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学环境下河南高校教学督导质量提升研究
2023-12-15史灵歌陈天然
史灵歌 陈天然
摘 要:本研究在对河南省部分本科高校教学督导工作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新教学环境的特点,构建了集督教、督学、督管于一体的教学督导评价体系,并提出了提升教学督导质量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教学环境;高校教学督导;评价体系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编号:2020YB0008);郑州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2ZZUJGLX098)
作者简介:史灵歌(1966— ),女,郑州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经济与企业管理;陈天然(1987— ),女,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酒店管理。
自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以本为本”的发展理念后,教学督导作为高校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的核心环节,日益受到重视。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督导的功能和目标,高校教学督导工作必须与时俱进,构建起适应混合式教学的督导模式,不断提升教学督导质量和水平。
一、河南省本科高校教学督导工作现状
目前,河南省共有普通本科高校56所。课题组在2022年10月和2023年3月分别采用了线上问卷调查、电话访谈和线下访谈等方式,对40所公办和民办本科高校的在职教师进行了调研。其中,通过问卷星平台共回收问卷115份,有效问卷110份,问卷有效率为95.6%。
在被调研的人员中,专任教师占比70%,其次是教学管理人员(15%)、专兼职督导人员(10%)以及教学和教学管理双肩挑人员(5%)。其中,36~55岁教师占总数的65%,副高以上职称的占比71%,他们对教学工作和学校的督导制度等有较深的体会,这使得本次调查结果有较高的代表性和可信度。
本次调研的内容主要涉及督导机构设置、人员选聘、薪酬待遇、督导评价指标、督导效果等方面,以下为本次调研结果。
(一)高校均设有督导机构,但缺乏有竞争力的人员选聘机制与薪酬待遇
调查结果显示,校、院(系)两级督导模式是目前河南省本科高校教學督导的主要模式(70%),其次是校、院、系三级督导模式(25%),只有5%的高校设置了高校一级督导模式。所有高校均制定了基本的教学督导工作条例及相关制度。
督导人员的选聘以领导任命(80%)为主,以自主申请和民主推荐为辅,其薪酬待遇以听课学时数为基础,占比60%,其次是一次性补贴或固定的课时补贴(40%),但均低于平均课时标准。教师主动应聘督导工作的很少,付出多而薪酬低,还易“得罪人”,是造成督导人员工作积极性普遍较低的主要原因。
(二)教学督导工作虽开展广泛,但存在“重督轻导”、流于形式等问题
在高校教学督导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中,“重督轻导”以占比80%排名第一。教学督导人员往往只“督”不“导”,注重监督过程和数量,而忽视教学督导的评估、引导和激励等作用。大多数高校将督导结果只是反馈给教师本人或所在院系,很少甚至没有对年轻教师的教学活动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改进建议。
此外,有35%的被调查者认为督导工作流于形式,这体现在实地调研、开放式问题的回答中。目前各高校最常用的教学督导方式是随堂听课,但由于要完成相应的任务量,有些督导人员每次只听课一二十分钟,有的甚至连教室也不进去,仅是“看课”,督导效果大打折扣。在考试和论文答辩等教学环节,也很少出现督导人员的身影。
(三)线下教学的评价指标相对完善,但缺少分类的督导标准
目前,各高校的教评指标主要是针对线下教学,虽然个别高校增加了一些线上教学评价指标,但是仍然不全面。数据显示,85%的被调查者赞同线上、线下以及混合式教学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应有所区别。同时,75%的教师反映学校缺乏针对不同课程类型的督导评价标准。
(四)重督教,轻督学与督管
教学督导本应涵盖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和各个参与主体,但是选择“督导对象主要是教师,缺乏对学生和教学管理工作的督导”的占比75%。在高校教学督导实践中,对教师课堂教学(100%)、教学计划执行(67%)等方面的占比较高;督学方面,对学生的听课情况关注较多(95%),而对学生的课外活动、学科竞赛等关注较少;督管方面,对教学管理工作的正面评价只占57%。
二、本科高校混合式教学督导评价体系的构建
课题组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依据客观性、可操作性等原则,构建了“课内+课外”“线上+线下”“常规+专项”,集“督教”“督学”“督管”于一体的教学督导评价体系。
(一)“督教”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考虑到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特点,本研究制定了督教的各级指标及其权重与主要观测点,督导人员可依此打分(详见表1)。
(二)“督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课堂教学中“督学”指标体系的构建。本研究充分考虑了学生在线上和线下的学习行为特点,确立了3个一级指标和12个二级指标,并设置了相应的权重和主要观测点(详见表2)。
2.课外“督学”指标体系构建。人才培养目标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本研究增加了对学生课外学习行为的督导,包括社会实践活动参与情况(参与率、时长、态度)、学科竞赛活动(参与率和获奖情况)、社团活动和学生会活动的参与情况(班级参与率和效果)等。
督导人员进行评价督导时,以行政班级为单位,定期开展专项检查,每学期和每学年各检查一次,评价时不仅要有绝对值,还要有相对值,以此衡量该班级的整体进步情况。
(三)“督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课题组认为,教学管理人员是整个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对其可采取“常规督导+专项检查”的方式进行督导。常规督导主要包括教管人员的工作作风、排课的合理性、调代课管理的规范性、有关教研工作信息发布的及时性、日常工作履职情况等。专项检查主要是针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完备性与执行情况、与教学各环节相关的资料归档与存放等。
三、提升本科高校教学督导质量的对策建议
(一)营造和谐的教学督导环境
1.提高教学督导机构的地位,优化督导人员的选聘和考评标准。鉴于高校教学督导工作的重要性,建议将当前附属于教务处的督导部门独立化,直属教学校长主管,提升其权威性,同时完善校、院(系)两级督导组织的职责分工,定期进行工作总结,并根据学校的督导条例进行奖惩。
完善督导人员选聘机制,将政治觉悟高、责任心强、对教学工作充满热情、教学能力过硬、人际协调能力强、勇于谏言的教师作为督导人员选聘的标准,并设置专、兼职督导人员比例和任期要求。同时,依据完成督导工作的数量和质量进行量化考评。
2.设立督导工作专项经费,提升督导人员的积极性。督导人员工作任务繁重,工作内容多样。因此,高校应设立督导专项经费,主要用于督导培训、召开督导会议、发放督导津贴、购买督导过程中所需物资、工作奖励等方面的开支,不断提升督导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3.完善督导制度建设,建立针对不同课程类型的分类督导评价标准体系。高校应根据本校的特点,建立健全督导工作条例和教学督导制度,细化督导评价标准体系。根据课程性质(公修课、专业基础课、专科课、实践实训课)与教学模式(线上、线下、混合式)分别设立不同类别的督导评价标准体系。
(二)健全督导反馈机制,重视督导结果的有效利用
教學督导人员应转变督导理念,将重心从“督”转移到“导”,加强对督导结果的利用。健全督导反馈机制,理顺教学督导委员会与有关院系、师生的双向沟通渠道,针对督导人员在督导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按照PDCA循环法加以解决。
高校应将督导结果与教师个人的职称晋升、荣誉奖励、岗位考核,与学生所在班级和个人评优评先等挂钩,对督导中发现的严重教学事故要给予全校通报批评、职称晋升延迟、考评降级等惩罚,对表现优秀的教师,及时进行表扬和奖励,并将其作为典型案例展示在校报或学校网站上,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促使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三)构建和完善“线上+线下、课内+课外、常规+专项”的教学督导体系
高校督导工作应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对教师的督导,既要对线上、线下以及混合式教学的授课情况进行常规督导,又要对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建设、论文指导、试卷批阅等进行专项检查。对学生的督导要由“课内”的出勤率、课堂互动等常规检查,拓展到“课外”的社会实践、学科竞赛活动等专项检查。对教管人员的督导,既要开展针对教学过程和各个环节的专项检查,又要有针对教学服务、工作态度等教学管理工作的常规督导。
(四)加强对学生和教学管理工作的督导
在完善对教师教学督导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和教管人员的督导工作,进一步完善督学和督管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将督导结果作为考评班级及学生个人、教学管理人员的依据。通过学风、学情、校园生活等方面适时跟踪与观测,诊断、评估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通过检查代课管理的规范性、课表编排的科学性、服务意识和服务态度、教学制度执行、教学条件保障和工作履职情况等,引导与激励教管人员不断提升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
总之,在目前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大背景下,本科高校应提高对教学督导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创新与优化督导方式方法,充分发挥督导对教学全过程的监督与指导职能,为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罗姗,项林川.高校混合式教学督导模式的探索与创新[J].高教论坛,2021(3).
[2]陈宝琪.制度化管理:学校教学督导工作常态化的保证[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17).
[3]徐斌.高校教学督导制度研究[D].广州:华南农业大学,2016.
[4]黄同.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应用型本科高校课堂教学督导探究[J].科技视界,2019(31).
[5]左惟.趋势与变革:高校开展线上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20(7).
责编:应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