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因声以求读者之气

2023-12-14卢坡

古典文学知识 2023年11期
关键词:姚鼐严复音节

卢坡

晚清贺涛在《答宗端甫书》中言“桐城姚氏创为‘因声求气之说”,明确将“因声求气”的著作权归为姚鼐,在姚鼐之前较为集中讨论此相关问题的是其业师刘大櫆,刘大櫆与姚鼐皆为桐城派代表作家,故而“因声求气”说又被视为桐城派论文的“秘方”。刘大櫆、姚鼐等人倡導“因声求气”,实则是对孟子、曹丕、刘勰、韩愈等先贤关于“文气”“声律”说的进一步发展和阶段总结。学界对“因声求气”说的源流已做出翔实的考证与梳理,而对于“因声求气”说本身所包含的具有丰富层次的内涵则缺少必要的探讨。

因声以求古人之气。古人认为作文需从模拟入手,但学其字句则怕太似,学其法度又嫌太拘。周振甫在《怎样学习古文》中选取陈衍善读书为例,即陈衍五岁读《孟子》,“喜其音节苍凉,抗声往复。父自外归,闻之色喜,曰:‘此儿于书理,殆有神会。”陈衍之父为何欢喜,因为儿子虽小但已通书理;陈父何以知之,因为陈衍读书已知“音节”,又能“抗声往复”。刘大櫆论文以为,“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之稍粗处也;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以字句准之。”(《论文偶记》)姚鼐以为“文章之精妙,不出字句声色之间”(《与石甫侄孙》),“诗古文各要从声音证入,不知声音,总为门外汉”,“急读以求其体势,缓读以求其神味”(《与陈硕士》)。很显然,此处的“因声求气”是以读者之声求古人之声,进而再求古人之气,从而领会古人文章的精义所在。

因声以求作者之气。郭绍虞指出“桐城文人在音节字句上以体会古人之神气,则学古有途径可循;同时再在音节字句以体验己作之是否合古,于是作文也有方法可说”(《中国文学批评史》)。学习与揣摩古人,实则是要为自身立言提供法则。“因声求气”说对于作者的意义在于,在为文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声与气的作用,并落实到字与句中。一句之内或多一字或少一字,一字之中或用平声或用仄声,都会影响文章声、气乃至于意的展现,作者如能用心揣摩、反复诵读,自然会明白其中的利弊得失。

以上从文章的模拟、创作两方面对“因声求气”说略作阐释,实际上“因声求气”说还涉及作品接受方面的丰富内涵,即因声以求读者之气,这是有关“因声求气”说更深一层的诠解。

如果作文想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就不能不考虑读者的接受问题,向读者“靠拢”,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特别是在需要面对“跨界”交流之际。所谓“跨界”交流即不同阶层或曰不同身份者之间的交流,如曾国藩出谕军士民众的文字,又如严复翻译西学的文字。曾国藩处理天津教案,甫到天津即发表《谕天津士民》。这篇劝诫文字行文颇为讲究,正可谓一顿再顿,顿而复挫。文章开篇即言“本部堂即闻天津民皆好义,各秉刚气”,好义可以救人之难,刚气可以一往直前,为难得之质,有用之才,但如“不善造就”,则或好义而不明理,或有刚气而无远虑,“皆足以偾事而致乱”。这是全文的第一次顿转,为后文劝诫做好铺垫。“前闻教堂有迷拐幼孩、挖眼剖心之说,尔天津士民愤怒洋人,斯亦不失为义愤之所激发”,此为蓄势之笔;后接言“然必须访察确实”,有无眼无心之尸,然后归咎洋人,“乃不诬枉”,此为顿转之笔;又接言“且即有真凭实据,亦须禀告官长”,由官长知会领事,由领事呈明公使,“大加惩治,乃为合理”,这就完成了第二层顿转。此顿之后,曾国藩启用挫法:“今并未搜寻迷拐之确证、挖眼之实据,徒凭纷纷谣言,即思一打泄愤。既不禀明中国官长,转告洋官,自行惩办;又不禀明官长,擅杀多命,焚毁多处。此尔士民平日不明理之故也。” 将此前所言之事再次论说,往而复返,务求说理透彻。曾国藩此文显然是“跨界”之作,充分考虑接受对象的身份,文章体曲(以求接受)气直(以占道义),于明白晓畅之中抑扬顿挫,显然是因士民口气所作出的文章。

同样为“跨界”之作的还有严复。鲁迅对于严复的翻译作品评价道:“最好懂的自然是《天演论》,桐城气息十足,连字的平仄也都留心,摇头晃脑的读起来,真是音调铿锵,使人不自觉其头晕。”鲁迅又言“这一点竟感动了桐城派老头子吴汝纶,不禁说是‘足与周秦诸子相上下了”(《二心集·关于翻译的通信》)。鲁迅此说无疑是敏锐的。严复翻译作品预设的读者群体就是传统士大夫阶层,所以在“信”“达”之外,又加上“雅”的要求。如《天演论》手稿本正文第一句为:“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吉利之南,背山而面野,窗外诸境,历历如在机下。”刊刻本则修改为:“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外诸境,历历如在几下。”两相比较:“英吉利”改为“英伦”,“窗”改为“槛”,“机”改为“几”。这种修改无关“信”“达”,只是求雅化。将“在英吉利之南”修改为“在英伦之南”,六字变为五字,仄声(利)改为平声(伦),方位词“南”得到突出,前后句更加和谐顺畅。这也就是鲁迅所言“平仄也都留心”,“真是音调铿锵”。严复的“因声求气”,实际是求预设的读者之气,这种靠拢,也为他赢得众多传统士大夫的理解和支持。桐城派后期代表吴汝纶欣然为《天演论》作序,以为“汝纶之深有取于是书,则又以严子之雄于文”,“自吾国之译西书,未有能及严子者”(《天演论序》),大加赞赏并积极推荐。

学界关于“因声求气”说多层次内涵的解读,第一层面的诠释最为充分,第二层面亦偶有涉及,第三层面则鲜有提及。这三个层次,实际上包含了文章从模拟到创作再到接受的全部过程,且彼此关联。有关因声以求读者之气的诠解,不仅进一步丰富“因声求气”说的内涵,而且将接受美学的话题延伸至作者创作之初及作品修改的全过程。

猜你喜欢

姚鼐严复音节
作为礼物的书籍:姚鼐赠书与桐城派的流传
乾嘉诗坛“混江龙”姚鼐
佛禅老庄思想与姚鼐文学创作
严复“惟适之安”视域中的民主与科学
拼拼 读读 写写
疏逸文气 清雅超然
严复:落日青山一片愁
严复修改试卷
藏文音节字的频次统计
木管乐器“音节练习法”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