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跳圆舞曲的小猫(大班)

2023-12-15施艺

幼儿教育·教育教学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圆点橡皮筋小猫

施艺

设计思路:

音乐欣赏活动赋予了幼儿充分感受音乐和表达对音乐的认识的空间。大班幼兒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积累,能够在教师的支持下尝试对音乐的多种表达。在本次活动中,教师选择了勒莱·安德森创作的《跳圆舞曲的小猫》作为音乐欣赏素材,该乐曲描述了小猫故作撒娇的姿态,跳着华尔兹参加宴会的情景。在带领幼儿欣赏乐曲的过程中,教师用多种支架进行引导,循序渐进地帮助幼儿尝试用多种形式表达对音乐的理解,体验音乐游戏的快乐。

目标:

1.通过反复欣赏《跳圆舞曲的小猫》,了解ABA的音乐结构,以及乐曲诙谐、舒展的风格。

2.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用多种形式表达对音乐的理解,展现乐曲中小猫捉迷藏、嬉戏的游戏情景。

3.在情境表演中培养音乐欣赏的意识,体验音乐游戏的快乐。

准备:

1.物质准备:《跳圆舞曲的小猫》音乐,活动用课件,小黑板(用于粘贴图谱),彩色笔(用于教师绘制图谱),绘制图谱用的空白纸,橡皮筋玩具(用于感受音乐,人手一份)。

2.经验准备:幼儿对小猫的生活习性有一定了解,这有利于他们欣赏音乐中有关小猫身体律动的旋律,为经验迁移做准备。

过程:

一、以在草地上找小猫的情景导入,激发幼儿模仿小猫的兴趣

师:(出示各种姿态的小猫图片)小朋友们,草地上有各种姿态的小猫,你们去找一找,看看你最喜欢的是哪一只。

师:你找到的小猫在做什么?

师:你找到的小猫是怎样的?

师:小猫是怎么叫的?

师:小猫是怎么睡觉的呢?你们能模仿一下吗?(幼儿根据自己对小猫的认识,模仿小猫的样子。)

师:小猫又是怎么洗脸的呢?(幼儿模仿图片中小猫洗脸的样子。)

师:小猫实在太可爱了。今天老师带来的音乐里也描述了一只小猫的故事,我们一起来听一听,看看它在做什么吧!

(析:在该环节,教师主要是激活幼儿对小猫的已有认知经验,从而为后面的音乐欣赏做好准备。小猫是幼儿在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小动物,幼儿对各种姿态的小猫已经有一定的认识。教师请幼儿观察图片中的小猫,激活他们对小猫的特征及生活习性的认识,并鼓励幼儿积极表达,模仿小猫的样子。在与教师的互动中,幼儿大胆表达、表现,为后面在音乐欣赏活动中理解音乐的旋律奠定了基础。)

二、通过拨动橡皮筋,带领幼儿感知音乐的旋律

1.借助橡皮筋玩具表演,带领幼儿初赏全曲。

(播放第一段音乐,开始相应的橡皮筋玩具表演:教师先拉橡皮筋,然后缩回,具体做法是向左拉并缩回、向右拉并缩回、向上拉并缩回各2次。)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小猫正在伸长身体(双手放在胸前向一头用力拉长橡皮筋),然后又缩回来了(放松橡皮筋,使其回到原状)。

师:小猫向左边伸长身体看一看,向右边伸长身体看一看,向高处伸长身体看一看。(教师跟随音乐节奏用橡皮筋玩具进行表演,并解说小猫的动作。)

师:小猫累了,它打了个哈欠(双手拉长橡皮筋,自下而上慢慢高举橡皮筋)。

(播放第二段音乐,开始相应的橡皮筋玩具表演:教师向空中按顺时针方向甩动橡皮筋系雪花片的一端,假装小猫在捕捉什么。)

师:这时候,天上飞来了什么?(教师向空中按顺时针方向甩动橡皮筋系雪花片的一端。)

师:小猫想捉住它(双手做捕捉的样子,假装想去把橡皮筋一端的雪花片捉住)。

(播放第三段音乐,开始相应的橡皮筋玩具表演:教师先拉橡皮筋,然后缩回,具体做法是向左拉并缩回、向右拉并缩回、向上拉并缩回各2次。)

师:小猫又开始向左边伸长身体看一看,向右边伸长身体看一看,向高处伸长身体看一看(教师边表演边解说)。

师:(播放狗的叫声)你们听,这是什么声音?(教师收起橡皮筋,在座位上做奔跑、喘气的动作,并假装被狗追时惊恐的样子。)

师:(小结)这真是一只调皮、贪玩的小猫,你们喜欢它吗?

(析:在该环节,教师重在引导幼儿感知音乐中的故事氛围,激发幼儿的音乐想象力,使幼儿愿意投入音乐表现游戏,对音乐的旋律有初步认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橡皮筋玩具表演,引导幼儿感受乐曲中的故事情节,初步了解音乐的节奏,在潜移默化中迁移和小猫做游戏的经验,为接下来的音乐游戏奠定基础。)

2.借助结构点图,带领幼儿第二次欣赏全曲。

(教师在黑板上画ABA结构点图,即同一个颜色的圆点中间夹着另一个颜色的圆点)。

师:在刚才的音乐里,你们有听见重复的地方吗?这两段重复的音乐是连在一起的,还是中间隔了一段其他的音乐?

幼:我听见两段一样的音乐中间夹着一段不一样的音乐。

幼:我觉得第一段音乐和第三段音乐是很像的。

师:(小结)这样三段组成的音乐,我们把它叫作ABA结构的音乐。第一个A段我们用红色圆点来表示,B段我们用绿色圆点来表示,第二个A段我们也用红色圆点来表示。

师:了解了这首音乐的结构后,我们再一起去听一听,看看是不是像刚刚我们说的那样。(教师播放音乐,并跟随音乐节奏点指结构圆点,幼儿在教师的提示下再次欣赏乐曲。)

(析:对于大班幼儿而言,要一下子理解ABA的音乐结构是比较难的。于是,在该环节,教师根据幼儿平时玩的色卡接龙游戏,借助彩色的圆点,变抽象的ABA音乐结构为直观的色点结构,尝试借助形象的“红绿红”色点排列,引导幼儿理解音乐结构,提升幼儿对音乐的整体感知,从而为接下来理解音乐中的故事情节奠定基础。)

3.借助音乐故事情景图,带领幼儿第三次欣赏全曲。

(1)播放第一个A段音乐,出示小猫捉迷藏故事情景图。

师:你们觉得小猫伸长身体,然后又缩回来,有可能是在做什么?

师:你们在做什么游戏的时候会这样?

师:原来小猫是在玩捉迷藏游戏。(教师在结构点图的红色圆点后面贴上小猫捉迷藏的故事情景图。)

(2)播放B段音乐,出示小猫捉蝴蝶故事情景图。

师:(向空中按顺时针方向甩动橡皮筋系雪花片的一端)这时候小蝴蝶飞来了,你们猜小猫可能是在做什么(做捕捉的动作)?

幼:小猫在捉蝴蝶。

师:是的,小猫在捉蝴蝶。(教师在结构点图的绿色圆点后面贴上小猫捉蝴蝶的故事情景图。)

(3)播放第二个A段音乐,出示小猫捉迷藏故事情景图。

师:我们再一起来听一听这一段音乐,看看小猫在做什么。

师:原来小猫又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教师在结构点图的红色圆点后面贴上小猫和小蝴蝶玩捉迷藏游戏的故事情景图。)

师:后来发生了什么事呢?

幼:后来小狗来了,小猫跑回家了!

师:是的,小狗来了,小猫很害怕它,赶紧跑回家了。

师:(小结)这就是这段音乐里要讲的故事,你们都听懂了吗?

(析:在前两次音乐欣赏的基础上,幼儿对音乐中的故事情节已经有了一定了解。因此,在该环节,教师主要是引导幼儿继续深入地剖析音乐的结构,加强幼儿对音乐结构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帮助幼儿了解音乐中所描述的故事情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利用红、绿两种颜色的圆点作为音乐段落的标记,用最直观的方式将音乐的结构表现出来,帮助幼儿在边听音乐、边看图谱的过程中理解音乐中描述的故事情节,加强幼儿对音乐结构及其表达的内容的理解。)

三、借助橡皮筋玩具、图谱支架,带领幼儿进一步感受音乐旋律

1.引导幼儿借助橡皮筋玩具再次欣赏全曲。

师:你们的椅子底下也有一只小猫,请你们把它请出来,我们跟它一起玩游戏吧。(幼儿从椅子底下取出橡皮筋玩具,橡皮筋一端系着雪花片,幼儿拿着橡皮筋玩具跟着教师一起随乐进行律动游戏。)

(析:对于音乐中有些表示小猫捉迷藏、捉蝴蝶的旋律,幼儿在理解的时候需要一些支架的支持。因此,在该环节,教师通过引导幼儿玩橡皮筋游戏来感知音乐中的旋律。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橡皮筋一伸一缩来表现音乐里的小猫在做拉伸、缩头的动作,通过甩动橡皮筋系雪花片的一端来表现小猫和小蝴蝶玩捉迷藏的游戏,从而加强对音乐旋律的认识。)

2.借助乐句图谱支架,引导幼儿再次分段欣赏全曲。

(1)欣赏第一段音乐,教师贴出捉迷藏的图标(同个图标在这段音乐图谱里重复出现6次)。

师:小朋友们,你们在边听音乐边做小猫玩捉迷藏游戏的动作时有什么困难吗?

幼:我在做小猫缩回来的动作时总是跟不上音乐的节奏。

幼: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该缩回来。

师:其实这个在音乐里是有记号的,老师把音乐图谱画下来,我们一起来找一找音乐里的记号,好吗?(教师一边播放第一个A段音乐,一边在乐句图谱后面贴上捉迷藏的图标。)

师:你们找到记号了吗?

幼:弹簧线的地方是小猫在伸长身体,箭头表示小猫缩起来了。

师:我们来验证一下是不是这样的。(教师边哼唱乐曲,边指读乐句图谱。)

师:我们一起跟着音乐试一试吧。(教师播放第一个A段音乐,幼儿拿着橡皮筋在乐句图谱的提示下跟着音乐一起感受小猫捉迷藏的故事情节。)

(2)欣赏第二段音乐,教师贴出捉蝴蝶的图标(同个图标在这段音乐图谱里重复出现4次)。

师:小朋友们,小猫在和小蝴蝶玩游戏的时候,尝试捉了几次蝴蝶?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教师随乐操作橡皮筋玩具。)

师:你们数清楚了吗?是几次?

师:我们再一起来试一试。(教师随乐指读乐句图谱,幼儿根据提示操作橡皮筋玩具。)

(3)欣赏第三段音乐,教师贴出捉迷藏的图标(同个图标在这段音乐图谱里重复出现6次)。

师:小猫和小蝴蝶又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这一次,请你们按照图谱,用橡皮筋玩具把小猫和小蝴蝶一起玩捉迷藏游戏的动作表演出来好吗?(教师边播放音乐边指读乐句图谱,幼儿用橡皮筋玩具表演该故事情节。)

(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幼儿对音乐中的旋律已经比较熟悉,对乐曲中旋律所对应的故事情节有一定感知,但要将旋律与故事情节很好地对应起来,并通过橡皮筋玩具表现出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需要通过进一步的感知,仔细聆听,去发现其中的旋律记号。在该环节,幼儿跟着音乐旋律及教师指读的图谱,更直观地理解音乐旋律。当遇到幼儿没有听清楚的情况时,教师可以用哼唱的方式放慢速度,帮助幼儿逐步了解音乐旋律。当幼儿出现听错的情况时,教师可以多次哼唱,必要时加上身体的提示,帮助幼儿更好地感知音乐旋律。)

四、引导幼儿逐步脱离支架,自主尝试表演音乐中的小猫

1.脱离橡皮筋支架,用身体表演小猫。

师:小朋友们,假如你就是这只小猫,在玩游戏时你想躲在哪里?

師:假如这里有一片草丛,你可以怎样把自己藏起来?(教师哼唱乐曲,与幼儿一起做躲藏的动作。)

师:假如这里有一个树洞,你想怎样躲起来呢?(教师哼唱乐曲,引导幼儿在椅子上做躲藏的动作。)

(析:在没有了橡皮筋玩具支持的情况下,幼儿需要自己用身体去模仿小猫的动作,并跟随音乐旋律表演小猫在捉迷藏游戏中的躲藏动作。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不仅要想办法把自己藏起来,还要学习小猫做伸展的动作。幼儿可以结合自己的想象进行表演,但需要将身体动作与音乐的旋律匹配起来。教师要鼓励幼儿大胆表现,关注幼儿身体的协调性。)

2.脱离图谱支架,把自己打扮成小猫,尝试情境表演。

师:今天我给你们准备了可以把自己画成小猫的笔,请你们把自己打扮成与众不同的小猫,把小椅子想象成可以躲藏的地方,我们一起跟随音乐来玩表演游戏吧!

(析:为了推动幼儿富有个性地表现音乐情境中的小猫,教师设置了自由装扮、尝试随乐进行情境表演这一环节。每个幼儿都为自己设计了不一样装扮的小猫,有的会把眉毛画得粗粗的,线条“飞”起来,表示小猫很凶;有的会在额头上画小爱心或者小皇冠,表示小猫很温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看到每个幼儿对音乐的不同理解。)

3.带领幼儿开展“放松游戏”。

师:(播放摇篮曲)小猫累了,要休息了,它做了一个美丽的梦,梦见了……(教师带领幼儿假装进入梦乡的样子离场。)

(析:在多次聆听、模仿、表演中,幼儿的情绪也比较高涨。因此,在该环节,教师带领幼儿假装小猫进入梦乡的样子,在小猫休息了的情境表演中结束活动,目的是想让幼儿安静下来,放慢呼吸,调整节奏,快乐而自然地结束活动。)

延伸活动:

在表演区,为幼儿提供各种各样的躲藏物(如毛绒玩具等)以及《跳圆舞曲的小猫》的音乐,让幼儿在情境表演中进一步欣赏和感受音乐,并尝试画出自己喜欢的图谱,从而发展幼儿的音乐表征能力。

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带领幼儿在一次又一次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加深幼儿对音乐的理解。与小猫一起做游戏,是幼儿非常喜欢的,在欣赏《跳圆舞曲的小猫》的过程中,教师利用多种支架材料,将音乐欣赏活动与游戏相结合,引导幼儿感受乐曲的旋律。在以往的音乐欣赏活动中,图谱往往是教师直接给予的,缺乏图谱、音乐、幼儿理解音乐的协调统一过程,从而导致幼儿很难理解图谱的含义,音乐欣赏效果并不理想。在本次活动中,每个环节都有图谱的进阶呈现,幼儿有较强的参与性,从头到尾一直沉浸在音乐游戏中,真正体验到了音乐游戏的快乐,提升了音乐欣赏能力。

猜你喜欢

圆点橡皮筋小猫
生活中的小魔术
巧猜点数
洛斯警长的终极挑战⑩
洛斯警长的终极挑战
橡皮筋
橡皮筋小妙用
小猫
连一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