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新疆柯坪县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提升研究
2023-12-15杨晓祥李青
杨晓祥 李青
摘 要:文章通过实地调研新疆柯坪县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的实施情况,为提高和巩固脱贫效果、促进农村劳动力稳定就业、提高农村人民生活水平提出对策与建议,并探析主要影响因素和制约瓶颈;为区域依托特色产业及就业带动整体促进增收、提升自身发展能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并协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柯坪县;乡村振兴;劳动力就业能力;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323.6;F24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23)35-0018-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3.35.018
1 引言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富余劳动力就业,保障农村居民有稳定收入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结果。脱贫人口稳岗就业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作,2021年脱贫人口就业规模达到108.23万人,较2020年增长2.3%。同时,全面加强技工院校建设,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共组织各类职业技能培训147.78万人次;实施扩大就业惠民工程,完成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317.4万人次;规范乡村公益岗位管理,支持14.05万名就业困难脱贫人口稳定就业增收。2022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提出“要大力实施扩大就业工程”。新疆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首要任务,抓住“产业”和“就业”两个关键,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务实推进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和农村社会发展事业。近年来,柯坪县持之以恒抓好产业发展和就业两件大事,始终聚焦聚力总目标,把劳动力特别是脱贫劳动力就业能力提升、就业有序转移,作为县委、县政府的大事来抓,通过提升就业技能、转变就业观念、搭建就业平台、做好跟踪服务等措施,进一步促进以业增收,持续推进全县就业形势稳定向好。
2 柯坪县劳动力就业现状分析
2.1 柯坪县概况
柯坪县位于新疆西北部,地处阿克苏地区最西段,天山支脉阿尔塔格尔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东与阿克苏市、阿瓦提县相邻,西南与喀什地区巴楚县接壤,西北与乌什县和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合奇县相连。柯坪县总面积8912平方千米,其中,山区面积6393平方千米,占县域总面积的53%,下辖3镇2乡,36个行政村、5个社区。截至2022年5月,全县常住人口54239人,户籍人口53807人。2021年完成地方生产总值16.97亿元,增速7.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01亿元,增速37.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2亿元,增速28.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8亿元,增速38.4%;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5.56亿元,增速15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417元,增速8.9%;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11886元,增速15.5%;柯坪提重点发展柯坪羊、骆驼、恰玛古、黄杏、铁皮石斛、戈壁设施农业“六大特色产业”,深度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为农牧民致富增收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
2.2 柯坪县劳动力就业结构分析
柯坪县现有登记劳动力12093人,其中,一般户8582人,脱贫户2807人,三类户704人。
第一,从就业领域分析:目前转移就业12015人,其中,第一产业176人,第二产业1034人,第三产业10875人。
第二,从就业区域分析:乡内就业2757人,乡外县内6409人,县外地区内就业2251人,地区外疆内597人,疆外79人。
第三,从就业行业分析:社会服务类4489人,机关事业正式在编人员3690人,餐饮服务类921人,保安保洁类 883人,护林、护草、护路员796人,纺织服装类741人,农林牧类174人,食品加工类161人,建筑施工类159人,其他19人。
2.3 柯坪县产业带动就业典型案例分析
柯坪县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让“扶贫车间”进村,为农民提供就业岗位,实现困难群众家门口就业促增收。新疆艾力努尔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注册成立于2007年,为民营股份制企业,注册资金2000万元,现资产总额9381.79万元,2019年全年营销收入7500万元,有员工23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职工61人),主要开展有机、绿色小麦种植、收购、加工,有机、绿色面粉生产、销售,柯坪恰玛古种植、恰玛古系列产品生产、销售,柯坪特色馕生产、销售等业务。基于柯坪县国家级生态县这一独特优势,该公司开发生产的“五个远离”(即远离空气污染、远离水污染、远离转基因劣质小麦、远离化学添加剂、远离营养元素流失)系列有机、绿色面粉,柯坪特色馕、大列巴,柯坪恰玛古冻干片(粉)、恰玛古苏打气泡水、恰玛古调味果酱等产品,全部采用绿色、有机原料加工而成。因其原料品质纯正、生产加工技术独特、营养成分保存程度高而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和好评。
2.3.1 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产业扶贫助力脱贫攻坚
公司通过有机小麦生产基地建设、绿色恰玛古生产基地建设、艾力努尔馕产业园建设等产业项目的实施和运营,每年带动项目区550户农户从事相关产业,户均年增收6000元以上。该公司坚持发展有机绿色农业和有机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引导农户发展有机绿色农业,提高农业种植经济效益。通过订单农业模式,签订有机、小麦种植收购合同,户均年收入4.35万元。通过土地流转,以现代农业示范种植帮助贫困农户脱贫致富。2018年,公司将阿恰镇幸福村盐碱化程度高、种植产出效益低的2400亩土地整体流转,投入资金100多万元建设有机小麦种植基地,仅此一项幸福村户均年收入1.04万元。
同时,通过土地平整、盐碱化治理等基地建设又吸收了该村30多名农民就业,人均增收0.9万元。2019年5月,为助力柯坪县脱贫攻坚战顺利实施,公司将柯坪县28个贫困村22000亩土地整体流转,此次流转费总金额达1.36亿元,惠及柯坪县3镇2乡28个贫困村1027户5356人,人均增收25392元。自开展脱贫攻坚以来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积极引导和鼓励本县农民种植有机、绿色小麦,对有机小麦种植农户给予3元/千克订单补贴,对绿色小麦种植农户给予0.05元/千克订单补贴,仅此一项柯坪小麦种植农户户均增收175元以上。公司在招录职工时坚持贫困户优先的原则,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贫困户到公司就业。公司成立以來累计安置80多户贫困户就业,人均月工资2500元以上。贫困户在工作2~3年后已经全部脱贫,大部分职工都购置了车辆。随着三大扶贫产业的深入推进,公司就业扶贫工作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仅2019年上半年已安置建档立卡贫困户73人就业。
2.3.2 馕产业园打造运营情况
2018年,托玛艾日克村建立打馕合作社。合作社有馕坑20个,日均打馕1.2万个,品种在传统馕饼和柯坪特色薄皮馕的基础上,扩展为玫瑰花酱馕、巴旦木馕、油馕、面包馕、营养馕等12个品种。采用统一原料供应、统一销售、统一经营的模式与企业、学校签订订单合同,并在县域内设立31个销售网点定点销售。为了扩大产业效益,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2019年3月,依托县龙头企业艾力努尔公司,建立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运行模式,投资580万元新建1800平方米的SC标准化生产车间,投产后日产量达到5万个以上,日利润达到1.6万元,产业园吸纳151人实现稳定就業。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19人。通过整合柯坪馕产业化资源,采用标准化生产,合作化经营运作,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村委会+贫困农户”的合作模式,培育具有柯坪特色的馕产业品牌,引领本县馕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真正使“小馕坑”激发大活力,带动大致富。
3 柯坪县农村劳动力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劳动力综合素质难以适应当前技能行业用工需求
在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灵活就业已经成为劳动力就业的重要形式之一,打零工的农村劳动力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新型城镇化进程使得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绝大多数农村青年走出农村,从事非农产业就业,但是总体上,中青年劳动力未就业群体绝大多数是因为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劳动技能水平低,无养殖技术,无务工各类工种技能,第三产业服务业由于通用语言文字水平低,加上就业观念又较为老套,参加就业技能培训的覆盖面和在实际岗位中的应用难度高,难以适应新时代新兴行业或现代企业的用工需求。长期形成的就业观念,导致中年劳动力不愿意到工厂生产行业就业,就业稳定性较差,稳岗率不高。
3.2 创业技能及水平层次低
首先,县一级政府单位由于资源条件限制,难以对就业扶持政策提供较高水平的支持力度,例如创业青年缺乏相应的技能和经营水平,小额贷款金额受到限制,导致农村劳动力难以自筹资金创办企业。
其次,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对创业企业模式缺乏深入学习,导致对于许多行业的了解少,思想较为保守,接受外界新鲜事物的渠道也少。
最后,创意意识淡薄,绝大多数农村家庭受限于经济水平,收入不高,无资金拿出来用于创业,担心收不回成本,更不用说向银行贷款来用于创业。因此,农村劳动力的创业积极性低。
3.3 柯坪县产业发展水平制约劳动力高质量就业
第一,第一产业效益低,剩余劳动力素质较低,富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县域经济打造中,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很难吸收大量劳动力就业,第二三产业对劳动力需求的质量关系明显,且对文化素质的需求高于平均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尤其是劳动力在国家通用语言交流上存在障碍,成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存在明显的进入障碍。另外,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多以初中和小学为主,不能满足第二三产业对劳动力素质的基本需要,无法胜任第二三产业的工作。
第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缓慢,未能发挥强大的劳动力吸纳作用。
第三,教育和技能培训水平低下也限制了劳动力技能水平的提升,使其发展受限,从而限制了富余劳动力再就业。
4 柯坪县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提升对策与建议
4.1 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提高劳动力素质和能力
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深入调研劳动者培训意愿,精准匹配企业用工需求,采取集中培训、弹性课时、送教上门、“线上+线下”相结合等方式,针对不同群体开展差异化培训。充分发挥技能人才评价作用,促进培训和评价相结合,引导劳动者通过培训实现技能提升、就业创业和增收致富,切实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一,加强技工学校标准化建设。结合特色产业发展实际,加强专业设置和课程优化以及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以服务县域经济发展和劳动者利益为重,进一步满足人岗精准匹配需求,结合劳动力培训意愿及产业发展需求开设专业工种,配备专兼职教师。
第二,开展分级分类培训。坚持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积极开展技能提升、职业素质培训;以重点产业培训需求为着力点,大力开展建筑领域等专项培训,不断提升农民就业技能水平,促进技能培训与实现就业有效衔接。
第三,推进产业工人预备制培训。坚持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分行业、分群体、分层级组织培训,特别是针对就业不稳定农村年轻劳动力,重点开展产业工人预备制培训,为产业发展储备一批合格工人,保障县域范围内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需求。
第四,拓宽技能人才培养渠道。统筹人社、宣传、工会、妇联、技工学校等部门举办职业技能大赛,颁发中高级技能等级证书,为农牧民群众崇尚技能营造浓厚氛围。同时扎实推进技能人才评价工作,帮助技工学校成功申报技能等级认定评价机构,进一步打通技能人才成长渠道。
4.2 做好公共就业服务管理,全力以赴保障就业
第一,健全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开展收集、发布职业供求信息,提供求职登记、用工登记、职业介绍等各类就业指导,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第二,优化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动态开展企业行业岗位需求和劳动者求职意愿调查,分行业、分区域、分群体归集统计就业供需信息,及时发布企业岗位信息和劳动者求职信息,提升人岗匹配精准度,高效配置人力资源。
第三,紧盯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分类施策促进稳定就业,抓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统筹人社、住建、交通、水利、农业农村、企业等部门共同发力,开发挖潜就业岗位,通过“点对点”“一站式”等形式服务,采取一产农业内部转移、二产输送转移、三产灵活就业等多渠道、多方式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
第四,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实体稳定就业,不断提高其在农业实体内部就业,实现稳就业促增收,切实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第五,抓好困难群体就业。扎实开展就业困难人员帮扶及跟踪服务工作,通过岗位推荐、扶持创业、兜底安置等渠道帮助困难人员实现就业,确保“零就业家庭”24小时动态清零。
4.3 加强创业政策支持,推动创业带动就业
第一,加强创业政策支持。积极发挥创业担保贷款支持创业、促进就业作用,对符合条件的城镇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高校毕业生等群体,按规定给予创业担保贷款扶持,不断激发创业者干事创业的热情。
第二,强化创业服务管理。對有创业意愿的就业困难人员、高校毕业生、富余劳动力自主创业等群体,积极组织开展免费创业培训、创业指导、创业项目推介等服务。
通过深化改革,消除就业创业过程中面临的各类歧视,确保就业机会公平。这要求从体制机制方面着手,破除阻碍资金、土地等要素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消除影响平等就业创业的限制和歧视,实现城乡、区域就业创业机会差距逐步缩小,劳动力市场供求基本平衡。
乡村人才振兴就是要努力让愿意投身乡村、回馈桑梓的青年留得安心,要努力让建设乡村、振兴乡村的青年更有信心,吸引各类青年人才在广阔的乡村建功立业、大展宏图。
4.4 拓宽就业空间和就业渠道
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带动就业,用好用足各类惠企政策,大力开发劳动密集型产业、现代服务业、农业现代化、文化旅游等领域岗位,不断提升县内产业吸纳就业的承载能力。
与周边省(县)共同搭建“共享打零工”公共就业服务平台,持续完善用工信息,为用工单位(个人)和打零工者提供对接服务,并通过建立网络、视频等招聘服务渠道,为企业和求职人员搭建面对面对接平台,运用微信、腾讯会议等通信工具,实现网络视频远程面试洽谈,降低企业招聘和人才应聘成本,提高企业招聘和人才就业的成功率。
依托培训机构、外出务工“带头能人”、人力资源公司等输出就业,同时对就业情况进行跟踪服务,对失业人员开展就业推荐服务,提高就业率。加强招商引资,优先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行业产业,优先投资岗位创造多的项目。充分利用县域文旅资源,大力开发以生态观光、度假康养为主的全域旅游业态,多渠道开发旅游就业岗位,实现扩大内需增加就业。实施“产业强县”战略,采取“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做大做强柯坪羊、骆驼、恰玛古、黄杏、铁皮石斛、戈壁特色设施农业“六大特色产业”,深度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为农牧民致富增收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
4.5 分类施策培训,提升劳动力就业技能
针对没有文化、不认识字的劳动力,鼓励其参加不需要取证的“短平快”种养殖职业技能培训,提高种养殖能力,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如有意愿参加中长期项目制培训的不识字的劳动力,在培训结束后以就业作为重点,针对培训合格到课率不低于90%的人员,由培训机构推荐就业且实现稳定就业满6个月及以上的按照100%的标准拨付培训补贴给培训机构,促进因文化水平低未能取证人员实现技能稳就业目标。
参考文献:
[1]祖力亚提·司马义,陈稔源,陈艳平.新疆喀什地区农村少数民族富余劳动力就业调查研究——以叶城县为例[J].西北民族研究,2018,98(3):14-25.
[2]欧阳金琼,吕明,王雅鹏.新疆劳动力资源的有限供给特征与多维度解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5,36(6):1044-1049.
[3]王淑娟,王笳旭,李豫新.劳动力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影响研究——以新疆为例[J].人口与经济,2015(1):72-80.
[4]涂伟,丁红艳.新疆的劳动力市场和少数民族劳动者[J].西北人口,2014,35(3):102-107.
[5]俞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特征、问题及路径——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数民族为例[J].湖北农业科学,2013,52(19):4823-4826.
[6]王康熙.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13(7):79-80.
[7]张胜达,敬莉.新疆收入分配、劳动力转移与产业结构变迁的动态演进关系——基于VAR模型的实证研究[J].开发研究,2012(4):70-75.
[8]刘纯彬,李叶妍.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调查报告——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例[J].农村经济,2011(6):105-109.
[9]蒋志辉,何平平.边疆少数民族农村剩余劳动力跨省转移的制约性因素与对策研究——以新疆维吾尔族为例[J].特区经济,2011(5):219-221.
[10]马德.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J].新疆社会科学,2011(3):50-53.
[11]杨宇,张小雷,雷军,等.新疆墨玉县农村劳动力转移调查及动力机制研究[J].人文地理,2010,25(2):134-139.
[12]万东. 数字经济背景下新疆农村劳动力参与新就业形态的影响因素研究[D].阿拉尔:塔里木大学,2022.
[13]尹聪. 数字经济背景下新疆南疆四地州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转型研究[D].阿拉尔:塔里木大学,2022.
[14]韩京秀,谢林娜,何慧敏,等.平台经济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路径研究[J].甘肃农业,2022(5):9-13.
[15]宫臣好. 和静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对家庭收入影响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农业大学,2022.
[作者简介]杨晓祥,男,汉族,硕士研究生,四川射洪人,研究方向: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通讯作者:李青,女,汉族,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特色林果产业与经济、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