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背景下对地方师范院校历史学专业建设的思考

2023-12-16时培磊,侯德仁

关键词:新文科历史学人才培养

时培磊,侯德仁

摘 要:在新文科背景下,地方师范院校历史学专业建设的机遇与挑战并存。要以师范专业认证为抓手,突出教师教育特色,着力培养优秀的中学历史教师。新文科和新师范要同步建设,不断推进教育方式改革和教学方法创新,加快一流师范专业发展步伐,构建历史学科专业综合体。要坚持政产学研用相结合,加强与基础教育的互动,不断提升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关键词:新文科;历史学;新师范;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K265.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210(2023)01-0103-06

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专业建设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它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和高校内涵建设水平。2019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成为新时代专业建设的行动指南,也再一次把专业建设摆到了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位置。历史学是在很多高校中都开设的重要专业,特别是在师范院校中开设得更为普遍。随着新文科建设如火如荼的展开,历史学专业如何寻求新发展成为热点议题。从现有的研究成果看,大多集中于探讨研究型史学人才培养问题,而对应用型高校的历史学专业建设关注还不够。鉴于此,本文将从新文科和新师范相结合的角度,重点探讨地方师范院校的历史学专业建设问题。

一、新文科背景下的历史学专业发展考量

高等教育领域的“文科”概念一般是指区别于理、工、农、医的人文社会科学,包括文、史、哲等基础学科和经管法等应用学科。一般认为,“新文科”的概念由美国的希拉姆学院于2017年提出,主要是提倡学科交叉,主张将新技术融入传统文科课程中。其实,跨学科理念在世界上早已有之,“新文科”术语在中国也早就提出过。但是近几年来,新文科建设被赋予了中国特色和新的内涵,表现出反应迅速、发展迅猛的特点。国家对新文科建设也采取了一系列部署和行动。2018年8月,中共中央文件提出,高等教育要努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2019年,教育部相继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和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开始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2020年11月,教育部召开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对新文科建设作出全面部署。2021年3月,教育部决定开展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立项工作,从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两方面着手推进新文科建设。

新文科建设的热潮扑面而来,作为传统学科的历史学如何勇立潮头成为学界普遍关心的问题。教育部历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陈春声从史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两个角度指出,历史学新文科建设“要立足中国文化本位,拓展全球视野,善于将新技术方法融入教学与科研,不断更新面向未来世界的探索范围和教研主题,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人才,构建中國话语,形成中国学派”。这是基于新文科建设的背景和主旨作出的回应,为新时代史学研究工作者的科研和历史学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其实,从历史学近年来的发展趋势看,新文科的理念已有体现,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如史学研究工作者一直在强调要打破学科壁垒,从年鉴学派开始,就非常重视借鉴其他学科理论来创新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历史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也产生了很多新的学科,如历史地理学、历史人类学、历史社会学等。从历史学内部的研究方向拓展来看,很多学科专业的理论和方法被借鉴运用,从而形成了很多二级或三级学科,如环境史、医疗史、城市史、林业史等。新文科建设带来的挑战应该是历史学研究如何与新技术融合,从而开辟出新的更广阔的研究天地,如有的学者就尝试探讨融媒体背景下的公共历史书写和传播问题。

再从历史学专业发展的角度,特别是人才培养方式来看,近年来越来越重视“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培养模式。在教育部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历史学专业包括历史学、世界史、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等。于是,在一些开设世界史专业的高校中,历史学专业基本等同于与之相对的中国史专业。专业划分的细化,导致专业知识学习的壁垒,新文科建设需要打破这种专业隔阂,强调中外历史的融会贯通。在教育部专业目录中还有特设新专业,如文物保护技术、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等,他们更加突出专业的交叉融合,符合新文科建设的要求,今后将会成为有条件的高校努力的方向。

可以说,融合和创新是历史学专业新文科建设的核心理念。一方面要对传统学科发展路径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系统性变革,重塑知识生产机制和传播路径,完善协同创新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另一方面要改革传统历史专业教育方式,突出知识创新导向,突出中国特色历史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为增强文化自信和提升文化软实力贡献专业力量。

面对新文科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各个高校的历史学专业不能一哄而上,否则,追求同质化的结果必将是陷入泥潭。只有根据自身所属高校的不同办学类型和发展定位,准确找到本专业的新文科建设方向,才能提高历史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提升专业建设水平。而做出特色、做成品牌的历史学专业,才能在新文科建设中大放异彩。

二、师范认证与历史学专业建设路径选择

地方师范院校历史学专业的新文科建设要紧密结合国家师范专业认证要求,寻求二者互动的结合点,找到专业建设的正确路径。与“双一流”大学的研究型史学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地方师范院校将主要立足于培养应用型人才,走特色发展和差异化发展的道路。根据国家《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要求,地方师范院校要把办好师范教育作为第一职责和评价标准,因此其历史学专业建设就要突出教师教育特色,以培养大批优秀的中学历史教师为主要人才培养目标。

地方师范院校的历史学专业建设必须落实师范专业认证理念,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优秀的基础上追求卓越。师范教育关系到民族的未来,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制定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成为新时代教师教育发展的根本遵循。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制定了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并且针对师范教育改革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在教师教育课程、师范类专业建设等方面都制定了相应的标准,并且在2017年颁布了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标准和要求。这些都显示出,我国已经进入了新师范建设阶段。所谓“新师范”不是原有师范教育的简单强化,而是“对师范生素质中的知识、能力、批判和人本四种价值取向进行了新的融合和扬弃的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征的师范教育新形态”。新师范建设成为指导地方师范院校历史学专业发展的重要指针。

师范专业认证最重要的就是贯彻OBE理念,即学生中心、产出导向和持续改进。根据师范专业认证标准要求,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配置教育资源、组织课程教学、实施效果评价,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成长成才需要,并且要通过毕业生跟踪调查、用人单位访谈反馈,持续改进学生培养过程。

师范专业认证标准的8个一级指标和38个二级指标就是师范类历史专业建设的实施路径,也是“反向设计、正向施工”的基本抓手。在培养目标上,要满足国家对历史教师的要求,把“四史”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备世界眼光和全球视野结合起来,并能根据定期评价结果适时进行修订。在毕业要求上,要合理设计“一践行三学会”(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的8个方面内容,使得课程教学、实践训练都能有据可依,落实到学生培养的每一个环节,为培养优秀的中学历史教师提供保障。课程与教学是认证标准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生培养的关键环节。在历史学师范专业的课程设置上,需要处理好师范性和学术性的关系,课程结构要从历史专业教育和教师教育结合的角度合理安排必修课和选修课,如可以开设中外教育史、历史教育史等课程。在合作与实践方面,要加强高校与中学的合作,不仅要保障不少于一个学期的教育实习,而且要由双方的教师共同合作完成全程指导。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学养,更要有中学的实践经验,还要加强与中学教师的合作教研、协同探究。教师既可以探究如何将前沿史学理论和历史知识融入中学历史教学,也可以探究历史教育论、教学法和教育改革。在支持条件方面,要增加专业建设经费,加大对实践教学的投入,优化教学设备和教育设施。在质量保障方面,要形成教学质量监控的闭环管理,完善毕业生跟踪反馈和社会评价机制,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在学生发展方面,要不断提高生源质量和就业质量,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展提升历史专业学生素养的多样化学生活动。

新文科背景下的地方师范院校历史学专业建设,既要满足师范专业认证的共性要求,即在认证标准的指引下进行全面建设,达到指标规定的“底线”要求,并能尽量优化发展追求卓越,同时还要兼顾地方特色和历史专业特点,发挥独特优势,打造专业品牌和学科高地,成为师范特色鲜明的历史学一流专业建设点。

三、地方师范院校历史学专业的高质量发展

在国家迈入新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发展阶段,地方师范院校的历史学专业要贯彻新文科理念,推动专业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历史学专业加强新文科建设,要和新师范建设紧密结合,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形成特色建设和创新发展新体系。

首先,在人才培养上,要树立培育大国良师理念,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未来职业成长打下坚实基础。要系统合理地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既要落实党的教育方針、符合国家教育政策,又要适应应用型高校办学定位、对接地方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历史学专业要立足于为地方培养优秀的中学历史教师这个基本目标,同时要反映学生毕业5年后的发展预期,能够为毕业生成长为骨干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人才培养环节设计上,要把学生的师德养成融入到教学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在理论层面,要把师德素养与中学历史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与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进行紧密对接。在实践层面,要把教师情怀与历史学专业技能、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能力、班级管理与组织教育活动能力、教育教学评价能力、沟通合作与反思发展能力培养进行深度结合。也就是说,要“加大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力度,强化科教协同和产教融合育人,加快培养急需紧缺人才,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教育方式的改革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是人才培养的关键。高校教师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是很多学生不爱学、不愿学、不想学,历史学专业也不例外。因此,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就是要引导学生积极学习,于是高校教师们想尽各种办法来达成效果,有学者将这些教学方法统称为“积极学习类教学法”。教学改革是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其目的就是要逐步实现教学从“教”中心向“学”中心转变,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教师从“教授者”向“指导者”转变,形成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学习局面。历史学的专业特点是综合性,具有无所不包的特点,需要广泛的知识储备,所以课程改革可以综合运用问题法、案例法、项目驱动法、合作探究法、田野调查法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知历史学的无穷魅力,让有挑战性的学习方法来刺激学生探究历史的欲望。如有的高校通过设定历史现场考察、田野考古发掘实习、田野调查与历史研究课程、文化遗址和博物馆考察、系列讲座和资料体系构建等多个层次的“历史现场教学体系”,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在教师教育体系课程中,则可以通过让学生模拟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亲身参与历史知识讲解、历史试题解析、作业分享等,以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亲近未来教师职业,养成良好的自我提升习惯,达成素养训练目的。

其次,在内涵建设上,要加快一流师范专业发展步伐,构建历史学科专业综合体,打造高水平师资团队,加强科教协同和平台建设,提升专业综合实力。地方师范院校历史学专业一般都具有深厚的教师教育底蕴和师范办学传统,要在守正创新中传承师范文化特色,努力建设一流师范专业。根据新文科建设理念,地方师范院校历史学的学科建设要加强学科交叉融合,特别是要发挥教育类学科专业的综合优势,通过历史学与教育学、心理学、艺术学、体育学等学科的互通互鉴,在历史学基础教育领域打造研究优势和特色。可以将历史学科建设的关注点转移到如何为地方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探索中学历史教学的问题点和新思路,在历史学科教学理论和实践方面推出系列成果,构建地方师范院校的历史学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

教师是专业建设的主体,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地方师范院校历史学专业新文科建设的关键。要发挥师范院校的综合优势,加强历史学教师与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专业教师的合作教研,通过共同开发设计课程、协作完成科研课题等方式,改善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要加强与地方中学的对接,通过派遣教师到中学一线锻炼,让他们熟悉中学历史教学的规律和特点,掌握中学历史课堂的实际,从而提高为基础教育培养优秀人才的能力。地方师范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水平,直接决定着专业建设水平。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教师成长环境,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将教师综合素质能力纳入职称评定体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再次,在服務社会上,要走政产学研用结合之路,加强历史学专业的校外合作,特别是与基础教育的互动。在新文科背景下,地方院校都在积极构建“政府—市场—高校”三位一体的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这对于基础学科特征明显、对市场变化不太敏感的历史学专业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如何破解困局?惟有走出象牙塔,积极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这条出路。地方师范院校的历史学专业不应该效仿“双一流”高校去培养研究型人才,而应该努力培养服务于基础教育的中学历史教师。因此,历史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就不能照搬照抄现有模式,必须立足于基础教育一线的调研,了解中学对于历史教师的真正需求,从而反向设计人才培养计划,正向施工完成培养过程。同时,还必须发挥学术优势,了解中学历史教学的知识难点,从易于中学生吸收的角度将学科前沿和学术新知融入课堂教学。可以通过举办中学历史教师学术工作坊、名师工作室等方式,加强高校与中学历史教师之间的学术互动,既掌握前沿学术信息,又服务中学教学。

在新文科背景下,地方师范院校的历史学专业要发挥科研服务社会的功能,为地方文化产业发展贡献力量。近年来,公共史学成为历史学门类内发展极为迅速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是因为其适用于社会需要,满足大众对历史知识的渴求,地方师范院校在这方面大有可为。“讲故事”是师范生的特长,“讲好历史故事”是师范院校历史专业师生的优势。“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讲好中国历史故事,就是充分发挥历史知识在价值引领中的重要作用,从现实问题中研究过去,从历史启示中回答时代之问。地方师范院校要把服务重心放在区域文化建设上,充分挖掘地方传统文化的优秀遗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地方教育史和学校史的编纂、地方志的整理续修、市县镇村四级历史的修纂等方面发挥历史学专业的独特价值。地方师范院校历史学专业服务社会还有很多广阔的空间需要开拓,新文科背景下讲好中国“历史故事”,仍然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总之,建设新文科,地方师范院校历史学专业要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为社会培养具有深厚学科素养的优秀中学教师,使他们掌握历史专业系统知识和理论方法,拥有新文科的现代思维方式和问题处理能力。进入新时代,史学工作者还担负着“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的重任。地方师范院校的历史学专业也要积极参与地方文化建设,大力推动学科内涵发展和一流师范专业建设。

Thought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History Specialty in Local Normal Universities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New Liberal Arts

SHI Pei-lei1,HOU De-ren2

(1. School of Social Development,Langfang Normal University,Langfang Hebei 065000,China;

2. School of Sociology,Soochow University,Suzhou Jiangsu 215123,China)

Abstract: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liberal arts,there are both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history specialty in local normal universities. It is necessary to focus on the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of teacher training,highligh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eacher education,and focus on training excellent middle school history teachers. The new liberal arts and the new normal should be constructed simultaneously,the reform of educational methods and the innov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should be continuously promoted,the pace of development of the first-class teacher education should be accelerated,and a complex of history disciplines should be built. It is necessary to adhere to the combination of government,industry,education,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trengthen interaction with basic education,and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ability and level of serving local cultural construction.

Key words: new liberal arts;history;new normal;personnel training

猜你喜欢

新文科历史学人才培养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高中历史学法指导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历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