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思政课”视域下国际化人才核心价值观培养路径研究

2023-12-15孙晓英刘浩宇

河南教育·高教 2023年11期
关键词:国际化人才大思政课核心价值观

孙晓英 刘浩宇

摘 要:高校培养新发展格局下国际化人才需要立足民族复兴“中国梦”,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家国情怀;需要立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培养国际化人才胸怀天下的格局。“大思政课”背景下国际化人才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应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传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打造国际化人才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养成阵地、政治引领阵地和思想传播阵地。

关键词:大思政课;国际化人才;核心价值观

基金项目:北京外国语大学2023年度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研究项目(编号:2023DY002)

作者简介:孙晓英(1985— ),女,北京外国语大学日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刘浩宇(1999— ),男,北京外国语大学日语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培养大批具有全球治理格局和坚定政治方向的创新型国际化人才,为实现合作共赢、促进共同发展不断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我国近年为解决国际化人才紧缺的现实问题,出台了多项专项培养政策,但大多集中于快速提升专业人才的知识技能,而对国际化人才的核心价值观和政治素质缺乏有针对性的系统培养教育。因此,高校应统筹整合各种育人资源,构建起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思想政治课社会大课堂,立足民族复兴“中国梦”,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家国情怀;立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培养国际化人才胸怀天下的格局;用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成果铸魂育人,着力培养大批服务于国家外交大战略、关心人类前途命运、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国际化人才,努力开创我国国际化人才培养新局面。

一、新发展格局下国际化人才核心价值观培养的现实挑战与科学应对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绝不能培育出一些“不是中国心、没有中国情、缺少中国味”的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明确了教育事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战略地位。只有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才能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敌对势力对青年实施的西化策略,赢得人才竞争的优势,为中国发展抢占先机。

(一)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大格局观应对价值观层面的挑战

当前现代化进程带来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的同时,算法技术的异化和虚拟化生存也造成了青年一代的价值迷失和成长困惑,商业的逐利逻辑和资本的控制带来了急功近利的短视主义思想,“精神虚无主义”造成奋斗精神的退化,强调个人利益优先的狭隘的西方利己主义、个人主义带来了唯我独尊的义利观,这些负向性的影响都对国际化人才的价值准则和思想观念造成了巨大冲击。高校教育工作者应把握大学生价值观培育关键期,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融合,更多地关注对青年干实事创事业的责任担当和历史使命感的培养,引导国际化人才突破自我中心主义的个人局限,在对外工作中将实现自身发展与民族复兴结合起来。

(二)以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应对意识形态层面的挑战

越来越多的高校在培养国际化人才过程中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同世界优质教育资源展开合作办学,使更多全球智慧资源、创新要素为我所用。但教育领域的开放使得不同价值观交汇带来不同思潮涌动,多元文化频繁交融会导致意识形态领域的激烈碰撞与交锋。西方“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等各类社会思潮通过学术包装的学理化渗透、设置热点议题的炒作式渗透,以及文化产品输出的具象化渗透等多种方式,对“三观”处于塑造期的青年学生进行影响,使国际化人才的价值观受到一定的侵蚀和破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只有全方位培养国际化人才坚定的核心价值观,才能使其在意识形态领域复杂严峻的斗争中立足大局,坚持正确的道路和方向,在对外交往工作中忠于祖国、忠于党,坚定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

二、“大思政课”背景下国际化人才核心价值观培养的优化路径

“大思政課”背景下国际化人才价值观的培养,应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传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打造国际化人才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养成阵地、政治引领阵地和思想传播阵地。

(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发挥协同育人优势,打造实践养成阵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将社会实践作为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内容。国际化人才只有深度参与到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中,参与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业中来,才能持续地发展;只有到基层实践中去,深入到人民群众中,才能知道如何为社会做贡献。

第一,发挥“开放多元、融合共促”的社会育人功效。高校针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特点,可以为学生拓展教学场域,协同联动各种社会资源,凝聚多方育人合力,积极与政府外事部门、企事业单位的国际部、国际组织及海外大学开展交流合作,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双向结合的方式为国际化人才开拓更广阔的社会实践平台,使其能在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和公共生活的过程中坚定理想信念、磨炼意志品格。一是“走出去”。鼓励学生参与国际交流和实习工作,在调研、谈判、翻译、接待等专业性实践工作中练就创新创造、锐意进取的过硬本领,在职业发展道路上找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融合统一。二是“请进来”。充分挖掘社会育人资源,邀请优秀的外交官、国际组织工作人员走上高校的讲台进行演讲、授课,与国际化人才深入探讨全球治理、气候变化等人类社会面临的关键问题,引导他们打开自身格局、提高政治站位、承担起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第二,发挥“实干笃行、学以致用”的实践育人优势。高校应将志愿服务与“大思政”教育相结合,为国际化人才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常态化、制度化的实践保障。一是搭建国际赛事、国际会展、国际论坛等多元化志愿服务的文化交流对接平台,构建完善的志愿服务“大思政”育人体系。国际化人才在服务国家重大外事活动中,可以发挥专业优势,承担语言翻译服务、文化支持、应急协调等工作。高校可以将志愿服务岗位的专业技能培训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在实践过程中全面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综合素养。二是将志愿服务精神融入思政教育。高校在志愿服务活动驻地定期开展主题党团活动,以讲座宣传、选树典型等方式开展爱国主义和使命担当教育,不断强化思政引领实效,使国际化人才在对外服务的过程中积极运用多语种、多渠道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肩负起沟通中外的责任与使命,用良好的专业素质和敬业精神展现深厚的家国情怀。三是国际赛事、会议的成功举办也会增强国际化人才的民族自豪感和对中华文化价值的高度认同。他们在志愿服务中树立起对社会的责任、对国家的忠诚,为今后从事对外交往工作时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奠定良好的价值观基础。

(二)坚持传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以红色教育打造政治引领阵地

在世界格局进入变乱交织的动荡变革时期,国际化人才要总结运用好党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伟大斗争经验,以应对国际局势中的各种风险和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红色文化资源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重要作用。高校应针对国际化人才培养,深入挖掘红色文化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和全人类共同价值,对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选择和政治方向进行正确引领。

第一,将红色教育打造成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政治引领阵地。红色教育是具有强烈意识形态属性的教育实践活动,能起到凝聚思想共识、坚定理想信念的作用。高校应针对红色文化开展系统性的研究,通过对红色文化中重大历史事件的理性分析和科学深入的理论阐释,引导国际化人才在红色文化学习中增强文化自信和政治认同,在多样化的思潮中提高辨别能力,增强对各种虚无主义和错误思潮的免疫力。

第二,将红色教育融入“大思政课”教学体系,挖掘红色教育资源所承载的当代价值。高校推动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有机结合和创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结合国内和国际大局传承红色基因,将红色教育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问题深度融合,从育人角度有效挖掘、提炼、深化红色教育资源所承载的时代价值,使其在当前中国社会实践中焕发新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第三,建设兼具历史厚度、思想高度、情感温度的红色教育基地。组织国际化人才参观红色教育基地,把红色文化还原到真实历史场景中,使他们切身感受到艰辛历程、巨大变化、光辉成就,从而产生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深刻认同和强烈决心。

(三)坚持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拓展国际交流渠道,打造思想传播阵地

新时代,中国同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而深刻。“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在创新国际化人才培养理念时应注意将教育的国际属性与民族属性相结合,探索全球性与本土性、文化多元性与民族特色性并存的育人模式。

第一,深入开展海外志愿者服务项目,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高校应大力支持开展民间外交、公共外交,以促进民心相通为基础,推进实施国际化人才“走出去”战略。譬如,“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经过严格选拔,组织国际化人才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开展医疗卫生服务、语言文化教育、科学技术推广等民生项目以及国际紧急人道主义救助活动。国际化人才通过积极参与海外志愿活动,不断践行核心价值观,他们作为中国青年形象代言人以志愿奉献精神和高质量服务塑造了真实、立体、友善的中国形象和国家担当,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获得国际社会广泛的认可和支持。海外志愿者服务项目作为国际化人才思想教育的新载体,有助于提升青年的政治参与热情,形成个人发展与集体、国家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相结合的核心价值观。

第二,积极推动教育领域国际交流合作,树立跨文化融合思想。一是在顶层设计层面,推动中外教育领域交流合作走向制度化、长效化。在“一带一路”不断深化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围绕全球经济贸易、文化交流、生态环保、减贫开发等议题展开合作,引领国际化人才在实践中形成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命运与共的意识,更深入体会人类共同价值的深刻内涵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战略意义。二是在具体实践层面,将高校教育实践融入国际合作和全球参与中。高校充分利用全球大学的办学资源建立海外学习网络,在课程开放、项目合作、创业孵化等方面,以联合培养和互派交流等方式开展国际交流项目,创设互动开放的学科交流、人才培养国际合作平台。“大思政课”在多样化的教育背景下以學术共同体为基石,以社会责任为引领,在传播和谐共生的中华文化的同时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和文化软实力的大外交战略服务。

第三,推荐国际化人才广泛参与全球治理活动,以适应国家发展新需求。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需要培养和储备更多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的国际组织人才,这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新使命,也是主动服务国家全球战略的使命担当。一是要把国际组织人才的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前提。高校应创新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方式,以具有战略高度、思想深度的思政教育体系为基础,与国际组织和国家涉外部门联合搭建集人才培养、国别研究、人才推送为一体的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平台,深入开展“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等主题教育,使国际组织人才熟悉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树立对外工作的大局意识,在国际舞台上勇于维护国家利益。二是深化同国际组织的合作,以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的方式,加大对定向选派国际化人才赴海外实习的支持力度,通过提供为国际社会服务的机会,增进他们对全球政治、文化、经济所面临的危机与挑战的客观认知,激励他们为解决人类发展问题贡献中国智慧。

高校肩负着培养服务国家外交战略所需要的国际化人才的重任,必须以立德为根本、以树人为核心,完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在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专业能力培养模式的同时,加强对人才工作的政治引领和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力度。高校要注重培养国际化人才在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中的使命与担当,在对外工作中代表中国形象、传递中国声音、维护民族利益,在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助力中国成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

[2]朱彤.新时代大学生红色基因教育的现实挑战与应对策略[J].思想教育研究,2022(8).

[3]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党建,2021(4).

[4]习近平.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EB/OL].(2016-07-01).

http://cpc.people.com.cn/n1/2016/0701/c405440-

28516035.html.

责编:司 哲

猜你喜欢

国际化人才大思政课核心价值观
走进社会大课堂,善用“大思政课”
正确把握善用“大思政课”的精神实质
“大思政课”的理论要义与实践导向
高校“大思政课”格局下舞蹈课堂与思政内容融合的思考与探究
我国国际商务人才供求失衡问题研究
“一带一路”新形势下高职英语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关于如何运用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树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
依托“班集体特色项目”平台,强化基层党组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浅谈国有石油工程建设企业如何培养国际化项目管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