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土味”,都是记忆里的芬芳
2023-12-16陶瑾
记者 陶瑾
《浮生六记》中,沈复和芸娘吃出了苏州寻常人家小巧精致的烟火气。沈复送亲到城外,返回已是三更。腹中饥饿,寻觅食物,芸娘悄悄牵起丈夫的衣袖,来到闺房,将藏好的热粥与小菜端给他吃……芸娘用筷子夹了一块卤瓜,塞进沈复嘴里。沈复掩着鼻息咀嚼几下,觉得清脆爽口。松开鼻子,再吃了几块,竟然觉得是难得的美味。
这份味,看着有点儿“土”,登不上大雅之堂,可它虽然简单,却代表最淳朴、细腻的生活。而苏式生活的细腻,是从骨子里透出的,远不止一味味颇为讲究的菜品,把细腻掰开碾碎,其实弥散在生活的细枝末节里。
如今我们聊“土味”,其内涵已日渐丰满,可以是苏州人引以为傲的土特产,可以是那些“土味顶流”的老街巷,可以是软糯的土话和山歌,也可以是乡村的“土味”经济。总之,苏州人的“土味”花样拿捏得刚刚好。
品苏味大赏
苏州人心里,仿佛有一本美食日历,大自然掐好日子,每到特定时节,便慷慨地向苏州人供给该时节特有的食材。一粥一饭,一茶一酒,方见苏州人对待饮食的态度,正所谓人间有味是清欢。
而苏州也是个适合“逛吃”的好地方。吃多了重油重糖的苏帮菜,来一小碟蜜饯、一小碟“土味”甜品,配上一盏清茶,很适意。
蜜饯,是以果蔬等原料经糖或蜂蜜腌制而成。北有京式蜜饯,南有广式蜜饯,而江南一带盛行的就是苏式蜜饯了。苏式蜜饯的滋与味,总是令人难忘。奶油话梅酸甜适中,入口满是奶油香。白糖嵌于杨梅中,果肉饱满鲜甜。采芝斋专门有一处柜台,盛放苏式蜜饯,路过时每种蜜饯都想称一点。据说,苏州制作的蜜饯曾经多为贡品,又常被达官贵人与文人雅士用来送茶、佐餐,自带不食人间烟火的气息。
起源于唐代的酥糖,堪称江南一绝。小时候,很多苏州人为了一块酥糖“大打出手”,那是常有的事。酥糖为长方形,螺旋状,各色相见,层次分明。卤汁豆腐干,几乎是甜味占了上风,软而松的豆腐吸饱了卤汁,咬上一口好满足。此时是吃芋艿的时令季,芋艿煮熟过后如玉凝脂,在煮的过程中也可放些碱,口感会不一般。一碗桂花糖芋艿,吃在舌尖,暖在心上。
方糕、条头糕、糖年糕、猪油年糕……苏州糕点的花样经蛮多的。方糕白白的,如雪花般松软。糖年糕裹上蛋液,油里一煎会拉丝。梅花糕和海棠糕,内里糕体裹着豆沙馅,加上表皮点缀的红绿丝,曾经是70后、80后放学后随手买来垫肚皮的点心。如今吃起来,总觉得没有记忆里那般滋味了。还有相城的枣泥麻饼,虽说很甜,但十足土味的外表下却是诱人的味道。
临近冬至夜了,苏州人的餐桌上怎会少了熟食卤菜,这一道道土味。苏州的熟食卤菜历史悠久,隋唐时的糟蟹、糖蟹,宋代的冻鸡、冻三样,元末明初的熏系列,清代的松系列等早已闻名遐迩。苏州的熟食卤菜,其一,色泽亮,“春红夏白”。其二,品种多,有些品种是打破季节,常年可见的。其三,药食同源,传承“吴门医派”“苏州药膳”的文化渊源。
古今多少老饕客,皆沉醉在江南美味中不可自拔。最水乡、最富庶、最雅音、最风骨、最潮流的苏州味道,更是令人流连忘返。苏味烟火,芬芳记忆。
当“土味”成为潮流
在豆瓣,以关键词“土味”进行搜索,跳出来“土味穿搭践行者”“土味情话”“我们都爱看土味”“民间土味文化研究会”等几十个小组。在各种短视频土味短剧的评论区,也有网友留言“又土又上头”。有人称土味文化,正成为一场席卷网络的“新文化运动”。
传统意义上的“土味”是因为它具有明显的乡土特点,“接地气”“本土化”的表达是“土味”最本质的内涵。苏州人的土味文化强调的是“原生态”, 并不注重深刻意义的表达。这样一个内涵丰富又带有矛盾性的“土味”发展至此是有其历时演变轨迹的。
70多年前,倪海曙写了一本苏州话表白攻略,他用苏州话翻译了60首《诗经》中的作品。你且听听,撩不到你,算我输。“倷格条蓝围巾啊,迷住我格灵魂哉!就算我朆来看倷,倷就弗写封信来……轻轻佻佻格冤家,踱来踱去勒城外,一日天像三个月,想得我阿要苦煞!”岁月流转,语言变了,辞藻变了,但诗中的情感,跋山涉河,历久弥坚。
“二月二,撑腰糕。三月三,青团子颜色俏。四月四,汤团木勺拷。五月五,粽子箬叶包。”山歌悠悠,传唱不绝。作为吴歌的一个分支,白洋湾山歌,生而兼具朴实的特征。一首首山歌,徜徉在运河山水旁的姑苏城郊,唱出吴地百姓的生活、愿望和心声。如今,白洋湾山歌还在数字音乐平台发布《四季山歌》专辑,将山歌上传云端,“没想到现在在手机上听山歌了”是很多人心声的共鸣。
如今流行的“土味”更多是中性的概念。故“土味”虽俗,却是人们一个娱乐性、调侃性的表达。而土到极致,便也是潮。
隐于乡间的“土味”,真香
“土味”夜经济一度赋能乡村振兴。此前,旺山文旅风情小镇文创市集、乡村特色节目巡演、农产品+美食等活动轮番上演。之后,“行走的村落”——高新区青年农民土味市集开市。夜市融合地产果物、手工艺品、农家美食等青年土味潮流元素,吸引年轻人回归乡村生活。
乡村的优势在于生态环境好,自然资源种类丰富,民俗文化底蕴深,有着城市所没有的“土味”。而苏州也追随这股“土味”,结合科技、创意、艺术等手段,营造多样化的生活方式,探索适合乡村发展的模式。
这些年,从乡野间渐渐“长”出一些“泥土味”的咖啡馆。坐落于常熟铜官山一隅的咖啡屋,抬眼是蓝天白云,背后是农家,手捧咖啡,偷得浮生半日闲。在沙家浜芦苇荡里的一处“土咖”,身在其中,分不清自己到底是在城市还是乡村。越融入,越松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