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经营性资产的绩效评价体系
2023-12-14王凯悦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3.23.029
[摘 要]在高校中,经营性国有资产占据着很重要的一部分,针对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不仅需要给予应有的关注,还需要强化管理模式。高校拥有高质量的经营性资产,可助力盘活高校的部分存量资产、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补足办学条件的短板、加快高校技术成果的转化。建设好、完善好高校经营性资产的绩效评价体系,提升管理质量,实现经济效益,助力高校价值及使命的实现,始终是关乎高校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
[关键词]绩效评价;高校资产管理;经营性资产
[中图分类号]G47文献标志码:A
经营性资产一般是指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所控制或拥有的有形及无形资产。通常意义而言,经营性资产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一是其拥有权或控制权属于某一特定的权利主体;二是预期能带来经济收益;三是必须能以货币形式计量。而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是高校根据法律规定所确认的,其产权归高校所拥有、主要用于生产经营活动,不仅为学校创造经济效益,还为教学、科研建设提供有力支撑的资产[1]。
1 高校经营性资产的分类
高校经营性资产按照投资方式不同,分为投资型经营性资产和非投资型经营性资产;按照具体形态不同,分为固定形态、流动形态资产,如房屋构筑物、专用或通用设备等形态固定的,或现金等流动性强的,或专利、著作权等不具有实物形态的无形资产。
2 高校经营性资产的特征
第一,高校经营性资产具有保值及增值的基本属性。
第二,高校经营性资产具有国有资产的基本属性,产权不变,所有权仍属于国家所有,仅是资产的使用目的有所变化,由功能型向服务型转变。
第三,依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以及《事业单位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管理实施办法》的规定,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经营收益归学校所有,统一纳入学校基金使用,具体可用于弥补经费不足、提升科技转化成果的质量、改善校园环境等方面。
第四,在高校经营性资产中,无形资产占有较大比例,通常难以实现量化管理,管理难度较大,情况比较复杂。
3 绩效内涵及绩效评价体系
3.1 绩效内涵
绩效,本义是履行、行为,其引申意义为业绩、成果。在管理学范畴中,绩效包括两方面,分别是个人绩效及组织绩效。何为绩效,通俗来讲即“绩”与“效”的合二为一。其中,“绩”可以解读为“业绩”的意思,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企业的利润目标,包含双层内容:对目标的管理和对职责的要求[2]。广义的目标管理体现在实际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企业要想获得长足发展,那么一定要制定好宏观战略目标,而普通个人想要实现人生价值也需要有明确的目标规划。建立目标管理导向有利于企业或个人不断向目标努力,最终完成计划。而职责要求是一种具体岗位的具体要求,会因时而变、因岗而变。“效”本质上是种效率行为,是企业的管理是否成熟的重要指标。
3.2 绩效评价体系
绩效评价体系一般是考核企业管理体系的重要环节,存在于控制系统中,相对独立。通常由下列基本元素组成。
一是评价目标。评价目标作为评价体系的基础,缺少了目标将会是无本之木。在企业中,绩效评价是企业实现发展目标的基础性评价,构建该体系是为实现目标而服务的。
二是评价体系。评价体系侧重评价系统与企业目标的差异性。企业为实现经营目标,内部各部门需在不同相关联方面的共商共建:建立完备的组织结构、创建管理控制体系、组织策划预算方案、设计执行绩效评价制度等。
三是评价对象。不同的企业及其管理者构成绩效评价体系双主体,这两个评价对象不相同,但又有一定的联系。能否确定绩效评估目标对于绩效评估而言至关重要,评价结果与评价对象之间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其评价结果将为评价对象的未来发展提供方向。
四是评价指标。绩效评价指标是回答以哪些具体覆盖面衡量或评估评价对象的问题。绩效评价体系更加重视对关键成功因素的考量。关键成功因素包含的领域很广泛,既有涉及财务的,又有非财务方面的。两种指标均可用来衡量绩效,然而绩效评估体系设计的重点就是如何在各个具体指标中更好地反映关键成功因素。
五是评价准绳。绩效评价的准绳对评价对象的业绩起到标尺作用。企业一般会根据评价目的来进一步选择适用的标准,常见的标准有年度标准、历史标准和所在的行业标准。
六是评价分析报告。绩效评价分析报告本质上是一种结论性文件。工作人员通过利用会计等信息系统获取评价对象的各种信息,经过加工汇总后,得出其评价指标数值或实际情况,并比较该数值与预先指定的评价标准数。通过计算差异值,找出差异原因,辨析责任原因,得出结论,进而得到績效评价报告。
4 绩效评价方法
在当前宏观经济背景下,我国适用的绩效评价方法不胜枚举,其中企业目标管理法、360度全方位考核法等评价方法应用最为广泛。与此同时,一些外国专家学者亦相继提出“杜邦分析体系”“BSC法”和“EVA制度”等。根据我国企业实际情况,在评价绩效时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强化建立动静结合的绩效评价体系[3]。
4.1 平衡计分卡法
平衡计分卡通常由四个指标构成:财务维度、客户层面、内部运营、学习与成长。不仅会考核企业当前的产出情况,也分析企业未来的可发展性,并加之顾客层面,与具体业务流程相匹配来考核企业的运营绩效管理,可以有效地提升企业的绩效,提高整体竞争能力。基于战略,却又以指标为变量,为企业发展指明目标,纠正偏差。
4.2 目标管理法
目标管理法是以目标为价值导向、以成果为准绳的一种现代管理法。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就提出了目标管理法,此方法被称为“管理中的管理”。它主要涵盖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关于对目标完成的约束性,要求管理者完成工作取得成果;二是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强调员工的自主意识,重视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员工对目标的制定、实施及控制等事前环节的参与。
4.3 关键绩效指标考核
关键绩效指标考核法通过对工作绩效特点的把握,将绩效细化分解,划分成不同的关键指标。KPI将财务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既注重提升短期效益,又兼顾长期发展。关键绩效指标本身不仅输出了结果,也刻画了产生该结果的过程。
4.4 杜邦财务分析体系
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实质上是一种因素分析,从被提出以来,经久不衰,被很多大型企业采用,在业绩评价体系方面始终保持着主流地位。 但杜邦分析体系存在一定缺陷,仅仅从财务层面分析,很难深入企业的底层建设,在企业绩效评价与考核领域存在缺失,无法对经营管理产生作用,相对静态,无法全面、持续地反映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与企业的战略目标和战略管理手段相结合。此外,杜邦体系表现为一种相比于外部市场分析更加重视企业内部战略管理的考核体系。
4.5 经济增加值
经济增加值法改进了传统指标评价中存在的一些弊端,EVA制度能更精准、客观地投射出在一定时期内为股东创造的价值。
5 高校经营性资产的绩效评价特点
高校经营性资产管理的绩效评价,指高校根据预先设定的标准和确定的评价程序,选用科学的评价方法,遵循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设定对高校经营性资产的管理工作开展定期或者不定期考核与评价的行为。高校经营性资产管理的绩效评价特点如下。
一是评价目标的多元。组织的发展目标一直以来都是评价组织绩效的重要指标。为验证评价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完整程度和操作性,首先需要描述发展目标被选择的全过程,其次是修缮指标评价体系。与营利公司相比,大学资产管理不仅避免了国有资产的损失,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增值效应,保护了所有相关方的利益。大学教师、学生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有不同的评估目标,以促进成果转化和管理体系的标准化。
二是评价指标体系难设定。高校经营性资产绩效评价的内容涉及范围较为广泛,包含财务和非财务指标。财务指标体系的结构相对简单,但非财务指标相对难以确定。主要原因是收集非财务指标很复杂,需要根据大学管理的优先事项进行评估。
三是权重难界定。各高校对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系统进行了更多的审查。这使得评价者难以在同一水平上确定和评估所有不同指标,因此许多非财务指标可能伴随着财务指标同时出现。评价主体难以厘清其重要程度,导致权重分配困难。
6 高校经营性资产绩效评价现状
6.1 管理方面的问题
一是产权尚未明晰。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存在严重的产权不明晰问题,主要源于非经营资产转化成经营性资产,如高校利用校徽或者科学技术成果等无形资产对外进行投资时,忽视了必要的资产评估环节,未按规定办理相关审批流程,致使流程缺失,无法形成闭环管理。产权登记有待落实,清查工作执行不到位,导致资产产权混乱不清。此外,某些高校依然有学校资源被无偿占用的乱象,管理体制较为松散,约束力度不强,其中产权归属不明晰的问题是高校国有资产流失的重要导火索。
二是管理体制不畅,归口单位不统一。经过实地调研多所高校后发现,并非所有高校都成立了国有独资性质的资产经营公司。而在那些成立了资产经营公司的高校中,经营性资产的管理依然很分散,归口单位不统一,难以实现资产的高效利用。
三是管理意识薄弱、人员队伍落后。高校国有资产中绝大部分都属于非经营性资产,主要源于国家及地方财政拨款。随着资产经营公司的应运而生,大批“校办企业”摇身一变,成为“校有企业”,建立了一套自我保护机制。目前,很多高校对很大一部分经营性资产的管理仍停留在管资产的层面。此外,高校需要吸纳大量具备丰富市场经验的企业高管人员对经营性资产进行操盘。但精通企业模式管理的人才相对较为紧张。在高校中,经营管理者不仅承担了经济责任,更突出的是政治责任。在保证资产保值增值的同时,还存在增加社会效益等政策上的压力,这些原因也滋生了其脱责的借口,容易致使约束机制难以正常实施。
四是收益率低下。部分高校缺乏产权知识,不重视资产管理,也不重视学校的校办企业,不及时收取相关使用费;缺少归口单位管理,资产现状不明晰;不适当的监管以及其他因素可能导致资产经营不善,收益率低下。其运营效率低下很可能导致企业倒闭,影响高校有序运行,甚至造成国有资源的损失与浪费。
6.2 绩效评价方面的问题
一是评价主体笼统不清。高校经营性资产管理绩效评估缺少具有专业综合资质的权威机构对高校资产管理绩效评估工作予以监督,导致绩效评估体系缺少规范性和系统性。此外,各高校在评估管理绩效时一般从资产归口管理部门本身的职能范围出发,部分高校的资产管理部门仅负责汇总管理各校办企业的相关信息,并不参与企业运营,也会导致相互之间存在信息资源的滞后性及不对称性。而且高校师生也无法掌握到资产管理部门的运营信息资源,导致在评估资产管理绩效体系期间缺少师生的共商共建,资产归口管理部门也不会聘任专门的绩效评估机构来评估其管理绩效。
二是评价指标理论体系不完善。在当前体制下,有关的绩效评价理论研究尚未形成逻辑体系,相关的实践经验不充分,在高校经营性资产管理的绩效评价中缺少特定的理论规范。
7 关于高校经营性资产的绩效评价体系的改进建议
7.1 完善基础制度建设
为了加强对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在绩效方面的高质管理,应进一步健全企业基础制度,如财务制度、预算管理、薪酬管理及激励制度等。高校与校办企业不同,高校适用的是事业单位财会制度,而校企作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企业法人实体,适用的是企业财务制度。与此同时,应考虑相应激励制度的构建。因为有效的制度可以更好地融合绩效管理和目标管理,对人员激励产生协同效果。
7.2 完善目标的制定
绩效管理兼具复杂性与未知性,不能操之过急,要坚持循序渐进,先制定绩效管理目标,然后将目标自下而上汇总。在目标制定过程中,应该摒弃旧思想,修正传统方法中目标制定的机械性与强制性,更多地关注各层级之间的沟通,根据实际变化设置绩效考核指标,实现组织与个人目标的高度一致性,从而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實可行的目标。
7.3 重视绩效考核的战略导向作用
高校在绩效评价工作中,应重视绩效考核的战略导向性意义,摒弃传统思维中过于追求考核指标全面性的认知。
7.4 强调社会效益
无论是从资产视角或是从资本视角,高校经营性资产经营管理的首要目的都无法脱离对资产保值增值的关注,为高校创造经济效益,强调社会效益。促进高校更好地实现进一步发展及服务社会,有效支撑高校在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方面所需的物质基础,社会绩效评价也要纳入评估体系。关于社会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还可以进一步细化,如可分解为科研技术成果收益率、师生平台使用率、学校公益投入率等众多小指标。
8 结语
完善高校经营性资产的绩效评价体系,有利于加强高校资产管理工作,然而现阶段国内高校在经营性资产管理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没有形成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未能高效率地促进相关工作的开展。本文将高校经营性资产作为切入点,剖析了高校经营性资产绩效评价相关理论及其在实际操作中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张建功,马德炟. 加强高校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的管理[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3(9):35-38.
[2]索勇超. 政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12):54-55.
[3]严轩琳. 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绩效评价研究[D]. 镇江:江苏科技大学,2011.
[作者简介]王凯悦,女,山东潍坊人,辽宁大学,中级会计师,硕士,研究方向:资产管理与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