术在实现人类社会彻底解放和达成“两个和解”中的强劲驱动作用,形成了关于科技发展的许多独到见解,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思想中国化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源泉。
(一)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思想的生成机理
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19 世纪是自然科学和技术发展的狂飙时代,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引起了他们的极大关注。众所周知,英法两国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新的理论学说体系的直接来源,其批判私有制的文化内核在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的生成过程中亦发挥了积极作用。譬如当傅立叶亲眼目睹资产阶级无休止地诉诸科技加速资本积累而造成产业工人遭到残酷剥削的情景时,他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无情的嘲讽,马克思也曾因此盛赞傅立叶的著作“几乎每一页都放射出对备受称颂的文明造成的贫困所作的讽刺和批判的火花”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52.。无独有偶,欧文则投身于社会改革运动,以图改善无产阶级的悲惨境遇。空想社会主义者所持的基本政治立场、视野和价值旨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思想的建构,而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积极文化因子的基础上,再塑了新样态的科技观。
(二)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思想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不仅是伟大的革命导师,也是科学研究的践行者和科学方法的倡导者。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实验科学的诞生宣告了自然哲学的退场,催生了自然科学的蓬勃发展。以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向纵深发展,随后19世纪中期兴起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也预告了电气时代的到来。在此历史背景下,马克思对自然科学和人类活动的各个学科门类的潜心研究是顺应时代的。通过对马克思相关文稿和书信的梳理,我们不难发现,马克思对于当时的科学创造和技术发明成果的钻研已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在某些领域的研究并非“浅尝辄止”。例如,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就使用了数学研究方法,分析经济关系、经济规律。另外,马克思恩格斯还十分注重科学方法的运用,在未完成的著作《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揭示并阐发了科学研究方法“对于现今的自然科学来说,辩证法恰好是最重要的思维形式,因为只有辩证法才为自然界中出现的发展过程,为各种普遍的联系,为一个研究领域向另一个研究领域过渡提供类比,从而提供说明方法”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6.。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技术是重要生产力,也是撬动历史的有力杠杆,这是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主要内容。马克思恩格斯在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剖析中洞察到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推进作用和社会变革的深远影响,指出先进科学技术的使用使得“资本主义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6.。在他们看来,“科学技术是重要生产力”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241.,生产力的发展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而发展的,而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资料的充盈是满足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物质需求。因此,从本质上说,科学技术是“撬动历史的有力杠杆”。同时,马克思科技思想还表明,作为生产力的科学技术是“不费资本分文的生产力”,当科学技术应用于物质生产过程,整个自然界便发生了彻底变革,到那时便也“结束了人们对于自然界的幼稚态度和其他的幼稚行为”,而全人类解放的美好图景也实现了。
(三)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思想的核心内涵
相较于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变革中的丰功伟绩,马克思恩格斯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科学技术在私有制主导下的异化问题,对科学技术异化的批判理论构成了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思想的核心内涵。从性质上来看,科学技术本无特定属性,然而当科学技术被置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场域时,其本身便被赋予了资本的底色,从而使得科学技术成为资产阶级谋求资本增殖和满足贪婪的工具。“由于自然科学被资本用做致富手段,从而科学本身也成为那些发展科学的人的致富手段,所以,搞科学的人为了探索科学的实际应用而互相竞争。另一方面,发明成了一种特殊的职业。因此,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展,科学因素第一次被有意识地和广泛地加以发展。”③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59.同时,当科学技术被资产阶级掌握时,随之而来的便是生产力发展受到阻滞,生产过剩现象的出现,进而弱化社会对科学技术的使用需求。所以,恩格斯还指出:“统治阶级的存在,日益成为阻碍工业生产力发展的愈来愈大的障碍,同时也成为阻碍科学和艺术发展,特别是阻碍文明交际方式发展的愈来愈大的障碍。”④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246.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对科技异化的根源问题,同时还强调,解除科学技术发展桎梏的科学方法就是要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将科学技术从资产阶级统治者手中转移到无产阶级手中,将科学技术的“统治阶级的力量”转变为“人民的力量”“无产阶级样态”,如此才能消解科学技术与人的发展的价值对立,激发科学技术变革的外生动力,从而刺激科技的高效发展。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论述的那样,“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将从这种社会生产组织开始,在这个时期中,人自身以及人的活动的一切方面,尤其是自然科学,都将突飞猛进,使以往的一切都黯然失色”⑤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60.。
二、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中国化的历史逻辑
马克思恩格斯对科学技术本质的深邃阐发是对传统科技观的批判和科学技术根基的准确把握,是伟大革命导师立足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人类解放事业所作出的科学论断,这也深刻影响着中国共产党人对科学技术思想体系的建构。十八大以前党的几代主要领导人坚持将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思想与中国革命、改革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持续接力不断探索并形成了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化的科技创新思想体系,为推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科技战略支撑,也为党的十八大以后推进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思想中国化创造了深厚的历史底蕴。
(一)毛泽东指出科学技术是立国兴国的先决条件
毛泽东科技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跨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及建设两个时期,其理论学说在直接继承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基础上实现了更高层级的跃升。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对于科学技术的深刻认识和阐述,指明了中国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战略指导方向。
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十分重视科学技术在军事战争中的作用,由于我军武器装备远远落后于敌人,毛泽东据此采取应变不利因素的战略技术,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对严峻国际形势和环境的认真审视,他提出要“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1964年6月,中远程导弹实验成功,同年10月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和1970年我国分别完成氢弹试验和人造地球卫星发射实验,“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使中国跻身世界高科技领导国家,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20世纪5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毛泽东提出“向科学进军”“技术革命”的口号,指出改变国家贫困落后面貌的关键在于科学技术。
(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中国化历程
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党的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从此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邓小平科技思想的精髓是作出了“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这一论断凸显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的首要地位。邓小平非常注重科学技术对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引领作用,他在1978 年3 月召开的全国工作大会上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①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86.此后,国家“星火计划”“火炬计划”“863计划”一揽子科技战略决策措施陆续出台。此外,邓小平还十分重视高科技成果的转化问题,注重促进高新科技与经济社会的互融互通。江泽民科技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引下,党和国家将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转到依靠科技实力和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上来,由此形成了科教兴国战略。胡锦涛则进一步厘清了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发展、人类文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技价值观,体现了胡锦涛科技思想中的生态思维。
总而言之,党的十八大以前,由于历史条件不同,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科技思想内容和侧重点有所差异,但都是在一以贯之地继承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核心要义的基础上,将科技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并与中国现实国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中国化的新飞跃。
三、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中国化的现实逻辑
如前所述,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虽然所处历史时期不尽相同,但都能依据对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世界各国科技力量的对比、现阶段奋斗目标勘定科学的科技政策,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作出重要贡献。党的二十大以来,中国式现代化展开新的篇章,国家科技事业发展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党中央清醒地意识到“科技强则国强”的深刻含义,提出把教育、科技、人才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础战略支撑,深入推进科技创新以不断塑造国家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而促使我们作出这一决策的是由内外部环境变化和国家科技高质量发展目标的现实决定的。
(一)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必然要求
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向世界庄严宣告我国已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无疑,这一历史性的壮举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胜利和现代化强国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进入新时代,夺取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胜利,必须立足于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个方面制定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目标并坚定不移地实施,而这些都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和引领。
(1)从经济层面来看,科技创新与进步可以为国家经济事业发展注入新鲜活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优化经济结构,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加速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渗透性融合,可以使中国在国际科技激烈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2)从政治层面上讲,科技创新可以为人民群众行使政治权利、表达政治意愿提供更加便利、多元化的选择途径,满足人民大众对美好生活的渴求和期盼。(3)就文化建设而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更加多维角度的传播和普及。当今时代,数字化已成为世界产业革命的先导力量,数字技术日益渗入社会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面对着传统治理方式与数字化发展的不协调、不适配,如何尽快构建全面平衡的数字治理体系无疑是文化建设领域的核心内容。(4)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治理方面,需要依靠科学技术的创新性,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更加安全、有保障的生产生活环境。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一直坚持惠民、利民、改善民生的科技创新方向,从交通出行、医疗卫生,到促就业、助增收,科技铸就了坚实的护民为民铠甲。(5)从生态文明角度来看,依靠科技创新能够加快推进绿色发展、保护修复生态系统和实现双碳目标。总之,科技现代化强国建设需要着力发挥科技创新的引擎作用。
(二)正面应对科技创新重要历史机遇的必然选择
习近平指出:“科学技术是世界性的、时代性的,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29.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席卷而来,面对科技产业变革与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的重要历史交汇点,抓住机遇顺势而为,巩固和提升科技创新在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中的战略支撑地位,是实现我国科技高质量发展和助力经济社会快速转型的关键举措。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由“高速度”向“高质量”转型的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倚重于科技创新带来的新动能。通过科技创新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步伐,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物质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经济发展的驱动力由以往主要依赖资源消耗、加大投资、廉价劳动力的供给转换到主要依靠科技创新上来,不断开创国家科技发展新局面,加快我国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转型,真正实现高效、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三)破除关键技术受制约障碍、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客观要求
2023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明确指出:“我们能不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科技自立自强。”②习近平.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N].人民日报,2023-03-06(1).从根本上说,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已不单是科技发展模式的选择问题,而是关涉国家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关涉新征程新伟业能否接续前行的战略抉择。将科技创新发展的主动权紧紧握在自己手中,才是我国科技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而解决“卡脖子”问题则是实现科技强国目标、助力科技自立自强的核心要义。从外部大环境来看,当前伴随着逆全球化、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愈演愈烈,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和政客为了打击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对高科技产业采取了“卡脖子”的压制政策,范围囊括了能源、材料和信息科学等多个领域,打压主要采取加高技术壁垒,禁止高端设备和关键技术的输出,设置贸易限制等方式,给我国科技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而出现“卡脖子”现象无外乎两个原因:一是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科学研究始终停留在技术实践阶段,没有实现进一步理论升化;二是由于国外发达国家一些传统的基础学科如物理、化学、数学、生物等都有数百年的发展历史,这造成了我国在科技发展上与国外的巨大差距。基于以上原因,我国未来的科技发展要更加强调原始性创新和科技上以我为主,建立国家实验室,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加大对科学技术的研发资金投入,盘活科技创新企业、平台、项目、人才等资源,通过破除制度性障碍提高科研工作效率,建立科学合理的科技人才评价机制,充分激发科研人员创造创新能力,打造高水平科研人才队伍。同时,切实加强基础研究,从源头和起始端攻克关键技术问题,将基础研究纳入科技工作重要日程,加大政策支持和高层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夯实我国科技自立自强根基。由此,通过强化国家科技战略力量,创造科研组织模式,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道路将越走越宽,我国多项前沿领域研究在不久的未来也将会取得突破性进展。
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中国化的实践逻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思想,加快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跨越式前进步伐。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思想引领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服务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的实践成果。这些实践成果主要表现在城市治理、农业农村建设、医疗卫生保健、绿色技术发展等多方面,实践成果的取得得益于国家科技创造战略提供的强驱动力。例如在推动农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方面,随着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演进,我国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传承传统农耕文化“天人合一”哲学指导,遵循农业生产特点,结合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和气候变化、资源匮乏、环境安全等外部条件对农业发展的要求,立足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思想立场,形成了“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等先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现代科学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既大幅度提高了土地生产效率和农产品的产出率,同时构筑了高产出、低耗能、品质优的农业生产系统。近年来我国在海水稻种植方面取得了骄人成绩,海水稻多产业整合模式已逐渐形成规模化;凭借土地改良+智慧农业的核心技术与运营优势,陕西、甘肃、广西等多地开展项目培育,实现了“亿亩荒滩变良田”的梦想。这是高新科技思想助推农业生产的标志性成果。再如,新冠肺炎肆虐期间,我国在病理分析和中医药学治疗方法推行方面令世界刮目相看,国家应对新冠肺炎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专门组织专家开展科研攻关,研发的以清肺排毒汤为代表的中医药“三药三方”取得了良好效果。前两三年,中国有关组织机构还向意大利、法国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捐赠中成药、饮片、针炙针等药品和医疗器械,满足了当地医院和华人华侨的防疫需求。
新时代,党和国家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除了在实践拓展方面获得了可喜成绩,在科技道路认识、人才培养、科技体制改革等诸方面也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新举措,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深化了科技强国新意蕴。在对中国未来科技进步方向的把握和科技之路的认知、选择上,习近平总书记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基本路径,他强调:“这条道路是有优势的,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过去我们搞‘两弹一星’等靠的是这一法宝,今后我们推进创新跨越也要靠这一法宝。”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35.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功业是我们党奋斗百年的鲜明主题,科技强国建设为华夏民族复兴提供了坚实的磅礴的支撑力量,而社会主义制度则为科技强国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回顾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的科技发展历程,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到坚定创新自信、把握科技事业方向的重要性。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顺应世界新科技发展大势,我国的科技事业才能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在关涉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基础研究,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人才。必须下气力打造体系化、高层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平台,让更多基础研究人才竞相涌现。”①习近平.切实加强基础研究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N].人民日报,2023-02-23(1).针对人才引进和人才管理问题,他说:“要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开发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人才资源,完善人才引进政策体系,着力培养国内创新人才的同时,更加积极主动地引进国外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②习近平.在同外国专家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24(2).“要用好用活人才,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完善评价这个指挥棒,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统筹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实用技术人才等方面人才队伍建设。”③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0-02(2).目前,面对世界科技创新发展中的共同难题,应加大国家科技项目对外开放力度,构建国内外科技人才合作平台,支持国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同国际互通对接,这是有效维护人类文明共同利益的必要举措,也是切实保障我国科技安全的客观前提。在论及加快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举措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进一步突出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变‘要我创新’为‘我要创新’。促进科技和经济结合是改革创新的着力点,也是我们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的地方。”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55.科技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改革则是点燃新引擎的点火器,打通阻滞国家科技能力提升的淤点、难点,扫清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障碍是推进科技事业向纵深发展的必要举措。另外,加大教育、科技、人才培养的一体推进步伐,加快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一体部署,促进高新科技成果效能转化才是推动我国科技事业行稳致远的可靠保障。
五、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中国化的价值逻辑
面对我国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支撑力、引导力不足等问题,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发展机遇,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思想中国化,重塑科学技术向善理念,深刻领悟科技革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用理性的价值逻辑把握科技创新发展的方向,这是全面解读新时代科技创新战略定位的关键。
(一)提升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
科技是国家强盛的基础,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精神之魂。源于对剩余价值和利益的追逐,资本主义社会的科技开发往往受到资本逻辑的驱使,“资本唤起科学和自然界的一切力量”⑤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7.。在科技应用层面,一些技术形式在发明之初就有极明确的价值倾向,如用于政治目的、军事行动等,有的自带破坏与毁灭性质的军事技术,因此,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科技观常常以工具理性主义的形式出现,是“少数人的兴趣爱好”,而不是“较多人参与的职业选择”。相较于资本主义的科技观,马克思则强调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和物质生产的决定性作用。
当前,科技创新发展已经深入到人民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以往都更加需要科技提供解决方案,科技进步和创新也创造了很多新业态、新产业、新产品。服务业方面,电子商务、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数字化新模式交替涌现;制造业方面,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的全面引入使得工业数字化转型覆盖越来越多的企业,形成了经济发展新增长点和新动能。因此,我们应该更清晰地认识到,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大势中,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是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现国家现代化、加快科技强国建设的关键。同时,在推进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密切融合的历史新阶段,我们要坚持“四个面向”,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国家大局为根本,促进科技创新赋能产业转型,拓展科技实力提升对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经济结构调整、经济体系优化的积极作用,“努力实现优势领域、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①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11(1).。2022 年10 月,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指出:“党的二十大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布局中突出教育科技人才支撑、法治保障、国家安全工作。”②习近平.为实现党的二十大确定的目标任务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3-01-01(1).经过几代科技工作者的奋斗,我国业已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生态,广泛宣传科技领域涌现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教导新时代的科技人员继承老一辈科学家心系祖国、心系人民的光荣传统,加强热爱本岗工作、崇尚科学的优良品格教育,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教育,为贯彻和落实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思想奠定深厚基础。
(二)科技创新要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
早在古希腊时期,普罗泰戈拉就喊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豪言壮语,这一口号的提出是哲学研究由自然转向人与社会的标志。作为一场哲学史上的革命,“以人为尺度”赋予人以观照和尊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与旧哲学不同,马克思的人学理论不仅关注人,而且强调人在历史进程中的主体作用和价值,他将“现实的人”作为历史主体地位进行考量,确证了“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的根本立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人的历史主体性”传统,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成就,为坚持“人民至上”谱写了一篇又一篇的崭新华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人民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理想和宗旨是实现无产阶级及全人类的彻底解放。中国共产党因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中国化的理论形态与实践主旨,反映了中国场域对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发展的影响,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中国化的新的飞跃,体现了“更好地增进人民福祉”的根本宗旨,表达了“人民至上”的核心内涵。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本质要求,体现了党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根本政治立场,深刻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民底色。“人民至上”政治品格的秉持也正是新时代科技人才奋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价值遵循。近年来,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渴求,国家大力发展民生科技产品,推出了更多利民、惠民、便民的科技创新成果,显著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同时,国家在实施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时还十分注重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最大程度地激发人民投身科技创新的热情。一言以蔽之,“人民至上”立场的坚持对新时代推进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中的人民立场是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在结合中国科技发展水平现状、发展实力的基础上形成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新思想。众所周知,民本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具进步意蕴的思想精髓,历经了数千年的文化积淀。传统民本思想是关心人民疾苦、爱惜民力、休养生息、重视民心民意的政治正当性标准。孔子道:“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心庄则体舒,心肃则容敬。心好之,身必安之;君好之,民必欲之。心以体全,亦以体伤;君以民存,亦以民亡。”①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904.孟子云:“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马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之与聚之,所恶勿施,尔也。”②金良年.孟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47.可见,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反映了君轻民重、君舟民水的哲学思想,包含着朴素唯物主义的意蕴。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中“坚持人民至上”的科技观是对中国民本思想文化的改造、吸收和再创造,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的中国化、大众化和时代化,为加强科技伦理建设、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推进世界科技强国建设进程提供了根本遵循。
(三)科技创新要积极塑造科技向善的发展理念
“善”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性建构。它萌芽于尧舜时代,其始祖为善卷先生,他用善良的美德教化人,使我们的祖先远离蒙昧,明礼仪、知廉耻,他还常教化炎黄子孙要常怀善,常秉善德。善的伦理内涵,在《老子》书中表明了理想的人格特征,“善”思想主要表现在自我与他人关系的践行上,即“上善若水”,这里老子用“水”暗喻上者,慈爱万物、尊重万物而不与万物争,这是一种主动将他人的利益和需要纳入优先关怀的范畴,从而形成良好的互相关系。除此之外,《老子》中的善还用于社会治理和国家治理,即“善治”,后人往往将这种“善治”称为“无为而治”。老子将“善治”学说形容为“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③老子.老子道德经(四部备要):第53册[M].王弼,注.北京:中华书局,1989:20.。孟子也十分推崇“善”文化,他提出了“四端说”,强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④余源培.哲学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312.。
从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革命、改革和建设的百余年历程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进而改造吸收、创造融合的再塑过程。如前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灿若星河,是中华民族文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国共产党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大地上扎下了根,绽放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瑰丽花朵,而孕育花朵的养料来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丰硕成果。例如,毛泽东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文化相结合的第一个成功范例,他不仅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经典著作熟稔于心,并在自己的著作中旁征博引,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学、哲学、历史等方面的造诣令人惊叹。读毛泽东著作,读者会发现他总能在阐述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道理时,自觉地将之与传统文化中的故事进行比照,如《为人民服务》一文中的司马迁、《愚公移山》中的愚公的故事。毛泽东在写作《矛盾论》时引用《水浒传》中“三打祝家庄”的事例,以此告诉共产党员看问题要自觉地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要想解决问题首先要从调查研究入手。又如邓小平关于温饱社会、小康社会的构想,分别借鉴了孟子及《礼记·礼运》的表述。邓小平关于“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也受到我国历史上“一国两制”成功先例的启发。
习近平总书记则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杰出典范,如“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思想,就是对“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继承和超越;“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可以在“四海之内皆兄弟”“天下大同”找到渊源。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关于科技发展观的主张,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频共振、同步共进。2021年9月24日,习近平向2021中关村论坛视频致贺,强调当今世界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把握时代脉搏,中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致力于推动全球科技创新协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并重塑科技向善理念,完善全球科技治理,更好增进人类福址。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中主张科技向善理念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科技向善理念是中国走科技和平发展道路的充分体现。科技向善这一价值逻辑的表达源于对科技变革所造成结果的考察。纵观人类科技史,我们不难发现任何一种科技变革都会造成新经济的兴起,同时传统市场或衰落或消失,而科技的起落无外乎将引起千万人生活的起伏。相较于资本主义追求剩余价值的局限性,我国的科技政策制定应充分体现科技向善的发展理念。另外,科技向善价值逻辑的提出与新时代科技创新伦理观相契合,这一理念的提出明确了科技发展的目标和价值取向,即科技创新要为全人类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