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吏治“清道夫”

2023-12-14刘鹏

古典文学知识 2023年11期
关键词:百官清道夫御史

刘鹏

先秦时期,御史的职责还只是掌管文书记录与记事。秦汉时期,大约官员人数日增,不法事件日多,竟逐渐转向纠察之职,此后,御史的职权范围日渐扩大并细化,官职称谓也屡有沿革,但总是围绕着监察百官这一中心。

监察百官,其权力可谓大矣,然而御史台除了正副长官品级较高(如唐代御史大夫三品,御史中丞五品)外,其担负直接弹劾、纠察之责的各级属员,从汉代到清代,几乎都是清一色七八品的芝麻绿豆官,这不免令人疑惑—如此低的品秩,在最重等级的古代官场中,何以能震肃百官,辟易权贵,维护王朝的吏治呢?

细读史书便可以发现,这是一种极费心机的制度设计,“卑秩”现象的背后,还有“权重”“厚赏”为之辅翼。

御史权重,非止一端。首先是其任命的权威性。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相权极大的时期,御史品级既低,自然多由宰相任命,君主很少过问。于是一个弊端产生了:御史仰宰相之鼻息,自不敢弹劾宰相,甚至连宰相的私人亲好亦不敢过问,纠察百官,成为一纸空文。于是唐宋之后,御史除授,多是“敕授”(即君主直接下旨)。按照一般惯例,七八品的低级官员,多由吏部选派,甚至宰相都懒得过问,可是御史却为天子“钦点”,这份荣耀和知遇之恩,自然在提高御史地位之余,复令其感念“皇恩浩荡”,黾勉从事。同时,御史台相对独立于行政机构之外,直接对皇帝负责,解除了其“下级监督上级”的顾虑,为其独立行使职权,提供了制度保障。

其次是御史的威仪盛大。御史有专门的法冠—獬豸冠。据说獬豸是一种异兽,头生一角,遇不直则触之,能辨忠奸,因此也成为惩恶扬善的御史的象征。东汉时,御史中丞威权赫赫,朝会时可独坐(当时只有尚书令、司隶校尉可与其分庭抗礼),出行时有专道,无论三公列卿、文武百官,都要“停驻”或“回避”。到南北朝时,更提高到无3以复加的程度;中丞外出,有各类仪仗执事,千步以内都要清道,百僚下马,王公逊避,敢有违者,以棒击之。南朝梁代的张缅为御史中丞,号为“劲直”,梁武帝竟令画工画其像于台省,以激励在职官员。这种近乎个人崇拜式的推重,在今人看来,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再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御史的独立弹奏之权。这种独立弹奏权,包括案件材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奏章的草拟、定稿、进呈(一般的低级官员,根本就没有向皇帝上书奏事的权力)。整个过程既不受宰相干扰,甚至连御史台的长官也不必禀明(所谓“台省无长官”),而直达身居九重的皇帝手中。

可以想象,这种独奏权是如何被各级官员所惧所忌。在各种压力之下,唐初曾一度要求御史在进呈奏章之前,需先禀明御史大夫,“许则奏之,不许则止”这一举措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先请领导把把关,免得犯错误。实际上,这种做法很容易导致“只拍苍蝇,不打老虎”的后果,对于监察百官、使皇帝認清政局和积弊,极其不利。而那些素有节操、忠贞尽职的御史,却不大买账。

武后朝,监察御史萧至忠不经身为长官的御史大夫李承嘉同意,即弹劾宰相苏味道贪污受贿。李承嘉对此大为不满(大约还有对于得罪宰相的恐惧),召集众御史于一处,厉声责问:“最近有御史上书言事而不经过我同意,这难道合乎规矩吗?”众皆默然。李自以为理直气壮,再次责问。此时,行列中一位御史挺身而出,抗声反问道:“御史是皇帝的耳目,有独立奏事之权,假如弹劾别人,需要先请示您,那有一天我要弹劾您,不知又该请示谁?”这段话,掷地有声,风骨凛然,问得李承嘉一时哑口无言。这位御史,便是弹劾宰相在前,成为宰相于后的萧至忠。

再次一条,也是极有争议的一条—风闻言事。所谓风闻言事,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等同于“道听途说”,即御史监察官员,不一定要有确凿的证据,可以仅根据传闻或检举,便进入弹劾程序,即使弄错,也不必负责,并为检举者严格保密。这种奏事方式,是将御史的弹奏监察权力扩大到了极致,有点宁错勿漏的味道。这种制度的好处,在于可以有限获取下层官吏和民众的意见,形成一种类似全方位的监督。但其弊端,也一目了然:容易鼓励不负责任的诬告,容易变成党派攻击的工具。但是,自南北朝以来,这种制度始终没有被废弃,即使清初一度禁止,也很快恢复。可见,这种在中国延续了千余年的“风闻言事”制度,至少是适应古代王朝惩奸肃贪的需要的。

最后,御史的权力范围十分广泛。在不同的时期,御史的权限范围不一,但都颇为广泛,日常纠察中央各部门及百官的各类不法行为,具体包括贪赃枉法、玩忽职守、结党营私、违礼悖德、恃强凌弱等,除此之外,还要巡查郡县、平反冤狱、整肃朝仪等等,在奉旨出巡地方期间,还可以便宜行事,类似于民间所津津乐道的“先斩后奏”之权。古人认为御史的威权,足以动摇山岳,震慑百官。这种评价,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

权重之外,还有“厚赏”。这一点更易理解,因为“权重”本就是一种变相的“厚赏”。除了因勤勉工作而获得皇帝的正式与非正式的语言、文书、物质褒奖之外,御史的升迁不按照一般官员论资排辈、逐级升转的惯例,往往能够破格提拔,速度远远快于其它的同级官员。如汉代,部刺史如果成功弹劾了郡守、国相,那么原则上可以取而代之;御史大夫一旦弹劾了丞相,也可能身登相位。而在整个古代,御史或御史大夫、中丞因为恪尽职守而获得赏识,致身公卿乃至宰相者,都不乏其人。

以纠察、监督官员为职责的一个机构,照理说是极容易得罪同僚,为人所孤立、排挤、嫉恨,很难在官场立足的。然而,御史们品秩低下而名声籍籍,孤高不群却升迁极速,宜乎他们前仆后继,不惧刀斧地为王朝尽忠竭力了。

—摘编自凤凰出版社《盛衰成败中国史》

猜你喜欢

百官清道夫御史
太空清道夫
青菜豆腐到火锅, 就是皇子之间的距离
细节
谁更可怜
大型黄梅戏《御史夫人》
大地清道夫——屎壳郎
试析明代成化初期御史刷卷政策的变化
第五讲 清道夫是最好的鱼缸清扫工吗?
会感恩的小狗
霍志军《唐代御史与文学》一书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