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嚏(中班)

2023-12-15代天红

幼儿教育·教育教学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阿嚏小兔子耳朵

代天红

设计思路:

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绘本《阿嚏》的画面色彩鲜艳,书中用各种几何图形拼贴出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形象,具有鲜明的拼贴画风格。中班幼儿处于想象力发展的重要阶段,对各种事物有自己的见解,并能够通过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基于此,我们借助绘本《阿嚏》为幼儿提供几何图形的彩色剪纸,让幼儿进行想象添画,创造出各种小动物形象,进一步巩固幼儿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帮助幼儿在美术活动中更好地运用几何图形,感受拼贴画的乐趣。

目标:

1.通过回顾绘本故事,了解绘本中不同动物打了一个“阿嚏”后身体某一部位发生的变化。

2.在理解不同动物打了一个“阿嚏”后身体会发生变化的规则的基础上,尝试运用几何图形表现不同动物的形态特征。

3.大胆想象动物又打了一个“阿嚏”后身体哪一个部位可能会发生变化,感受拼贴画的乐趣。

准备:

1.物质准备:绘本《阿嚏》,提前粘贴好动物形象的展示板(动物本来的样子和打了“阿嚏”后的样子),不同颜色(红色、黄色、蓝色、绿色等)和不同形状(圆形、半圆形、三角形等)的彩色剪纸若干,固体胶、空白纸、记号笔等若干。

2.经验准备:幼儿读过绘本故事《阿嚏》,熟悉故事中动物的外形特征,如知道兔子的耳朵是长长的等。

过程:

一、引导幼儿回顾绘本故事,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师:(出示绘本封面)你们还记得这本绘本吗?它叫什么名字?

师:书中都有哪些动物朋友呢?

师:故事里它们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

幼:大熊打了一个“阿嚏”,它的耳朵飞到了狐狸的头上。

幼:兔子打了一个“阿嚏”,它的耳朵飞到了松鼠的头上。

师:是的,绘本《阿嚏》中有大熊、狐狸、兔子、松鼠、青蛙和孔雀,动物们在打了一个“阿嚏”后,自己身上的耳朵、眼睛、羽毛等飞到了别的动物身上,别的动物的耳朵、眼睛、羽毛等又飞到了自己身上,這样一来,动物们就变得有点不一样了。可是,又一次“阿阿阿嚏”之后,它们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析:在该环节,教师带领幼儿回顾绘本故事,引发幼儿的创作兴趣。教师通过提问,帮助幼儿回忆绘本中的故事内容。由于幼儿已经阅读过这本绘本,所以他们能在教师的提问下,回忆出绘本中有趣的故事情节,感受到动物打了一个“阿嚏”后耳朵等飞到了别的动物身上的趣味性,这大大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又一次“阿阿阿嚏”之后,动物们会变成什么样子呢?这个问题让幼儿产生了好奇,有利于幼儿带着创作兴趣进入下一个环节。)

二、引导幼儿初步欣赏拼贴画,观察拼贴画的特点,学习拼贴画的方法

1.出示绘本中动物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拼贴画的特点。

师:(出示提前粘贴好动物形象的展示板)你们看看绘本中小动物的身体、耳朵和我们平常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幼:大熊的耳朵是圆形的,身体是梯形的。

幼:狐狸的耳朵和身体都是三角形的。

幼:兔子的耳朵是半圆形的。

师:原来这些小动物都是用不同的图形组合成的。

师:在绘本故事中,动物们打了一个“阿嚏”后,身体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幼:耳朵飞走了,它们变得有点不一样。

师:孔雀水滴形的尾巴飞到了大熊身上,大熊圆圆的耳朵飞到了狐狸身上,狐狸三角形的耳朵飞到了兔子身上,兔子长长的、半圆形的耳朵飞到了松鼠身上,松鼠正方形的耳朵飞到了青蛙身上,青蛙圆形的眼睛飞到了孔雀身上。原来,动物打了一个“阿嚏”后,身体的一个部位就飞走了,变成了其他动物身体的一个部位。

(析:在该环节,教师通过引导幼儿观察绘本中动物的形象,帮助幼儿了解绘本中动物的形象都是由几何图形组成的,然后引导幼儿观察动物们打了一个“阿嚏”后变成了什么样子,促使幼儿进一步观察与对比,帮助幼儿发现动物们打了一个“阿嚏”后身体的哪个部位飞走了,又变成了什么样子,从而感知动物的局部变化,发现“阿嚏”和“变身”的规律,为后面的创作奠定基础。)

2.引导幼儿观察动物的外形特征与图形间的关系,学习拼贴画的方法。

师:如果我们想拼贴一只小兔子,会用到什么图形呢?

师:小兔子胖胖的身体可以用什么图形来拼贴?

师:小兔子短短的尾巴可以用什么图形来拼贴?

师:小兔子长长的耳朵可以用什么图形来拼贴?

师:拼贴完这些部位后,我们再给小兔子添画上眼睛、嘴巴,这样一只小兔子就拼贴完成啦!在绘本中,小兔子打了一个“阿嚏”后,它的耳朵变成了什么形状?

师:(小结)原来要拼贴一个动物形象,可以根据动物的外形特征来选择图形。动物的身体部位像什么形状,就可以用什么图形来拼贴。

师:(介绍操作材料)现在每张桌子上都有圆形、长方形、正方形、椭圆形等图形的彩色剪纸,你们可以用粘贴、添画的方式将你想象的动物拼贴出来。

(教师讲述创作要求:选相应图形的彩色剪纸将动物的头和身体拼贴好,要将它们紧贴在一起;将固体胶涂抹在纸的边缘并快速粘贴;用记号笔添画动物的眼睛、鼻子、胡须等。)

(析:在该环节,教师和幼儿一起通过看一看、说一说,完成小兔子拼贴画。对于拼贴什么动物需要选择什么图形,方法不是由教师直接教给幼儿的,而是教师在和幼儿交流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梳理出来的。只有让幼儿观察仔细、领悟透彻了,才能为幼儿之后的想象和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引导幼儿学习拼贴画的方法时,教师分层次交代作画要求,帮助幼儿明确拼贴的方法,使他们自主拼贴的过程更有意义。)

三、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创造不一样的动物形象,感受拼貼画的乐趣

1.幼儿大胆想象,尝试拼贴不一样的动物形象。

师:又打了一个“阿阿阿嚏”后,动物身体上的哪个部位会飞走?又会变成什么样子呢?(教师鼓励幼儿自由表达。)

幼:狐狸打了一个“阿嚏”后,尾巴飞走了,孔雀的羽毛飞到了狐狸的身上。

幼:兔子打了一个“阿嚏”后,尾巴飞走了,狐狸的尾巴飞到了兔子的身上。

师:你可以选择一个喜欢的小动物,把它打了一个“阿嚏”后可能会变成的样子拼贴出来吧!

(幼儿自由选择图形进行拼贴,教师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拼贴,创造各种动物形象。拼贴结束后,教师引导幼儿在动物身上添画一些表情,丰富拼贴画的内容。)

(析:有了前面几个环节的铺垫,在这一环节,教师通过关键性提问“又打了一个‘阿阿阿嚏后,动物身体上的哪个部位会飞走,又会变成什么样子呢”,激发幼儿展开想象。从“有目的地想象动物会发生的变化”到“有目的地粘贴形状并进行添画”,在这个过程中,动物怎么变,完全由幼儿决定,教师主要在于拓展幼儿的思维,鼓励幼儿大胆表现,让幼儿用不同形状的剪纸创作出“不一样”的动物形象,体验拼贴画的乐趣。此环节是整个活动的重点,耗时较长,特别是在粘贴动物身体部位上可能要花较长时间,教师要耐心等待,尊重幼儿的“慢”,给予幼儿充分的操作体验空间。)

2.交流分享,欣赏作品——“不一样”的动物。

(教师引导幼儿将拼贴画作品展示出来,带领幼儿回到有趣的绘本故事情境中。)

师:请你们把完成的作品粘贴到背景板上,再看一下其他小朋友的作品,说一说作品中动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师:谁来讲一讲你拼贴出来的动物?它又打了一个“阿阿阿嚏”后,身体发生了什么变化?身体的哪个部位飞走了?和谁交换了?

幼:我拼贴的是狐狸,它打了一个“阿嚏”后,尾巴飞走了,孔雀的尾巴飞到了它的身上。

师:瞧,有的动物打了一个“阿嚏”后,尾巴飞走了;有的动物打了一个“阿嚏”后,嘴巴飞走了;还有的动物打了一个“阿嚏”后,头飞走了……它们都变得有点“不一样”了,“阿阿阿嚏”,又打了一个“阿嚏”后,它们又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析:在最后的分享与交流环节,教师又引导幼儿回到绘本故事情境中,组织幼儿欣赏并讨论各自的拼贴画作品,拓展延伸了小动物又打了一个“阿嚏”后可能会发生的事情,鼓励幼儿再次展开想象。这样一方面可以帮助幼儿巩固拼贴画的方法,另一方面有利于拓展幼儿的拼贴经验,引导幼儿感受拼贴画的乐趣。)

延伸活动:

在美工区提供各种形状的彩色剪纸、记号笔、固体胶等,引导幼儿带着“又打了一个‘阿嚏后,动物会变成什么样子”的问题进行再创造,激发幼儿的创作兴趣,鼓励幼儿在美工区继续拼贴出一幅幅奇思妙想的新动物形象。教师在幼儿完成作品后,可以将这些拼贴画装订成册,投放到阅读区,作为一本全新的自制图书材料,引导幼儿尝试根据创作的拼贴画内容创编故事。

猜你喜欢

阿嚏小兔子耳朵
阿嚏冷知识
奇妙的大耳朵
阿嚏冷知识
阿嚏冷知识
闪亮亮的耳朵
耳朵在哪里?
借我用一下
阿嚏
小兔子的1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