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营企业如何掌握全球高科技市场话语权?
——基于巨湾科技主导制定CIM国际标准的案例研究

2023-12-14曾国炜郭春兰

宏观质量研究 2023年5期
关键词:产学研智慧融合

刘 彪 曾国炜 郭春兰

一、引言

多年来,中国的民营经济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为经济的稳定增长、创新驱动、就业机会的创造以及民生福祉的提升做出了突出贡献。民营经济已经深刻融入中国的经济体制,成为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核心组成部分,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关键支持。民营经济在中国经济中的份额持续扩大,已逐渐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动力。它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实现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力量。然而,当前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中美经贸关系持续紧张,这导致全球政治经济环境的剧烈变动,科技创新资源的流动也遭遇了重大挑战,这无疑对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造成了影响。为了应对这些变化,适应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中国正将科技发展战略转向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内循环模式。通过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实现创新资源的协同整合,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的紧密结合,各个创新主体之间实现组织融合,从而实现创新资源在各主体之间的高效流动(张羽飞,2021)。这种模式有助于企业更好地应对外部环境的挑战,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民营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创新将是中国实现经济现代化、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对于民营企业来说,走技术创新路线,实现科技转型无疑是企业持续发展和竞争中极为重要的一步。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技术创新和科技转型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有助于民营企业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外部挑战。产学研融合作为一种能整合创新资源、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各环节相互渗透、各创新主体组织不断融合的模式,具有重要意义。这种模式能实现创新资源在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间的高效流动,推动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从而促进经济发展。然而,民营企业在实现产学研融合方面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一是资源对接和承接能力不足。很多民营企业尚未建立完善的科技资源对接机制和平台,导致科研成果难以快速转化和应用,影响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二是偏好松散型合作方式。民营企业往往更倾向于灵活、松散的合作模式,而这种模式可能导致资源的分散,不利于深度融合和持续合作,从而影响科技创新的效率。三是缺少桥梁角色。政府和科技中介机构在产学研融合中起到桥梁和链接的作用,但现有的政府和科技中介机构对于民营企业的支持还不够,缺乏有效的政策引导和服务。四是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现象依旧突出(何郁冰,2012)。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现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力还不够强大,尚未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另一方面,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未能有效支撑经济发展。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政府应出台更有利于民营企业的政策,加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企业自身也需提高创新能力,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同时,高校和科研机构也应更加注重成果的实际应用,提高转化效率,以实际行动支撑经济发展。

参与制定标准对企业发展有众多益处:一是可以有效提高企业在行业中的影响力;二是可以始终掌握行业前沿资讯和规则;三是可以将自身创建或者熟悉的规则融入到标准中,使企业自身有先发优势,掌握话语权。然而民营企业参与编写国际、国家标准的并不多,主要原因包括短期内无法产生效益,及公司规模小难以单独配置标准化工作团队。

针对上述提到的理论缺口,本文选取深圳巨湾科技有限公司作为案例分析对象,基于其在智慧城市领域国际、国家标准编写、制定的经验,尤其是主导并于2023年顺利发布的第一个CIM领域的国际标准项目IEC SRD 63273-1:2023 Smart city use case collection and analysis-city information modelling-Part 1: High-level analysis,将研究问题聚焦于“民营企业如何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技术创新,从而占领全球高科技市场话语权”。具体而言,本文将通过发布的“IEC SRD 63273-Part 1”项目阐述城市信息模型概念,说明其在支撑智慧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阐述城市信息模型的发展以及城市信息模型的优势。它将为国际标准制定组织(SDOs)提供城市信息模型标准的总体范围,指导IEC及其技术委员会如何将城市信息模型用于智慧规划和城市管理特别是电工等基础设施,使之和城市各个方面相兼容。本文结论将对在国家“实现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目标下企业对于如何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走技术创新路线,实现企业转型升级,从技术规则的服从者到参与者再到制定者的身份转换提供启示和借鉴。

二、文献综述

(一)智慧城市与城市信息模型的关系

20世纪90年代,智慧城市的概念首次提出(Gibson,1992)。这个概念描述了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科技化、创新化和全球化的进程。2009年,IBM提出了“智慧地球”的理念,使得“智慧城市”这一概念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智慧城市被定义为以“创建一个由新工具、新技术支持,包含政府、市民和商业组织在内的新城市生态系统”为核心的技术方案。

智慧城市是一个集多学科交叉于一体的复杂概念,因而在学界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一方面,有学者从功能角度出发,尝试定义智慧城市的概念。部分学者的研究指出,智慧城市需实现智慧经济、智慧政府、智慧市民、智慧出行、智慧生活和智慧环境等要素,只有这些要素充分协同、相互促进才能够实现智慧城市的建设。另一方面,还有学者更倾向于从技术角度来解释智慧城市。其他的研究认为,智慧城市主要是先进信息技术与城市的固有组成部分的结合,而数据的交流和信息的存储与利用是首要关心的问题。这些学者认为,智慧城市不仅仅是一个信息存储平台,而是要通过技术的实际应用,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实现智慧城市的各个功能。

新兴技术融合对于未来智慧城市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三维数字模型、地理信息系统、城市感知网络以及数字基础设施等技术已成为实现智慧城市的核心要素。作为一种创新的城市技术载体,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的出现,体现了对新型城市操作平台的需求和愿景。其通过融合多源数据、整合各种技术并实现系统集成,让城市的多维特性和丰富属性在数字化的三维空间中共融。该模型旨在宏伟且精细的数字孪生城市中探索无尽的应用可能性,有望成为智慧城市发展中的一项重大实践。

但是如果没有系统、规范的城市信息模型标准,就很难实现城市间的互操作以及国际交流和协作。目前,已经有不少与城市信息模型相关的国际标准工作小组,然而,仍然没有任何一个专门针对城市信息模型的工作小组,这是国际标准的一个巨大缺口。

(二)城市信息模型的发展及贡献

从20世纪70年代的BIM到20世纪90年代的3D GIS,再到21世纪初IBM的智慧地球以及智慧城市,城市都被认为是一个空间载体。现在为了实现智慧城市管治,通过结合BIM、GIS、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云计算技术,提出城市信息模型的概念,只为应用好错综复杂的城市信息,实现高效、协调、共享的城市治理目标、城市经济与基础设施的智能化。

2007年,一些研究者开始探讨计算辅助设计(CAD)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融合可能性,这是因为两者分别在设计和地理分析方面都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研究者基于犀牛软件(Rhinoceros)来探索城市尺度的参数化设计模式,强调的是联动式、参与式、动态式的过程模拟。这样的模拟过程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提供的各种分析能力得到了加强。然而,这种基于参数化设计模式的模拟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强调非线性的形态模式,这意味着生成的模拟城市与真实城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模拟城市的形态、结构以及功能分布等方面,可能不足以完全反映真实城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随后,3D GIS带来了地理设计的新理念。这种设计方法是基于GIS的平台,输入大量的参数化规则,可以直接生成道路、立面、建筑等城市元素。这种基于GIS的地理设计方法在三维表达方面表现突出,能够更直观地展现城市的空间结构。然而,这些地理设计与传统的CAD仍存在较大差异。一方面,这些地理设计工具的设计工具箱并不友好,可能会给设计人员带来使用上的困扰。另一方面,这些工具在设计部件要素方面的提供相对缺乏,可能无法满足设计人员在细节和多样性方面的需求。因此,这些地理设计软件虽然在技术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前瞻性,但至今还未能真正进入主流的设计领域,成为设计人员广泛采用的工具。

鉴于智慧城市和城市信息模型的发展、应用会影响到所有人,IEC 智慧城市系统委员会第二工作组在2017年采用了城市解剖结构学,以检视不同利益相关者及其所对应的城市需求。在城市解剖学的框架中,城市生态系统由三个关键要素构成:一组物理结构(结构)、构成城市社会的生物实体(社会)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流(相互作用)(见图1)。复杂的城市可以包括九个特定领域:物理环境、城市基础设施、建筑领域、城市功能、经济、文化、信息技术、公民和公民社会、政府。根据2017年的城市需求调查,城市信息是智慧城市的关键领域之一。在信息技术领域,主要需求是大数据、城市操作系统、应用程序和信息。除大数据外,公民被确定为主要直接受益者,业界和政府被报告为重要的间接受益者。本文案例介绍的重点是城市信息模型,属于信息技术领域。

图1 城市解析的结构

根据2017年城市需求调查,城市信息是智慧城市的关键领域之一。在信息技术领域,主要需求是大数据(41.9%)、城市操作系统(19.4%)、应用程序(14.0%)和信息(6.5%)。除大数据外,公民被确定为主要直接受益者,业界和政府被报告为重要的间接受益者。业界和政府在信息技术领域引发了许多问题,而政府应该承担解决相关问题的责任。

城市信息模型对智慧城市的贡献体现在可为城市中的所有利益相关者提供高效的多功能集成管理工具。城市信息模型在城市规划、虚拟现实、旅游、物业管理、基础设施维护、灾害管理等不同领域具有大量需求、价值和用途。城市信息模型的功能范围包括:数据融合、地理可视化、数据同步、仿真和数据交换与安全。具体来说,数据融合方面,是将城市中所有利益相关方的相关信息/数据连接和存储到一个协作中心。城市信息模型能够连接不同类型的信息/数据和技术,构建智慧城市信息模型,帮助决策层和主管部门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营更智能的城市(Thompson,2016)。地理可视化方面,是在n维地图中可视化多源数据。城市信息模型通过向利益相关者透明地展示城市问题来支持虚拟城市设计和治理。它可以在n维地图中显示多源数据(例如2D、2.5D、3D和4D),以一种简单且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复杂的城市环境。数据同步方面,将实现实时自动更新数据。城市信息模型可以通过物联网提供一种实时更新数据的方法,这有助于实时或近实时地管理城市。仿真方面(Fukuda,2016),旨在模拟城市增长并建立预警。城市信息模型可以提供城市增长的实时模拟,以探索现实环境,实现不同用户之间的交互。它允许专业用户部署多种分析功能,以实现智慧城市设计并测试不同的设计选项。数据交换与安全方面,主要是交换和保护数据。城市信息模型也是一个协作平台,使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例如公众、企业、政府机构和研究人员)能够访问动态城市数据和信息。它为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提供不同的访问权限,以便开发不同的分析和利用率。

(三)产学研融合模式及阶段

产学研融合已经逐步成为大部分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由于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以及外部环境不同,产学研融合模式也有所不同。其大致可分为技术协作、契约合作、一体化合作等形式,对应的产学研发展阶段为产学研合作、产学研结合、产学研融合等阶段。技术协作模式是高校或科研单位和企业对于一个或者多个领域的研究、开发工作进行协作。该模式一般是合作双方的合作初期阶段,主要是根据一个或者几个项目由高校或科研单位攻关并由企业提供经费等资金支持来完成。契约合作模式是高校或科研单位与企业进行共同开发、攻关。该模式对应产学研结合阶段,因为在此阶段,项目攻关的风险和收益由双方共同承担,合作程度也较上一阶段得到进一步延伸,双方的合作关系更为紧密。一体化合作模式是将高校或科研单位和企业进行更紧密的结合。该模式对应产学研融合阶段,可以将多个产学研单位整合为规模、结构更为合理的一体化组织。各方的宏观发展战略、信任度和风险方面也会达成协同,逐步发展为产学研共同体形式。

(四)产学研融合对于民营企业发展的意义

在2023年7月19日,国家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这是一份关于推动民营企业发展和增强其竞争力的重要文件。这份文件意味着国家对民营经济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也为民营企业提供了发展的新方向和新机遇。产学研融合,即产业、学术和研究的深度融合,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动力。对于民营企业而言,产学研融合的意义尤为重大。首先,产学研融合能够帮助民营企业加速技术创新,通过与学术机构和研究院所的合作,民营企业可以更快地获取前沿科技和研发资源,从而提高产品和服务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其次,产学研融合有助于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民营企业可以通过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接触到更多的科研人才和技术专家,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人才基础。同时,产学研融合还能够帮助民营企业优化创新生态,构建开放、协同、共享的创新体系,激发企业内部创新活力。此外,产学研融合还能够提升民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通过与学术和研究机构的合作,民营企业可以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和趋势,提前布局,形成核心竞争力(黄祥嘉,2015)。在国际化的过程中,产学研融合将有助于民营企业减小技术和市场风险,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值得注意的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中,对于民营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的合作给予了政策上的鼓励和支持,为产学研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政府的这一举措,无疑将进一步推动民营企业走向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产学研深度融合将助力民营企业掌握全球高科技市场话语权,这不仅是因为融合带来的技术和人才优势,还因为它有助于民营企业形成独特的创新文化和机制,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面对全球化竞争的新态势,民营企业需要借助产学研融合,加快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赢得未来的发展空间。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产学研融合必将成为推动民营企业走向世界舞台的重要力量。

三、研究方法

(一)方法选择

本文采用探索性单一案例的研究方法。一方面,本文的基本研究问题是如何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走技术创新路线,实现企业转型升级,实现从技术规则的服从者到参与者再到制定者的身份转换,属于怎么做的范畴,案例研究方法适合深度分析并解答此类过程和机制问题。另一方面,虽然是单一案例,但是能深入持久地挖掘一个案例, 通过一个案例把问题研究透彻, 也可以通过案例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增强研究基础(王金红,2007)。

(二)案例选取

本文选择深圳巨湾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巨湾)作为案例研究对象,主要出于如下考虑:首先,巨湾作为一家年轻的公司,旨在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为政府和企业提供更高效、更可信、更精细化的城市资产价值管理综合解决方案。同时,巨湾已先后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深圳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认定,拥有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通过国家鼓励的软件企业评估、房地产估价服务软件产品评估。目前主营业务和主要客户群体包括为税务部门、住建部门、自然资源部门、金融机构、估价机构等客户提供数据采集、数据治理、平台建设、信息化管理等综合解决方案,住房交易与租赁信息化、租金评估、房地产涉税评估方案得到多地政府部门和专业机构的选用和肯定。巨湾还面向金融、评估机构提供房地产交易数据管理及房地产估价服务平台,提供案例查询、自动价格评估、自动生成询价预估报告等功能。目前为建银咨询、建信金科、鹏信评估等客户提供了17万次询价服务,共出具2万份评估报告,评估总建筑面积达200万平方米,总价值达1400亿元。

作为民营企业,巨湾坚持走技术创新,产学研融合路线,让其在各业务行业已经逐步具备影响力。在标准领域,巨湾标准化工作核心团队先后参与国际、国家标准的编写和制定,其中参与编写的国际标准《ISO 37156:2020 Smart Community Infrastructures-Guidelines on Data Exchange and Sharing for Smart Community Infrastructures》 是中国主导的第一个ISO智慧城市基础设施领域的国际标准,是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数据领域母标准,也是ISO在智慧城市领域发布的首个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数据标准。该项标准的发布具有重要的意义,将为政府或具备管理职能的企业、组织和个人进行城市基础设施数据交换与共享提供参考,有助于提升信息化水平,消除信息孤岛,加强城市的智慧程度,并朝着使用数据的方向发展,从而使城市变得更智慧。参与编写的国家标准《GB/T 42420-2023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居民社区基础设施数据获取和报送规范》是规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居住社区基础设施数据获取和利用,建立可参考的理论框架,发现内在的标准需求,并提出相关建议。该标准有利于促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智慧城市数据质量和使用效率的提升,促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智慧城市数据标准的发展,使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智慧城市数据标准化工作的重点和方向更清晰,能够为不同国际组织、不同国家的智慧城市标准制定机构提供方法论,促成未来智慧城市国际标准化工作的连续性发展。另外,巨湾在城市信息模型领域也有重要的科研产出。团队主要核心成员于牵头撰写的国际电工委员会(IEC) 《城市信息模型和城市数字孪生》(City Information Modelling and Urban Digital Twins) 技术报告已于2021年12月发布。该报告指出,城市信息模型与城市数字孪生两者存在许多重叠,也有不少相异之处。城市信息模型是随着建筑信息模型(BIM)的发展而出现的。BIM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城市信息模型的两个重要基础。两者分享共同目的,即通过使用数据和科技实现更好的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它们都为数据处理、城市分析、城市设计、模拟和建模等提供了技术解决方案。

(三)数据收集

1.案例数据类型

案例研究的数据来源应该是丰富的,主要方式包括观察、访谈、文档以保证数据资料的完整性、可比性和说服力。本文案例数据类型选取包括一手资料和二手资料,首先从收集二手档案资料开始,这些二手档案资料包括记录企业发展历程的档案、企业官网、媒体报道、企业领导采访资料、会议记录、内部材料。一手资料包括访谈、实地调研和深度观察收集到的数据。

2.一手资料收集

本研究采用访谈、调研和观察等方式收集一手数据,旨在梳理各利益相关者在各个发展重要节点的思考和决策,目标对象为企业领导层、各部门负责人和企业相关人员。第一阶段,2019年3月至8月,对企业领导层进行访谈,其问题主要是关注企业最初成立时所设立的愿景和目标,对企业领导层进行了两次集体访谈和多次随机访谈。第二阶段,2020年2月至11月,对企业领导层和企业人员关于新冠疫情时期所做的考虑和判断进行访谈,由于新冠疫情原因,采用线上形式进行,并得到了大部分人员的反馈,访谈时长400分钟左右,整理录音文字8.5万字。第三阶段,2021年11月至2022年4月,在对前两个阶段收集的数据进行初步分析之后,结合巨湾当时的发展现状,在新冠疫情逐步开放后,对企业进行现场调研和观察。研究团队通过参与复工复产动员会和疫情后相关项目推进会议,主要了解了结合企业性质,经历疫情的洗礼及同时发生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改变、企业对于未来发展方向的判断和依据以及企业相关人员对于未来的展望。

3.二手资料收集

在企业发展中,二手资料是重要的回顾和参考依据,需要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收集。本研究一方面对企业官方网站、公众号、第三方网络报道、企业领导的访谈资料等公开信息进行了搜索和整理(王永贵,2023);另一方面,也整理了包括企业会议纪要、部门项目档案以及其他内部资料在内的非公开信息。

四、案例分析

案例研究需要在保证“讲好故事”的基础上“构建理论”,把具象化的案例提炼出抽象化的理论。一个好的企业故事或者案例一定是能让读者产生共鸣,具有启示和参考的作用。本研究对巨湾的发展及转型做了梳理,并总结了三个阶段:产学研合作阶段、产学研结合阶段、产学研融合阶段(张羽飞,2022)。

本文依据巨湾在标准领域的各个发展阶段,分析巨湾产学研融合、核心技术发展路径,以此来论证在产学研融合的基础上,核心技术的发展和突破是企业逐步掌握国际话语权的成功之道。

(一)协助起草国际标准,产学研合作阶段(2019-2020年)

随着我国目前逐步进入城市化的中后期,城市发展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进入到城市发展新的历史阶段,急需进一步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和加强城市治理方式创新。要实现此目标,必须建立城市信息模型大型数字平台及相关的标准进行智慧城市规划和管理。目前,在国内,现有的城市信息模型相关的标准更聚焦于平台的搭建和建设,对于城市信息模型其他方面,如在不同场景下的需求分析较少,标准体系仍不够完善。因此,巨湾在结合自身资源实力和对于未来发展的考虑下,积极参与智慧城市、城市信息模型建设和帮助行业完善相关的标准体系。

关于标准以及参与标准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谁制定标准,谁就拥有话语权;谁掌握标准,谁就占据制高点。”企业通过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可以及时了解所在领域的国际最新进展,进而对本领域的发展趋势和风险能够判断得更准确,不需要等外部环境受到影响后被动调整适应。有些国外市场通过将标准和认证结合的方式,对国内企业产品出口设置技术壁垒,企业如果掌握了国际标准信息,就能尽早准备,甚至可以推动自身优势技术和先进理念纳入国际标准,引领产业发展方向。企业通过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不但自身技术实力得到验证,更容易获得大众认可,对企业本身也是一个很好的宣传,有利于提升企业品牌价值,进而帮助企业迅速成长。

在成立之初,巨湾组建了标准化工作团队,并且拥有在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IEC)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团队核心成员。本阶段中,巨湾利用已有的资源与高校、科研机构单位进行产学研合作,积极参与智慧城市、城市信息模型领域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如发布于2020年的ISO 37156项目,该项目在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等有关部门的指导与支持下,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智慧城市联合实验室牵头编制,巨湾团队负责其中部分章节的编写工作。本阶段,产学研策略偏向于松散的合作类型,表现为与个别科研单位机构进行项目合作和共同承担课题开发。随着该标准的顺利发布,巨湾也实现了核心技术发展路径的第一步也就是实现了与学研伙伴建立合作关系、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的目标,为之后深化产学研发展打下了重要基础。

(二)负责编写国际标准重要章节,产学研结合阶段(2020-2022年)

尽管产学研合作具备知识溢出效应,其伴随的隐形知识和核心技术的转移将增加企业自身的创新积累,一方面可以让企业增强创新意识,重视创新工作的知识储备,另一方面可以让企业更好地对所处的领域需要进行的创新工作和方向有独有的理解,并以此吸纳和培养创新型人才。

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随之而来的是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基于此巨湾对于公司在标准领域的策略做出了灵活调整。松散的产学研合作方式已经不足以满足新环境下,公司急需发展的需求。本阶段,巨湾核心技术发展路径的第二步就是实现扩大在目标领域影响力的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积极活跃于国际电工委员会(IEC)与智慧城市、城市信息模型相关的场景,如2021年6月,巨湾组织了以城市信息模型(CIM)和城市数字孪生为主题的国际论坛,该活动得到了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智慧城市系统委员会(IEC SyC Smart Cities)和国际标准组织物联网及相关技术分技术委员会(ISO/ IEC JTC 1/SC 41) 的支持,论坛讲者主要来自中、美、英、澳、加等地,包括政府部门、大学、企业及国际标准组织等不同界别资深专家。同时,巨湾团队牵头撰写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城市信息模型和城市数字孪生》技术报告于2021年12月发布。另一方面,在标准制定工作中,由上一个阶段的协助起草转变为负责编写重要章节,如于2023年发布的国家标准GB/T 42420—2023,巨湾团队主要负责数据获取和报送章节的编写。

本阶段中,产学研的合作内容、合作期限、合作方式、合作组织形式(仲伟俊,等,2009)与前一阶段发生了变化。从合作内容来看,与个别高校、单位的合作技术创新已经远远不够,需要增加信息共享和人才培养层面的合作。如在成功举办的国际论坛中,巨湾获得了国际电工委员会以及世界各地不同界别资深专家的参与和支持,其中产生的思想碰撞、在专业领域的知识交流以及工作情况分享都将很好地为企业增加了知识储备。而具体项目的开展如GB/T42420—2023的重要章节编写工作则为标准化工作团队提供了宝贵的工作经验和团队成员快速成长的机会,这无疑将逐步增强企业底蕴。从合作期限来看,短期合作一般是就某个问题或者项目进行攻关,随着问题解决、项目结束,合作关系随之结束,而长期合作是合作伙伴间就一系列问题或者一个专业领域的不同项目的攻关达成长期合作关系。本阶段巨湾标准领域的其中一项成果,GB/T 42420—2023是智慧城市领域的国家标准之一,也是与上一个阶段的主要学研伙伴合作的又一大成果,长期的合作关系有利于企业在所处的领域逐步扩大影响力。从合作方式来看,产学研合作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前期更多的是正式合作方式,例如在合同或者协议规范约束下开展工作。非正式的工作方式有共同发表论文、组织学术论坛或者产学研间非正式的信息交流。本阶段中,巨湾组织的国际论坛也邀请了学研伙伴一同参与,虽然不是正式合作关系,但是也让沟通和交流变得便捷和高效。从合作组织形式来看,企业一般会从单一的产学研项目合作小组演变到产学研合作联盟的形式。巨湾自上一个阶段后就积极与行业内学研伙伴建立合作联盟等长期合作关系,这也是企业完成扩大影响力目标需要完成的重要一步。

(三)牵头立项国际标准,产学研融合阶段(2022-2023年)

随着新冠疫情的减弱以及外部环境的好转,企业对于发展的预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企业自身实力扎实和外部合作关系稳定的条件下,对内继续开展智能化、智慧化转型工作,对外继续夯实已有的合作关系并积极开拓新的合作机会成为本阶段产学研融合的主要特征。产学研融合对于企业自身的内部组织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重视企业智能化、智慧化转型,才能使企业有效地将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和产业优势,并进一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也将优化企业的内部组织结构(邓悦,2022)。在本阶段,产学研融合的深度和广度得到进一步深化,已有的合作内容、合作期限、合作方式、合作组织形式都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在战略、信任和交流愿景以及风险和利益观念三个层面形成协同。

在前两个阶段,经历了外部环境剧烈变化的大背景下,巨湾意识到需要加快产学研的融合程度,并且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在这个阶段,巨湾实现了核心技术发展路径的第三步,在已经具备一定影响力和丰富工作经验的领域开展牵头领导的工作,即实现牵头领导目标领域工作的目标,如已经成功立项的国际标准IEC TS 63526 ED1和正在申请立项的一项智慧城市领域的国家标准。因为尽管标准制定费时、费力,而且有时不能立即给企业带来直接收益,但是如果作为牵头单位的话,则中远期效益将提高不少,产学研联盟不仅将更加牢固而且还会继续扩大,并且将进一步深化形成产学研共同体的形式。

本阶段中,产学研融合的侧重点更偏向于互惠双赢型,学研伙伴间的战略、信任和交流愿景以及风险和利益观念逐步达到协同。从战略层面来看,尽管在价值观和文化上会略有差异,但是随着产学研共同体这个意识的形成,彼此间在价值观和文化上认同感会增强,更容易达成互惠双赢的共识。从信任和交流愿景层面来看,多方位的长期密切合作关系将使各方更清楚各自的角色、义务和责任,沟通的成本降低,产出的效率增加,这将体现在可以更专注于核心技术专业领域,如巨湾在标准领域知识深度和广度的挖掘,为联盟各方在该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和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做出贡献。从风险和利益观念层面来看,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在产学研合作程度不深的情况下,往往存在目标导向不一致,和知识产权、利益分配冲突等问题,而产学研共同体的组成各方将更愿意共同承担和分享风险和利益,因为在战略层面上的协同已经形成了长期合作、互惠双赢的团队意识了。

五、研究结论

(一)结论

产学研融合能够快速凝聚产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各类创新资源,推动从知识生产到知识商业化各环节相互耦合,有效解决科技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产学研协同创新作为一种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全新组织模式,始终是各国科技创新活动的主流组织模式,也是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及行业协会融合的重要方式。这种模式将促使公共科技成果迅速转化,推动科学研究更好地满足产业创新需求,形成科技与产业发展齐头并进的局面,同时也成为民营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本文使用探索性单一案例研究方法,通过巨湾的案例,梳理了产学研策略和企业核心技术发展路径在结合外部环境的情况下,所处的不同阶段,并且识别出各个阶段所具有的特征。一般来说,产学研的策略变化过程为“产学研合作、产学研结合、产学研融合”,对应的核心技术发展路径的目标为“与学研伙伴建立合作关系、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扩大在目标领域的影响力;在目标领域开始牵头并领导”。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内部情况包括组织结构、技术底蕴和技术突破创新知识储备和外部的学研合作关系都将朝好的方向发展。

(二)实践启示

本研究为民营企业在各自所处行业逐步掌握话语权方面提供了三方面的启示。

首先,需要坚持产学研融合。本文结论表明,产学研深度融合是产学研各方关系从合作到结合到不断深化与发展的结果。产学研融合,作为一种跨组织协作模式,连接了科学创新和技术商业化,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已有二十多年,并不断朝着跨区域、国际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美国硅谷、芬兰、我国的中关村都是运用产学研融合的方式,结合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各自优势,来推动区域创新能力的典型成功案例。因此,这也是民营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环。

其次,需要进行转型升级。为应对市场竞争的加剧、客户需求的变化、新型技术的驱动需求,转型升级变得不可避免。市场竞争的加剧要求企业进行智能化、智慧化转型,以提升竞争力,从而优化效率、改善产品和服务品质,并拓展市场机会,实现高质量发展。

另外,企业一方面应充分了解产学研策略与其对应的核心技术突破目标的不同阶段,这可以为企业提供其所处的发展阶段需要应用的策略,将明显增强企业的创新资源配置效率与效果。同时企业应重视如何扩大产学研的深度和广度,将产学研合作关系不断深化并发展为产学研一体化的深度融合状态。另一方面,产学研各方以及政府应该积极参与,一起为产学研融合促进企业核心技术突破创造环境(陈海鹏,2019),助力其核心技术与国际一流的关系从陪跑到并跑再到领跑。

猜你喜欢

产学研智慧融合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纺织摘奖项目产学研居多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