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外科学课程思政体系构建

2023-12-15毕梦宇

河南教育·高教 2023年11期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外科学课程思政

摘 要:外科学作为临床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是支撑临床医学专业知识架构的基础。大思政背景下,为提升育人效果,本研究从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学资源、教学模式、评价体系等方面入手,构建了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外科学课程思政体系。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外科学;课程思政

基金项目:南阳医专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编号:2022ZX004)

作者简介:毕梦宇(1989— ),男,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临床医学系教师,研究方向为临床医学教育。

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临床医学是医学科学中研究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各专业学科的总称,是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科学的核心,被誉为“培养医生的摇篮”。外科学则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一门主干学科,是每一个医学生必修的课程。大思政背景下,外科学与临床医学其他各门课程一样,必须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不断提升育人效果。

一、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外科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一)专业人才培养所需

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参加工作后,需在医疗一线岗位直接面对病患开展诊断和治疗,因此他们不仅要熟练掌握医学技能,更要具备宽仁博爱的“大医精神”。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不仅要体现知识传授目标、技能掌握目标,还要体现思政育人目标。在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的设置上,要体现培养面向基层医疗岗位的实用性、技能型专业人才的导向;在培养目标的设置上,要体现出知识、能力和人文素养相结合的全面发展性。因此,本文尝试将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具有一定的专业文化水平以及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能够从事居民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实用型医学专门人才。

(二)职业发展现状所需

相较于本科高校,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大多数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特别是在人口大省河南,庞大的农村人口基数导致农村医疗行业面临较大的岗位需求和人才缺口,基层卫生院所成了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选择。但另一方面,受长期以来形成的社会观念影响,许多医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盲目追求大城市、大医院、大平台,忽略了基层医疗需求和自身实际情况,不愿前往基层岗位工作。这种矛盾冲突造成了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在职业选择时的思想困境。因此,在医学专业各门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建设,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职业观,引导学生前往基层一线岗位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外科学课程思政体系构建路径

(一)合理制定课程标准

作为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课程标准的制定是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保障。专科院校临床医学专业主干课程一般有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妇产科学、全科医学概要等6门,专业基础课有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原生物及免疫学、病理学、药理学、预防医学等7门,思政类必修课有3门,选修课有2门,另有体育等公共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能基本保证医学专业学生思政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培养。但从学习时长来看,临床医学专科生在校理论学习时间只有两年,时间非常有限。因此,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前期就要合理规划安排课时,以便授课教师能够有充足的时间实施课程思政。将课程思政内容列入课堂教学计划,能让教师结合实际情况从教学设计上创造空间,使课程思政的融入更加合理,真正做到使课程思政“盐溶于水”。此外,外科学授课教师要正确处理专业内容与思政元素的主次关系。有的教师担心融入思政元素会占用专业课教学时间,从而冲淡专业教学内容;有的教师过分生硬地强调课程思政,使其游离于课程内容之外,甚至把临床课程完全变成了思政课程,这无疑是本末倒置。科学合理地融入思政元素,能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强化对职业的认知,进而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当学生的职业方向、价值取向和学习目标高度聚合后,有限的课堂时间就会转化成无限的探索空间,学习效率自然会显著提高。

(二)科学设计教学目标

外科学的每次课堂教学都有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必须分层次设计价值目标或情感目标,继而体现出课程的育人目标。教学目标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熟悉要领,还要体会文化自信、工匠精神、劳动教育、价值追求、人文关怀等思政元素。临床医学教师要在外科学、内科学、妇科学、儿科学等课程授课中,深入研究课程内容与育人目标的关系,将专业课程内容与爱国主义、生命教育、法治意识、创新理念等相结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报效祖国、敬畏生命、依法行医、开拓创新的职业理想,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三)精心打造教学资源

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教学时间短,其临床医学专业的外科学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也有所弱化。高职院校的学制为三年,在校时间一般仅为两年,而外科学的平均学习时间只有一到两个学期。这就意味着,专业课教师必须集中精力打造优质教学资源,以保证有限时间内的教学效率。精品在線开放课程是近年教学改革与信息技术应用相结合的成果,利用其打造相应的课程思政资源既能方便学生学习,也能及时巩固教师的教学成果,在课堂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外科学专业教师可以将我国外科医学的发源及历史,以及“现代外科之父”裘法祖、“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等杰出人物的事迹等课程思政素材制作成系列音视频资料,依托MOOC、职教平台、超星学习通等发布到线上课堂,供学生在线学习。

(四)合理选择教学模式

关于教学模式的探讨,近年成为教学改革的热点话题。笔者查阅发现,在“中国知网”上以“教学模式”为关键词检索到的论文,从2019年至今累计有268篇。这说明教学模式的相关研究已经相对较多,内容比较丰富。目前医学院校普遍实行的教学模式很多,影响较大的有LBL教学模式、PBL教学模式、MES教学模式、CBL教学模式等。这些教学模式各有优势,以其为基础实施的课程思政效果也不尽相同。其中,LBL教学模式是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lecture based learning),PBL教学模式是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CBL教学模式是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Case based learning)。相比较而言,“模块化教学”(MES)模式优势较为明显。因为该模式是将课程内容重新解构成为若干个模块或多个小型学习单元,每单元又包含不同的知识点和技能目标。由于该模式更加注重实践环节,能够让学生提前从临床视角了解外科学的操作特点,其对每一个教学知识点的重构都适宜课程思政的实施。外科学教师可以选择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得到更多的实践训练机会,实现在操作中领会、在实训中进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岗位意识、责任意识、规范意识及团队合作意识。

(五)不断完善评价体系

外科学的实施对象是人,其专业特殊性决定了思想道德素养与人文素养的硬性职业要求。在高职院校的外科学教学中,高校要把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纳入评价指标体系。首先,可将评价内容分为“教”和“学”两部分。教师的“教”又可以细化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对教师的教学考评指标中要有课程思政内容的体现。以笔者所在的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例,学校构建了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网络思政、行为思政“四位一体”的育人格局,把所有教师纳入思政教育工作考核范围。在教学督导考评中,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行为作为重要考评指标,在评先评优工作中,考察教师的工作态度等指标。外科学教师的考评还要考核教师在知识传授和实验实训中课程思政内容的融入是否自然贴切,是否达到了良好效果。对于学生的“学”来说,要考核学生在知识学习中是否将课程思政的内容纳入日常学习和自我职业素养提升中,是否将思政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具体表现为是否经常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是否具有强烈的团队意识,等等。完善的评价体系能够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实行更加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有利于促进教与学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谢合日扎提·阿不都黑力,马国芳,张向阳.临床医学专业5年制人才培养方案比较分析:以新疆医科大学与四川大学对比为例[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9(4).

[2]徐小港,王万春,易军,等.模块化教学模式在中医外科学课程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2(6).

[3]课程思政视角下高校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4).

责编:文 墨

猜你喜欢

临床医学专业外科学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地方性综合院校临床医学专业人文课程教育改革探索
病案式多媒体教学在皮肤性病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临床医学留学生医用化学全英文授课探索与实践
基础医学自选实验的初步探索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中医外科学教学与评价
“三维一体”创新型中医外科学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PBL教学法在中医外科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索
浅谈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外科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